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6582发布日期:2018-08-14 18:2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焊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化工,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相互形成产业链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换热器产业市场规模在50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船舶、集中供暖、制冷空调、机械、食品、制药等领域。换热器在生产工装过程中需要将大扁管和方管进行焊接处理,现有技术大多是将大扁管和方管拼接到一起后直接放入焊接炉进行焊接,在受热后大扁管和方管受热后会产生形变,由于得不到固定两者之间的连接点会因此脱离产生缝隙,严重影响了焊接效果。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多用焊接固定装置[申请号:201510438957.9],包含一固定基座,所述的固定基座包含一方块状的基座主体,所述的基座主体的底部两端分别设有一基座突缘,所述的基座主体的中心设有一基座轴孔,所述的基座主体的顶部设有一基座圆孔,所述的基座圆孔内设有一基座螺钉,所述的基座突缘上分别设有一突缘圆孔,所述的基座轴孔内设有一可拆卸的调节轴杆,所述的调节轴杆上设有一可横向滑动的固定支架,所述的固定支架上设有一可纵向活动的活动支架。

上述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技术的部分问题,但是,该方案还至少存在以下缺陷:大扁管和方管在焊接时连接点得不到固定,容易出现缝隙,焊接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大扁管和方管能够在焊接过程中得到固定的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固定架,所述的固定架包括相对置设置的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所述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邻的端部之间连有弹性收缩结构,所述的第一夹持部远离弹性收缩结构的一端设有第一夹持固定结构,所述的第二夹持部远离弹性收缩结构的一端设有第二夹持固定结构,所述的弹性收缩结构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部,所述的弹性部分别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连,且所述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垂直或倾斜于弹性部。在进入焊接炉前,将方管对接在大扁管的两侧,然后将固定架通过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设在方管的两侧,此时大扁管和方管得到固定,由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设有弹性部,因此方管在进入焊接炉后能够牢牢地固定在大扁管两侧,防止大扁管和方管在焊接时出现缝隙,有效提高焊接效果。

在上述的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中,所述的弹性部包括扩张部、收缩部,所述的扩张部呈圆弧形,所述的收缩部为两个且分别与扩张部的两端相连,且所述的两个收缩部之间具有聚拢运动趋势,所述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与两个收缩部分别相连。收缩部能够提高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两者之间的夹紧力,而扩张部的设置有便于在焊接完成后卸下固定架。

在上述的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中,所述的每个收缩部均通过弧形部与第一夹持部或第二夹持部。设置弧形部能够提高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与收缩部之间的韧性,并且能够防止在安装过程中刮伤大扁管。

在上述的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中,所述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呈L形。

在上述的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中,所述的第一夹持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夹持部端部并垂直于该端第一夹箍。

在上述的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中,所述的第二夹持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夹持部端部并垂直于该端第二夹箍。

在上述的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中,所述的第一夹箍由第一夹持部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夹箍由第二夹持部弯折形成,且所述的第一夹箍和第二夹箍的延伸方向具有相重合的交点。第一夹箍和第二夹箍不仅能够提高固定架夹持的稳定性而且能够防止方管在高度方向上出现偏移。

在上述的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中,所述的扩张部和收缩部为一体式结构。

在上述的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中,所述的第一夹箍和第一夹持部之间具有弧形过渡,第二夹箍和第二夹持部之间具有弧形过渡。弧形过渡能够避免划伤方管的角部。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能够有效提高大扁管和方管在焊接炉内焊接时的连接强度,防止出现裂缝,不仅结构可靠,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架与大扁管和方管连接后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架与大扁管和方管连接后的侧视图。

图中,固定架1、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弹性收缩结构4、第一夹持固定结构5、第二夹持固定结构6、弹性部7、扩张部8、收缩部9、弧形部10、第一夹箍11、第二夹箍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大扁管进炉捆扎组件,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固定架1,固定架1包括相对置设置的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相邻的端部之间连有弹性收缩结构4,第一夹持部2远离弹性收缩结构4的一端设有第一夹持固定结构5,第二夹持部3远离弹性收缩结构4的一端设有第二夹持固定结构6,弹性收缩结构4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部7,弹性部7分别与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相连,且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分别垂直或倾斜于弹性部7。

本实施例中,在进入焊接炉前,将方管对接在大扁管的两侧,然后将固定架1通过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夹设在方管的两侧,此时大扁管和方管得到固定,由于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之间设有弹性部7,因此方管在进入焊接炉后能够牢牢地固定在大扁管两侧,防止大扁管和方管在焊接时出现缝隙,有效提高焊接效果。

进一步地,弹性部7包括扩张部8、收缩部9,扩张部8呈圆弧形,收缩部9为两个且分别与扩张部8的两端相连,且两个收缩部9之间具有聚拢运动趋势,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与两个收缩部9分别相连,收缩部9能够提高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两者之间的夹紧力,而扩张部8的设置有便于在焊接完成后卸下固定架1。

具体地,每个收缩部9均通过弧形部10与第一夹持部2或第二夹持部3,设置弧形部10能够提高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与收缩部9之间的韧性,并且能够防止在安装过程中刮伤大扁管。

更进一步地,第一夹持部2和第二夹持部3均呈L形,第一夹持固定结构5包括设置在第一夹持部2端部并垂直于该端的第一夹箍11,第二夹持固定结构6包括设置在第二夹持部3端部并垂直于该端的第二夹箍12;第一夹箍11由第一夹持部2弯折形成,所述第二夹箍12由第二夹持部3弯折形成,且第一夹箍11和第二夹箍12的延伸方向具有相重合的交点,第一夹箍11和第二夹箍12不仅能够提高固定架1夹持的稳定性而且能够防止方管在高度方向上出现偏移。

此外,扩张部8和收缩部9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夹箍11和第一夹持部2之间具有弧形过渡,第二夹箍12和第二夹持部3之间具有弧形过渡,弧形过渡能够避免划伤方管的角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固定架1、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弹性收缩结构4、第一夹持固定结构5、第二夹持固定结构6、弹性部7、扩张部8、收缩部9、弧形部10、第一夹箍11、第二夹箍1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