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1600发布日期:2019-01-08 20:27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换气装置为能使室内的气体与室外空气进行交换的装置,通过换气装置能够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因而使得换气装置得到的广泛的使用。

现有技术中的换气装置一般通过出风口出风,这样的出风方式单一,且出风气流较小,不利于提高换气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气装置的换气质量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换气装置包括进风口、出风口以及与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设置的连通管道,连通管道穿设在墙壁上以使出风口与外界空气连通,其特征在于,换气装置还包括:出风件,出风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处,出风件具有出风通道、以及与出风通道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用于与连通管道连通,出气口用于与室内连通,以使连通管道内的气体进入出风通道内并由出气口排出。

进一步地,沿垂直于出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出风通道具有第一流通面;沿垂直于连通管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连通管道具有第二流通面;第一流通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流通面的面积,以使出风通道的气流速度大于连通管道内的气流速度。

进一步地,出风件为弯曲结构,出风件具有两个进气口,两个进气口分别设置在弯曲结构的两端。

进一步地,出风通道位于弯曲结构的内部,出气口位于弯曲结构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弯曲结构的侧壁包括内环壁板、外环壁板、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内环壁板、外环壁板、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围成出风通道;内环壁板与外环壁板相对设置,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相对设置,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设置在内环壁板和外环壁板之间以连接内环壁板和外环壁板。

进一步地,出气口为多个,多个出气口分为两组,一组出气口设置在内环壁板上,另一组出气口设置在第一风道板或第二风道板上。

进一步地,出风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出风件可摆动地设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当出风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出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与连通管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垂直;当出风件处于第二位置时,进气口的气流流动方向与连通管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出风件还具有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出风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运动时,位于内环壁板上的出气口用于排出出风通道内的空气;出风件在第三位置至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时,位于第一风道板或位于第二风道板上的出气口用于排出出风通道内的空气。

进一步地,出风件的外壁面与出风口的内壁面形状相适配,以使出风件的外壁面与出风口的内壁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出风口为圆形,出风件的外壁面与出风口的内壁面相适配的圆弧面。

进一步地,换气装置的出风口还设置有卡接件,卡接件的一端设置在连通管道的靠近出风口的一端,以使换气装置通过卡接件与待通新风的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连通管道具有可伸缩管段,以使连通管道可伸缩的穿设在墙壁上。

进一步地,连通管道内设置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用于对连通管道内的新风进行过滤。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出风口处增设有出风件,出风件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处,连通通道内的气体通过出风件的进气口进入出风通道内,并从出气口排入至室内。这样,出风通道的出风口和连通管道均可用于向室内提供新风,实现了进风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从出风通道的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将与连通管道排出的气流发生扰动,以加快室内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提升了换气效率。因此,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换气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气装置的换气质量不高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出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进风口;20、出风口;30、连通管道;40、出风件;50、过滤装置;60、卡接件;70、风机;80、百叶;90、防护罩;100、墙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包括进风口10、出风口20以及与进风口10和出风口20均连通设置的连通管道30,连通管道30穿设在墙壁100上以使出风口20与外界空气连通。其中,换气装置还包括出风件40,出风件40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20处,出风件40具有出风通道、以及与出风通道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用于与连通管道30连通,出气口用于与室内连通,以使连通管道30内的气体进入出风通道内并由出气口排出。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换气装置,在出风口20处增设有出风件40,出风件40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20处,连通通道内的气体通过出风件40的进气口进入出风通道内,并从出气口排入至室内。这样,出风通道的出风口20和连通管道30均可用于向室内提供新风,实现了进风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从出风通道的出风口20排出的气流将与连通管道30排出的气流发生扰动,以加快室内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提升了换气效率。因此,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换气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气装置的换气质量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的换气装置小型化,出风方式多样,便于气流的流动,提升了换气效率。同时,该出风件40还可以作为把手使用,当需要对换气装置进行清洗或维修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出风件40将穿设在墙壁100上的换气装置抽出。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出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出风通道具有第一流通面。沿垂直于连通管道3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连通管道30具有第二流通面。第一流通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流通面的面积,以使出风通道的气流速度大于连通管道30内的气流速度。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增设出风件40能够提升气流速度,以便于增加室内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提升换气效率。

如图3所示,出风件40为弯曲结构,出风件40具有两个进气口,两个进气口分别设置在弯曲结构的两端。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更好地提升出风通道内的气流速度。连通管道30内的气流将通过两个进气口进入出风通道内,并从出气口排入至室内。

本实施例中的出风通道位于弯曲结构的内部,出气口位于弯曲结构的侧壁上。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方便地将出风通道内的气流排入至室内。

具体的,弯曲结构的侧壁包括内环壁板、外环壁板、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内环壁板、外环壁板、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围成出风通道。内环壁板与外环壁板相对设置,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相对设置,第一风道板和第二风道板设置在内环壁板和外环壁板之间以连接内环壁板和外环壁板。

在本实施例中,出气口为多个,多个出气口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出气口设置在内环壁板上,另一组出气口设置在第一风道板或第二风道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件4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出风件40可摆动地设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当出风件40处于第一位置时,出风通道内的气流流动方向与连通管道3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垂直。当出风件40处于第二位置时,进气口的气流流动方向与连通管道30内的气流流动方向垂直。具体的,当出风件40处于第一位置时,其转动角度为0°;当出风件40处于第二位置时,其转动角度为90°。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出风件40还具有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当出风件40在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运动时,位于内环壁板上的出气口用于排出出风通道内的空气,此时,换气装置主要用于与待通入新风的装置连通,以便于更好地将换气装置内的新风吹入至与之连通的待通入新风的装置内。当出风件40在第三位置至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时,位于第一风道板或位于第二风道板上的出气口用于排出出风通道内的空气,此时,换气装置的出风件40用于向室内排出新风,以更好地提升室内空气的质量。具体的,待通入新风的装置可以为空调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三位置可以为出风件40转动角度范围在30°至60°之间的任一角度值。

具体的,出风件40的外壁面与出风口20的内壁面形状相适配,以使出风件40的外壁面与出风口20的内壁面相贴合。这样,当出风件40的转动角度为0°时,出风件40的外壁面与出风口20的内壁面贴合以使出风件40能够部分设置在连通管道30内,便于将出风件40收起。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20为圆形,出风件40的外壁面与出风口20的内壁面相适配的圆弧面。采用这样的设置,当换气装置不工作时,可使出风件40的外壁面与出风口20的内壁面相贴合,以便于将出风件40收起。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换气装置的出风口20还设置有卡接件60。卡接件60的一端设置在连通管道30的靠近出风口20的一端,以使换气装置通过卡接件60与待通新风的装置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连通管道30具有可伸缩管段,以使连通管道30可伸缩的穿设在墙壁100上。采用这样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连通管道30进行伸缩。

为了更好地提高出风口20的新风质量,本实施例在连通管道30内设置有过滤装置50,过滤装置50用于对连通管道30内的新风进行过滤。

本实施例中的连通管道30内还设置有风机70,在风机70的进风位置处设置有百格网或百叶80窗等结构。当换气装置不工作时,可关闭百格网或百叶80,以避免外界灰尘通过打开的百格网或百叶80进入连通管道30内。在进风口10处还设置有防护罩90,该防护罩90位于室外,可以用来防雨或防尘。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结构简单、出风方式多样、增加了室内空气的流动、提升了换气效率和换气质量,同时便于与其他待通入新风的装置连通。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