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95601发布日期:2019-04-03 04:2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排出口配置有上下风向板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在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对从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的上下风向板配置于排出口。公开有这样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送风风扇,其配置在从吸入口至排出口的空气流路;热交换器,其配置在送风风扇的周围;以及上下风向板和辅助风向板,它们沿着排出口的长边方向延伸,在排出口的附近被支承为能够转动,其中,上下风向板构成为一个平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34381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在制冷运转时,为了将从排出口排出的冷气沿水平方向排出,而将上下风向板设定成接近水平的角度。然而,由于上下风向板由一个平面构成,因此由热交换器冷却后的冷气从上下风向板的下表面剥离,温度和湿度比冷气高的周围的空气与上下风向板的下表面接触。因此,冷气碰到上下风向板的上表面,上下风向板本身被冷却,因此在上下风向板成为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上下风向板的下表面附着有露。若附着的露变大,则露有可能最终从上下风向板落下。

另外,上下风向板由平面构成,因此上下风向板的刚性较弱,假设上下风向板弯曲而导致没有成为规定的尺寸、角度。因此,在制冷运转时,不仅是由于冷气从上下风向板的剥离而导致在上下风向板上附着露,而且产生从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变大而进一步使得性能恶化的可能性。并且,在运转停止时,由于在上下风向板与室内机的前表面面板之间产生间隙,因此灰尘进入排出口内部,有可能污染上下风向板和排出口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能够抑制在上下风向板上的附着露,以及能够抑制上下风向板在长边方向上的变形。

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具有吸入口和排出口;上下风向板,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排出口;以及辅助风向板,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上下风向板的上游侧下方,上述上下风向板具有:主叶片部,其由平面构成;以及后缘部,其由平面构成,形成于上述主叶片部的上游侧,上述后缘部构成为:在上述主叶片部呈水平的状态下,随着朝向上述壳体的背面而朝比上述主叶片部靠上方的位置倾斜,在将上述主叶片部与上述后缘部所成的角度设为角度α,将上述主叶片部与通过上述辅助风向板的前端部的中心的假想线所成的角度设为角度ε时,上述角度ε比上述角度α大。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由于具备上下风向板和辅助风向板,并确定了运转时的两者的位置关系,因此即使在制冷运转时,冷气也不会从上下风向板的下表面剥离,使得冷气沿着上下风向板流动,与冷气相比高温和高湿的周围的空气不会与上下风向板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在上下风向板上附着露的情况。另外,由于利用主叶片部和后缘部而构成上下风向板,因此能够提高上下风向板的刚性,从而抑制上下风向板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设置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示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是放大地示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5是概略性地示出从侧面观察以往的室内机的排出口的附近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6是概略性地示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排出口的附近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7是示出压力损失比相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上下风向板的后缘部的长度的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从侧面观察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上下风向板的角度α为130°以下的情况下的排出口的附近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9是概略性地示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和辅助风向板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的上下风向板的位移量的分析结果的模拟图。

图11是概略性地示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的排出口的附近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结构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上不同的情况。另外,在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结构是相同或者相当的结构,该情况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用的。并且,说明书全文中表示的结构要素的方式仅仅是例示,本发明不限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的空调机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另外,在图1中,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用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空调机1的结构>

如图1所示,空调机1具备室内机2和室外机3。

室内机2具备室内热交换器4和室内送风机5。

室外机3具备室外热交换器6、室外送风机7、压缩机8、四通切换阀9、以及膨胀阀10。

而且,室内机2与室外机3通过气体侧连接配管11和液体侧连接配管12相互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13。

在空调机1中,通过切换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能够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的情况下,空调机1进行制冷运转。另一方面,在图1中虚线所示的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的情况下,空调机1进行制热运转。

(室内机2)

室内机2设置在向空调对象空间供给冷能或者热能的空间(例如屋内),具有通过从室外机3供给的冷能或者热能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冷却或者加热的功能。

室内热交换器4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4例如能够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

室内送风机5被配置为由室内热交换器4包围,向室内热交换器4供给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

(室外机3)

室外机3设置于与空调对象空间不同的空间(例如屋外),具有向室内机2供给冷能或者热能的功能。

室外热交换器6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

室外送风机7向室外热交换器6供给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室外送风机7例如能够由具有多个叶片的螺旋桨式风扇构成。

压缩机8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制冷剂。压缩机8例如能够由旋转压缩机、滚动压缩机、螺杆压缩机、往复压缩机等构成。在室外热交换器6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压缩机8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而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6。在室外热交换器6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压缩机8排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制冷剂配管并经由了室内机2之后,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6。

四通切换阀9设置在压缩机8的排出侧,在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中切换制冷剂的流动。

膨胀阀10使经由了室内热交换器4或者室外热交换器6的制冷剂膨胀并减压。膨胀阀10例如可以由能够调整制冷剂的流量的电动膨胀阀等构成。另外,也可以使膨胀阀10不配置于室外机3,而配置于室内机2。

在空调机1中,压缩机8、室内热交换器4、膨胀阀10、室外热交换器6通过包含气体侧连接配管11和液体侧连接配管12在内的制冷剂配管连接,从而形成制冷剂回路13。

<空调机1的动作>

接下来,关于空调机1的动作,与制冷剂的流动一同进行说明。首先,对空调机1所执行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另外,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由图1的实线箭头表示。这里,以热交换流体为空气、被热交换流体为制冷剂的情况为例,对空调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使压缩机8驱动,而从压缩机8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制冷剂按照实线箭头流动。从压缩机8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经由四通切换阀9而流入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6。在室外热交换器6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通过室外送风机7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

从室外热交换器6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0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在流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内送风机5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通过该热交换来对室内进行冷却。从室内热交换器4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9而流入压缩机8,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8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接下来,对空调机1所执行的制热运转进行说明。另外,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由图1中虚线箭头表示。

通过使压缩机8驱动,而从压缩机8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制冷剂按照虚线箭头流动。从压缩机8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经由四通切换阀9而流入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通过室内送风机5而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通过该热交换来对室内进行制热。

从室内热交换器4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0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6。在室外热交换器6中,在流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外送风机7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从室外热交换器6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9而流入压缩机8,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8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室内机2的详细情况>

接下来,对室内机2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示出室内机2的设置例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示出从侧面观察室内机2的内部结构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另外,以下将室内机2的位于壁面k侧的面设为背面、将其对面设为前表面、将位于顶棚t侧的面设为顶面、将顶面的对面设为下表面、将图1的右侧的侧面设为右侧面、将右侧面的对面设为左侧面,从而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室内机2的内部部件,也基于相同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3中,用箭头a1~a4表示空气的流动。

如图2所示,室内机2设置于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房间r。房间r具有由顶棚t和壁面k包围的空间。而且,室内机2以背面固定于壁面k、顶面接近顶棚t的状态被安装。

如图2所示,室内机2具有形成为横长的长方体状的壳体20。但是,壳体20的形状不限于横长的长方体状。只要壳体20是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21与用于排出空气的排出口22分别设置于一个部位以上的箱状,则也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壳体20由构成前表面的前表面面板23、构成左右侧面的侧面面板24、构成背面的背面面板25、构成下表面的下表面面板26、构成顶面的顶面面板28覆盖。另外,壳体20的下表面由背面面板25、下表面面板26、上下风向板27、辅助风向板31覆盖。并且,壳体20的顶面由顶面面板28覆盖,顶面面板28形成有格子状的开口部。

形成于顶面面板28的开口部为吸入口21。

另外,如图3所示,壳体20的被上下风向板27和辅助风向板31覆盖的部分开口,该开口为排出口22。

并且,在壳体20的内部形成有连通吸入口21与排出口22的风路50。

如图3所示,在排出口22分别设置有用于调整左右的风向的左右风向板30,用于调整上下的风向的上下风向板27、以及辅助风向板31。左右风向板30设置于比上下风向板27和辅助风向板31靠空气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

另外,在壳体20的内部收纳有通过图示省略的马达的驱动而产生空气的流动的室内送风机5。在室内送风机5的周围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室内热交换器4使在制冷剂回路13中循环的制冷剂与通过室内送风机5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

若室内送风机5进行驱动,则从吸入口21吸入空气(箭头a1)。从吸入口21吸入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时与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箭头a2)。而且,如果是制冷运转则进行冷却,如果是制热运转则进行加热,从而到达室内送风机5。通过了室内送风机5的内部、或室内送风机5与背面面板25的间隙的空气(箭头a3)从排出口22朝向前方或下方被排出(箭头a4)。

上下风向板27沿着排出口22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对从排出口22排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上的风向进行变更,并且进行排出口22的开闭。在上下风向板27的长边方向(排出口22的左右方向)的几个部位(至少2个部位)设置有将上下风向板27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支承部件32。在支承部件32连结有旋转轴32a。即,若旋转轴32a旋转,则上下风向板27经由支承部件32而与旋转轴32a一同转动。

辅助风向板31沿着排出口22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对从排出口22排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上的风向进行变更,并且进行排出口22的开闭。辅助风向板31配置在比上下风向板27靠背面侧的位置,在辅助风向板31的长边方向(排出口22的左右方向)的几个部位(至少2个部位)设置有将辅助风向板31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辅助支承部件35。在辅助支承部件35连结有辅助旋转轴35a。即,若辅助旋转轴35a旋转,则辅助风向板31经由辅助支承部件35而与辅助旋转轴35a一同转动。

<上下风向板27、辅助风向板31的详细情况>

图4是放大地示出从侧面观察室内机2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27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如图4所示,上下风向板27由构成为平面的主叶片部33和构成为平面的后缘部34构成。而且,上下风向板27在从侧面观察时,是通过将主叶片部33和后缘部34以恒定的角度α折弯成へ字状(l字状)的方式进行接合而形成的。即,在使主叶片部33呈水平的状态下,后缘部34随着趋于背面而朝向比主叶片部33靠上方的位置倾斜。另外,将主叶片部33相对于铅直方向的倾斜图示为斜度β。另外,用箭头γ表示上下风向板27的短边方向。另外,主叶片部33构成为上下风向板27中的露出面积最大、长度最长的平面。此外,也可以在上下风向板27组合主叶片部33和后缘部34以外的要素。

上下风向板27和辅助风向板31借助于旋转轴32a和辅助旋转轴35a而转动,旋转轴32a和辅助旋转轴35a是通过驱动图示省略的驱动马达而旋转的。上下风向板27和辅助风向板31的转动范围为从上侧构造边界(全闭状态)到下侧构造边界(全开状态)的范围。

图5是概略性地示出从侧面观察以往的室内机的排出口的附近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6是概略性地示出从侧面观察室内机2的排出口22的附近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7是示出压力损失比相对于室内机2的上下风向板27的后缘部34的长度的关系的图。图8是示出从侧面观察使室内机2的上下风向板27的角度α为130°以下的情况下的排出口22的附近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基于图5~图8,针对从排出口22排出的空气,在与以往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说明。另外,在图5中,在附图标记的末尾标注“x”,由此与空调机1的室内机2进行区别。

在图5中,作为以往例,以上下风向板27x由一个平面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示出。另外,在排出口22x分别设置有用于调整左右的风向的左右风向板30x、用于调整上下的风向的上下风向板27x、以及辅助风向板31x。左右风向板30x设置于比上下风向板27x和辅助风向板31x靠空气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而且,假定在制冷运转时,设定为上下风向板27x相对于铅直方向的斜度β为105°以下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x而被冷却的冷气以上下风向板27x的后端为起点,从上下风向板27x的下表面剥离。因此,与冷气相比温度和湿度较高的周围的空气与上下风向板27x的下表面接触。在冷气碰到上下风向板27x的上表面,使上下风向板27x成为周围的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在上下风向板27x的下表面附着有露。

另外,上下风向板27x构成为1个平面,因此上下风向板27x的刚性较弱,未由长边方向的旋转轴32ax保持的部分有可能由于自重而弯曲。在该情况下,上下风向板27x没有成为规定的尺寸和角度。因此,不仅是由于冷气从上下风向板27x的剥离而导致露的附着,而且还产生从排出口22x排出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变大而导致性能恶化的可能性。另外,在全闭时在上下风向板27x与前表面面板23x之间产生间隙,灰尘从间隙进入排出口22x,污染上下风向板27x和排出口22x。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1中,室内机2具备图4所示的结构的上下风向板27。而且,在制冷运转时,假定将上下风向板27的主叶片部33相对于铅直方向的斜度β设定在从90°到105°的范围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由室内热交换器4冷却后的冷气由于附壁效应而不会从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剥离。因此,由室内热交换器4冷却后的冷气沿着上下风向板27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流动。因此,与冷气相比温度和湿度较高的周围的空气不与上下风向板27接触,因此在上下风向板27不会附着有露。

另外,优选上下风向板27的后缘部34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为5~15mm。在后缘部34的长度为5mm以下的情况下,冷气从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剥离,具有在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附着有露的可能性。在后缘部34的长度为15mm以上的情况下,后缘部34阻碍空气的流动,因此如图7所示,压力损失变大,性能明显恶化。

并且,优选上下风向板27的主叶片部33与后缘部34所成的角度α为130~165°。在角度α为130°以下、斜度β为90°至105°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碰到后缘部34的冷气向下方蜿蜒,冷气从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剥离。另外,在角度α为165°以上的情况下,使冷气沿着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的附壁效应消失,冷气从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剥离。

<上下风向板27与辅助风向板31的关系>

像上述那样,根据室内机2,即使上下风向板27转动,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的气流也不从上下风向板27剥离。对这样的上下风向板27与辅助风向板31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图9是概略性地示出从侧面观察室内机2所具备的上下风向板27和辅助风向板31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首先,对辅助风向板31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辅助风向板31由前端部36、主叶片部37和后缘部38构成,前端部36位于空气的流动的最下游侧,主叶片部37从前端部36连续地延伸配置,后缘部38从主叶片部37连续地延伸配置,位于空气的流动的最上游侧。主叶片部37位于前端部36与后缘部38之间、即辅助风向板31的中央部,构成为露出面积最大、长度最长的平面。

另外,在图9中,以具备后缘部38的辅助风向板31为例进行示出,但辅助风向板31只要至少具有前端部36和主叶片部37即可,后缘部38并不是必须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将前端部36作为主叶片部37的一部分而构成辅助风向板31。并且,也可以在辅助风向板31组合除前端部36和主叶片部37以外的要素(例如后缘部38等)。

若像图5中说明的那样,上下风向板27x的下表面的气流从上下风向板27x剥离,则与冷气相比温度和湿度较高的周围的空气与上下风向板27x的下表面接触。冷气碰到上下风向板27x的上表面,上下风向板27x被冷却。因此,相比与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接触的冷气,温度和湿度较高的周围的空气被与上下风向板27x的上表面接触的冷气冷却。由此,考虑有在上下风向板27x的下表面产生结露的情况,且附着的露成为水滴,从而飞向前方或者下方。

另外,在只具备1个风向板的室内机中,无法抑制风向板的下表面的气流的剥离,无法避免在风向板的下表面产生结露。

并且,在仅确定了风向板与风路背面侧的壁面的角度关系的室内机中,无法实现使气流不会从可变控制的风向板的下表面剥离,当然也无法避免在风向板的下表面产生结露。

与此相对,在室内机2中,通过使上下风向板27与辅助风向板31具有以下的关系性,能够使得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的气流不会从上下风向板27剥离。

图9所示的基准线a表示通过上下风向板27的主叶片部33的中心的假想线。图9所示的基准线b表示使基准线a平行地移动到辅助风向板31的前端部36的前端的假想线。图9所示的基准线c表示通过上下风向板27的后缘部34的中心的假想线。图9所示的基准线d表示通过辅助风向板31的前端部36的中心的假想线。另外,图9所示的角度α表示主叶片部33与后缘部34所成的角度、即基准线a与基准线c所成的角度。图9所示的角度ε表示主叶片部33与辅助风向板31的前端部36所成的角度、即基准线b(基准线a)与基准线d所成的角度。

像上述那样,辅助风向板31设置在比上下风向板27靠背面侧的位置、即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另外,根据室内机2,通过使上下风向板27和辅助风向板31转动,能够使气流朝向用户的期望的方向。

如图9所示,辅助风向板31在运转时位于上下风向板27的下方。这样,辅助风向板31能够对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的气流进行作用。即,在运转时,在维持着通过辅助风向板31的前端部36的中心的假想线(基准线d)与通过上下风向板27的主叶片部33的中心的假想线(基准线a)平行的状态下,使上下风向板27和辅助风向板31转动。因此,即使上下风向板27和辅助风向板31转动,也维持着基准线a与基准线d的平行关系。另外,基准线a与基准线d不需要严格地平行,±5°的范围也包含在平行的范围内。

并且,角度ε构成为比角度α大,即使上下风向板27和辅助风向板31转动也维持着角度ε>角度α的关系。这样,辅助风向板31对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的气流进行作用,使得气流不从上下风向板27剥离。

像以上那样,在室内机2中,通过以满足上述的关系性的方式具备上下风向板27和辅助风向板31,能够赋予用户所希望的风向,并且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的气流不会从上下风向板27剥离,因而不会使上下风向板27产生积露。

图10是示出对后缘部34的长度为5mm、角度α为150°的上下风向板27的长边方向上30mm的位置施加了端面应力5n的情况下的上下风向板27的位移量的分析结果的模拟图。另外,作为比较例,在下部一并图示出图5所示的上下风向板27x的位移量的分析结果。

如图10所示,设置有后缘部34的上下风向板27与以往的由一个平面构成的上下风向板27x进行比较,位移量约为72%。即,与上下风向板27x进行比较,通过具有后缘部34,上下风向板27的长边方向的刚性提高到1.4倍,上下风向板27不容易在长边方向上弯曲。因此,上下风向板27成为规定的尺寸和角度,从而抑制露附着于上下风向板27,使得空气的压力损失不会变大,由此性能不会恶化。另外,由于在全闭时在上下风向板27与前表面面板23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灰尘不会进入排出口22的内部,上下风向板27和排出口22的内部不会被污染。

另外,作为提高上下风向板27的长边方向上的刚性的方法,还考虑使上下风向板27的整体在短边方向上弯曲。然而,若使上下风向板27的整体弯曲,则在上下风向板27的上表面流动的冷气飞起,有可能对前表面面板23进行冷却。若前表面面板23被冷却,则还假定露附着于前表面面板23。因此,上下风向板27不采用使整体在短边方向上弯曲的结构。

像以上那样,根据室内机2,由于具备上下风向板27,该上下风向板27构成为后缘部34以随着朝向壳体20的背面的位置而向比主叶片部33靠上方倾斜的角度α与主叶片部33的上游侧接合,因此在制冷运转时,冷气也不会从上下风向板27的下表面剥离,冷气沿着上下风向板27流动,与冷气相比高温和高湿的周围的空气不会与上下风向板27接触,能够抑制在上下风向板27上附着露。

另外,根据室内机2,由主叶片部33和后缘部34构成上下风向板27,因此上下风向板27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上下风向板27的变形。即,后缘部34具有作为加强部件的功能,因此与由一个平面构成上下风向板的情况相比较,上下风向板27的刚性提高,上下风向板27不会弯曲。因此,上下风向板27的形状被维持为规定的尺寸和角度,使得露不会附着于上下风向板27,另外,空气的压力损失不会变大。因此,性能不会恶化。

另外,根据室内机2,由于在全闭时,在上下风向板27与前表面面板23之间不产生间隙,因此灰尘不会进入排出口22的内部,不会污染上下风向板27和排出口22的内部。

实施方式2.

图11是概略性地示出从侧面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1的室内机2a的排出口22的附近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基于图11对室内机2a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也可以如图11所示,也可以通过在上下风向板27的排出口22全闭时使后缘部34处于与下表面面板26同一面上的方式决定角度α。

如果像这样决定角度α,则在全闭时,后缘部34处于与下表面面板26同一面上。因此,在全闭时,在从正面观察室内机2时,只能看到排出口22为平面的主叶片部33,因此看成排出口22仅由平面构成,外观装饰性提高。

像以上那样,根据室内机2a,在排出口22的全闭时,当从正面观察室内机2a时,只能看到排出口22为平面的主叶片部33,因此看成排出口22仅由平面构成,使得外观设计性提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空调机;2...室内机;2a...室内机;3...室外机;4...室内热交换器;4x...室内热交换器;5...室内送风机;6...室外热交换器;7...室外送风机;8...压缩机;9...四通切换阀;10...膨胀阀;11...气体侧连接配管;12...液体侧连接配管;13...制冷剂回路;20...壳体;21...吸入口;22...排出口;22x...排出口;23...前表面面板;23x...前表面面板;24...侧面面板;25...背面面板;26...下表面面板;27...上下风向板;27x...上下风向板;28...顶面面板;30...左右风向板;30x...左右风向板;31...辅助风向板;31x...辅助风向板;32...支承部件;32a...旋转轴;32ax...旋转轴;33...主叶片部;34...后缘部;35...辅助支承部件;35a...辅助旋转轴;36...前端部;37...主叶片部;38...后缘部;50...风路;k...壁面;r...房间;t...顶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