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频空调除湿模式控制方法及空调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22705发布日期:2018-11-02 23:16阅读:7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频空调除湿模式控制方法及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变频空调器在除湿控制过程中,为降低房间相对湿度,往往采用较高频率配合较低风速进行除湿,这样可以让系统蒸发温度保持较低,增加冷凝水析出,但这种方式有两个方面影响了舒适性:一方面是湿度控制失控,可能达不到人体舒适的湿度或者除湿过度导致相对湿度过低;另一方面是对部分热负荷较低的室内房间,除湿过程会导致房间温度迅速降低,让人体感觉寒冷或者达到停机温度而频繁启停空调进行除湿,导致房间温度上下波动且又未达到理想的除湿效果,由此带来非常不舒适的主观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让室内相对湿度完全受控、避免频繁启停、有效提高除湿控制的舒适性的变频空调除湿模式控制方法及空调。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频空调除湿模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当接收到进入除湿模式的指令时,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并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2;若不小于则按照制冷模式运行,结束本方法;

s2: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若小于则压缩机停机,结束本方法;若不小于则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差值,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一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结束本方法;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3;

s3: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差值,若小于则压缩机停机,结束本方法;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或微风运行,结束本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又一种变频空调除湿模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当接收到进入除湿模式的指令时,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并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2;若不小于则按照制冷模式运行,结束本方法;

s2: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4;若不小于则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差值,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一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结束本方法;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3;

s3: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差值,若小于则压缩机停机,结束本方法;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结束本方法;

s4: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三室温阈值,若小于则压缩机停机,结束本方法;若不小于则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差值,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结束本方法;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5;

s5: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差值,若小于则压缩机停机,结束本方法;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三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微风运行,结束本方法。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变频空调,包括压缩机和室内风机,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进入除湿模式指令;接收检测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相对湿度的数据;若室内环境温度不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则按照制冷模式运行;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且不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则对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的差值进行判断:若所述差值不小于第一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一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差值且不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或微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停止压缩机运行;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则停止压缩机运行;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并发送至控制单元;

相对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并发送至控制单元;

指令输入装置:用于向控制单元发出进入除湿模式的指令。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变频空调,包括压缩机和室内风机,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进入除湿模式指令;若室内环境温度不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则按照制冷模式运行;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且不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则对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的差值进行判断:若所述差值不小于第一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一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差值且不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停止压缩机运行;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且不小于预设的第三室温阈值,则对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的差值进行判断:若所述差值不小于第一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差值且不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三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微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停止压缩机运行;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三室温阈值,则停止压缩机运行;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并发送至控制单元;

相对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并发送至控制单元;

指令输入装置:用于向控制单元发出进入除湿模式的指令。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变频空调除湿模式下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双重控制,以匹配最佳的压缩机频率和室内外机风速,让室内相对湿度在除湿过程完全受控,并避免除湿过度导致空调频繁启停,以提高用户在除湿控制下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2的流程框图;

图3为本发明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方法实施例1:

一种变频空调除湿模式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当接收到进入除湿模式的指令时,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并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2;若不小于则按照制冷模式运行,结束本方法;

s2: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若小于则压缩机停机,结束本方法;若不小于则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差值,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一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结束本方法;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3;

s3: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差值,若小于则压缩机停机,结束本方法;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或微风运行,结束本方法。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室温阈值可以在25~28℃之间,第二室温阈值可以在20~25℃之间,只要满足第一室温阈值>第二室温阈值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预设相对湿度阈值可以设置在40~60%之间,特别是50%;所述第一预设差值可以设置在5~15%之间,特别是10%;第二预设差值可以设置在-5~-15%之间,特别是-10%。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频率可以是50hz或40hz,第二频率可以是40hz或30hz,只要满足第一频率>第二频率即可。上述频率是试验验证的相对合理的频率(兼顾除湿效果和房间温度不至于波动太大),如果上述频率恰好噪音、振动不合格,是跳频点,则降低0.1hz来测试是否合格,若合格则将该频率作为预设值,若不合格则继续降低0.1hz,以此类推。

所述进入除湿模式的指令可以通过遥控器或通过移动设备上的应用来发送到控制单元。可以理解,由于“低风”、“微风”是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通常都具有的风量分档且风量差异主要受电机转速差异的影响,所述室内风机的“低风”比“微风”的转速高,所述s2中“低风”对应的第一转速(配合压缩机的第一频率)比s3中“低风”对应的第二转速(配合压缩机的第二频率)更高。

本方法采用两级室温阈值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判断,并根据测得的室温和相对湿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除湿控制手段,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室内湿度的控制。

本方法通过在变频空调除湿模式下对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双重控制,以匹配最佳的压缩机频率和室内风机风速,让室内相对湿度在除湿过程完全受控,并避免除湿过度导致空调频繁启停,以提高用户在除湿控制下的舒适性。

方法实施例2:

一种变频空调除湿模式控制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s1:当接收到进入除湿模式的指令时,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并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2;若不小于则按照制冷模式运行,结束本方法;

s2: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4;若不小于则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差值,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一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结束本方法;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3;

s3: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差值,若小于则压缩机停机,结束本方法;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结束本方法;

s4: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三室温阈值,若小于则压缩机停机,结束本方法;若不小于则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一预设差值,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结束本方法;若小于则执行步骤s5;

s5:判断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之差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差值,若小于则压缩机停机,结束本方法;若不小于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的第三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微风运行,结束本方法。

本方法中,所述第一室温阈值>第二室温阈值>第三室温阈值。具体地,所述第一室温阈值可以是28℃,第二室温阈值可以是25℃,第三室温阈值可以是20℃。

所述预设相对湿度阈值可以是50%,所述第一预设差值可以是10%,第二预设差值可以是-10%。

所述第一频率>第二频率>第三频率。具体地,所述第一频率可以取50hz,第二频率可以取40hz,第三频率可以取30hz。上述频率是试验验证的相对合理的频率(兼顾除湿效果和房间温度不至于波动太大),如果上述频率恰好噪音、振动不合格,是跳频点,则降低0.1hz来测试是否合格,若合格则将该频率作为预设值,若不合格则继续降低0.1hz,以此类推。可以理解,由于“低风”、“微风”是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通常都具有的风量分档且风量差异主要受电机转速差异的影响,所述室内风机的“低风”比“微风”的转速高,所述s2中的“低风”对应的第一转速(配合压缩机的第一频率)>s3、s4中“低风”对应的第二转速(配合压缩机的第二频率)。

本方法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级室温阈值判断,能够进一步提高在除湿过程中对室内相对湿度的控制,使空调的除湿控制更加平滑,除湿效果更好,用户体验更舒适。

可以理解,依照本方法的发明构思,可以继续增加用于判断的室温阈值的数量(即室温阈值数量>3),并根据各室温阈值下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相对湿度的不同设置相对应的压缩机和室内风机的运行控制方案,以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理,还可以增加用于判断的预设差值的数量(即预设差值数量>2),进一步细化对压缩机和室内风机的控制,以达到更佳的除湿效果。

装置实施例1:

一种变频空调,如图3所示,包括压缩机和室内风机,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进入除湿模式指令;接收检测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相对湿度的数据;若室内环境温度不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则按照制冷模式运行;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且不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则对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的差值进行判断:若所述差值不小于第一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一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差值且不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或微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停止压缩机运行;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则停止压缩机运行;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并发送至控制单元;

相对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并发送至控制单元;

指令输入装置:用于向控制单元发出进入除湿模式的指令;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压缩机、室内风机、温度传感器、相对湿度传感器、指令输入装置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可以采用mcu或plc等来实现判断和控制。所述指令输入装置可以是空调面板上的按钮或按键,也可以是遥控设备(如红外遥控器),还可以是移动设备(通过移动设备上的app应用向空调发出指令)。可以理解,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如方法实施例1中所述的一种变频空调除湿模式控制方法。

装置实施例2:

一种变频空调,如图3所示,包括压缩机和室内风机,还包括:

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进入除湿模式指令;若室内环境温度不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则按照制冷模式运行;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一室温阈值且不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则对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的差值进行判断:若所述差值不小于第一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一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差值且不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停止压缩机运行;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二室温阈值且不小于预设的第三室温阈值,则对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与预设相对湿度阈值的差值进行判断:若所述差值不小于第一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二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低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差值且不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控制压缩机以预设第三频率运行,室内风机以微风运行,若所述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则停止压缩机运行;

若室内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的第三室温阈值,则停止压缩机运行;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并发送至控制单元;

相对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环境相对湿度并发送至控制单元;

指令输入装置:用于向控制单元发出进入除湿模式的指令;

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压缩机、室内风机、温度传感器、相对湿度传感器、指令输入装置连接。

本实施例中相对于装置实施例1,在控制单元增加了对第三室温阈值的判断以及与之对应的相对湿度的判断来进一步提升除湿控制的效果。可以理解,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如方法实施例2中所述的一种变频空调除湿模式控制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发明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