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6975发布日期:2019-01-29 18:03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风道分流结构是空调器送风结构中对风起分流作用的重要组件,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风道分流结构与空调器壳体固定设置,无法调节空调器出风道面积以控制各出风道的风流量,这种固定的风道分流结构限定了空调器的送风区域,导致空调器的送风角度小、各风道的出风量不可调节,不能满足同一空调器的送风区域内不同人群对风量大小的要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器,旨在解决在同一空调器的送风区域内,不同人群对风量大小的要求不同,而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无法满足差别送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立式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壳体内的风道连通;以及分流装置,所述分流装置包括分流锥、第一分流板及第二分流板,所述分流锥设置于所述风道内,所述第一分流板及第二分流板均转动设置于所述分流锥上,所述第一分流板和所述第二分流板分别与所述风道的内壁形成可调节风道。优选地,所述分流装置还包括分流转轴,所述分流转轴设置于所述分流锥上,所述第一分流板包括自由端与连接端,所述第二分流板亦包括自由端与连接端,所述第一分流板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分流板的连接端均与所述分流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分流板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分流板的自由端均朝向所述出风口。优选地,所述分流锥顶角的朝向与所述风道内的风流方向相反。优选地,所述分流转轴设置于所述分流锥的顶角端。优选地,所述风道的截面积往所述出风口方向逐渐递增。优选地,所述立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导风件及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自由端与连接端,所述第二导风件亦包括自由端与连接端,所述第一导风件的连接端及所述第二导风件的连接端均与所述壳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件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导风件的自由端均向所述壳体外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紧接于风道的内壁排列,所述第一导风件与所述第二导风件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优选地,所述立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门板与第二门板,所述第一门板与所述壳体可滑动连接或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门板亦与所述壳体可滑动或可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立式空调器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分流板及所述第二分流板均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一门板及所述第二门板均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轮组件及蒸发器,所述风轮组件及蒸发器置于所述壳体内。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分流锥上设置可转动的分流板,使分流板与风道的内壁形成可调节风道,进而使得进入各风道内的风流量可控,实现在同一空调器的送风区域内差别送风,以满足不同人群对风流量的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一种立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立式空调器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立式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面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壳体41第一导风件20分流装置42第二导风件21分流锥51第一出风道22第一分流板52第二出风道23第二分流板60风轮组件24分流转轴70风道31第一门板80蒸发器32第二门板90驱动装置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实提出了一种立式空调器,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上设有出风口(图中未标示),所述出风口与壳体10内的风道70连通;以及分流装置20,所述分流装置20包括分流锥21、第一分流板22及第二分流板23,所述分流锥21设置于所述风道70内,所述第一分流板22及第二分流板23均转动设置于所述分流锥21上,所述第一分流板22和所述第二分流板23分别与所述风道70的内壁形成可调节风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可调节风道为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其中第一出风道51由第一分流板22与风道70的内壁形成,第二出风道52由第二分流板23与风道70的内壁形成。在空调器中,所述分流锥21对从风道70内吹出的风流起分流的作用,风经过分流锥21分流之后成为两股,分别进入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第一出风道51的出风截面积可随第一分流板22的转动而增大或减小,第二出风道52的出风截面积可随第二分流板23的转动增大或减小,从而达到调节进入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风流量的目的。在现有技术中,形成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的壁面均固定,用户无法根据需要调节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的风流量;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出的立式空调器能够在同一空调器的送风区域内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送风,以满足不同人群对风流量的要求。用户也可根据需要调整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的转动角度,使得风流避开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从而风流从人主要活动区域的两侧送风,以环抱式送风的形式对送风区域进行调温,避免风流直吹人体;当第一分流板22向第一出风道51的风道内壁转动到极限位置、第二分流板23向第二出风道52的风道内壁转动到极限位置时,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形成的夹角最大可达到180°。可以理解的,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相对应的,当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的长度相等时,分别与第一分流板22及第二分流板23贴合的分流锥21边长相等;当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的长度不相等时,分别与第一分流板22及第二分流板23贴合的分流锥21边长亦不相等。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的出风截面积也不同时进行调整,即,用户可根据需要只调节第一出风道51的出风截面积,或者只调节第二出风道52的出风截面积。当用户只调节第一出风道51的出风截面积时,第一分流板22向第一出风道51的风道内壁转动,第二分流板23贴合于分流锥21的表面;当用户只调节第二出风道52的出风截面积时,第二分流板23向第二出风道52的风道内壁转动,第一分流板贴合于分流锥21的表面。优选的,所述分流装置20还包括分流转轴24,所述分流转轴24设置于所述分流锥21上,所述第一分流板22包括自由端与连接端,所述第二分流板23亦包括自由端与连接端,所述第一分流板22的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分流板23的连接端均与所述分流转轴2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分流板22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分流板23的自由端均朝向所述出风口。通过所述可转动的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用户可根据需要调节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的风流量,实现在同一空调器的送风区域内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送风,以满足不同人群对风流量的要求。当用户无需对送风区域内的群体进行差别送风时,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可贴合于分流锥21的表面,此时,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的出风截面积相同,进入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的风流量相等;为减小风流在出风口处的风阻,所述分流锥21位于出风口的端部设置有凸起,以保证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贴合于分流锥21上后,贴合的表面平整。具体地,所述风道70的截面积往所述出风口方向逐渐递增。所述风道70被分流装置20分为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后,所述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的截面积亦沿出风口的方向逐渐递增,因此,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内的气体流速逐渐减慢,气体的压力增强,使得空调器吹出的气体能够覆盖预计的送风区域范围,达到对预计送风区域调温的目的。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立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导风件41及第二导风件42,所述第一导风件41包括自由端与连接端,所述第二导风件42亦包括自由端与连接端,所述第一导风件41的连接端及所述第二导风件42的连接端均与所述壳体10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风件41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导风件42的自由端均向所述壳体10外延伸。所述第一导风件41与所述第二导风件42紧接于风道70的内壁排列,所述第一导风件41与所述第二导风件42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由于第一导风件41与第二导风件42可转动,所述出风口的截面积可进一步扩展,从而扩大空调器的送风角度,增大空调器的送风区域,本实施例提出的立式空调器相对于传统空调器具有更广的送风角度。其中,第一导风件41与第二导风件42的表面为曲面,在附壁引流效应下,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内的风流具有贴向第一导风件41与第二导风件42表面流动的趋势,风流从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流出后趋向于依照其从空调器流出的方向流动,并向两侧扩散,因此能够避开中央位置(即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使得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不受空调器的风流直吹也能实现调节温度的效果,当用户选择环抱式送风模式时能够成功避开送风区域的中央位置(即人的主要活动区域),避免风流直吹人体;同时,通过转动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环抱式送风模式下还可调整第一出风道51与第二出风道52的风流量,实现差别送风,以满足空调器送风区域内的不同群体对风流量的要求。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出风道51并不仅限于由第一分流板22与风道70的内壁形成,如,第一出风道51亦可由第一导风件41与第一分流板22形成,此时,第一导风件41与第一分流板22的转动均可改变第一出风道51的出风截面积;同样的,第二出风道52并不仅限于由第二分流板23与风道70的内壁形成,如,第二出风道52亦可由第二导风件42与第二分流板23形成,此时,第二导风件42与第二分流板23的转动均可改变第二出风道52的出风截面积。进一步地,所述立式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门板31与第二门板32,所述第一门板31与所述壳体10可滑动连接或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门板32亦与所述壳体10可滑动或可转动连接;所述立式空调器还包括驱动装置90,所述第一分流板22及所述第二分流板23均与所述驱动装置90电连接,所述第一门板31及所述第二门板32均与所述驱动装置90电连接。同时第一导风件41及第二导风件42亦与所述驱动装置90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门板31与壳体10可滑动连接或可转动连接、第二门板32与壳体10可滑动或可转动连接,第一门板31在驱动装置90的驱动下可根据第一导风件41的转动自动调整位置,第二门板32在驱动装置90的驱动下可根据第二导风件42的转动自动调整位置,使得风流从第一出风道51及第二出风道52流出后可无阻碍地进入空调器的预设区域,实现温度调节,并有效阻止异物进入空调器,以免阻碍空调器的正常工作。优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风轮组件60及蒸发器80,所述风轮组件60及蒸发器80置于所述壳体10内。在本实施例中,风轮组件60将经过蒸发器80处理的空气送入所述风道70,所述分流装置20将风道70内吹出的风流分为两股,分别进入第一出风道51及第二出风道52,然后流出空调器出风口,以覆盖空调器的预计送风区域。优选地,所述分流锥21的顶角的朝向与所述风道70内的风流方向相反。通过与风道70内风流方向相反的分流锥21的顶角,分流锥21能够轻易地将风道70内的风流分为两股,以减小分流带来的风阻。优选地,所述分流转轴24设置于所述分流锥21的顶角端。通过设置于分流锥21顶角端的分流转轴24,第一分流板22可绕所述分流转轴24转动,以调节第一出风道51的出风截面积,第二分流板23亦可绕所述分流转轴24转动,以调节第二出风道52的出风截面积;同时,当用户无需对送风区域内的群体进行差别送风时,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可顺利贴合于分流锥21的表面,保证第一分流板22与第二分流板23贴合于分流锥21上后,贴合表面平整。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