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22699发布日期:2018-11-30 23:2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与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作为制冷或制热设备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极大地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性。随着技术的发展,柜式空调室内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技术革新,市场上已存在多种形式的柜机形式,如方形柜机与圆柱型柜机。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方形柜机采用前向多翼离心风机,而近几年兴起的圆柱型柜机采用贯流风机,但这两类柜机大都只有一个出风口,仅靠导风板引导气流,其送风范围有限。此外,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冷风直吹人体,通常是将导风板设置成向上倾斜,虽然也可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但是会使整体风量衰减、易凝露,严重影响了空调的制冷效果。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仅依靠导风板引导气流来送风,送风范围有限,且无法在保证制冷效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等问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调室内机,其中,包括:柜机机箱;

设置在所述柜机机箱内的蒸发器;

设置在所述柜机机箱内,且与所述蒸发器成上下位置关系的离心风机;

设置在所述柜机机箱上,且位于所述蒸发器以及离心风机上方的出风模块;

所述出风模块包括若干个圆柱型出风筒,以及设置在所述圆柱型出风筒内用以跟随所述圆柱型出风筒一起旋转的导风板。

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圆柱型出风筒内设置有旋转轴,所述圆柱型出风筒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匀速旋转。

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圆柱型出风筒的最大旋转角度为180°,且圆柱型出风筒的直径范围为100mm~250mm。

所述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柜机机箱的下部,所述离心风机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上方;

或者,所述离心风机设置在柜机机箱的下部,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离心风机的上方。

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导风板包括若干导风条,所述导风条用于通过对气流均匀分割或者折转导向来实现均匀出风。

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离心风机采用双吸前向多翼离心风叶与蜗壳配合的结构,或者采用双吸后向多翼离心风叶与蜗壳配合的结构。

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当离心风机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上方时,所述离心风机与出风模块之间设置有过渡风道,所述过渡风道的一端与离心风机的蜗壳连接,另一端与出风模块的圆柱型出风筒连接;

所述过渡风道的形状是由离心风机的蜗壳的1/2矩形过渡到圆形的形状。

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靠近所述离心风机的第一端以及远离所述离心风机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远离所述离心风机的第三端以及靠近所述离心风机的第四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三端连接,形成v型结构。

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蒸发器还包括第三换热器与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靠近离心风机的第五端以及远离离心风机的第六端,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远离离心风机的第七端以及靠近离心风机的第八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五端与第二换热器的第四端连接,且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六端与第四换热器的第七端连接,形成w型结构。

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内机可降低蒸发器流动损失,提高蒸发器风速分布均匀性,并且通过设置可旋转的圆柱型出风筒及其导风板来实现按需送风,增大送风范围,且出风形式可形成环抱气流出风,可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冷风直吹人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的导风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实施例去除圆柱型出风筒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的过渡风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实施例去除圆柱型出风筒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仅依靠导风板引导气流来送风,送风范围有限,且无法在保证制冷效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具体如图1和图3中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柜机机箱10,设置在所述柜机机箱10内的蒸发器20;设置在所述柜机机箱10内,且与所述蒸发器20成上下位置关系的离心风机30;设置在所述柜机机箱10上,且位于所述蒸发器20以及离心风机30上方的出风模块40;所述出风模块40包括若干个圆柱型出风筒(图中未标出),以及设置在所述圆柱型出风筒内用以跟随所述圆柱型出风筒一起旋转的导风板410。

如图1和图3中所示,本发明提供第一种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20设置在柜机机箱10的下部,离心风机30设置在所述蒸发器20的上方,并且柜机机箱10的下部两侧设置有进气口50,这样设置属于吸风式排布。具体地,当离心风机30启动后,离心风机30就会产生一定的吸气力,通过该吸气力将外界气体从进气口50吸入,吸入的气体均需先经过蒸发器20,才能到达离心风机30中,这样就可以保证从所述进气口50吸入的气体全部经过蒸发器20,有效降低蒸发器20的流动损失,提高换热效率。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圆柱型出风筒中均设置有旋转轴,当空调室内机接收到相关指令之后,就会控制圆柱型出风筒以其内部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匀速旋转,圆柱型出风筒旋转的同时,还可以带动设置在圆柱型出风筒内的导风板410一起同时旋转,从而形成环抱气流出风,有效避免了冷风直吹人体。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圆柱型出风筒上设置有矩形形状的出风口,气流通过所述出风口排出。当离心风机30产生的气流进入所述圆柱型出风筒后,通过圆柱型出风筒以及导风板410同时旋转,将气流通过矩形出风口排出,从而形成环抱气流。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板410包括有若干个导风条,所述导风条均匀设置在圆柱型出风筒内,如图2中所示,所述导风条的形状包括直线段与弯曲段,优选地,所述导风条设置有3~6条,且均匀分布。当导风板410在旋转时,均匀设置在导风板410上的导风条就会对气流进行均匀分割,从而将气流进行分散,避免冷气流直吹人体。同时,导风条的直接段与弯曲度会对气流进行折转导向。具体地,当离心风机30的气流经过圆柱型出风筒的底部进气口进入圆柱型出风筒后,气流沿着导风条的直线段上升,当气流到达导风条的弯曲段之后,弯曲段对气流的流向进行折转,从而使从离心风机30中出来的气流经折转后从圆柱型出风筒上的矩形出风口出风,并实现均匀出风。导风板410可跟随所述圆柱型出风筒同时旋转,进而形成环抱气流出风。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柜机机箱10可设置为圆柱型也可设置为方形。所述圆柱型出风筒的形状即为圆柱筒状,并且与柜机机箱10成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将圆柱型出风筒从柜机机箱10上拆卸下来,对导风板410进行清洗与维修调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圆柱型出风筒的直径范围为100mm~250mm,每一个圆柱型出风筒的尺寸适中,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圆柱型出风筒的直径以及个数。例如,可以选择在柜机机箱10上设置2个直径尺寸为250mm的圆柱型出风筒,也可以选择在柜机机箱10上设置4个直径尺寸为125mm的圆柱型出风筒,而设置4个圆柱型出风筒所形成的环抱气流更加细腻与均匀,更有利于减少冷风直吹人体的情况。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每个圆柱型出风筒的最大旋转角度为180°。本实施例中以圆柱型出风筒设置有两个为例。当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安装在墙角时(即空调室内机设置在一个直角区域内),此时空调室内机的最大送风范围为90°的直角空间区域,因此可以通过遥控器上的按键发送相关指令来控制空调室内机上的两个圆柱型出风筒均呈90°旋转送风,使气流从直角区域辐射至室内其他区域,实现冷风不直吹人体的环抱气流送风。当空调室内机安装在大厅靠墙中央时,此时,空调室内机的最大送风范围为180°的空间区域,因此可以通过遥控器上的按键发送相关指令来控制空调室内机上的两个圆柱型出风筒均呈180°旋转送风,同样可以实现冷风不直吹人体的环抱气流送风。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遥控器发送指令使两个圆柱型出风筒固定(不旋转),并且将两个圆柱型出风筒的出风口均朝同一个方向,使两个圆柱型出风筒的出风口平行送风,从而使得特定区域实现快速制冷制热,此外,本实施例除了使用遥控器发送指令来对出风口调整,还可以通过智能红外人体感应器来控制出风口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按需送风。可见,本实施例中的圆柱型出风筒可以实现多种送风方式。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离心风机30包括离心风叶与蜗壳,较佳地,可以采用双吸前向多翼离心风叶与蜗壳配合的结构,或者采用双吸后向多翼离心风叶与蜗壳配合的结构。无论采用哪种结构,所述离心风机30的进气方式均采用双吸进气,这样可有效提高离心风机30的风机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离心风机30与出风模块40之间设置有过渡风道60,所述过渡风道60的一端与离心风机30的蜗壳连接,另一端与出风模块40的圆柱型出风筒的底部进气口连接。从图4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离心风机30的蜗壳是矩形的,圆柱型出风筒的底部进气口是圆形的,而过渡风道60的一端要与蜗壳连接,另一端又要与圆柱型出风筒的底部进气口连接,其形状就势必是要从矩形过渡到圆柱形。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过渡风道60设置有两个,与上述实施例中圆柱型出风筒设置为两个对应。本实施例中的每一个过渡风道60的形状是由离心风机的蜗壳的1/2矩形过渡到圆形的形状,从而将离心风机30与出风模块40连接起来。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蒸发器20具体包括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靠近所述离心风机30的第一端以及远离所述离心风机30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远离所述离心风机30的第三端以及靠近所述离心风机30的第四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三端连接,形成v型结构。或者蒸发器2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换热器与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靠近离心风机30的第五端以及远离离心风机30的第六端,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远离离心风机30的第七端以及靠近离心风机30的第八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五端与第二换热器的第四端连接,且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六端与第四换热器的第七端连接,形成w型结构。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蒸发器20设置成v型或者w型这种具有上开口形状的蒸发器,不但可以节省蒸发器20在柜机机箱10内的整体占用空间,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蒸发器20的换热效率。结合图1中所示,图1中设置的是w型结构的蒸发器20,从图1中可以看出,蒸发器20上方设置有离心风机30,左右两侧设置有进气口50,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50进入柜机机箱10内后,经过w型结构的蒸发器20的换热作用进入离心风机30。由于w型结构的蒸发器20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形成一个上开口,第三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形成另一个上开口,无论外界气体经过哪一个换热器,经过换热作用后的气流都会被其中的一个上开口运送至离心风机30中,且上开口可以防止气流往两侧扩散,从而保证气流尽可能地被运送至离心风机30中,有效提高了换热效率。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w型与v型均是具有一定弹性的形状结构。具体实施时,为了满足用户的家居设计,柜机机箱10的尺寸一般不宜过大,因此将蒸发器20设置成具有一定弹性的形状结构(w型与v型)可以更方便地安装蒸发器20,且由于其结构具有弹性特点,蒸发器20在柜机机箱10内可依靠弹性力与柜机机箱10内壁发生挤压,从而更好地实现蒸发器20的固定。本实施例中只需将蒸发器20设置成具有弹性的形状结构即可实现蒸发器20的安装,无需专门使用具有弹性性能的材料来制作蒸发器20,有效节省了成本。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蒸发器20的排数设置为1~3排,可以满足市场上所需的制冷需求。例如,若所需要的制冷需求较小(如1.0匹),则蒸发器20可设置为1排,若所需要的制冷需求较大(如3.0匹),则蒸发器20可设置为3排。此外,本实施例中的蒸发器20的翅片的类型为平片、波纹片、开窗片或者波纹开窗片,通过设置适宜的翅片类型以及排数,使蒸发器风量均匀,提高换热效率。

较佳地,本发明还提供第二种实施例,如图5和图6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离心风机30是设置在柜机机箱10的下部,且蒸发器20是设置在柜机机箱10的上方,与上述的第一种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将离心风机30与蒸发器20的位置进行了调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离心风机30的两侧设置有进气口50,相对于上述第一种实施例来说,本实施例的离心风机30与进气口50之间没有任何的阻挡,进气阻力更小,因此在相同进风量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离心风机30的转速更小,从而有效降低了能耗。

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20可以设置为v型结构,也可以设置为w型结构,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的蒸发器20是设置在离心风机30的上方,因此本实施例中的v型结构和w型结构是倒v型结构和倒w型结构。当蒸发器20设置为倒v型结构时,蒸发器20同样包括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具有靠近离心风机30的第一端以及远离离心风机30的第二端,第二换热器具有远离离心风机30的第三端以及靠近离心风机30的第四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三端连接。此时,倒v型结构的蒸发器20形成一个下开口结构,同样可以防止从离心风机30出来的气流往两侧扩散,使从离心风机30出来的气流尽可能进入蒸发器20进行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当蒸发器20设置为倒w型结构时,如图5中所示,此时的蒸发器20为下开口结构。外界气体经过离心风机30后,进入倒w型结构的蒸发器20中进行热交换。同样地,倒w型结构的蒸发器20的还进一步包括第三换热器与第四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靠近离心风机30的第五端以及远离离心风机30的第六端,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远离离心风机30的第七端以及靠近离心风机30的第八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五端与第二换热器的第四端连接,且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六端与第四换热器的第七端连接。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形成一个下开口,第三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形成另一个下开口,无论气流经过哪一个下开口,均可以进行热交换,并且下开口结构也可以防止气流往两侧扩散,从而保证从离心风机30出来的气流尽可能进入蒸发器20进行热交换,有效提高了换热效率。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本发明公开的空调室内机。本发明的空调器可以有效降低蒸发器流动损失,提高蒸发器风速分布均匀性,并且通过设置圆柱型出风筒及其导风板来实现按需送风,增大送风范围,且出风形式可形成环抱气流出风,可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冷风直吹人体。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包括:柜机机箱;设置在所述柜机机箱内的蒸发器;设置在所述柜机机箱内,且与所述蒸发器成上下位置关系的离心风机;设置在所述柜机机箱上,且位于所述蒸发器以及离心风机上方的出风模块;所述出风模块包括若干个具有旋转功能的圆柱型出风筒,以及设置在所述圆柱型出风筒内,且跟随所述圆柱型出风筒一起旋转的导风板。本发明的空调器室内机可降低蒸发器流动损失,提高蒸发器风速分布均匀性,并且通过设置可旋转的圆柱型出风筒及其导风板来实现按需送风,增大送风范围,且出风形式可形成环抱气流出风,可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冷风直吹人体。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