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5079发布日期:2019-04-23 21:1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加热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的内置式的加热烹调器,其具有多个加热部,用于对这些多个加热部进行操作的操作单元在离开主体的状态下被分别配置在该主体的前方和后方。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7520号公报

在主体的前方和后方分别配置有操作单元的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操作单元虽然均同样操作多个加热部,然而需要进行区分。例如,相对于操作一个操作单元的用户而位于右侧的加热部相对于操作另一个操作单元的用户而言位于左侧。因此,需要将2个操作单元按照前方配置用和后方配置用进行区分处理。因此,存在加热烹调器的设置耗费时间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主体的前方和后方分别配置有操作单元的加热烹调器中进行设置时,不将2个操作单元按照前方配置用和后方配置用进行区分来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

其在从规定的位置观察而规定前后左右上下方向的情况下,具有:

顶板,其供容器载置;

主体,其被配置于所述顶板的下方;

左侧加热单元,其被收纳于所述主体,从下方对所述容器进行加热;

右侧加热单元,其被收纳于所述主体,并且配置于比所述左侧加热单元靠右侧的位置上,从下方对所述容器进行加热;

第1操作单元,其被配置于所述主体的前方;以及

第2操作单元,其被配置于所述主体后方,

所述第1操作单元和所述第2操作单元分别包括:第1操作部,其能够受理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和所述右侧加热单元双方的操作;以及第2操作部,其能够受理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和所述右侧加热单元双方的所述操作,

所述第1操作单元的所述第1操作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1操作单元的所述第2操作部靠左侧的位置上,受理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

所述第1操作单元的所述第2操作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1操作单元的所述第1操作部靠右侧的位置上,受理对所述右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

所述第2操作单元的所述第1操作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2操作单元的所述第2操作部靠右侧的位置上,受理对所述右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

所述第2操作单元的所述第2操作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2操作单元的所述第1操作部靠左侧的位置上,受理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主体的前方和后方分别配置有操作单元的加热烹调器中进行设置时,能够不将2个操作单元区分为前方配置用和后方配置用地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组装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烹调台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由两名用户使用中的加热烹调器的图。

图2b是表示由一名用户使用中的加热烹调器的图。

图3是烹调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顶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顶板单元向烹调台上的固定的图。

图6是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立体图。

图7是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俯视图。

图8是中央侧底架的立体图。

图9是中央侧底架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顶板单元的外侧底架和中央侧底架即将连接前的局部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示出主体和中央侧底架即将连接前的局部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加热烹调器向烹调台上的组装作业的一个工序的图。

图15是操作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操作单元和主体的布局和连接的图。

图17是示出操作单元的连接器和主体的操作单元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8是操作单元的控制台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操作单元和加热单元控制部的连接的图。

图20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0:加热烹调器;14:主体;32a:左侧加热单元;32b:右侧加热单元;50a:第1操作单元;50b:第2操作单元;54a:第1操作部;54b:第2操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在从规定的位置观察而规定前后左右上下方向的情况下,具有:顶板,其供容器载置;主体,其被配置于所述顶板的下方;左侧加热单元,其被收纳于所述主体,从下方对所述容器进行加热;右侧加热单元,其被收纳于所述主体,并且配置于比所述左侧加热单元靠右侧的位置上,从下方对所述容器进行加热;第1操作单元,其被配置于所述主体的前方;以及第2操作单元,其被配置于所述主体的后方,所述第1操作单元和所述第2操作单元分别包括:第1操作部,其能够受理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和所述右侧加热单元双方的操作;以及第2操作部,其能够受理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和所述右侧加热单元双方的所述操作,所述第1操作单元的所述第1操作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1操作单元的所述第2操作部靠左侧的位置上,受理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所述第1操作单元的所述第2操作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1操作单元的所述第1操作部靠右侧的位置上,受理对所述右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所述第2操作单元的所述第1操作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2操作单元的所述第2操作部靠右侧的位置上,受理对所述右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所述第2操作单元的所述第2操作部被配置在比所述第2操作单元的所述第1操作部靠左侧的位置上,受理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主体的前方和后方分别配置有操作单元的加热烹调器中,能够将2个操作单元不按照前方配置用和后方配置用进行区分地处理。

例如,所述主体具有:与所述第1操作单元连接的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以及与所述第2操作单元连接的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所述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将所述第1操作部与所述左侧加热单元连接起来,并将所述第2操作部与所述右侧加热单元连接起来,所述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将所述第1操作部与所述右侧加热单元连接起来,并将所述第2操作部与所述左侧加热单元连接起来。通过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和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能够将2个操作单元不按照前方配置用和后方配置用进行区分地处理。

例如,所述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可以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前侧部分,所述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可以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后侧部分。

例如,所述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是相同的操作部。由此,能够使第1操作部操作单元和第2操作单元部分通用。

例如,所述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单元是相同的操作单元。由此,能够使第1和第2操作单元通用。

例如,所述左侧加热单元和右侧加热单元可以是相同的加热单元。

例如,所述第1操作单元和第2操作单元分别具有显示所述左侧加热单元和右侧加热单元的加热动作信息的显示部,所述第1操作单元和第2操作单元各自的所述显示部显示相同的所述加热动作信息。由此,操作第1操作单元的用户和操作第2操作单元的用户能够共用加热动作信息。

例如,所述第1操作单元和第2操作单元分别具有限制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和右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的锁定按钮,在按下了所述第1和第2操作单元中的任意一方的所述锁定按钮时,所述第1和第2操作单元双方的所述操作被限制。由此,可抑制第1操作单元和第2操作单元被不必要地操作,由此抑制加热单元执行用户不期望的动作。

例如,可以为,在限制了所述第1和第2操作单元双方的所述操作后,当再次按下为了限制该操作而按下的所述锁定按钮时,所述操作的限制被解除。

例如,在将所述右侧加热单元和所述左侧加热单元的至少一方作为加热单元的情况下,针对由所述第1和第2操作单元中的任意一方操作中的所述加热单元,限制来自另一方的操作单元的所述操作。由此,可抑制一方的操作单元对1个加热单元的操作被另一方的操作单元的操作妨碍。

例如,所述第1和第2操作单元分别具有通知部,该通知部将针对由所述第1和第2操作单元中的任意一方操作中的所述加热单元限制所述另一方的操作单元的所述操作的情况通知给操作所述另一方的操作单元的用户。由此,正在使用被限制操作的操作单元的用户可获悉无法操作的理由。

例如,可以为,所述加热烹调器能够组装到具有前侧拉出体和后侧拉出体的烹调台中,所述第1和第2操作单元分别能够容纳于所述前侧拉出体和后侧拉出体。

例如,所述第1和第2操作单元可以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和所述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连接。由此,可以将第1操作单元与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连接,并且将第2操作单元与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连接。

例如,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1操作单元不与所述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连接,而与所述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1操作单元的所述第1操作部受理对所述右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所述第1操作单元的所述第2操作部受理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在所述第2操作单元不与所述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连接,而与所述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2操作单元的所述第1操作部受理对所述左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所述第2操作单元的所述第2操作部受理对所述右侧加热单元的所述操作。由此,在与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连接的第1操作单元中,通过第1操作部能够操作右侧加热单元,并通过第2操作部能够操作左侧加热单元。此外,在与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连接的第2操作单元中,通过第1操作部能够操作左侧加热单元,并通过第2操作部能够操作右侧加热单元。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示出组装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烹调台。此外,图2a和图2b示出由用户使用中的加热烹调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加热烹调器10被组装到台式的烹调台100中。该台式烹调台100不仅提供烹饪食物的饮食场所,还提供对烹饪食物进行烹调的烹调场所。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还可以被组装到具有设置于厨房的橱柜(面板)的烹调台中。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构成为:如图2a所示可由多个用户a、b同时使用,当然也可以如图2b所示由一名用户a使用。以下参照附图说明这种可由一名以上的用户使用的加热烹调器10。

另外,如图2a和图2b所示,为了方便而以加热烹调器10(烹调台100)为基准,定义出前方向、后方向、左方向和右方向。因此,如图2a所示,用户a相对于加热烹调器10位于前方,用户b相对于加热烹调器10位于后方。此外,对于用户a而言的左侧是加热烹调器10的左侧,而对于用户b而言的左侧是加热烹调器10的右侧。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烹调台100具有面板102,在该面板102上组装有加热烹调器10。此外,烹调台100在其前侧具有前侧拉出体104,并在其后侧具有后侧拉出体106。

如图2a和图2b所示,加热烹调器10具有被载置在烹调台100的面板102上的顶板单元12、以及被配置在顶板单元12的下方且被组装于烹调台100的面板102的主体14。

图3是加热烹调器(烹调台)的分解图。另外,关于一部分的构成要素省略了图示。图4是顶板单元的分解图。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顶板单元12被配置在形成于烹调台100的面板102上的凹部102a内。此外,主体14被局部配置在形成于该凹部102a的底面上的贯通孔102b内。具体情况在后文描述,顶板单元12和主体14借助于中央侧底架16而连接。

如图4所示,顶板单元12具有顶板18、贴附在顶板18的下表面的外侧底架20、多个螺钉22、以及将多个螺钉22固定在外侧底架20上的多个螺母24。

顶板18是如下这样的例如由硬质玻璃制作的矩形状的板:用于载置被加热烹调器10感应加热的容器,与烹调台100的贯通孔102b的上侧开口相比较大。即,相比收纳在贯通孔102b中的主体14而言较大(参照图2a和图2b)。例如,长边方向(左右方向)尺寸约120cm,短边方向(前后方向)尺寸约80cm。此外,如图2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关于前后方向的尺寸,顶板18与烹调台100的面板102实际是相同的。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外侧底架20由2个子框架20a、20b构成。另外,还能够将外侧底架20构成为框状的一个部件。

外侧底架20(子框架20a、20b)例如是通过对金属薄板冲压成型而形成的框架。此外,例如使用粘结剂将外侧底架20贴附在顶板18的下表面的除中央部分以外的外侧部分上。

而且,在外侧底架20上形成有供多个螺钉穿过的多个螺纹通孔20a。在螺钉22的穿过了螺纹通孔20a的外螺纹部卡合螺母24,由此将螺钉22固定在外侧底架20上。由此,如图3所示,外侧底架20(顶板单元12)具有从其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的多个外螺纹部12a。

图3所示的顶板单元12的多个外螺纹部12a用于将顶板单元12固定在烹调台100的面板102上。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烹调台100的面板102的凹部102a的底面上形成有供顶板单元12的多个外螺纹部12a分别穿过多个螺纹通孔102c。

图5示出形成在烹调台100的面板102上的用于固定顶板单元12的螺纹通孔102c的剖面。

如图5所示,顶板单元12的外螺纹部12a贯穿烹调台100的面板102。在该贯穿的外螺纹部12a(螺钉22的外螺纹部)上被外插有垫片26,并且卡合有蝶形螺母28。由此,顶板单元12(的外侧底架20)被载置固定在烹调台100的面板102上。此外,通过转动蝶形螺母28,能够对顶板单元12与烹调台100的凹部100a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进行微调。由此,能够将烹调台100的面板102的上表面与顶板单元12(顶板18)的上表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其结果是,可抑制在烹调台100的面板102的上表面与顶板18的上表面之间产生阶梯差。另外,为了隐藏蝶形螺母28,并且为了抑制与蝶形螺母28的接触,蝶形螺母28被收纳在锪孔102c内。

下面,说明加热烹调器10的主体14。

图6是加热烹调器的主体的立体图,图7是主体的俯视图。

如图6所示,加热烹调器10的主体14具有外壳30、以及被收纳在外壳30内的多个加热单元32a、32b、32c。

如图6所示,外壳30是上方开放的长方体形状的箱体,例如由金属材料制作。此外,外壳30在上端具有凸缘部30a。而且,外壳30具有能够穿过形成在烹调台100的面板102上的贯通孔102b的大小。

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加热单元32a、32b和32c是用于从下方对载置在顶板18的中央部分的容器进行感应加热的单元。如图2a和图2b所示,加热单元32a被收纳在主体14的左侧。此外,加热单元32b被收纳在主体14的右侧,并且,加热单元32c被配置在加热单元32a与32b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侧和右侧的加热单元32a、32b是相同的结构,具有相同的1个加热线圈34。中央加热单元32c具有排列在加热烹调器10的左右方向上的4个相同的加热线圈36。另外,如图2a和图2b所示,以用户能够获悉位于顶板18的下方的加热线圈34、36的位置的方式,在顶板18的上表面描绘出表示加热线圈的位置的标记线18a。由此,用户能够将容器载置在加热线圈34、36上。

与标记线18a关联地,如图2a所示,顶板18的上表面表示出分界线18b。该分界线18b示出顶板18的与主体14对置的区域。由于与主体14对置的顶板18在加热烹调中成为高温状态,因而通过该分界线18b来引起用户的注意。

另一方面,分界线18b的外侧、即从分界线18b到顶板18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之间的区域较大,以能够供用户进行盛放等的加热烹调以外的烹调作业。例如,为了能够载置餐具等,此外,还考虑到与加热烹调中的容器(加热单元32a、32b和32c上的容器)的接触,分界线18b与顶板18的前后方向的端部的距离l被设定为约20cm。

另外,用于供用户操作这些加热单元32a、32b和32c的操作单元不设置在主体14上。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a和图2b所示,加热烹调器10的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独立于主体14,被容纳于烹调台100的前侧拉出体104和后侧拉出体106。另外,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

为了将这种主体14与顶板单元12连接起来,如图3所示,在它们之间存在中央侧底架16。

中央侧底架16也与顶板单元12的外侧底架20同样地被配置在顶板18的下方。具体而言,与外侧底架20不同,被配置在顶板18的中央部分的下方。即,中央侧底架16被外侧底架20围住,外侧底架20在中央侧底架16的外侧展开。

图8是中央侧底架的立体图,图9是中央侧底架的俯视图。

如图8和图9所示,中央侧底架16例如是通过对金属薄板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的框状的框架。另外,中央侧底架16可以由与外侧底架20相同的材料制作出来。

中央侧底架16与外侧底架20不同,未被贴附在顶板18的下表面。即,如图3所示,中央侧底架16与由顶板18和外侧底架20构成的顶板单元12分体。

具体情况将在后文描述,中央侧底架16具有载置在图1所示的烹调台100的面板102、具体是载置在贯通孔102b的上侧开口的开口缘部上的外缘部分16a(外缘部分16a以外的部分位于贯通孔102b上)。中央侧底架16在该外缘部分16a的内侧具有用于与顶板单元12(外侧底架20)连接的多个螺纹通孔16b。

图10是示出顶板单元与中央侧底架即将连接前的部分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中央侧底架16的螺纹通孔16b被设置在形成于中央侧底架16上的凹部16c的底部。该螺纹通孔16b中插穿有框架固定用螺钉40,该框架固定用螺钉40用于将中央侧底架16与顶板单元12(外侧底架20)相互固定起来。

穿过了中央侧底架16的螺纹通孔16b的框架固定用螺钉40与形成在外侧底架20上的内螺纹孔20b卡合。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内螺纹孔20b形成在向下方突出并与中央侧底架16的凹部16c卡合的突出部20c。即,通过外侧底架20的多个突出部20c与中央侧底架16的多个凹部16c卡合,从而内螺纹孔20b的位置对准在螺纹通孔16b的上方(顶板单元12与中央侧底架16被彼此对准位置)。

另外,如图11所示,存在中央侧底架16的螺纹通孔16b,内螺纹孔20b位于该螺纹通孔16b的上方的外侧底架20。因此,框架固定用螺钉40从下方插穿于中央侧底架16的螺纹通孔16b而卡合在外侧底架20的内螺纹孔20b中。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如图12所示,在中央侧底架16的位于从烹调台100的面板102的下方观察的情况下载置在面板102上的外缘部分16a与主体14(外壳30)之间的部分形成有螺纹通孔16b。由此,作业者钻入烹调台100的面板102的下方,能够使用工具通过烹调台100的贯通孔102b的内周面与主体14之间的间隙而转动框架固定用螺钉40。

此外,如图9所示,中央侧底架16在比其外缘部分16a靠内侧的位置具有用于与主体14(外壳30的凸缘部30a)连接的多个内螺纹孔16d。

如图7所示,主体14的与中央侧底架16的多个内螺纹孔16d对应的多个螺纹通孔30b形成在外壳30的凸缘部30a。

如示出主体与中央侧底架即将连接前的图12和作为该图12的局部放大图的图13所示,主体14(外壳30的凸缘部30a)与中央侧底架16被主体固定用螺钉42固定起来。

具体而言,主体固定用螺钉42从下方插穿于形成在主体14的外壳30的凸缘部30a上的螺纹通孔30b内,并卡合于中央侧底架16的内螺纹孔16d。

以上,对顶板单元12、中央侧底架16和主体14各自的结构、特别是与它们之间的连接有关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这里,说明采用这种顶板单元12、中央侧底架16和主体14的结构的理由。

首先,在顶板单元12、中央侧底架16和主体14已相互连接的状态下,很难将这些部件组装到烹调台100。具体而言,很难将在与烹调台100的面板102大致相等大小的顶板单元12的中央安装有较重的(例如约20kg)主体14的加热烹调器10以该主体14进入烹调台100的贯通孔102b内的方式载置在该烹调台100的面板102上。例如,在该作业中,顶板单元12的顶板18有破裂的危险。另外,例如需要多个作业者。而且,运送到烹调台100非常耗费劳力且困难。

为了容易进行这种加热烹调器10向烹调台100上的组装作业,并非设置1个底架,而是存在中央侧底架16和外侧底架20。

图14是用于说明加热烹调器向烹调台上的组装作业的一个工序的图。

如图14所示,首先将预先安装有中央侧底架16的主体14组装到烹调台100上。此时,顶板单元12未安装在中央侧底架16上,因此作业者能够在目视确认的同时将主体14收纳到烹调台100的贯通孔102b中。

如图14所示,在中央侧底架16和主体14被组装到烹调台100后,将顶板单元12载置到烹调台100的面板102上。然后,如图5所示,通过在顶板单元12的多个外螺纹部12a分别安装蝶形螺母28,从而使得顶板单元12被固定在烹调台100的面板102上。

顶板单元12被固定在烹调台100上后,该顶板单元12的外侧底架20与已安装在主体14上的中央侧底架16被相互固定。

如果是这种加热烹调器10向烹调台100上的组装作业,则可由较少的作业者执行。此外,在组装到烹调台100之前顶板单元12与主体14是分体的,因此可使用简单的包装,向烹调台100的运送容易(相比在顶板单元12被安装于主体14的状态下包装运送的情况)。

此外,根据这种加热烹调器10,不仅向烹调台100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维护作业也容易。

例如,在进行主体14的更换或修理等的维修的情况下,无需将顶板单元12从烹调台100取下。其原因在于,如图12和图13所示,主体14被主体固定用螺钉42从下方固定在中央侧底架16上。作业者钻入烹调台100的面板102的下方,取下主体固定用螺钉42,从而能够在顶板单元12被固定于烹调台100的状态下,将主体14在面板102的下方取下。

此外,在进行顶板单元12的更换或修理等的维修的情况下,无需将主体14从烹调台100取下。其原因在于,如图10~图12所示,中央侧底架16被框架固定用螺钉40从下方固定在顶板单元12的外侧底架20上。作业者钻入烹调台100的面板102的下方,取下框架固定用螺钉40,从而在主体14被组装于烹调台100的状态下,能够将顶板单元12从烹调台100的面板102取下。

相比加热烹调器10无法以能够复原的方式分解成顶板单元12与主体14分体的情况而言,这种组装作业和维修作业明显更容易。

如图14所示,在主体14和顶板单元12被组装到烹调台100时,与主体14分体的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也被组装到烹调台100。具体而言,如图2a所示,烹调台100的前侧拉出体104容纳有第1操作单元50a,后侧拉出体106容纳有第2操作单元50b。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操作单元50a和第2操作单元50b是相同的结构。

图15是操作单元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操作单元与主体的布局和连接的图。

如图15所示,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具有用于与加热烹调器10的主体14连接的连接缆线52、以及用于供用户操作主体14的加热单元32a、32b、32c的控制台54。

如图6所示,并且如图16所示,为了与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各自的连接缆线52连接,在主体14上设置有连接器30d、30f。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6和图16所示,在主体14(外壳30)的前侧侧面30c设置有用于与俯视观察时配置于主体14的前方的第1操作单元50a的连接缆线52连接的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30d。此外,如图16所示,在主体14(外壳30)的后侧侧面30e设置有与俯视观察时配置于主体14的后方的第2操作单元50b的连接缆线52连接的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30f。

如图17所示,主体14的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30d和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30f是相同的结构,与设置在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的连接缆线52的末端的插头连接器56连接。即,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30d可以与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中的任意一方连接,此外,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30f也可以与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中的任意一方连接。因此,不同于图16,第2操作单元50b可以配置在主体14的前方,第1操作单元50a可以配置在主体14的后方。

图18是操作单元的控制台的俯视图。

如图18所示,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各自的控制台54具有第1操作部54a、第2操作部54b和第3操作部54c。

详细情况将在后文描述,控制台54的第1操作部54a构成为可受理对左侧和右侧加热单元32a、32b的双方的操作,被配置在控制台54的左侧。此外,第2操作部54b构成为可受理对左侧和右侧加热单元32a、32b的双方的操作,被配置在控制台54的右侧。因此,如图16所示,在配置于主体14的前方且朝向该主体14的第1操作单元50a中,控制台54的第1操作部54a位于比第2操作部54b靠左侧的位置处,第2操作部54b位于比第1操作部54a靠右侧的位置处。另一方面,在配置于主体14的后方且朝向该主体14的第2操作单元50b中,控制台54的第1操作部54a位于比第2操作部54b靠右侧的位置处,第2操作部54b位于比第1操作部54a靠左侧的位置处。

如图16所示,在配置于主体14的前方的第1操作单元50a中,第1操作部54a作为受理对在前后方向对置(即接近)的左侧加热单元32a的操作的操作部发挥功能,第2操作部54b作为受理对在前后方向对置(即接近)的右侧加热单元32b的操作的操作部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在配置于主体14的后方的第2操作单元50b中,第1操作部54a作为受理对在前后方向对置(即接近)的右侧加热单元32b的操作的操作部发挥功能,第2操作部54b作为受理对在前后方向对置(即接近)的左侧加热单元32a的操作的操作部发挥功能。

即,为了操作左侧加热单元32a,可使用第1操作单元50a的第1操作部54a和第2操作单元50b的第2操作部54b。此外,为了操作右侧加热单元32b,可使用第1操作单元50a的第2操作部54b和第2操作单元50b的第1操作部54a。

使用图19来具体说明为实现这种处理的结构。

如图19所示,配置于主体14的前方的第1操作单元50a与主体14的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30d连接。由此,在第1操作单元50a中,左侧的第1操作部54a与用于控制左侧加热单元32a的左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a连接。此外,在第1操作单元50a中,右侧的第2操作部54b与用于控制右侧加热单元32b的右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b连接。其结果是,如图16所示,第1操作单元50a的第1操作部54a能够通过该左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a来操作所对置的左侧加热单元32a。此外,第1操作单元50b的第2操作部54b能够通过该右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b来操作所对置的右侧加热单元32b。在第1操作单元50a中,中央的第3操作部54c与控制中央加热单元32c的中央加热单元控制部56c连接,通过该中央加热单元控制部56c能够操作中央加热单元32c。

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配置在主体14的后方的第2操作单元50b与主体14的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30f连接。由此,在第2操作单元50b中,左侧的第1操作部54a与右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b连接。此外,在第2操作单元50b中,右侧的第2操作部54b与左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a连接。其结果是,如图16所示,第2操作单元50b的第1操作部54a能够通过该右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b来操作所对置的右侧加热单元32b。此外,第2操作单元50b的第2操作部54b能够通过该左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a来操作所对置的左侧加热单元32a。在第2操作单元50b中,中央的第3操作部54c与控制中央加热单元32c的中央加热单元控制部56c连接,能够通过该中央加热单元控制部56c来操作中央加热单元32c。

此外,在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中,第1操作部54a和第2操作部54b分别构成为能够操作左侧和右侧加热单元32a、32b,因此即使将第1操作单元50a和第2操作单元50b相反(调换)配置,也能够同样地通过操作部对加热单元进行操作。

另外,左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a、右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b和中央加热单元控制部56c例如可以由形成在一块电路基板上的各个电路构成,或者还可以由相互独立的电路基板构成。

以下,说明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各自的控制台54的详细情况、即第1操作部54a、第2操作部54b和第3操作部54c的详细情况。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操作部54a与第2操作部54b相同,因此以第1操作部54a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控制台54的第1操作部54a(或第2操作部54b)具有:开始/停止按钮60,其开始所对置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32a、32b中的任意一方)的加热或停止加热;以及温度调节按钮62,其设定加热温度;以及时间设定按钮64,其设定加热烹调时间。此外,第1操作部54a还具有选择加热烹调的种类(例如,烧烤、油炸、蒸煮等)的选单按钮66以及显示加热温度和加热经过时间等的加热单元的加热动作信息的显示部68。另外,第3操作部54c也同样具有开始/停止按钮60、温度调节按钮62、时间设定按钮64、选单按钮66和显示部68。

另外,第3操作部54c具有未设置于第1和第2操作部54a、54b的区域选择按钮70。区域选择按钮70是用于在中央加热单元32c的多个加热线圈36中选择在加热烹调中使用的加热线圈32的按钮。例如,若按下1次则可以使用全部的加热线圈36,若再次按下,则可使用正中的2个加热线圈36等,通过至少按下1次区域选择按钮70,用户可使用期望的加热线圈36。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侧加热单元32a的加热动作信息显示在第1操作单元50a的第1操作部54a的显示部68上,并且显示在第2操作单元50b的第2操作部54b的显示部68上。

此外,右侧加热单元32b的加热动作信息显示在第1操作单元50a的第2操作部54b的显示部68上,并且显示在第2操作单元50b的第1操作部54a的显示部68上。

并且,中央加热单元32c的加热动作信息显示在第1操作单元50a的第3操作部54c的显示部68上,并且显示在第2操作单元50b的第3操作部54c的显示部68上。

由此,如图2a所示,使用第1操作单元50a的用户a和使用第2操作单元50b的用户b能够共享加热单元32a、32b和32c各自的加热动作信息。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以由第1操作单元50a和第2操作单元50b中的任意一方操作中的加热单元无法由另一方的操作单元进行操作的方式,来限制另一方的操作单元对该加热单元的操作。

例如图19所示,控制左侧加热单元32a的左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a从第1操作单元50a的第1操作部54a接收操作信号,根据该接收信号来控制左侧加热单元32a。此时,即使接收到来自第2操作单元50b的第2操作部54b的操作信号,左侧加热单元控制部56a也不进行基于该来自第2操作单元50b的操作信号的控制。

由此,例如在第1操作单元50a的第1操作部54a的温度调节按钮62被按下的期间内,即使操作第2操作单元50b的第2操作部54b,也不会执行与该操作对应的左侧加热单元32a的动作。另外,例如在第2操作单元50b的第2操作部54b的时间设定按钮64被按下的期间内,即使操作了第1操作单元50a的第1操作部54a,也不会执行与该操作对应的左侧加热单元32a的动作。由此,可抑制一方的操作单元对1个加热单元的操作被另一方的操作单元的操作妨碍。

另外,还可以向对操作被限制的操作单元进行操作的用户通知操作已被限制。例如,可以通过操作被限制的操作单元的操作部的显示部通知给用户。或者,还可以操作单元具有扬声器,通过该扬声器通知给用户。由此,正在使用被限制操作的操作单元的用户可获悉无法操作的理由。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8所示,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具有由用户自身来限制对左侧加热单元32a、右侧加热单元32b和中央加热单元32c各自的操作的锁定按钮72。此外,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还具有用于向用户提示处于锁定中的显示部74。例如,如图16所示,显示部74上显示出用于向用户提示处于锁定中的钥匙标记。

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若按下了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中的任意一方的锁定按钮72,则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两方的操作被限制。由此,可维持按下了锁定按钮72的时刻的左侧加热单元32a、右侧加热单元32b和中央加热单元32c的动作状态。此外,可抑制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被不必要地操作,由此抑制加热单元执行用户不期望的动作。

另外,在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两方的操作被限制后,当再次按下为实现该操作限制而被按下的锁定按钮72时,该操作限制被解除。

此外,被锁定按钮限制操作的操作单元可以仅是具有被按压的锁定按钮的操作单元,或者仅是不具有被按压的锁定按钮的操作单元。取代这种情况,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还可以分别具有对两方的操作单元进行操作限制的第1锁定按钮、仅对具有被操作的锁定按钮的操作单元进行操作限制的第2锁定按钮、和仅对不具有被操作的锁定按钮的操作单元进行操作限制的第3锁定按钮。

以上,根据这种的本实施方式,在主体14的前方和后方分别配置有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的加热烹调器10中进行设置时,能够将第1和第2操作单元50a、50b不按照前方配置用和后方配置用进行区分地处理。

以上,以上述的实施方式为例说明了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左侧加热单元32a和右侧加热单元32b具有1个加热线圈34,中央加热单元32c具有排列在主体14的左右方向上的4个加热线圈36。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图20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14的俯视图。

如图20所示,主体114中收纳有左侧加热单元132a、右侧加热单元132b和中央加热单元132c。左侧加热单元132a和右侧加热单元132b均具有排列在主体114的前后方向上的4个加热线圈134。中央加热单元132c具有排列在主体114的左右方向上的3个加热线圈136。

这种情况下,能够分别操作左侧加热单元132a和右侧加热单元132b的操作单元的第1和第2操作部可以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3操作部54c的区域选择按钮70同等的区域选择按钮。通过该区域选择按钮,例如,在左侧加热单元132a中,能够通过配置于主体114的前方的操作单元来操作前侧的2个加热线圈134,并通过配置于后方的操作单元来操作后侧的2个加热线圈134。

另外,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关于前后方向的尺寸,顶板18与烹调台100的面板102实际为相同的尺寸,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顶板也可以与中央侧底架是相同的尺寸,并且贴附在中央侧底架上。这种情况下,可省略外侧底架。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在左侧加热单元32a与右侧加热单元32b之间设置有中央加热单元32c,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是不具有中央加热单元而仅具有左侧加热单元和右侧加热单元的加热烹调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通过图19所示的左右方向进行规定的情况下,左侧加热单元32a不一定配置于主体14的左侧,只要配置于相比右侧加热单元32b而言相对靠左侧的位置上即可。同样地,右侧加热单元32b不一定配置于主体14的右侧,只要配置于相比左侧加热单元32a而言相对靠右侧的位置上即可。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1操作单元50a中,在通过图19所示的左右方向进行规定的情况下,第1操作部54a不一定配置于第1操作单元50a的左侧,只要配置在相比第2操作部54b而言相对靠左侧的位置上即可。同样地,第2操作部54b不一定配置于第1操作单元50a的右侧,只要配置在相比第1操作部54a而言相对靠右侧的位置上即可。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2操作单元50b中,通过图19所示的左右方向进行规定的情况下,第1操作部54a不一定配置于第2操作单元50b的右侧,只要配置在相比第2操作部54b而言相对靠右侧的位置上即可。同样地,第2操作部54b不一定配置于第2操作单元50b的左侧,只要配置在相比第1操作部54a而言相对靠左侧的位置上即可。

而且,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第1操作单元50a和第2操作单元50b是相同的结构,左侧加热单元32a和右侧加热单元32b是相同的结构,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仅第1操作单元50a具有第3操作部54c。另外,例如,左侧加热单元32a的加热线圈和右侧加热单元32b的加热线圈可以例如大小不同。

进一步说,在操作单元中,第1操作部和第2操作部可以不同。即,广义而言,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操作单元中的第1和第2操作部可以分别构成为能够操作左侧加热单元和右侧操作单元。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操作单元的第1和第2操作部分别受理对左侧加热单元的操作还是受理对右侧加热单元的操作,这是通过操作单元与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和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中的哪个连接、即通过决定操作单元是前侧用还是后侧用而确定的。除了这种操作单元相对于设置在主体上的2个连接器的选择性连接以外,例如通过在操作单元上设置将操作单元切换为前侧用或后侧用的双列直插开关等,也能够决定操作单元是前侧用还是后侧用。

此外,“操作单元能够与前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和后侧操作单元用连接器连接”指的是,在操作单元与一个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相对于与另一个连接器连接的情况而言,操作部与通过操作部而被操作的加热单元的组合发生变化。

而且,“操作部(例如第1操作部)与加热单元(例如左侧加热单元)连接”指的是在操作部与加热单元之间收发电信号,操作部与加热单元可以不必通过线路连接。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只要是具备被配置于主体的左侧和右侧的加热单元、以及分别被配置于主体的前方和后方的操作单元的加热烹调器,就可以应用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