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共建筑行李运输及温度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40919发布日期:2018-08-24 17:53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服务设施智能化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共建筑行李运输及温度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具有较大的室内空间,而处于安全考虑设置的限流出入口、安检设施的设置使其内部空间相对封闭,空气不能流通,在夏天空气温度极易升高,影响舒适性。而在冬天,过大的室内空间又无法单纯通过传统空调换气系统有效制热,为维持室内空气温度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差、旅游等活动的需求日益提高,大型公共建筑因其建设时间的滞后性,在建成后往往已落后于当时的社会出行需求,尤其在节假日,大量的人流及他们携带的行李过多的占用了公共建筑内的空间,一方面减小了公共建筑的容纳人员数量,另一方面导致公共建筑内人流动线经常被行李切断,局部的人流拥堵又导致整个公共建筑的拥堵乃至瘫痪。

综上所述,如何生产一种可以同时有效解决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温度环境问题和行李移动问题的公共建筑行李运输及温度调节系统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同时有效解决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温度环境问题和行李移动问题的公共建筑行李运输及温度调节系统。

为实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公共建筑行李运输及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行李运输机构及温度调节机构,所述温度调节机构包括水箱,水管与送风装置,所述水管两端闭环连接于所述水箱,所述水管中段铺设于公共建筑内铺装层内侧;所述行李运输机构包括设置于公共建筑建筑下方倾斜设置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连接有叶轮,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水管内部。

通过两端闭环连接在所述水箱的水管可以通过水管中的流体介质与公共建筑中空气进行热交换,因为水箱在地下通过土地的隔热效果可以保持较为恒定的温度,故在其中循环的介质可以根据与公共建筑内温度的温差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公共建筑内部温度恒定在一个适宜的温度。为增强热交换的效率,可以优选的在所述水箱下方钻设若干深井,通过深井将地下热量传导至所述水箱。通过将行李运输机构和温度调节机构设置于公共建筑铺装层下方可以有效节约公共建筑内的空间,方便容纳更多人的同时合理规划动线。公共建筑铺装层包括地面与墙面,优选为瓷砖,可以更有效的与水管之间进行热交换,地板、环氧/水泥地坪也是优选的铺装层材料选择。行李通过所述输送带运输到其所有者所要搭乘的航班、车次处,由工作人员对应安放,免去了乘客登机、登车时需要携带行李的劳累。所述输送带平时不具有动力源,行李放置在斜置输送带上时因重力在沿所述输送带的方向上具有一个分力,这一分力可以带动输送带移动,将行李送下。通过所述输送带的移动可以带动其连接的叶轮,所述叶轮在所述水管内转动起到水泵的作用,驱动水箱与水管中介质的流动,保证其有效进行热循环。通过行李的重力势能转化为输送带与叶轮的动能再转化为介质的动能。无需外界能量介入即完成了热交换,节约能源,有效结合了行李输送机构与温度调节机构,绿色环保。

作为优选,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风道与风扇,所述水管穿设于所述风道内,所述风道具有裸露于公共建筑内的风口,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风道底部。

通过风扇在风道内进行送风可以有效的通过风口将公共建筑中的空气进行吹动。优选的选用部分风扇正转、反转可以构造从不同风口内进出空气的循环,利于空气与水管中介质的热交换。同时也利于经过热交换达到适宜温度的空气散布于公共建筑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送风装置还连接有吸收池,所述吸收池底部盛装有吸收液,所述吸收池顶部设有过滤器。

所述风扇在倒转时可以起将公共建筑内的空气吸入所述风道。在公共建筑内发生火灾时可倒转启动所述风扇,将带有浓烟的空气吸入,减少浓烟在公共建筑内的存在,便于受灾人员的撤离、避险,也便于外界施救的视野清楚。所述风道在吸入火灾的燃烧空气后将这些空气通过所述吸收池。所述吸收液,优选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燃烧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所述过滤器优选为活性炭和一氧化碳吸附剂的混合,可以同时有效吸附燃烧废气中的固体颗粒和一氧化碳;经过所述吸收池处理的空气有害成分大大降低,保证火灾时减少排入大气的有害物质。 在不发生火灾时,可也通过所述风扇倒转净化吸收公共建筑空气中的杂质,提供更为洁净的空气。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带包括支架,履带和转轴,所述转轴可转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履带设置于支架外侧,所述履带与所述转轴啮合。

支架可以撑起履带的形状,使其有效的携带行李运动,转轴作为履带和支架之间的转动媒介,使得他们中间的运动为转动副,有效减小摩擦产生的热损耗,提高行李势能于介质动能之间的转换效率。通过履带与转轴之间如同步带或齿轮等形式的啮合,提高了履带与转轴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减少了通常技术中光滑转轴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损失。

作为优选,所述叶轮同轴连接于所述转轴侧面。

所述叶轮通过履带啮合带动转动的转轴直接驱动,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叶轮与流动介质之间的阻力也为转轴提供一定的阻尼,使行李带动的履带运动不会在重力作用下呈一直加速的状态,而是在一定速度后受阻尼的作用匀速下行,避免了过快下落对行李可能造成的损伤。

作为优选,所述履带表面设有挡板。

所述挡板一方面用于分隔行李,使其有序间隔向下运送,便于工作人员分拣;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承载行李沿履带表面方向的分力,使履带直接受该分力驱动,而非通过与履带之间的滑动摩擦力间接驱动,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带设置有辅助电机。

所述辅助电机在运送行李较少或极端恶劣天气下启动,辅助叶轮转动带动介质流动调温。在上述情况下,叶轮转动较慢或行李带动的转速无法达到调温效果,通过所述辅助电机的介入可以有效缓解能量转换效率不足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水管表面设有导热肋板。

所述导热肋板优选为导热性能优良的金属陶瓷片,增大了所述水管的导热面积,使所述水管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更高,交换速度更快。

作为优选,所述水箱具有双层壳体,所述双层壳体内设有相变蓄能材料。

所述相变蓄能材料可以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液态-固态的转变,在其状态改变过程中会吸收/放出热量,在水管中进过热交换的介质流回所述水箱时会引起水箱内温度改变,通过所述相变蓄能材料可以将温度有效控制在18-25度,维持水箱内温度恒定,保证热交换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输送带顶部连接分拣机构,所述分拣机构设置于公共建筑地面。

分拣机构可以通过RFID、二维码等标识技术在乘客进入公共建筑时即完成行李所属运输班次的分拣,减少工作人员在系统末端分拣的工作量,提高自动化水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行李运输机构与所述温度调节机构之间重力势能-动能的转换有效将两者结合,在有效调节公共建筑室内温度的同时保证了行李的快速、准确运送,避免了公共建筑内的拥堵,优化了公共建筑内的运行能力。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能量转换效率高,空间占用小,节能减排,利于公共建筑运行,有效净化空气的优点。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送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水箱及水管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吸收池的示意图;

图中各项分别为:1行李运输机构,11输送带,111支架,112履带,1121挡板,113转轴,12叶轮,13辅助电机,2温度调节机构,21水箱,211双层壳体,212相变蓄能材料,22水管,221导热肋板,23送风装置,231风道,232风扇,233风口,24深井,3分拣机构,4吸收池,41吸收液,42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公共建筑行李运输及温度调节系统,包括行李运输机构1及温度调节机构2,温度调节机构2包括水箱21,水管22与送风装置23,水管22两端闭环连接于水箱21,水管22中段铺设于公共建筑内铺装层内侧;行李运输机构1包括设置于公共建筑建筑下方倾斜设置的输送带11,输送带11连接有叶轮12,叶轮12设置于水管22内部,其轴向与水管22走向垂直,水箱21下方设有多个深井24,深井24将地表深处的热量带到水箱21表面,提高其热交换效率。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23包括风道231与风扇232,水管22穿设于风道231内,风道231具有裸露于公共建筑内的风口233,风口233可以为直立于底面也可以设置于公共建筑墙壁侧面,风扇232设置于风道231底部。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送风装置23还连接有吸收池4,吸收池4底部盛装有吸收液41,吸收池4顶部设有过滤器42。风道231一端伸入所述吸收液41中,通过吸收液41中溶解的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燃烧废气,通过吸收液41吸收的空气向上从设置于吸收池4顶部的风道231离开,此时空气通过活性炭和一氧化碳吸附剂混合制成的过滤器42,吸收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和一氧化碳。

本实施例中,输送带11包括支架111,履带112和多根转轴113,转轴113通过轴承可转安装于支架111,履带112设置于支架111外侧,履带112与转轴113啮合。

本实施例中,叶轮12同轴连接于转轴113侧面。

本实施例中,履带112表面设有挡板1121。

本实施例中,输送带11设置有辅助电机1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水管22表面设有导热肋板221。

本实施例中,水箱21具有双层壳体211,双层壳体211内填充有相变蓄能材料212,相变蓄能材料212的相态改变温度为18-25度,适于一般公共建筑的环境适宜温度。

本实施例中,输送带11顶部连接分拣机构3,分拣机构3设置于公共建筑地面,分拣机构3可以由安检设备、近场通讯设备等组成,形成模块化集合化的预分拣设施,在乘客进入公共建筑时即完成行李所属运输班次的分拣,减少工作人员在系统末端分拣的工作量,提高自动化水平。

以上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