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风道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6515发布日期:2019-01-14 18:28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出风风道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风风道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方形柜机由于出风口较小,且布置在空调顶部位置,因此容易存在高度方向送风不均的问题。目前解决方式是在高度方向上采用多个风机,不同的风机提供不同高度的出风,但采用多个风机会导致成本上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出风风道和空调器,能够采用单风机实现空调器的不同高度出风,成本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出风风道,包括蜗壳,蜗壳包括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上出风口设置有第一切换机构,下出风口出设置有第二切换机构,第一切换结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上出风口,第二切换机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下出风口,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独立控制。

优选地,第一切换机构包括第一换向板,第一换向板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蜗壳上,第一换向板具有封挡上出风口的第一转动位置以及打开上出风口的第二转动位置。

优选地,第一换向板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一换向板位于蜗壳的延伸方向上。

优选地,第一换向板由电机驱动转动或第一换向板由电机和齿轮传动机构驱动转动。

优选地,第一切换机构还包括第二换向板,第一换向板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二换向板沿着远离或者靠近第一换向板的方向滑动设置在蜗壳上,并与第一换向板配合,关闭上出风口。

优选地,第二换向板的边缘搭接在第一换向板的外侧,并对第一换向板的边缘形成止挡。

优选地,第一换向板的边缘设置有第一斜面,第二换向板的边缘设置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压紧在第一斜面上。

优选地,蜗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二换向板嵌设在第一滑槽内,并沿第一滑槽的导向滑动。

优选地,蜗壳上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第二换向板沿第一滑槽滑动。

优选地,传动机构包括齿轮,第二换向板朝向齿轮的一侧设置有齿条,齿轮设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且齿轮与齿条啮合。

优选地,传动机构包括摩擦轮,摩擦轮设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与第二换向板之间摩擦传动。

优选地,第二切换机构包括第三换向板,第三换向板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蜗壳上,第三换向板具有封挡上出风口的第一转动位置以及打开上出风口的第二转动位置。

优选地,第三换向板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三换向板位于蜗壳的延伸方向上。

优选地,第三换向板由电机驱动转动或第三换向板由电机和齿轮传动机构驱动转动。

优选地,第二切换机构还包括第四换向板,第三换向板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第四换向板沿着远离或者靠近第三换向板的方向滑动设置在蜗壳上,并与第三换向板配合,关闭上出风口。

优选地,第四换向板的边缘搭接在第三换向板的外侧,并对第三换向板的边缘形成止挡。

优选地,第三换向板的边缘设置有第一斜面,第四换向板的边缘设置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压紧在第一斜面上。

优选地,蜗壳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滑槽,第四换向板嵌设在第二滑槽内,并沿第二滑槽的导向滑动。

优选地,蜗壳上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第四换向板沿第二滑槽滑动。

优选地,传动机构包括齿轮,第四换向板朝向齿轮的一侧设置有齿条,齿轮设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且齿轮与齿条啮合。

优选地,传动机构包括摩擦轮,摩擦轮设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与第四换向板之间摩擦传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机和出风风道,该出风风道为上述的出风风道,风机位于出风风道的蜗壳内。

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导流罩,导流罩盖设在蜗壳上,导流罩上设置有进风口。

本发明提供的出风风道,包括蜗壳,蜗壳包括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上出风口设置有第一切换机构,下出风口出设置有第二切换机构,第一切换结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上出风口,第二切换机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下出风口,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独立控制。该出风风道的蜗壳进出风口处均设置有切换机构,且进出风口处的切换机构时独立控制的,因此通过调节不同位置处的切换机构的状态,只需要采用单独的风机就能够分别实现出风风道的单独上出风、单独下出风和上下同时出风等多种不同出风模式,成本较低,出风模式更加多样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出风风道的内部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出风风道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出风风道处于上出风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出风风道处于上出风时的第二切换机构受力分析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出风风道处于下出风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出风风道的内部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蜗壳;2、上出风口;3、下出风口;4、第一换向板;5、第二换向板;6、第三换向板;7、第四换向板;8、第一滑槽;9、第二滑槽;10、齿条;11、齿轮;12、摩擦轮;13、风机;14、导流罩;15、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出风风道包括蜗壳1,蜗壳1包括上出风口2和下出风口3,上出风口2设置有第一切换机构,下出风口3出设置有第二切换机构,第一切换结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上出风口2,第二切换机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下出风口3,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独立控制。

该出风风道的蜗壳1的进出风口处均设置有切换机构,且进出风口处的切换机构时独立控制的,因此通过调节不同位置处的切换机构的状态,只需要采用单独的风机就能够分别实现出风风道的单独上出风、单独下出风和上下同时出风等多种不同出风模式,成本较低,出风模式更加多样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第一切换机构包括第一换向板4,第一换向板4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蜗壳1上,第一换向板4具有封挡上出风口2的第一转动位置以及打开上出风口2的第二转动位置。通过调整第一换向板4的转换位置,能够使得第一换向板4封挡上出风口2或者打开上出风口2,从而能够实现空调器的上出风调节,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优选地,第一换向板4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一换向板4位于蜗壳1的延伸方向上,能够在第一换向板4处于第二转动位置时,有效增加蜗壳1的导风长度,加大上出风口2的送风距离,提高送风效率,使得空气能够达到更远的地方,更加方便地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由于能够通过第一换向板4来增长蜗壳1的导风长度,因此能够将蜗壳1本身的结构设计的更为小巧,将增大送风距离的功能通过第一换向板4来实现,使得蜗壳1的结构更加紧凑,方便实现空调器的小型化。

优选地,在蜗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止挡台阶,用于对第一换向板4的转动位置进行限位,保证第一换向板4准确到达第二转动位置,避免第一换向板4转动角度不足,或者转动角度过大,而对导风效果造成影响,提高出风风道的出风性能。

第一换向板4由电机驱动转动或第一换向板4由电机和齿轮传动机构驱动转动。蜗壳1上可以直接设置有电机,该电机的驱动轴直接与第一换向板4上的转轴驱动连接,通过驱动转轴转动,驱动第一换向板4转动。该电机例如为步进电机,能够具有更佳精准的转动调节效果。该电机的驱动轴也可以通过齿轮传动机构与第一换向板4驱动连接,在电机的驱动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在第一换向板4的转轴上设置有从动齿轮,当电机驱动轴转动时,带动主动齿轮转动,进而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实现对第一换向板4的转动调节。通过设计齿轮传动机构进行驱动转动的方式,能够更加合理地设计电机和齿轮传动机构的位置,使得驱动机构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切换机构还包括第二换向板5,第一换向板4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第二换向板5沿着远离或者靠近第一换向板4的方向滑动设置在蜗壳1上,并与第一换向板4配合,关闭上出风口2。第一换向板4能够封闭上出风口2的一部分,第二换向板5能够封闭上出风口2的另一部分,因此当需要关闭上出风口2时,可以同时控制第一换向板4和第二换向板5均到达关闭位置,两者相配合,能够完全封闭上出风口2。

上出风口2由第一换向板4和第二换向板5配合关闭,可以避免单一板结构来实现上出风口2的打开或者关闭时,容易导致单一板结构强度不足,发生变形而导致单一板结构无法实现有效封闭的问题,还可以避免单一板结构在进行位置调节时,需要调整的运动量过大,不易实现对上出风口2的打开或者关闭的问题。

通过将上出风口2处的封闭结构分成第一换向板4和第二换向板5,且第一换向板4是转动设置在蜗壳1上的,第二换向板5是滑动设置在蜗壳1上的,因此两者的运动方式不同,在运动过程中不易发生相互干涉,运动调节更加顺畅。由于第一换向板4和第二换向板5相对于单一板结构的长度变短,因此对于第一换向板4和第二换向板5的调节量均大幅缩小,运动结构更加易于实现,降低了调节难度,提高了调节效率。

优选地,第二换向板5的边缘搭接在第一换向板4的外侧,并对第一换向板4的边缘形成止挡。由于第二换向板5是滑动设置在蜗壳1上,因此相对于第一换向板4更加能够承受上出风口2处的风压,将第二换向板5的边缘搭接在第一换向板4的外侧,能够在第一换向板4和第二换向板5配合关闭上出风口2时,通过第二换向板5承担第一换向板4所承受的部分上出风口2处的风压,避免第一换向板4由于受到上出风口2处的风压而发生变形,也避免第一换向板4在受到上出风口2的风压影响时,由于摆动而发出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向板4的边缘设置有第一斜面,第二换向板5的边缘设置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压紧在第一斜面上。通过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配合,可以使得第一换向板4和第二换向板5在闭合时,两者的内外板面均齐平,形成更加良好的外观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保证第二换向板5对第一换向板4的止挡限位作用。

优选地,第二斜面为弧形凸面,第一斜面为弧形凹面,能够通过弧面的配合一方面增大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强第一换向板4与第二换向板5的配合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第一换向板4与第二换向板5在配合位置处发生相对滑动,提高两者配合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蜗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滑槽8,第二换向板5嵌设在第一滑槽8内,并沿第一滑槽8的导向滑动。第一滑槽8不仅能够对第二换向板5的滑动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而且能够解决换向板侧向受力较大的问题,使得第二换向板5在第一滑槽8的作用下能够承受较大的侧向风力,进而保证整个第一切换机构都可以承受较大的风力。

蜗壳1上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第二换向板5沿第一滑槽8滑动。传动机构可以为齿轮传动机构,也可以为连杆传动机构或者链条传动机构等。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包括齿轮11,第二换向板5朝向齿轮11的一侧设置有齿条10,齿轮11设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且齿轮11与齿条10啮合。驱动电机驱动齿轮11转动,齿轮11转动的过程中,带动齿条10运动,进而通过齿条10带动第二换向板5沿着第一滑槽8滑动,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位置调节更加方便,易于实现,成本较低。

第二切换机构包括第三换向板6,第三换向板6能够转动地设置在蜗壳1上,第三换向板6具有封挡上出风口2的第一转动位置以及打开上出风口2的第二转动位置。

第三换向板6位于第二转动位置时,第三换向板6位于蜗壳1的延伸方向上。

第三换向板6由电机驱动转动或第三换向板6由电机和齿轮传动机构驱动转动。

第二切换机构还包括第四换向板7,第三换向板6处于第一转动位置时,第四换向板7沿着远离或者靠近第三换向板6的方向滑动设置在蜗壳1上,并与第三换向板6配合,关闭上出风口2。

第四换向板7的边缘搭接在第三换向板6的外侧,并对第三换向板6的边缘形成止挡。

第三换向板6的边缘设置有第一斜面,第四换向板7的边缘设置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压紧在第一斜面上。

蜗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滑槽9,第四换向板7嵌设在第二滑槽9内,并沿第二滑槽9的导向滑动。

蜗壳1上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驱动第四换向板7沿第二滑槽9滑动。

传动机构包括齿轮11,第四换向板7朝向齿轮11的一侧设置有齿条10,齿轮11设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且齿轮11与齿条10啮合。

上述的第二切换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切换机构的结构基本相同,且各个部件的关系和作用也基本相同,因此此处不再详述。

当然,第二切换机构也可以采用与第一切换机构不同的结构,只要能够对下出风口3的打开和关闭进行调节即可。

结合参见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包括摩擦轮12,摩擦轮12设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与第二换向板5之间摩擦传动。

在本实施例中,直接通过摩擦轮12与第二换向板5之间接触进行摩擦传动,无需设置齿条结构,也无需设置齿轮,因此可以直接使得驱动电机与摩擦轮12驱动连接即可,结构更加简单,实现成本更低。为了保证运动的有效性,优选地,在第二换向板5的与摩擦轮12配合的表面上进行了粗糙化处理,从而增大摩擦轮12与第二换向板5之间的摩擦力,保证对第二换向板5的有效驱动。

传动机构包括摩擦轮12,摩擦轮12设置在驱动电机的驱动端,与第四换向板7之间摩擦传动。

第二换向板5和第四换向板7的滑动也可以直接由超声波电机驱动。

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可以其中之一采用摩擦轮传动,也可以两个均采用摩擦轮传动。

结合参见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风机13和出风风道,该出风风道为上述的出风风道,风机13位于出风风道的蜗壳1内。风机13例如为离心风机或者混流风机。

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导流罩14,导流罩14盖设在蜗壳1上,导流罩14上设置有进风口15。

在空调器开机后,风机13转动,把气流从导流罩14的进风口15处吸入蜗壳1内,然后通过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实现上下出风调节。

当空调器处于上出风模式时,第一切换机构的第一换向板4转动至第二转动位置,第二换向板5向着远离第一换向板4的方向滑动,第三换向板6转动至第一转动位置,第四换向板7向着第三换向板6滑动,并止挡在第三换向板6外侧,此时上出风口2打开,下出风口3关闭,气流被风机13吸入蜗壳1后,从蜗壳1上方的上出风口2处送出。在第一切换机构打开时,先由齿轮齿条机构带动第二换向板5动作,解除对第一换向板4的止挡,之后第一换向板4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转动一定角度,打开上出风口2。

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第三换向板6和第四换向板7会受到较大的作用力,该作用力沿风机13的径向方向作用于换向板上,导致换向板容易实现,在本申请中,第二切换机构包括第三换向板6和第四换向板7,齿轮齿条机构驱动第四换向板7,第三换向板6由电机直接驱动,第三换向板6在风力作用下搭接在第四换向板7上,第四换向板7在第二滑槽9作用下可以承受较大的侧向风力,从而可以增强第三换向板6所能承受的侧向风力,避免发生失效问题。

当空调器处于下出风模式时,第一切换机构关闭上出风口2,第二切换机构打开下出风口3,气流从导流罩14进入蜗壳1,并从下出风口3处出来。

当空调器处于上下出风模式时,此时第一切换机构打开上出风口2,第二切换机构打开下出风口3,气流从导流罩14进入蜗壳1,并从上出风口2和下出风口3处同时出风,实现上下两个方向出风。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