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74306发布日期:2019-01-18 23:4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用于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器作为一种能够调节室内环境温度的设备,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制冷剂在循环管路之间通过高压/低压/气态/液态的状态转换来使得室内环境温度降低或者升高,即从室内机的角度来看,空调器处于制冷或者制热模式。在制热模式下,空调器的室外机(蒸发器)的外盘管上容易结霜,外盘管结霜会导致制冷系统的性能下降,从而影响空调器的制热效果,降低了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在空调器处于制热工况的情形下,需要对空调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除霜。

为解决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107036348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及系统”。具体而言,上述专利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空调器中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获取室外换热器的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如果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满足第一化霜开始条件且室外换热器的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满足第二化霜开始条件,则控制空调器进行除霜。上述专利是通过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室外换热器的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来控制空调器进行除霜,但是该专利的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是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检测模块在室外换热器结霜前后的电容值来确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结霜检测模块的电容值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因为室外换热器结霜造成的,有可能是因为结霜检测模块的电容极板距离改变造成电容值的变化,因此,通过结霜检测模块在室外换热器结霜前后的电容值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并不能够准确地判断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从而无法准确地判断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除霜,也就是说,当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检测模块在室外换热器结霜前后的电容值确定的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达到预设厚度阈值时,室外换热器的实际结霜厚度可能并没有达到预设厚度阈值,那么此时是不需要进行除霜处理的,如果进行除霜处理,将会导致空调器出现“假除霜”的现象,进而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用于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除霜方式中,因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判断不准确而导致空调器不能有效除霜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室外换热器,除霜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的情形下,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基于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根据表面温度以及结霜厚度,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

在上述除霜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的步骤具体包括:按照下列公式来计算结霜厚度:d=∫k×(dj-dc)dt,其中,d为结霜厚度,dj为进风含湿量,dc为出风含湿量,k为风量常数,t为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时间;并且其中,风量常数k的大小取决于空调器匹数的大小。

在上述除霜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基于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分别确定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基于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分别确定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其中,进风温度包括进风干球温度和进风湿球温度;出风温度包括出风干球温度和出风湿球温度。

在上述除霜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表面温度以及结霜厚度,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判断表面温度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判断结霜厚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如果表面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且结霜厚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则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

在上述除霜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根据表面温度以及结霜厚度,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的步骤还包括:如果表面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或者结霜厚度小于预设厚度阈值,则使空调器维持制热模式,不进入除霜模式。

在上述除霜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除霜控制方法还包括:在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之后,再次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判断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使空调器退出除霜模式。

在上述除霜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除霜控制方法还包括: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使空调器维持除霜模式。

在上述除霜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除霜控制方法还包括:在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之后,再次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判断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获取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判断持续时间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如果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则使空调器退出除霜模式。

在上述除霜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除霜控制方法还包括: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或者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但持续时间小于预设时间阈值,则使空调器维持除霜模式。

在上述除霜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空调器的四通阀换向的方式使空调器进入/退出除霜模式;并且在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时,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停机;在空调器退出除霜模式时,控制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开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除霜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基于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根据表面温度以及结霜厚度,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与现有的通过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检测模块在室外换热器结霜前后的电容值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发明在控制空调器进行除霜的过程中,通过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能够准确地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并结合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来判断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进行除霜,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避免了在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出现误除霜的现象、或者在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较重的情况下未除霜的现象,提高了空调器的除霜性能,并因此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按照下列公式来计算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d=∫k×(dj-dc)dt,其中,t为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时间,也就是说,在计算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的过程中,由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时间相关,将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与出风含湿量的差值关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时间求积分,在计算出来的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未达到预设厚度阈值之前,反复的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时间的变化计算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直到计算出来的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为止,从而能够准确地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并因此准确地判断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进行除霜,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避免了在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出现误除霜的现象、或者在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较重的情况下未除霜的现象,提高了空调器的除霜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室外换热器;2、室外风机;3、第一温度传感器;4、第二温度传感器;5、第三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基于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旨在基于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并结合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来判断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进行除霜,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有效避免了在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出现误除霜的现象,或者在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较重的情况下未除霜的现象,提高了空调器的除霜性能,并因此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见图1至图3,图1是本发明的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3是本发明的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除霜控制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s1、在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的情形下,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

s2、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

s3、基于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

s4、根据表面温度以及结霜厚度,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

优选地,在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以及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的过程中,可以先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再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也可以先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再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也可以同时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以及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的应用中灵活地调整和设置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以及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的获取顺序,这种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和范围。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2中,“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s21、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

s22、基于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分别确定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

s23、基于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分别确定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

其中,进风温度包括进风干球温度和进风湿球温度;出风温度包括出风干球温度和出风湿球温度。

优选地,步骤s22中,根据步骤s21中获取到的进风干球温度和进风湿球温度以及获取到的出风干球温度和出风湿球温度,并基于干球温度、湿球温度以及湿度之间的关系图或者关系式,利用查表法或者计算公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干球温度、湿球温度以及湿度之间关系的表达方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能够确定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即可。

优选地,步骤s23中,根据步骤s22中确定的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并基于湿度以及含湿量之间的关系图或者关系式,利用查表法或者计算公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湿度以及含湿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方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能够确定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即可。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3中,“基于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的步骤具体包括:按照下列公式来计算结霜厚度:

d=∫k×(dj-dc)dt

其中,d: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

dj: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

dc:室外换热器的出风含湿量;

k:风量常数;

t: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时间。

其中,风量常数k的大小取决于空调器匹数的大小。

优选地,空调器匹数与风量常数k正相关,空调器匹数越大风量常数k越大,当然,空调器匹数与风量常数k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关系方式,例如空调器匹数与风量常数k的关系为双曲线,无论采取何种关系式,只要能够通过空调器匹数来确定风量常数k即可。

其中,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时间是一个变量,优选地,结霜时间为室外换热器开始结霜到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达到预设厚度阈值的时间;当然,结霜时间也可以为其他的时间,无论采取何种时间,只要通过该时间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即可。

在计算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的过程中,由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时间相关,将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与出风含湿量的差值关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时间求积分,在计算出来的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未达到预设厚度阈值之前,反复的根据室外换热器的结霜时间的变化计算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直到计算出来的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为止,从而能够准确地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并因此准确地判断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进行除霜,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避免了在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出现误除霜的现象、或者在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较重的情况下未除霜的现象,提高了空调器的除霜性能。

进一步地,在每次完成除霜后,将采用上式计算的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的结果清零,如果需要再次除霜时,重新计算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步骤s4中,“根据表面温度以及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判断是否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的步骤具体包括:

s41、判断表面温度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

s42、如果表面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则使空调器维持制热模式,不进入除霜模式;

s43、如果表面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则判断结霜厚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

s44、如果结霜厚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则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

s45、如果结霜厚度小于预设厚度阈值,则使空调器维持制热模式,不进入除霜模式。

具体而言,步骤s42中,如果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说明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较高,空气经过室外换热器空气中夹带的水分产生凝结,以冷凝水的形式从室外换热器的翅片表面流下,不会导致室外换热器结霜,或者即使室外换热器结霜,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也不会太厚,不会对室外换热器的运行造成影响,不需要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则使空调器维持制热模式,不进入除霜模式;步骤s43中,如果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此时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较低,空气经过室外换热器空气中夹带的水分产生凝固,在室外换热器表面以霜的形式留存在翅片表面,使得室外换热器上结霜,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进行除霜,进一步判断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从而能够准确地判断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进行除霜,避免了在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出现误除霜的现象、或者在室外换热器结霜程度较重的情况下未除霜的现象,提高了空调器的除霜性能。

进一步地,步骤s44中,如果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说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较厚,会对室外换热器的运行造成影响,需要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则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步骤s45中,如果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小于预设厚度阈值,说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较薄,不会对室外换热器的运行造成影响,不需要对室外换热器进行除霜,则使空调器维持当前制热模式,不进入除霜模式。

上述过程中,通过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和预设厚度阈值的设定,给出了空调器是否进入除霜模式的结论,能够准确地判断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进行除霜,提高了空调器的除霜性能。其中,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室外换热器结霜的最高温度,预设厚度阈值可以为室外换热器需要除霜的最小厚度。当然,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和预设厚度阈值不限于上述举例的温度和厚度,还可以为其他温度或者厚度,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特定工况下根据实验得出的实验温度和厚度,或者根据经验得出的经验温度和厚度,只要满足由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和预设厚度阈值确定的分界点能够满足判断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进行除霜的要求即可。

此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步骤s4中,判断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以及判断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的顺序不限于上述列举的顺序,也可以先判断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再判断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也可以在判断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的同时判断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的应用中灵活地调整和设置判断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以及判断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的顺序,这种改变并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和范围,只要能够通过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和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判断出室外换热器是否需要进行除霜即可。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除霜控制方法还包括:

s511、在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之后,再次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

s512、判断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s513、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使空调器维持除霜模式;

s514、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获取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持续时间;

s515、判断持续时间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

s516、如果持续时间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则使空调器退出除霜模式;

s517、如果持续时间小于预设时间阈值,则使空调器维持除霜模式。

具体而言,步骤s513中,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说明室外换热器上的霜还未被除去或者还未被完全除去,则使空调器维持除霜模式;步骤s514中,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说明室外换热器上的霜已经被除去,为了保证室外换热器上的霜被完全除去,则进一步考察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并通过该持续时间来判断空调器是否退出除霜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室外换热器上的霜被完全除去,而且还避免了室外换热器上的霜已经被完全除去而空调器还在运行除霜模式的现象,或者室外换热器上的霜尚未被完全除去而空调器已经退出除霜模式的现象,提高了空调器的除霜性能,并因此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过程中,通过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和预设时间阈值的设定,给出了空调器是否退出除霜模式的结论。其中,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室外换热器上的霜被去除的最低温度,预设厚度阈值可以为室外换热器上的霜被去除的最短厚度。当然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和预设时间阈值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温度和时间,还可以为其他的温度和时间,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特定工况下根据实验得出的实验温度和时间,或者根据经验得出的经验温度和时间,只要满足由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和预设时间阈值确定的分界点能够满足判断空调器是否需要退出除霜的要求即可。

在一种替代的实施方式中,除霜控制方法还包括:

s521、在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之后,再次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

s522、判断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s523、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使空调器维持除霜模式;

s524、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则使空调器退出除霜模式。

具体而言,步骤s523中,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小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说明室外换热器上的霜还未被除去或者还未被完全除去,则使空调器维持除霜模式;步骤s524中,如果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说明室外换热器上的霜已经被除去,则使空调器退出除霜模式。

优选地,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为室外换热器的盘管温度,当然也可以为室外换热器的其它部位的温度,总而言之,只要是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室外换热器的发热程度大小的温度都可以。

优选地,在上述过程中,通过控制空调器的四通阀换向的方式使空调器进入/退出除霜模式。

进一步地,在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时,控制空调器的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停机;

进一步地,在空调器退出除霜模式时,控制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开机。

下面参照图2,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用于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的流程可以是:

s1、在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的情形下,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

s21、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

s22、基于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分别确定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

s23、基于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分别确定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

s3、基于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

s41、判断表面温度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

s42、若否,则使空调器维持制热模式,不进入除霜模式;

s43、若是,则判断结霜厚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

s44、若是,则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

s45、若否,则使空调器维持制热模式,不进入除霜模式;

s511、在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之后,再次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

s512、判断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s513、若否,则使空调器维持除霜模式;

s514、若是,则获取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持续时间;

s515、判断持续时间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

s516、若是,则使空调器退出除霜模式;

s517、若否,则使空调器维持除霜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用于空调器的除霜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的情形下,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

s21、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

s22、基于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分别确定室外换热器的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

s23、基于进风湿度和出风湿度分别确定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

s3、基于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来确定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

s41、判断表面温度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

s43、若是,则判断结霜厚度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厚度阈值;

s44、若是,则使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

s511、在空调器进入除霜模式之后,再次获取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

s512、判断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s514、若是,则获取再次获取到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的持续时间;

s515、判断持续时间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间阈值;

s516、若是,则使空调器退出除霜模式。

在上述控制方法中将步骤s42、s45、s513、s517删除,该控制方法在不包括步骤s42、s45、s513、s517的情形下仍然能够执行,这个改变并不偏移本发明的原理和范围。当然,也可以只将步骤s42、s45、s513、s517中至少一个或几个删除,该控制方法在不包括s42、s45、s513、s517中至少一个或几个的情形下仍然能够执行,这个改变也不偏移本发明的原理和范围。

此外,本发明的方法步骤的组合方式不限于上述列举的组合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地调整上述方法步骤的组合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步骤的组合方式,只要能够将附着在加热元件上的水垢祛除即可。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四通阀,空调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含湿量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的表面温度;含湿量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的进风含湿量和出风含湿量;控制模块基于含湿量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来计算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并基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以及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空调器的除霜程序。

优选地,如图3所示,室外机包括机壳以及设置在机壳内的室外换热器1和室外风机2。

优选地,温度传感器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3、第二温度传感器4和第三温度传感器5,第一温度传感器3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上,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1的表面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4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的进风侧,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1的进风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4设置在室外换热器1的出风侧,用于检测室外换热器1的出风温度。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3、第二温度传感器4和第三温度传感器5为红外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传感器,如射频传感器等,需要说明的是室外换热器1温度、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的检测方法不应对本发明构成限制。

优选地,控制模块能够基于含湿量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来计算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并基于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厚度以及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空调器的除霜程序。控制模块可以是空调器自身的控制模块,也可以是附加的控制模块或者其他移动终端,在此不再赘述。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仅用来阐述本发明方法的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步骤来完成,即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步骤再分解或者组合。例如,上述实施例的步骤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步骤,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步骤的名称,其仅仅是为了区分各个步骤,不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