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9049发布日期:2019-01-16 07:19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业室内空气净化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随工业发展,工业内集成化流水线生产以及自动化生产的普及,大小不同的车间或厂房成为了工业生产中生产地点。而车间或厂房由于生产加工常会出现粉尘、水汽甚至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的污染物,为保障车间内人员安全以及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对车间内空气进行净化。

现有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其为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026870u的中国专利“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该新风系统包括壳体,壳体一侧设置有新风进口、排风出口、新风进口通道、排风出口通道,壳体另一侧设置有新风出口、排风进口、新风出口通道、排风进口通道,排风出口通道内安装有排风通风机,新风出口通道内安装有新风通风机,壳体内的中部安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全热交换器,新风进口通道与新风出口通道通过全热交换器内的通道连通,排风进口通道与排风出口通道通过全热交换器内的通道连通。

现有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未考虑到工业生产中室内空气中夹带的污染物对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自身的影响,室内空气中夹带的粉尘、水汽、酸雾、碱雾等进入全热交换器后,在全热交换器内部管道上积累粘附或造成表面侵蚀生锈等,降低全热交换器内部管道传热效率,使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热交换效果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避免全热交换器内部管道传热效率降低,保证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热交换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器包括室外风进口、室外风出口、室内风进口和室内风出口,还包括驱动室外风流动的室外空气风机、驱动室内风流动的室内空气风机、内部设有上下反复折流的流动路径的内折流器和若干输送空气的通风管,所述通风管包括连通室内风进口的室内风进管,所述内折流器与室内风进管并联,且所述内折流器还设置有折流出口,所述折流出口与室内进风口连通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室内空气中夹带有粉尘、雾液,室内空气需先经过内折流器。室内空气在内折流器内反复折流,若室内空气中夹带有水雾,则其雾液液滴在空气反复折流形成的湍流推动下撞击内折流器内壁,并被内折流器内壁截留;

若室内空气中夹带有粉尘,在反复折流碰撞的过程中动能不断被消耗,继而沉降于内折流器内;

由上所述,防止室内空气中夹带的粉尘、雾液直接进入全热交换器而造成全热交换器内,避免全热交换器内部管道附着粉尘、积水或表面受侵蚀而生锈等,避免全热交换器内部管道传热效率降低,保证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热交换效果。

作为优选的,所述内折流器包括密封的外壳、折流入口和若干相互平行设置在外壳内的折流板;在所述内折流器内室内空气流动路径中靠前的若干折流板中,相邻两所述折流板之间设置有喷射液体的喷头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室内空气中夹带的粉尘,其颗粒较小或密度较小而可长期悬浮于空气中,可开启喷头组件且内折流器内室内空气流动路径中靠前的一侧优先开启,喷头组件开启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通过喷射液体湿润粉尘颗粒,使其沉降或被截留于外壳内壁和折流板上;

另外针对酸雾、碱雾和油气等非纯水类雾液,可开启喷头组件,喷射对应的吸收液、中和液或稀释液,以油气和酸性气体而言可选用碱液,避免酸雾、碱雾和油气等进入全热交换器;

由此提高内折流器对室内空气中粉尘的捕捉效果,以及进一步减缓全热交换器内部管道受室内空气中夹带物质而造成的侵蚀。

作为优选的,相邻两所述折流板之间设置有拦截内折流器内室内空气流动的筛孔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内折流器对室内空气中粉尘、水雾以及自身喷头组件喷射液体形成水雾的截留效果。

作为优选的,所述折流板分为相互间隔设置的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所述外壳位于下折流板两侧的底面均相连通,且所述外壳一端的底面还连通有可启闭的排液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壳内部被下折流板分隔的底面相互连通,使被截留而积攒在两下折流板之间的液体可相互流通,打开排液阀后可自行排除,无需停机操作,延长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工作时间。

作为优选的,所述外壳底面安装有与下折流板数量相等且与下折流板一一对应的u型管,所述u型管的两上端朝上且分别连通位于一折流板两侧的外壳内侧底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型管内可储蓄一部分的液体以形成水封,避免室内空气从u型管内流过而将外壳内部的液体吹起飞溅,同时保证内折流器内空气沿折流板壁面上下反复折流。

作为优选的,全热交换新风系统还包括内过滤器,所述内过滤器内填装有吸收剂,所述内过滤器包括内过滤进口和内过滤出口,所述内过滤出口与室内风进口连通;所述内过滤进口与内折流出口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第一出风管内流动空气切入第一过滤支管中,通过吸收剂对水汽或对油气进行吸收,加强对全热交换器的保护。

作为优选的,所述外壳和折流板均为金属材质,所述外壳接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除外壳和折流板上的静电,防止外壳内部空气中粉尘含量达到闪点后由于静电火花而发生粉尘爆炸,另一方面,防止粉尘由于摩擦静电而吸附在外壳内侧和折流板上并结实成难以清理的结块。

作为优选的,所述内折流器在外壳内侧以及外壳内部件表面均涂覆有超亲水涂料自洁涂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珠接触到外壳内侧及外壳内部件表面时,水珠沿沿其表面的超亲水涂料自洁涂层迅速向四周浸润形成水膜,提高了内折流器对水雾捕捉能力,同时可主动启动喷头组件喷射水,进而在外壳内侧及外壳内部件表面形成的水膜,水膜可粘附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颗粒,进而提高内折流器对颗粒较小或密度较小而可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颗粒的捕捉能力,以及便于外壳内侧以及外壳内部件表面清理。

作为优选的,所述超亲水涂料自洁涂层为无机纳米硅超亲水涂料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超亲水涂料自洁涂层抗酸性和耐磨性好,针对内折流器内部气流流动摩擦和工业生产中常见的酸雾,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的,所述喷头组件喷射液体可为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中的一种溶液或两种的混合溶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对室内空气中带有碱性水雾或气体时,可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进行中和,而针对室内空气中带有酸性水雾或气体时,可使用碳酸钠溶液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进行中和,减小中和液体对内折流器内部部件和内壁的腐蚀;同时中和后的液体中残留的碳酸氢钠或碳酸钠作为一种去污剂,可减少折流板上污物粘附,有利于内折流器内部清理。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若室内空气中夹带有粉尘、雾液时,室内空气需先经过内折流器,室内空气在内折流器沿折流板壁面在竖直方向上下反复折流。若室内空气中夹带有水雾,则其雾液液滴在空气反复折流形成的湍流推动下撞击外壳内壁、折流板和筛孔板,并被外壳内壁、折流板和筛孔板截留;

若室内空气中夹带有粉尘,其中颗粒较大或密度较大而无法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其在与外壳内壁、折流板和筛孔板反复碰撞,以及上下反复升降的过程中动能不断被消耗,继而沉降于两下折流板之间;而颗粒较小或密度较小而可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开启喷头组件,且自靠近折流入口一侧优先,喷头组件开启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通过喷射液体湿润粉尘颗粒,使其沉降或被截留于外壳内壁和折流板上;

若室内空气带有酸雾、碱雾和油气等非纯水类雾液,开启喷头组件,且自靠近折流入口一侧优先,喷射对应的吸收液、中和液或稀释液,避免酸雾、碱雾和油气等进入全热交换器;

由上所述,根据室内空气情况选用针对的处理方式,防止室内空气中夹带的粉尘雾液直接进入全热交换器而造成全热交换器内部管道附着粉尘、积水或表面受侵蚀而生锈等,避免全热交换器内部管道传热效率降低,保证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热交换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内折流器体现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在a处体现u型管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二中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内过滤器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五中内折流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全热交换器;11、室外风进口;12、室外风出口;13、室内风进口;14、室内风出口;2、内折流器;21、外壳;22、折流入口;23、折流出口;24、折流板;24a、上折流板;24b、下折流板;25、筛孔板;26、安装沿;27、喷头组件;271、喷头;271a、雾化喷头;271b、清洗喷头;28、u型管;281、排污口;282、盲板;29、排液管;291、排液阀;3、通风管;31、室外风进管;32、室外风出管;321、室外风出截止阀;322、室外风出调节阀;33、室内风进管;331、室内风进主阀;332、内折流分管;3321、内折流截止阀;3322、分流支管;333、室内风进直通截止阀;334、室内风进直通调节阀;34、室内风出管;35、第一出风管;351、内折流调节阀;352、第一过滤支管;3521、内过滤截止阀;353、第一出风截止阀;354、汇流支管;36、第二出风管;361、第二出风调节阀;4、室外空气风机;5、室内空气风机;6、内过滤器;61、过滤器壳体;62、内过滤进口;63、内过滤出口;64、干燥腔;65、吸附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附图1所示,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包括室外空气风机4、室内空气风机5、全热交换器1、内折流器2和若干的通风管3。

全热交换器1包括室外风进口11、室外风出口12、室内风进口13和室内风出口14。全热交换器1内部结构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详细阐述。室外空气从室外风进口11抽入全热交换器1内,室内空气从室内风进口13抽入全热交换器1内,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在全热交换器1内间壁换热,换热后的室内空气自室内风出口14排出室外,而换热后的室外空气自室外风进口11进入室内,由此实现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更换时的热量交换,使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温度趋于室内温度。

如附图2所示,内折流器2包括密封的外壳21,外壳21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优选为长方形,外壳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折流入口22和折流出口23。

内折流器2在外壳21还设置有设有若干折流板24和若干筛孔板25,折流板24和筛孔板25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需求而定。

折流板24与外壳2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且沿外壳21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折流板24分为相互间隔设置的上折流板24a和下折流板24b,上折流板24a的上边沿与外壳21内部的顶面固定且其下边沿悬空;下折流板24b的下边沿与外壳21内部的底面固定,下折流板24b的上边沿低于外壳21内部的顶面且高于下折流板24b的上边沿。

折流板24的安装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优选为可拆卸连接,此处外壳21内部三壁面上设置有连成u形的安装沿26,安装沿26数量等于折流板24和筛孔板25的数量之和相等,每一折流板24的边沿抵压在安装沿26的侧面并通过螺栓件压紧固定,使得折流板24的两侧、上折流对应的上边沿和下折流板24b对应的下边沿密封抵接于安装沿26上,形成密封效果。

筛孔板25与折流板24相平行,其设置于相邻的上折流板24a和下折流板24b之间。筛孔板25形状与外壳21垂直长度方向的截面相契合,筛孔板25的边沿与外壳21内部的壁面相抵贴。筛孔板25上均匀分布有筛孔,筛孔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应阻挡室内空气可能存在的主要粉尘通过;且筛孔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筛孔为正六边形且其边长为0.3cm。

同时内折流器2在外壳21内还设置有若干组喷头271组件27,喷头271组件27位于两相邻的下折流板24b和上折流板24a之间。喷头271组件27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优先设置于外壳21靠近折流入口22的一侧,此处每两相邻的下折流板24b和上折流板24a之间均设置有喷头271组件27。

喷头271组件27包括对称设置在外壳21两侧的若干喷头271,喷头271分为喷射水雾的雾化喷头271a和喷射水柱的清洗喷头271b,雾化喷头271a和清洗喷头271b竖直排布且间隔设置。位于两相邻的下折流板24b和上折流板24a之间的喷头271和筛孔板25,喷头271位于筛孔板25靠近折流入口22的一侧,使进入内折流器2内的室内空气先经过喷头271在经过筛孔板25,便于筛孔板25起到导流和截留水雾的作用。喷头271喷射的液体根据实际室内空气的组分而定,可选用水、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其中优选碳酸钠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

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同时外壳21底面安装有与下折流板24b数量相等的u型管28。u型管28与下折流板24b一一对应,u型管28通过法兰连接固定于下折流板24b下方。u型管28的两上端朝上,且u型管28的两上端分别连通位于折流板24两侧的外壳21内侧底面。而外壳21靠近折流入口22一端的底面还连通有用于排液的排液管29,排液管29上设置有排液阀291。由此若干u型管28将为外壳21内部被下折流板24b分隔的底面相互连通,使被截留而积攒在两下折流板24b之间的液体可相互流通,打开排液阀291后可自行排除,无需停机操作,延长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工作时间。同时u型管28内可储蓄一部分的液体以形成水封,避免室内空气从u型管28内流过。

u型管28底部还设有排污口281,排污口281上盖有盲板282。外壳21内部底面积留的污物可随液体从排液管29排出,也可与u型管28内污物从排污口281排出。

如附图1所示,通风管3包括室外风进管31、室外风出管32、室内风进管33和室内风出管34。室外风进管31与室外风进口11连接,室外风出管32与室外风出口12连接,配合室外空气风机4将室外空气引入全热交换器1内换热后沿室外风出管32输送。同时室外风出管32上前后安装有室外风出截止阀321和室外风出调节阀322。

室内风进管33与室内风进口13连接,室内风出管34与室内风出口14连接,配合室内空气风机5将室内空气引入全热交换器1内换热后沿室内风出管34输送。其中室内风进管33设置有内折流分管332,内折流分管332的另一端与折流入口22相连通,且内折流分管332上设置有内折流截止阀3321。同时室内风进管33在前内折流分管332设有室内风进主阀331,室内风进管33在内折流分管332后依次设有室内风进直通截止阀333和室内风进直通调节阀334。

同时折流出口23处设置有连通室内风进口13的第一出风管35,第一出风管35上设置有内折流调节阀351。

实施例一的工作原理:

若室内空气中夹带有粉尘、雾液时,室内空气需先经过内折流器2。室内空气在内折流器2沿折流板24壁面流动时,流动路径再竖直方向上下反复折流。若室内空气中夹带有水雾,则其雾液液滴在空气反复折流形成的湍流推动下撞击外壳21内壁、折流板24和筛孔板25,并被外壳21内壁、折流板24和筛孔板25截留;

若室内空气中夹带有粉尘,其中颗粒较大或密度较大而无法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其再与外壳21内壁、折流板24反复碰撞,以及上下反复升降的过程中动能不断被消耗,继而沉降于两下折流板24b之间;而颗粒较小或密度较小而可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开启喷头271组件27,且自靠近折流入口22一侧优先,喷头271组件27开启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通过喷射液体湿润粉尘颗粒,使其沉降或被截留于外壳21内壁、折流板24和筛孔板25上;

若室内空气带有酸雾、碱雾和油气等非纯水类雾液,开启喷头271组件27,且自靠近折流入口22一侧优先,喷射对应的吸收液、中和液或稀释液,以油气和酸性气体而言可选用碱液,避免对全热交换器1造成损伤的气体进入全热交换器1;

由上所述,根据室内空气情况选用针对的处理方式,防止室内空气中夹带的粉尘雾液直接进入全热交换器1而造成全热交换器1内部管道附着粉尘、积水或表面受侵蚀而生锈等,避免全热交换器1内部管道传热效率降低,保证全热交换新风系统热交换效果。

实施例二,

如附图4所示,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其还包括内过滤器6。

如附图5所示,内过滤器6包括过滤器壳体61以及设置在过滤器壳体61两端的内过滤进口62和内过滤出口63。过滤器壳体61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此处为长方体状。过滤器壳体61内部自内过滤进口62向内过滤出口63方向分为干燥腔64和吸附腔65,干燥腔64和吸附腔65之间通过纱布、栅格或带孔隔板隔开。干燥腔64和吸附腔65向连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填装干燥腔64和吸附腔65。干燥腔64内填装干燥剂,干燥剂可为氯化钙、分子筛等,此处优选为吸水硅胶,吸附腔65内填装吸附剂,可为分子筛或活性炭,此次为活性炭纤维。

如附图4所示,第一出风管35自内折流调节阀351后设置有第一过滤支管352,第一过滤支管352与内过滤进口62连通,且第一过滤支管352上设置有内过滤截止阀3521。同时第一出风管35在第一过滤支管352后设置有第一出风截止阀353。

内过滤出口63连接有第二出风管36,第二出风管36的另一端与第一出风管35接通,其接通位置位于第一出风截止阀353后。同时第二出风管36上还设置有第二出风调节阀361。

实施例二的工作原理:

可根据实际情况将第一出风管35内流动空气由第一出风支管切换为第一过滤支管352,通过干燥剂对水汽进行进一步吸收,或者通过吸附剂对油气或其他不溶于水的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加强对全热交换器1的保护。

实施例三,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其外壳21、折流板24均为金属材质,同时外壳21接地。

实施例三的工作原理:

其与实施例一区别在于通过接地排除外壳21和折流板24上的静电,防止外壳21内部空气中粉尘含量达到闪点后由于静电火花而发生粉尘爆炸,另一方面,防止粉尘由于摩擦静电而吸附在外壳21内侧和折流板24上并结实成难以清理的结块。

实施例四,

如附图6所示,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其内折流器2数量为二,内折流分管332自室内风进管33延伸出后分为两分流支管3322,两分流支管3322分别于两内折流器2的折流入口22相连通,并且两分流支管3322上均安装有内折流截止阀3321。第一出风管35设有两汇流支管354,两汇流支管354分别连通两内折流器2的折流出口23,且两汇流支管354上均设置有内折流调节阀351。

由此两内折流器2交替使用,便于内折流器2检修和应对突发情况下时通风量需求阶跃性增大的需要。

实施例五,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系统,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内折流器2在外壳21内侧以及外壳21内部件表面均涂覆有超亲水涂料自洁涂层,超亲水涂料自洁涂层由超亲水自洁涂料涂覆固化而成,超亲水自洁涂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市面上市售产品类型,此处优选为无机纳米硅超亲水涂料,获得超亲水涂料自洁涂层为无机纳米硅超亲水涂料,选用深圳市得汛自洁玻璃涂料有限公司市售产品和子西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定制产品。

实施例五的工作原理:

水珠接触到外壳21内侧及外壳21内部件表面时,水珠沿其表面的超亲水涂料自洁涂层迅速向四周浸润形成水膜,提高了内折流器2对水雾捕捉能力,同时可主动启动喷头271组件27喷射水,进而在外壳21内侧及外壳21内部件表面形成的水膜,水膜可粘附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颗粒,进而提高内折流器2对颗粒较小或密度较小而可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颗粒的捕捉能力,以及便于外壳21内侧以及外壳21内部件表面清理。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