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器及分体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22703发布日期:2018-11-30 23:2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气增湿装置,具体是一种加湿器及分体式空调。

背景技术

空气湿度是影响环境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和经常使用分体式空调的场所,因此增加环境湿度的加湿器越来越成为不少家庭的必备小家电。加湿器通常是利用风机直接把空气吸进去,然后让空气带着超声波震荡后的水雾一起吹出来,形成对空气进行加湿。目前市面上的加湿器,其出雾孔大都位于加湿器的上方,而且为了能够实现对室内各个方向加湿,因此采用了周向出雾结构,这样就存在以下问题:1、加湿器顶部容易积水,导致有害微生物滋生,不利于加湿器的卫生;2、出雾孔容易进灰,导致加湿器内部脏物沉积,不利于加湿器的卫生;3、加湿器对摆放位置要求较高,它通常需要放置在远离墙壁的室内中间区域,以防止雾气喷射到墙壁上而导致墙壁受潮发霉,因此适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其中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但能够有效解决积水及出雾孔进灰问题,从而能够保持长期健康卫生使用,而且能调整出雾范围,对摆放位置的要求较低,适用性高的加湿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下结构的加湿器:包括本体及挡雾板,本体上设有空腔、进雾孔及多个出雾孔,进雾孔和多个出雾孔均与空腔相通,多个出雾孔周向间隔设置在空腔的侧壁上,出雾孔上方的空腔侧壁的外侧面上设有从下到上逐渐向外倾斜的上导向面,挡雾板位于空腔内,并与本体可拆卸连接,挡雾板将空腔分隔成出雾腔和隔离腔两部分,至少有一个出雾孔与出雾腔相通,至少有一个出雾孔与隔离腔相通,进雾孔与出雾腔相通。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加湿器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出雾孔位于顶盖的侧壁上,且出雾孔上方的顶盖外侧壁上设有从下到上逐渐向外倾斜的上导向面,因此上导向面能够遮挡在出雾孔上方,使得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在下落时不易进入到出雾孔中,从而有效避免了加湿器内部脏物沉积的情况发生;2、由于出雾孔周向间隔设置在空腔的侧壁上,因此当雾气从出雾孔喷出后,就能够在惯性作用下快速地向加湿器的四周扩散,使雾气能快速地远离加湿器,而上导向面能对向上扩散的雾气进行导向,使这些向上扩散的雾气能够先沿着上导向面斜向上移动,然后在惯性和重力的作用下做抛物线运动,从而有效避免了从出雾孔喷出雾气直接向上扩散并落到加湿器上而形成加湿器积水的情况发生;3、由于加湿器设有挡雾板,挡雾板位于空腔内,并与本体可拆卸连接,挡雾板将空腔分隔成出雾腔和隔离腔两部分,至少有一个出雾孔与出雾腔相通,至少有一个出雾孔与隔离腔相通,进雾孔与出雾腔相通,因此当加湿器工作时,在挡雾板的阻挡下,雾气不会进入到隔离腔中,从而使得与隔离腔相通的那些出雾孔将不会出雾,进而当加湿器需要放置在墙边时,只需将不会出雾的那些出雾孔朝向墙壁设置,就能有效避免雾气喷射到墙壁上而导致墙壁受潮发霉的情况发生;而当需要加湿器周向出雾时,只需将加湿器放置在远离墙壁的室内中间区域,然后将挡雾板拆除,此时所有的出雾孔都能出雾,即实现了加湿器的周向出雾功能。由上可知,本发明的加湿器不但有效解决了积水及出雾孔进灰问题,从而有效保证了加湿器的长期健康卫生使用,而且还能调整出雾范围,从而大大降低了加湿器对摆放位置的要求,进而大大提高了加湿器的适用性。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空腔呈旋转体结构,挡雾板能够以空腔的中轴线为旋转轴在空腔内进行转动。

上述结构使得加湿器在能够调整出雾范围的同时,还能控制隔离腔与那些靠墙的出雾孔相通,从而无需改变加湿器摆放方向也能对加湿器的出雾方向进行调整,从而大大降低了加湿器的摆放要求,使加湿器的使用更为方便,加湿器适用性更高。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空腔的下壁上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与空腔同轴设置,进雾孔设置在环形凸台内侧的空腔下壁上,挡雾板中部设有连接环,连接环可转动地套在环形凸台上,连接环的侧壁上设有通雾口,进雾孔通过通雾口与出雾腔相通。

上述挡雾板不但结构简单,而且挡雾板的安装结构也使挡雾板的拆装变得简单方便,另外对挡雾板的旋转操作也更为轻松方便,从而进一步方便了加湿器的使用。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连接环的高度大于环形凸台的高度,通雾口设置在高于环形凸台上端的连接环侧壁上。

上述结构进雾孔与出雾腔的连通结构不但结构简单,而且在不管挡雾板转到哪个位置,雾气都能平稳地进入到出雾腔内,从而有效保证了加湿器的出雾稳定性。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通雾口轴向贯穿连接环的侧壁。

上述结构使得位于挡雾板中部的连接环结构具有更好的弹性,从而不但使得挡雾板的拆装变得更为简单方便,而且对挡雾板的旋转操作也更为轻松方便,从而进一步方便了加湿器的使用;同时,上述结构还有效增大了通雾口的大小,从而使雾气能更为平稳、顺畅地进入到出雾腔内,从而有效保证了加湿器的出雾稳定性。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挡雾板包括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均能够以空腔的中轴线为旋转轴在空腔内进行转动,第一半板与第二半板之间可转动连接。

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之间能够进行相对转动,这样通过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之间的相对转动,第一半板与第二半板之间的夹角就会产生改变,而这会改变出雾腔的大小和与出雾腔所连通的出雾孔的数量,从而实现了对加湿器出雾范围的调整,进而进一步地降低了加湿器的摆放位置要求,使加湿器的适用性更高。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空腔的下壁上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与空腔同轴设置,进雾孔设置在环形凸台内侧的空腔下壁上,第一半板一端的下部设有圆环形的连接环,连接环可转动地套在环形凸台上,并与环形凸台过盈配合,连接环的周向侧壁上设有通雾口,进雾孔通过通雾口与出雾腔相通,连接环上端设有用于封住连接环上端开口的盖板,盖板上端设有固定轴,固定轴与空腔同轴设置,第二半板一端的上部设有圆环形的轴套,轴套可转动地套在固定轴上,盖板上方的第一半板一端与轴套的外侧壁相贴,轴套下方的第二半板上设有开槽,开槽的上壁与盖板上端面相贴,开槽的侧壁与连接环的外侧壁相贴。

上述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的装配结构不但使得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的拆装均简单方便,而且对第一半板和第二半板的旋转操作也更为轻松方便,从而进一步方便了加湿器的使用。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盖板上设有限位凸块,限位凸块位于通雾口与第二半板之间。

限位凸块能够对第二半板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以避免第二半板转动到通雾口处而导致进雾孔同时与出雾腔及隔离腔相通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保证了挡雾板的隔离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连接环的高度大于环形凸台的高度,通雾口设置在高于环形凸台上端的连接环侧壁上。

上述结构进雾孔与出雾腔的连通结构不但结构简单,而且在不管挡雾板转到哪个位置,雾气都能平稳地进入到出雾腔内,从而有效保证了加湿器的出雾稳定性。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盖板具有缺口,通雾口向上贯穿连接环的侧壁,并与缺口相通。

上述结构大大增大了通雾口的大小,从而使雾气能更为平稳地进入到出雾腔内,从而有效保证了加湿器的出雾稳定性。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本体包括顶盖,顶盖构成空腔的上壁,顶盖可拆卸地连接在空腔的侧壁上端处,当拆除顶盖后,挡雾板能够从空腔顶部开口处放入到空腔内或是从空腔中取出。

上述结构使得用户只需拆掉顶盖,即可对挡雾板进行拆装及旋转操作,从而进一步方便了加湿器的使用。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顶盖可转动地设置在空腔的侧壁上端处。

上述结构使得顶盖在安装到空腔的侧壁上端处时无需进行周向定位,因此使得顶盖的拆装变得更为简单,从而进一步方便了加湿器的使用。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顶盖外缘部设有呈圆环形且下凸的定位凸环,空腔侧壁的外周壁上端的侧呈圆形,空腔侧壁的上端设有圆环形的下磁条,定位凸环内侧的顶盖下表面处设有圆环形的上磁条,顶盖盖在空腔侧壁的上端处,并通过上磁条和下磁条的吸附作用与空腔的侧壁相互固定,定位凸环套在空腔侧壁的外周壁上端外侧。

上述结构使得在安装顶盖时,只需将顶盖水平放到空腔侧壁的上端处即可,而在拆卸顶盖时,也只需克服上磁条与下磁条之间的吸附力即可,因此进一步地方便了顶盖的拆装;定位凸环在顶盖安装时能够对顶盖起到定位作用,而在顶盖安装完后,又能对顶盖起到限位作用,从而不但进一步地方便了顶盖的安装,而且能有效增加顶盖与空腔侧壁的连接稳定性。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空腔的侧壁上端还设有圆环形的密封凸环,密封凸环上端与顶盖下表面相贴。

密封凸环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加顶盖与空腔侧壁之间的密封性,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空腔内的雾气从顶盖与空腔侧壁之间的缝隙中喷出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本体包括侧盖,侧盖构成空腔的侧壁,顶盖可拆卸地连接在侧盖的上端处,侧盖的下端与本体连接。

侧盖作为独立部件不但便于侧盖本身的设计和制造,而且还便于侧盖上的出雾孔的加工。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空腔侧壁的外侧面均为上导向面,出雾孔的出口位于上导向面上,并靠近上导向面的下端处。

上述结构不但避免了出雾孔的出口方向朝上,而且使得有更多的上导向面能够遮挡在出雾孔上方,从而使得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在下落时更不易进入到出雾孔中,进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加湿器内部脏物沉积的情况发生;另外,上述结构也使得上导向面能对向上扩散的雾气进行更好地导向,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从出雾孔喷出雾气直接向上扩散并落到加湿器上而形成加湿器积水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空腔的低洼处开设有至少一个排水孔,本体包括工作水槽,工作水槽位于空腔的下方,排水孔与工作水槽相通。

上述结构使得在空腔凝结的凝结水能够通过排水孔进入到工作水槽中,而不会在空腔内积累,从而有效解决了空腔内的积水问题,并实现对凝结水的回收及二次利用。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本体上还设有导雾板,导雾板位于空腔的侧壁下端处,导雾板上表面处设有从内到外逐渐向上倾斜的下导向面,下导向面位于上导向面下方。

下导向面的设置能够对从出雾孔喷出并向下扩散的雾气进行导向,使这些向下扩散的雾气能够先沿着下导向面斜向上移动,然后在惯性和重力的作用下做抛物线运动,从而使雾气能够喷射的更远,进而有效增加了加湿器的加湿范围,使加湿器的加湿效果更好;另外,上导向面还能对位于其下方的下导向面进行遮挡,使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在下落时不易落到下导向面上,从而使下导向面不易附着灰尘,进而有效保证了加湿器的健康卫生使用。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下导向面的外缘处的导雾板水平高度高于出雾孔出口的水平高度。

上述结构不但能够对出雾孔形成有效的视觉遮挡,让使用者更不易直接看到出雾孔,从而使加湿器看起来更为美观,而且还能够避免从出雾孔喷出的雾气直接水平直吹,从而能够对更多从出雾孔喷出的雾气进行导向,使这些雾气能够先沿着下导向面斜向上移动,然后在惯性和重力的作用下做抛物线运动,进而使更多的雾气能够喷射的更远,进而有效增加了加湿器的加湿范围,使加湿器的加湿效果更好。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下导向面内侧的导雾板低洼处设有至少一个导水孔,本体包括工作水槽,工作水槽位于导雾板下方,导水孔与工作水槽相通。

当加湿器长时间使用时,上导向面和下导向面处难免会产生雾气凝结成水滴的情况,而且上导向面上的凝结水会落到下导向面上,而设置导水孔后,下导向面上的凝结水就能通过导水孔进入到工作水槽中,而不会在导雾板上积累,从而有效解决了导雾板的积水问题,并实现对凝结水的回收及二次利用。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上导向面呈内凹的圆弧形。

上述结构使从出雾孔处喷出的雾气经上导向面导向后,能够更有效地做远离加湿器的抛物线运动,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雾气落到加湿器上而形成积水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所述的加湿器,其中,出雾孔进口处的孔径大于出雾孔出口处的孔径。

上述结构使得空腔内的雾气在进入到出雾孔中后能够得到压缩及增速,从而使从出雾孔处喷出的雾气速度更快,进而能进一步增加加湿器的加湿范围,使加湿器的加湿效果更好。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但能够有效解决积水及出雾孔进灰问题,从而能够保持长期健康卫生使用,而且能调整出雾范围,对摆放位置的要求较低,适用性高的分体式空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下结构的分体式空调:包括落地式室内机及上述的加湿器,加湿器设置于落地式室内机的顶部。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空调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分体式空调不但有效解决了积水及出雾孔进灰问题,从而能够保持长期健康卫生使用,而且能调整出雾范围,对摆放位置的要求较低,适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分体式空调的局部立体结构外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加湿器采用实施例1中方案时,去掉顶盖和壳体后的立体结构外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加湿器中顶盖的仰视结构外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加湿器采用实施例1中方案时的轴向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4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加湿器采用实施例2中方案时,去掉顶盖和壳体后的立体结构外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加湿器采用实施例2中方案时的轴向局部剖视图;

图8是图7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加湿器中导雾板和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2、挡雾板;3、进雾孔;4、出雾孔;5、上导向面;6、出雾腔;7、隔离腔;8、环形凸台;9、连接环;10、通雾口;11、顶盖;12、定位凸环;13、下磁条;14、上磁条;15、密封凸环;16、侧盖;17、排水孔;18、工作水槽;19、导雾板;20、下导向面;21、导水孔;22、挡水凸沿;23、壳体;24、水桶;25、固定环;26、凹槽;27、第一半板;28、第二半板;29、盖板;30、固定轴;31、轴套;32、开槽;33、限位凸块;34、缺口;35、落地式室内机;36、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加湿器及分体式空调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构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图9所示,本发明的加湿器包括本体1及挡雾板2,本体1上设有空腔、进雾孔3及多个出雾孔4,进雾孔3和多个出雾孔4均与空腔相通,多个出雾孔4周向间隔设置在空腔的侧壁上,出雾孔4上方的空腔侧壁的外侧面上设有从下到上逐渐向外倾斜的上导向面5,挡雾板2位于空腔内,并与本体1可拆卸连接,挡雾板2将空腔分隔成出雾腔6和隔离腔7两部分,至少有一个出雾孔4与出雾腔6相通,至少有一个出雾孔4与隔离腔7相通,进雾孔3与出雾腔6相通。

空腔呈旋转体结构,挡雾板2能够以空腔的中轴线为旋转轴在空腔内进行转动。

空腔的下壁上设有环形凸台8,环形凸台8的外周壁呈圆柱形,环形凸台8与空腔同轴设置,进雾孔3设置在环形凸台8内侧的空腔下壁上,挡雾板2中部设有连接环9,连接环的内周壁呈圆柱形,连接环9套在环形凸台8上,连接环9的内周壁与环形凸台8的外周壁过盈配合,这样便于挡雾板2的固定;当然,当对挡雾板2施加外力时,连接环9就能克服摩擦力并相对环形凸台8进行转动;连接环9的周向侧壁上设有通雾口10,进雾孔3通过通雾口10与出雾腔6相通,连接环9的高度大于环形凸台8的高度,通雾口10设置在高于环形凸台8上端的连接环9侧壁上,优选的,通雾口10轴向贯穿连接环9的侧壁;当然,为了保证连接环9稳定、有效的连接在环形凸台8上,为开设通雾口10而切除的连接环9的周向长度应小于连接环9整个周向长度的一半,也可以理解为,通雾口10所占的连接环9外周壁弧长应小于连接环9外周壁周长的一半。

本体1包括顶盖11,顶盖11构成空腔的上壁,顶盖11可拆卸地连接在空腔的侧壁上端处,当拆除顶盖11后,挡雾板2能够从空腔顶部开口处放入到空腔内或是从空腔中取出。

顶盖11可转动地套在空腔的侧壁上端处,并与空腔的侧壁可拆卸连接。

顶盖11外缘部设有呈圆环形且下凸的定位凸环12,空腔侧壁的外周壁上端的侧呈圆形,空腔侧壁的上端设有圆环形的下磁条13,定位凸环12内侧的顶盖11下表面处设有圆环形的上磁条14,顶盖11盖在空腔侧壁的上端处,并通过上磁条14和下磁条13的吸附作用与空腔的侧壁相互固定,定位凸环12套在空腔侧壁的外周壁上端外侧。

作为替换,上磁条14和下磁条13中的一个可用铁磁性材料替代。

作为替换,上磁条14和下磁条13中的一个可用多个呈圆周向间隔设置的磁块替代。

作为替换,上磁条14和下磁条13中的一个可用多个呈圆周向间隔设置的磁块替代,另一个则可用铁磁性材料替代。

当然,顶盖11与空腔的侧壁之间还可采用卡勾结构实现可拆卸连接,如旋转卡扣结构。

空腔的侧壁上端还设有圆环形的密封凸环15,密封凸环15上端与顶盖11下表面相贴。

本体1包括侧盖16,侧盖16构成空腔的侧壁,侧盖16呈圆环形结构,多个出雾孔4周向地均布在侧盖16上,上导向面5周向地设置在侧盖16的外侧壁上,下磁条13和密封凸环15均设置在侧盖16的上端处,顶盖11可拆卸地连接在侧盖16的上端处,侧盖16的下端与本体1连接。

空腔侧壁的外侧面均为上导向面5,即上导向面5构成侧盖16的外周壁,出雾孔4的出口位于上导向面5上,并靠近上导向面5的下端处。

优选的,上导向面5呈内凹的圆弧形,这样使从出雾孔4处喷出的雾气经上导向面5导向后,能够更有效地做远离加湿器的抛物线运动,从而进一步有效避免了雾气落到加湿器上而形成积水的情况发生。

空腔的低洼处开设有至少一个排水孔17,本实施例中的排水孔17有多个,并周向地设置在侧盖16上;本体1包括工作水槽18,工作水槽18位于空腔的下方,排水孔17与工作水槽18相通。

本体1上还设有导雾板19,导雾板19位于空腔的侧壁(即侧盖16)下端处,导雾板19上表面处设有从内到外逐渐向上倾斜的下导向面20,下导向面20位于上导向面5下方,优选的,导雾板19的竖向投影面均位于顶盖11的竖向投影面内,这样顶盖11和上导向面5就能完全遮盖在导雾板19上方,使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在下落时更不易落到下导向面20上,从而使下导向面20不易附着灰尘,进而进一步地保证了加湿器的健康卫生使用。

下导向面20的外缘处的导雾板19水平高度高于出雾孔4出口的水平高度。

下导向面20内侧的导雾板19低洼处设有至少一个导水孔21,本实施例中的导水孔21有多个,并周向地设置在导雾板19上;本体1包括工作水槽18,工作水槽18位于导雾板19下方,导水孔21与工作水槽18相通。

下导向面20外缘处的导雾板19上设有上凸的挡水凸沿22,挡水凸沿10上端处的水平高度高于出雾孔4出口的水平高度,挡水凸沿22的设置能够避免导雾板19上的凝结水在从出雾孔4喷出的雾气作用下被吹离导雾板19的情况发生,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凝结水从加湿器上滴落。

挡水凸沿22的内周壁为从下到上逐渐向外倾斜的斜面,挡水凸沿22的内周壁与下导向面20的连接处呈弧形过渡,这样在保证挡水凸沿22的能够进行有效挡水的前提下,还能够对雾气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有效减少了雾气与挡水凸沿22的内侧壁碰撞时雾气的动能损失,使雾气能够喷射的更远,进而有效增加了加湿器的加湿范围,使加湿器的加湿效果更好。

出雾孔4进口处的孔径大于出雾孔4出口处的孔径,即出雾孔4的进口大,出口小。

本实施例中的本体1还包括圆筒形的壳体23和水桶24,工作水槽18设置在壳体23的内,工作水槽18上端开口,水桶24下部连接在工作水槽18内,壳体23上端开口,导雾板19呈圆环形,导雾板19的外缘部与壳体23上端连接,导雾板19的內缘部固定在水桶24下部上,侧盖16的下端内侧设有圆环形的固定环25,固定环25放置在导雾板19的內缘部上面,并通过多个螺纹紧固件与导雾板19可拆卸连接,侧盖16上的排水孔17位于导雾板19上方,这样空腔内的凝结水在通过排水孔17后就能落到导雾板19上,再从导雾板19上的导水孔21落到工作水槽18内;水桶24上部穿过导雾板19中部通孔伸出在壳体23的上端开口外,并且水桶24上部穿过固定环25伸入在内腔中,水桶24上部呈圆柱形,固定环25的内周壁与水桶24上部的外周壁相贴,顶盖11、侧盖16及水桶24上部同轴设置,水桶24上部的上端面构成空腔的下壁,空腔实际上是由顶盖11、侧盖16及水桶24上部所围成,虽然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环25的水平高度低于水桶24上部的上端面,但由于固定环25设置在侧盖16上,因此将固定环25归到内腔的侧壁范畴;环形凸台8设置在水桶24上部的上端面上,环形凸台8的内周壁呈圆形,进雾孔3设置在水桶24上,进雾孔3孔径与环形凸台8的孔径相同,即进雾孔3的内周壁与环形凸台8的内周壁连成一整体,这样使得环形凸台8和进雾孔3的设计更为简单。

整个挡雾板2的外边缘都和空腔的内壁相贴,即从图4中看,挡雾板2的上端与顶盖11的下端面相贴,挡雾板2的左右两端及下端左右两侧与侧盖16的内侧壁(包括固定环25的上端面)相贴,挡雾板2的下端中部具有凹槽26,凹槽26的左右两个侧壁与水桶24上部的外周壁相贴,凹槽26的上壁与水桶24上部的上端面相贴。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加湿器各部件之间通常都存在配合间隙,因此出雾腔6和隔离腔7一般无法做到完全的互不相通,但是由于各部件间的配合间隙一般都较小,因此仅会有极少的雾气会穿过各部件间的配合间隙进入到隔离腔7内,而且这些雾气在隔离腔7内快速地扩散开来后,其流速将大大降低,从而使其无法快速地从出雾孔4处喷出,而只会非常缓慢地从出雾孔4处流出,并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落,或是在隔离腔7内直接凝结成水滴,因此这些进入到隔离腔7的雾气不会使对靠近加湿器的墙壁造成影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采用的挡雾板2的结构不同,具体为:

如图1、图3、图6至图9所示,挡雾板2包括第一半板27和第二半板28,第一半板27与第二半板28之间能够以空腔的中轴线为旋转轴在空腔内进行相对转动。

空腔的下壁上设有环形凸台8,环形凸台8与空腔同轴设置,进雾孔3设置在环形凸台8内侧的空腔下壁上,第一半板27一端的下部设有圆环形的连接环9,连接环的内周壁呈圆柱形,连接环9套在环形凸台8上,连接环9的内周壁与环形凸台8的外周壁过盈配合,这样便于第一半板27的固定;当然,当对第一半板27施加外力时,连接环9就能克服摩擦力并相对环形凸台8进行转动;连接环9的周向侧壁上设有通雾口10,进雾孔3通过通雾口10与出雾腔6相通,连接环9上端设有用于封住连接环9上端开口的盖板29,盖板29上端设有圆柱形的固定轴30,固定轴30与空腔同轴设置,第二半板28一端的上部设有圆环形的轴套31,轴套31套在固定轴30上,轴套31的内周壁与固定轴30的外周壁过盈配合,这样便于第二半板28的固定;当然,当对第二半板28施加外力时,轴套31就能克服摩擦力并相对固定轴30进行转动;盖板29上方的第一半板27一端与轴套31的外侧壁相贴,轴套31下方的第二半板28上设有开槽32,开槽32的上壁与盖板29上端面相贴,开槽32的侧壁与连接环9的外侧壁相贴。

盖板29上设有限位凸块33,限位凸块33位于通雾口10与第二半板28之间。

连接环9的高度大于环形凸台8的高度,通雾口10设置在高于环形凸台8上端的连接环9侧壁上。

盖板29具有缺口34,通雾口10向上贯穿连接环9的侧壁,并与缺口34相通。

本实施例中的挡雾板2实际上是由第一半板27和第二半板28拼合而成,且挡雾板2的外边缘都和空腔的内壁相贴,此具体结构已在实施例1中进行阐述,故不在此赘述。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分体式空调包括落地式室内机35及实施例1或2中的加湿器,加湿器设置于落地式室内机35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落地式室内机35包括外壳36,加湿器的壳体23位于外壳36上方,且加湿器的壳体23与外壳36为一整体。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