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7399发布日期:2020-05-26 16:45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用户对空调的外观及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了,特别是高端产品。通常,空调器机身上会设置有与空调器内部风道出风口相连的出风口,能够保证空调器的出风,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空调器机身的外观完整性,影响外观效果。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器为了隐藏出风口,保证空调器的外观完整性,会将出风口设置成可运动形式或者设置其他可运动零件来遮挡出风口,但此种结构同时还要设置额外的导风和扫风机构进行出风口的导风和扫风,因此运动部件较多、结构复杂,从而使空调器结构变得更复杂且可靠性降低,同时由于零部件数量多,生产效率较低,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能够实现扫风的出风结构存在结构复杂、造价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扫风且结构简单、造价低的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进一步,提供一种外观完整性佳的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一种出风结构,包括:

出风口;

扫风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内的扫风件,以及驱动所述扫风件旋转的驱动机构,所述扫风件上具有呈一周设置的扫风面,所述扫风面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间隙,且所述扫风面的朝向所述出风口外侧的一端形成压风部,且所述压风部朝向所述第一出风间隙所在一侧倾斜,且其倾斜角度连续变化。

所述出风口所在的平面倾斜设置,所述扫风件的旋转轴垂直所述出风口所在的平面设置。

所述扫风件上至少具有一层呈一周设置的导风片,其中所述扫风面由最外层导风片的外壁形成。

相邻层的所述导风片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间隙。

若干层所述导风片围成花型。

所述扫风组件的形状满足:参与形成出风间隙的所述导风片在所述扫风组件的正投影上遮挡该出风间隙。

所述出风口的内壁上设有一圈导风壁,所述最外层导风片与所述导风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间隙。

所述导风壁的截面呈弧形。

所述导风片为全透明状。

所述扫风组件上设有多个向所述导风片投射的射灯。

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出风结构。

所述出风结构为空调器的上出风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口和扫风组件;扫风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内的扫风件,以及驱动所述扫风件旋转的驱动机构,所述扫风件上具有呈一周设置的扫风面,所述扫风面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间隙,且所述扫风面的朝向所述出风口外侧的一端形成压风部,且所述压风部朝向所述第一出风间隙所在一侧倾斜,且其倾斜角度连续变化。通过在出风口内设置扫风组件,驱动机构驱动扫风件旋转运动,由于扫风面压风部朝向第一出风间隙所在一侧倾斜,且倾斜角度连续变化,使得扫风件在旋转运动过程中,扫风面与出风口之间的第一出风间隙大小和倾斜角度均不等,由于风是流体,故有贴壁流动的性质,在沿着扫风面流动时,通过扫风件压风部的倾斜角度不同,风被强制改向不同的角度流动,即能够满足扫风件在旋转过程中实现不同角度的出风,当扫风面的压风部角度向前倾斜设置时,能够使出风向下压,当扫风面的压风部角度向上设置时,能够使出风向上流动,实现上下出风的功能,当扫风面的压风部角度向左较大设置时,能够使出风向左流动,当扫风面的压风部角度向右较大设置时,能够使出风向右流动,实现左右扫风的功能,即仅通过扫风面压风部的角度设置不同和扫风件的简单旋转,即可实现出风结构的左右扫风和上下导风功能,无需额外扫风结构,使得出风结构更加简单,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由于结构简单,也降低了成本。

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风结构,所述出风口所在的平面倾斜设置,所述扫风件的旋转轴垂直所述出风口所在的平面设置。通过将出风口所在的平面倾斜设置,可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将出风口向用户的方向倾斜,使得直接对用户出风,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通过将扫风件的旋转轴垂直出风口所在的平面设置,使得出风通过第一出风间隙后即可吹向用户,也使得出风结构的整体结构更紧凑。

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风结构,相邻层的所述导风片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间隙。通过设置相邻层的导风片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间隙,既能够保证最外层的导风片外壁的扫风面的左右扫风和上下导风功能,又使得出风可以同时从第二出风间隙出风,保证了出风量。

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风结构,若干层所述导风片围成花型。通过将若干层导风片围成花型,在保证出风的情况下,又采用花型装饰出风结构,使得出风结构的外观更加美观,出风结构形式更新颖,更吸引用户。

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风结构,所述扫风组件的形状满足:参与形成出风间隙的所述导风片在所述扫风组件的正投影上遮挡该出风间隙。通过将扫风组件的形状设置为满足参与形成出风间隙的导风片在扫风组件的正投影上遮挡该出风间隙,使得出风结构从外侧观看时,仅能看到扫风组件,而不能看到内部的出风口,实现了出风结构的隐藏风口设置,保证了出风结构的外观完整性。

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风结构,所述出风口的内壁上设有一圈导风壁,所述最外层导风片与所述导风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间隙。通过设置导风壁,使得最外层导风片与导风壁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间隙,使得出风沿着第一出风间隙流动,规范了出风的流动路径,防止出风混乱,保证了出风效果。

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出风结构,所述扫风组件上设有多个向所述导风片投射的射灯。通过在扫风组件上设置多个向导风片投射的射灯,使得用户可以根基实际需求打开射灯,增加出风结构的炫酷效果,给用户更多的体验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出风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出风结构向下导风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出风结构向下导风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出风口;2-扫风件;3-驱动机构;4-第一出风间隙;5-压风部;6-导风片;7-第二出风间隙;8-导风壁;9-射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出风口1和扫风组件。

本实施例中的扫风组件包括设置在出风口1内的扫风件2,以及驱动扫风件2旋转的驱动机构3,扫风件2上具有呈一周设置的扫风面,扫风面与出风口1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间隙4,且扫风面的朝向出风口1外侧的一端形成压风部5,且压风部5朝向第一出风间隙4所在一侧倾斜,且其倾斜角度连续变化。

通过在出风口1内设置扫风组件,驱动机构3驱动扫风件2旋转运动,由于扫风面压风部5朝向第一出风间隙4所在一侧倾斜,且倾斜角度连续变化,使得扫风件2在旋转运动过程中,扫风面与出风口1之间的第一出风间隙4大小和倾斜角度均不等,由于风是流体,故有贴壁流动的性质,在沿着扫风面流动时,通过扫风件2压风部5的倾斜角度不同,风被强制改向不同的角度流动,即能够满足扫风件2在旋转过程中实现不同角度的出风,即仅通过扫风面压风部5的角度设置不同和扫风件2的简单旋转,即可实现出风结构的左右扫风和上下导风功能,无需额外扫风结构,使得出风结构更加简单,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由于结构简单,也降低了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出风口1所在的平面倾斜设置,扫风件2的旋转轴垂直出风口1所在的平面设置。通过将出风口1所在的平面倾斜设置,可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将出风口1向用户的方向倾斜,使得直接对用户出风,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通过将扫风件2的旋转轴垂直出风口1所在的平面设置,使得出风通过第一出风间隙4后即可吹向用户,也使得出风结构的整体结构更紧凑。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出风口1所在的平面水平设置,扫风件2的旋转轴竖直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扫风件2上至少具有一层呈一周设置的导风片6,其中扫风面由最外层导风片6的外壁形成。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扫风件2上设置三层呈一周设置的导风片6。

本实施例中的相邻层的导风片6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间隙7。通过设置相邻层的导风片6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间隙7,既能够保证最外层的导风片6外壁的扫风面的左右扫风和上下导风功能,又使得出风可以同时从第二出风间隙7出风,保证了出风量。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若干层导风片6围成花型。通过将若干层导风片6围成花型,在保证出风的情况下,又采用花型装饰出风结构,使得出风结构的外观更加美观,出风结构形式更新颖,更吸引用户。

本实施例中扫风组件的形状满足:参与形成出风间隙的导风片6在扫风组件的正投影上遮挡该出风间隙。扫风组件的形状满足:参与形成出风间隙的导风片6在扫风组件的正投影上遮挡该出风间隙。通过将扫风组件的形状设置为满足参与形成出风间隙的导风片6在扫风组件的正投影上遮挡该出风间隙,使得出风结构从外侧观看时,仅能看到扫风组件,而不能看到内部的出风口1,实现了出风结构的隐藏风口设置,保证了出风结构的外观完整性。

本实施例中的出风口1的内壁上设有一圈导风壁8,最外层导风片6与导风壁8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间隙4。通过设置导风壁8,使得最外层导风片6与导风壁8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间隙4,使得出风沿着第一出风间隙4流动,规范了出风的流动路径,防止出风混乱,保证了出风效果。

为了使出风更流畅,本实施例中的导风壁8的截面呈弧形。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导风壁8的截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为了增加导风片6的美感,本实施例中的导风片6为全透明状。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导风片6也可以设置为非全透明状。

本实施例中的扫风组件上设有多个向导风片6投射的射灯9。通过在扫风组件上设置多个向导风片6投射的射灯9,使得用户可以根基实际需求打开射灯9,增加出风结构的炫酷效果,给用户更多的体验效果,提升用户体验。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在扫风组件上设置多个向导风片6可投射光的其他照片装置。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出风结构。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出风结构为空调器的上出风结构。通过将空调器的上出风结构设置为上述出风结构,花瓣根部与风道顶部出风口1相连,通过风道内部风叶做功,将风从下端向上端花瓣吹,然后从花瓣之间的出风间隙吹出来,从而实现花瓣出风的功能,且从外部看不到出风口1,只能看到用于装饰的花瓣,即可实现无风口效果,隐藏式风口设计可以保证空调器的外观完整性,且采用花瓣形式的出风结构,更增加了空调器的外观美观度,使得空调器的出风结构更加新颖美观,能够更好的吸引用户。

如图2和图3所示,空调器可实现上下导风功能。由于花瓣扫风件2在驱动机构3的驱动下进行旋转,最外侧导风片6的压风部5设置成不同前倾角度状态,通过与导风壁8的配合,使得扫风件2在旋转过程中,在最外侧导风片6的压风部5的作用下迫使风向上下变化,实现上下导风功能。如图2所示的是最外侧导风片6压风部5前倾角度最大的状态,当出风沿着图示箭头方向向上吹,然后进入第一出风间隙4,因为风是流体,故有贴壁流动的性质,在最外侧导风片6压风部5前倾角度下倾结构作用下,风被强制改向,沿着斜向下方向吹,故实现了出风向前下端吹的效果;由于花瓣沿周圈前缘下倾角度不一样,在花瓣扫风件2旋转过程中,最外侧导风片6压风部5与导风壁8形成的第一出风间隙4的下倾角度连续变化,当转到如图3所示的状态时,出风顺着最外侧导风片6压风部5直着向上吹出,从而实现了空调器的上下导风功能。

由于最外侧导风片6压风部5的角度连续变化,当压风部5角度向左较大设置时,能够使出风向左流动,当压风部5角度向右较大设置时,能够使出风向右流动,实现空调器的左右扫风功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