一种新风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2439发布日期:2018-08-10 20:03阅读:7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风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根据在密闭的室内一侧用专用设备向室内送新风,再从另一侧由专用设备向室外排出,在室内会形成“新风流动场”,从而满足室内新风换气的需要。实施方案是:采用高风压、大流量风机、依靠机械强力由一侧向室内送风,由另一侧用专门设计的排风风机向室外排出的方式强迫在系统内形成新风流动场。在送风的同时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过滤、灭毒、杀菌、增氧、预热(冬天)。而冬季在新风系统中新风与排风之间可以存在热回收利用。

专利名称为“一种新风热回收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103673233B”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新风热回收装置,将排风管以蛇形方式布放在新风箱中,新风箱中设置必要的挡风条,使新风以与排风管正交的蛇形方式流动,以增加新风与排风之间的热交换面积和延长新风与排风之间的热交换时间,使热交换能充分的进行,提高热回收的效率。但是该发明中新风与排风均采用蛇形缠绕的方式流动,流动阻碍较大,使得新风与排风的流动效率较低,需要消耗更多的电量完成新风与排风的流动,排风传递给新风的热量难以与电量损耗平衡,故需要重新确定一种结构,使得排风传递给新风的热量大于电量损耗,从而提高热回收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现有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热回收装置,设置一个直管状的基体管用于新风进气,设置一个螺旋状的螺旋管用于排气,通过直接快速新风进气,缓慢排气,使得排气余热充分扩散到新风进气内,并通过较大的进气量形成一个室内气压高于室外气压的室内环境,便于排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热回收装置,包括前套头、右压块、右管头、侧豁口、基体管、外套圈、内嵌圈、侧插连块、左管头、左压块和螺旋管,所述基体管呈管状且前后放置,所述基体管的前端右侧和后端左侧分别设置有所述侧豁口,所述基体管内嵌入有所述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的前端为所述右管头,所述右管头水平朝右且向右延伸从所述侧豁口穿出所述基体管的前端,所述螺旋管的后端为所述左管头,所述左管头水平朝左且向左延伸从所述侧豁口穿出所述基体管的后端,所述左压块从后向前嵌入所述基体管后端的所述侧豁口且前端面为与所述左管头密封接触的凹形弧面,所述右压块从前向后嵌入所述基体管前端的所述侧豁口且后端面为与所述右管头密封接触的凹形弧面,所述左压块的后端面和所述右压块的前端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所述侧插连块,所述侧插连块嵌入在所述侧豁口内并向所述基体管的端部延伸,所述基体管后端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内嵌圈和所述外套圈,所述侧插连块、内嵌圈和外套圈组成一个嵌套在所述基体管后端的后套头,与所述后套头设置在所述基体管后端相对应地在所述基体管的前端设置有所述前套头,使得所述右管头和所述左管头分别密封约束在所述基体管的前后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管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接合管和后接合管,所述前接合管和所述后接合管分别嵌套在所述前套头和所述后套头上。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体的积极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设置一个直管状的基体管用于新风进气,设置一个螺旋状的螺旋管用于排气,通过直接快速新风进气,缓慢排气,使得排气余热充分扩散到新风进气内。

2、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较大的进气量形成一个室内气压高于室外气压的室内环境,便于排气。

3、本实用新型便于使用,方便快捷。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性好。

5、本实用新型产品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B-B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前接合管,2-前套头,3-右压块,4-右管头,5-侧豁口,6-基体管,7-后接合管,8-外套圈,9-内嵌圈,10-侧插连块,11-左管头,12-左压块,13-螺旋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热回收装置,包括前套头2、右压块3、右管头4、侧豁口5、基体管6、外套圈8、内嵌圈9、侧插连块10、左管头11、左压块12和螺旋管13,基体管6呈管状且前后放置,基体管6的前端右侧和后端左侧分别设置有侧豁口5,基体管6内嵌入有螺旋管13,螺旋管13的前端为右管头4,右管头4水平朝右且向右延伸从侧豁口5穿出基体管6的前端,螺旋管13的后端为左管头11,左管头11水平朝左且向左延伸从侧豁口5穿出基体管6的后端,左压块12从后向前嵌入基体管6后端的侧豁口5且前端面为与左管头11密封接触的凹形弧面,右压块3从前向后嵌入基体管6前端的侧豁口5且后端面为与右管头4密封接触的凹形弧面,左压块12的后端面和右压块3的前端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侧插连块10,侧插连块10嵌入在侧豁口5内并向基体管6的端部延伸,基体管6后端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内嵌圈9和外套圈8,侧插连块10、内嵌圈9和外套圈8组成一个嵌套在基体管6后端的后套头,与后套头设置在基体管6后端相对应地在基体管6的前端设置有前套头2,使得右管头4和左管头11分别密封约束在基体管6的前后两端。

基体管6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前接合管1和后接合管7,前接合管1和后接合管7分别嵌套在前套头2和后套头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一个直管状的基体管6用于新风进气,设置一个螺旋状的螺旋管13用于排气,通过直接快速新风进气,缓慢排气,使得排气余热充分扩散到新风进气内,并通过较大的进气量形成一个室内气压高于室外气压的室内环境,便于排气。

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在本实用新型各个零部件所采用的材质方面,如果带有“弹性”术语描述的零部件,可以采用的是弹簧钢材质,也可以采用的是橡胶材质;如果带有“刚性”术语描述的零部件,可以采用的是钢材质,也可以采用的是硬质工程塑料材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依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