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烤炉用排油烟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3170发布日期:2018-09-14 21:51阅读:7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通风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烤炉用排油烟罩。



背景技术:

厨房在为人们奉献出美味佳肴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油烟,使厨房环境变得油腻且不易清洗,并对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排油烟罩已然成为净化厨房环境的首选。排油烟罩能将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迅速排出室外,减少污染,净化空气,并减少油烟对厨房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商业厨房中,烤炉作为一种特殊的烹饪厨具,具有产生热量高、热量容易向外扩散等问题。

目前,市场上没有针对烤炉设计的排油烟罩,其一般使用常规排油烟罩,具体地,通常在烤炉顶部的天花板上采用悬挂的方式安装排油烟罩。为了保证厨房具有良好的热舒适度,该排油烟罩需具有足够的排风量,以便将厨房内的热量及时排出。其中,热舒适度指的是人体对房间内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感觉,当人处于室内环境并产生舒适感时,为最佳热舒适度。

但是,当该排油烟罩排风量不足时,导致厨房内的热量和油烟外溢,影响员工身体健康,当排风量过大时,极易产生噪音污染,造成能源浪费。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烤炉用排油烟罩,在排出厨房内的热量和油烟的同时,能够降低排油烟罩的能量浪费,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烤炉用排油烟罩,包括烟罩本体及设于所述烟罩本体的排风腔和射流腔,所述烟罩本体固定于烤炉顶部,且其相对于地面的安装高度为1500~1900mm。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烤炉用排油烟罩安装于烤炉顶部时,与现有技术中悬挂于天花板相比,该排油烟罩与烤炉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减小空气和烟气的流动路径,降低排出油烟所需的排风量,进而提高该排油烟罩的排风性能,使得该排油烟罩在排出厨房内油烟的同时,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同时,通过合理设计该排油烟罩的安装高度,能够降低工作人员头部与排油烟罩接触的几率,从而降低工作人员碰撞损伤的风险。

可选地,所述排风腔通过排风管与外界的排风通道相连;

所述排风管设置有防火阀,所述防火阀用于导通或隔断所述排风管与排风通道。

可选地,还包括自动控制装置和温度传感器,所述自动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的温度信号控制所述防火阀开启或关闭。

可选地,所述烟罩本体内部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左排风腔、中排风腔和右排风腔,所述左排风腔和所述右排风腔均与所述中排风腔连通;

所述排风管与所述中排风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烟罩本体设置有与所述射流腔连通的射流风机,所述射流风机通过可拆卸的检修门封闭。

可选地,所述烟罩本体具有内层板和外层板,所述内层板围成所述左排风腔和所述右排风腔,所述内层板与所述外层板围成左射流腔和右射流腔,所述左射流腔与所述右射流腔均与所述射流风机连通,所述左射流腔和所述右射流腔形成所述射流腔。

可选地,所述左射流腔和所述右射流腔与所述射流风机通过软管相连。

可选地,所述左排风腔和所述右排风腔的排风入口处均覆盖有过滤油网;

所述过滤油网向下倾斜,且其底部设置有集油盒。

可选地,所述烟罩本体的长度为2000~2500mm,宽度为1000~2000mm,高度为300~600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烤炉用排油烟罩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2的剖视图。

图1-4中:

1烟罩本体、11左排风腔、12右排风腔、13中排风腔、14左射流腔、15右射流腔、16检修门、17内层板、18外层板、19管接口;

2排风管、3防火阀、4过滤油网、5集油盒、6射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附图1-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烤炉用排油烟罩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图4为图2的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烟罩本体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均为其在安装状态下的方向,其中,长度方向指的是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指的是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高度方向指的是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可以理解,上述方位词的出现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烤炉用排油烟罩,如图1-4所示,该烤炉用排油烟罩包括烟罩本体1,其中,该烟罩本体1固定于烤炉顶部,且沿宽度方向,该烟罩本体1的外边缘不超过烤炉的外边缘。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烤炉用排油烟罩安装于烤炉顶部时,与现有技术中悬挂于天花板相比,该排油烟罩与烤炉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减小空气和烟气的流动路径,降低排出油烟所需的排风量,进而提高该排油烟罩的排风性能,使得该排油烟罩在排出厨房内油烟的同时,能够降低能量消耗。同时,通过合理设计该排油烟罩的安装尺寸,能够降低工作人员头部与排油烟罩接触的几率,从而降低工作人员碰撞损伤的风险。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该烟罩本体1内部具有排风腔,排风腔通过排风管2与外界的排风通道相连,厨房内的油烟进入排风腔,通过排风管2进入排风通道并排出。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排风管2的排风口处设置有防火阀3,防火阀3能够开启或关闭排风口。

当该防火阀3开启排风口时,厨房内的油烟能够经排风管2排出,当厨房内发生火灾时,防火阀3关闭排风口时,厨房内的油烟不能进入排风管2和外界的排风通道,从而避免火势向排风通道蔓延。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烤炉用排油烟罩除能够通过较少的排风量排出烤炉的油烟和热量外,还能够根据烤炉容易失火的特性,通过设置防火阀3防止其发生火灾时火势向外扩散。

更进一步地,该烤炉用排油烟罩还包括自动控制装置,同时,排风管2的进风口处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排风管道内的温度,当其发出高温信号或火警信号时,自动控制装置能够根据该信号控制防火阀3关闭,从而关闭排风管2的进风口,进而防止火势蔓延。当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正常时,自动控制装置控制防火阀3维持开启状态,从而控制排风管2的进风口维持开启,厨房内的油烟能够顺利从排风管2排入外界排风通道。

具体地,该自动控制装置可为集成于防火阀3的结构,即该防火阀3能够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排油烟罩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该烟罩本体1内部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左排风腔11、中排风腔13和右排风腔12,且该左排风腔11和右排风腔12均与中排风腔13连通,上述排风管2连接于中排风腔13的排风口。工作时,油烟首先进入左排风腔11和右排风腔12内,并最终会聚于中排风腔13,并经排风管2排出。

同时,该烟罩本体1还具有射流腔和与射流腔连通的射流风机6,如图1所示,该射流风机6通过可拆卸的检修门16封闭。通过该可拆卸的检修门16,能够实现射流风机6的检修和更换。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中排风腔13,使得该排油烟罩仅需在与中排风腔13连接的排风管2设置一个防火阀3即可,不需在左排风腔11和右排风腔12均设置防火阀3。

具体地,如图3所示,该烟罩本体1具有内层板17和外层板18,且该内层板17之间围成上述左排风腔11、右排风腔12和中排风腔13,内层板17与外层板18围成左射流腔14和右射流腔15,二者均与射流风机6连通。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左射流腔14从外侧包围左排风腔11,右射流腔15从外侧包围右排风腔12,左射流腔14和右射流腔15即为以上所述射流腔。

同时,如图4所示,该左射流腔14和右射流腔15底壁和/或侧壁开设有若干射流孔,以便在排风腔所在的空间外侧形成包覆该排风腔的射流风幕,该射流风幕能够降低油烟和热量向外扩散的风险,从而提高该排油烟罩的排烟、排热性能。

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根据排风腔的具体结构,射流腔分为左射流腔14和右射流腔15时,方便设置射流风机6,且仅需要一个射流风机即可为两射流分腔提供动力。左射流分腔14与右射流分腔15均设置有管接头19,使得射流风机6与两射流分腔之间通过软管相连,该软管使得射流风机6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

以上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左排风腔11和右排风腔12两排风腔的排风入口处均覆盖有过滤油网4,两排风腔的排风入口和过滤油网4均竖向向下倾斜,且两过滤油网4底部均设置有集油盒5。

其中,该过滤油网4可设置为旋风分离结构,油烟进入后,在该过滤油网4内部叶片的导向下,绕叶片旋转,根据旋风分离原理,烟气旋转流动过程中,具有较大惯性离心力的油滴被甩向该过滤油网4的侧壁,并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入其下方的集油盒5内。

以上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该烟罩本体1相对于地面的安装高度为1500~1900mm。

因此,与现有技术中排油烟罩悬挂于天花板相比,本实施例中排油烟罩的安装高度较低,从而能够有效减小油烟和外界新风的流动路径,从而在保证该排油烟罩具有较高排风性能的同时,所需要的排风量较低,从而节省能源。

另外,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该烟罩本体1各方向的尺寸可为:长度为2000~2500mm,宽度为1000~2000mm,高度为300~600mm。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烤炉用排油烟罩尺寸的一个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上述各实施例中排油烟罩的尺寸并不仅限于此,也可根据现场安装和使用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任意设置。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对排油烟罩的具体尺寸不作限定。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烤炉用排油烟罩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