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及其冷媒散热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19084发布日期:2018-12-19 05:36阅读:576来源:国知局
空调系统及其冷媒散热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一种具有该冷媒散热装置的空调系统和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器的功能逐渐增多,空调器携带的功率器件如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功率器件也不断增多,电控盒的发热量越来越大。

相关技术中,针对电控盒发热量大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风冷和冷媒冷却。其中,风冷需要在空调器内额外增加散热风扇和风道,占用较大空间。冷媒冷却由于冷却板入口冷媒状态差异很大,如果冷却冷媒温度较低,则可能会在一些电子器件上凝露,烧坏电控板;如果冷却冷媒温度较高,则会导致冷却能力不足,使电控盒温度过高影响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能够通过调节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系统。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包括:冷媒换热器,所述冷媒换热器相对所述空调系统的待散热部件设置,所述冷媒换热器用于对所述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第一冷媒管路,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与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相连,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用于将从所述空调系统的制冷系统中分流出的冷媒输送至所述冷媒换热器;第二冷媒管路,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与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二端口相连,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用于将从所述冷媒换热器流出的冷媒输送至所述制冷系统;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的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的第二控制阀;第一温度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第二温度检测单元,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温度;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单元分别相连,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对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并根据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将冷媒换热器相对空调系统的待散热部件设置,以对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并在第一冷媒管路上设置第一控制阀,在第二冷媒管路上设置第二控制阀。该装置通过第一温度检测单元实时检测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同时通过第二温度检测单元实时检测待散热部件的温度,以便控制单元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对第一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并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持续预设时间,且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小于等于预设下限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上限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达到最大开度,其中,所述预设上限温度大于所述预设下限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减小;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保持不变;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增大;其中,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对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之前,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空调系统上电后,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处于最大开度,直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启动第二预设时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上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通过上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能够通过调节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包括冷媒换热器、第一冷媒管路、第二冷媒管路、第一控制阀以及第二控制阀,所述冷媒换热器相对所述空调系统的待散热部件设置,所述冷媒换热器用于对所述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所述第一冷媒管路与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相连,所述第一冷媒管路用于将从所述空调系统的制冷系统中分流出的冷媒输送至所述冷媒换热器,所述第二冷媒管路与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二端口相连,所述第二冷媒管路用于将从所述冷媒换热器流出的冷媒输送至所述制冷系统,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管路,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检测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温度;根据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对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并根据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首先实时检测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同时实时检测待散热部件的温度,然后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对第一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并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该方法,能够通过调节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出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包括: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持续预设时间,且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小于等于预设下限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还包括:在所述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上限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达到最大开度,其中,所述预设上限温度大于所述预设下限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对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包括: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减小;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保持不变;在所述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增大;其中,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对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之前,还包括:在所述空调系统上电后,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均处于最大开度,直至所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启动第二预设时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上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能够通过调节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媒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控制阀的调节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控制阀的调节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具有该冷媒散热装置的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媒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可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01、冷凝器02、节流阀03、蒸发器04和气液分离器05。其中,当空调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时,压缩机01吸入从气液分离器05出来的较低压力的气态冷媒,把压力较低的气态冷媒压缩成压力较高的气态冷媒,使气态冷媒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然后送入冷凝器02,在冷凝器02中放热冷凝成为压力较高的液态冷媒,经节流阀03节流降压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态冷媒进入蒸发器04,在蒸发器04中吸热蒸发成为压力较低的气态冷媒,并经过气液分离器05将气态和液态冷媒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返回至压缩机01的回气口,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可包括:冷媒换热器10、第一冷媒管路20、第二冷媒管路30、第一控制阀40、第二控制阀50、第一温度检测单元60、第二温度检测单元70和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

其中,冷媒换热器10相对空调系统的待散热部件设置,例如,该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待散热部件可以是电控盒内的功率器件如igbt功率器件,该电控盒可通过螺钉固定在冷媒换热器10上,冷媒换热器10用于对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第一冷媒管路20与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相连,第一冷媒管路20用于将从空调系统的制冷系统中分流出的冷媒输送至冷媒换热器10。第二冷媒管路30与冷媒换热器10的第二端口相连,第二冷媒管路30用于将从冷媒换热器10流出的冷媒输送至制冷系统。第一控制阀40设置在第一冷媒管路20上,第二控制阀50设置在第二冷媒管路30上。第一温度检测单元60如感温包用于检测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第二温度检测单元70如感温包用于检测待散热部件的温度。

并且,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控制阀40、第二控制阀50、第一温度检测单元60和第二温度检测单元70相连,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对第一控制阀40的开度进行调节,并根据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进行调节。

继续参照图1,当空调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时,从压缩机01排出的气态冷媒送入冷凝器02,在冷凝器02中放热冷凝成为液态冷媒,液态冷媒从冷凝器02流出后,一部分经第一控制阀40节流降压后,进入冷媒换热器10蒸发吸热以对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再流经第二控制阀50与经节流阀03节流降压后另一部分冷媒汇集在蒸发器04前,未蒸发的液态冷媒没有浪费,继续流入蒸发器04吸热。在空调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凝露或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本发明通过第一温度检测单元60实时检测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同时通过第二温度检测单元70实时检测待散热部件的温度,以便控制单元根据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调节第一控制阀40的开度,并根据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调节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以避免电控板被烧坏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过高,提高待散热部件工作的可靠性。

下面先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控制单元根据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调节第二控制阀50开度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单元用于,在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持续预设时间,且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小于等于预设下限温度时,控制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减小。其中,预设时间和预设下限温度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控制单元还用于,在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上限温度时,控制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达到最大开度。其中,预设上限温度大于预设下限温度。

继续参照图1,由于冷媒换热器10的第二端口连接系统的低压,如果系统低压过低,则会导致整个冷媒换热器10内管路的冷媒都处于低压,温度低,凝露风险大大增大,此时如果将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减小,则冷媒换热器10内管路的低压冷媒保持一定压降,升高冷媒换热器10的温度,降低凝露风险。

具体控制如下,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一温度检测单元60实时检测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t1,并将其与第一温度阈值a1进行比较,同时,通过第二温度检测单元70实时检测待散热部件的温度t2,并其与预设下限温度x1和预设上限温度x2进行比较。如果t1≤a1且持续预设时间如tmin,且t2≤x1,则说明有凝露风险,此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减小,如关小p步,减小通过第二控制阀50的冷媒流量,以降低凝露风险;如果t2≥x2,则说明无凝露风险,此时控制单元控制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直接达到最大开度;如果x1<t2<x2,控制单元则控制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保持不变。其中,为保证制冷系统冷媒的流量,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设置有最小开度,该最小开度可通过实验获取。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控制阀的调节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s301,实时检测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t1,并将其与a1进行比较,同时实时检测待散热部件的温度t2,并将其与x1和x2进行比较。其中,x1<x2。

s302,判断t1≤a1且持续tmin,且t2≤x1是否成立。如果是,执行步骤s303;如果否,执行步骤s304。

s303,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关小p步。

s304,判断t2≥x2是否成立。如果是,执行步骤s305;如果否,执行步骤s306。

s305,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直接调节到最大开度。

s306,x1<t2<x2,此时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保持不变。

下面再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控制单元根据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调节第一控制阀40开度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单元用于,在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控制阀40的开度减小;在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控制阀40的开度保持不变;在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控制阀40的开度增大。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

具体控制如下,在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第一温度检测单元60实时检测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t1,并将其与第二温度阈值a2进行比较。如果t1>a2,控制单元则减小第一控制阀40的开度,以增大节流作用,使t1降低;如果t1<a2,控制单元则增大第一控制阀40的开度,以减小节流作用,使t1上升;如果t1=a2,控制单元则控制第一控制阀40的开度保持不变。其中,为保证制冷系统冷媒的流量,第一控制阀40的开度设置有最小开度,该最小开度可通过实验获取。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控制阀的调节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s401,实时检测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t1,并将其与a2进行比较。

s402,判断t1>a2是否成立。如果是,执行步骤s403;如果否,执行步骤s404。

s403,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关小。

s404,判断t1=a2是否成立。如果是,执行步骤s405;如果否,执行步骤s406。

s405,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保持。

s406,t1>a2,此时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开大。

由此,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通过调节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以避免电控板被烧坏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过高,提高了待散热部件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对第一控制阀40和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进行调节之前,控制单元还用于,在空调系统上电后,控制第一控制阀40和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处于最大开度,直至空调系统的压缩机01启动第二预设时间。其中,第二预设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2min。

具体地,在空调系统上电后,控制单元控制第一控制阀40和第二控制阀50都开到最大开度,直到压缩机01启动2min后,根据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t1对第一控制阀40的开度进行调节,并根据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t1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t2对第二控制阀50的开度进行调节,以解决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将冷媒换热器相对空调系统的待散热部件设置,以对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并在第一冷媒管路上设置第一控制阀,在第二冷媒管路上设置第二控制阀。该装置通过第一温度检测单元实时检测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同时通过第二温度检测单元实时检测待散热部件的温度,以便控制单元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对第一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并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上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通过上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能够通过调节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可包括冷媒换热器10、第一冷媒管路20、第二冷媒管路30、第一控制阀40以及第二控制阀50,冷媒换热器10相对空调系统的待散热部件设置,冷媒换热器10用于对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第一冷媒管路20与冷媒换热器10的第一端口相连,第一冷媒管路20用于将从空调系统的制冷系统中分流出的冷媒输送至冷媒换热器10,第二冷媒管路30与冷媒换热器10的第二端口相连,第二冷媒管路30用于将从冷媒换热器10流出的冷媒输送至制冷系统,第一控制阀40设置在第一冷媒管路20,第二控制阀50设置在第二冷媒管路30。

如图5所示,该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

s2,检测待散热部件的温度。

s3,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对第一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并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包括:在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小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持续预设时间,且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小于等于预设下限温度时,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减小。

进一步地,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还包括:在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大于等于预设上限温度时,控制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达到最大开度,其中,预设上限温度大于预设下限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对第一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包括:在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减小;在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度保持不变;在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第一控制阀的开度增大;其中,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对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之前,还包括:在空调系统上电后,控制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开度均处于最大开度,直至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启动第二预设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考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装置中所披露的细节,具体这里不再详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首先实时检测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同时实时检测待散热部件的温度,然后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对第一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并根据冷媒换热器的第一端口的冷媒温度和待散热部件的温度对第二控制阀的开度进行调节。该方法,能够通过调节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上述的空调系统的冷媒散热方法,能够通过调节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的开度,来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媒冷却出现的凝露和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