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采暖热水炉的给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0373发布日期:2019-02-22 20:13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采暖热水炉的给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气采暖热水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燃气采暖热水炉的给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在燃气采暖热水炉工作时会排出废气,而这些废气中会携带大量热量,这样高温的废气会对排气管进行加热,容易对与排气管连接的装置造成损坏,且大量热量直接排放到外界,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燃气采暖热水炉的给排气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采暖热水炉的给排气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气采暖热水炉的给排气系统,包括箱体,箱体的内腔左侧开设有加热腔,箱体内腔的右侧开设有储水腔,储水腔与加热腔之间设置有隔板,加热腔内腔的底部设置有布风板,加热腔内腔的中间设置有加热管,且加热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贯穿隔板,且加热管的进水端与水泵固定连接,且水泵的前侧壁与储水腔的前侧内壁固定连接,箱体顶侧壁的左侧设置有连接壳,且连接壳内腔的左侧开设有进风腔,连接壳内腔的右侧开设有排风腔,且进风腔和排风腔之间设置有隔离板,进风腔的顶侧壁与进风管固定连接,且进风腔的底侧壁设置有引风管,排风腔的底侧壁设置有排风管,引风管和排风管的底端均贯穿加热腔的顶侧壁,且引风管的底端贯穿布风板,加热腔内腔的顶部设置有无纺布层,箱体的外侧壁设置有保温层。

优选的,进风腔和排风腔的内腔均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上活动插接有活塞杆,左侧活塞杆的顶端设置有进风塞体,且进风塞体与左侧支撑架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且进风塞体的顶端活动插接在进风管内腔的底部,右侧活塞杆的底端设置有出风塞体,且出风塞体的底侧活动插接在排风管内腔的顶部,左右两侧活塞杆的相邻面铰接有翘杆,且翘杆活动贯穿隔离板。

优选的,翘杆包括转动球,且隔离板上开设有与转动球相匹配的凹槽,且转动球的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插杆,且插杆外侧壁远离转动球的一侧活动套接有套管,且套管远离转向球的一端与活塞杆铰接。

优选的,箱体的左右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壳体,且壳体远离箱体的一侧外壁设置有刻度线,且壳体与箱体相邻面的上下两侧均贯穿设置有进水管,且壳体的内腔活动设置有浮球。

优选的,布风板包括布风板本体,且布风板本体上均匀开设有通风孔,且通风孔的内腔壁直径从上到下逐渐递减。

优选的,加热管呈蛇字形设置,且加热管的外侧壁均匀设置有翅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装置中废气通过引风管进入加热腔内腔的底部,废气通过布风板的阻挡后分散的更加均匀,增大废气与过滤液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好的使废气和过滤液进行热量交换,对过滤液进行加热,提高了废气中携带热量的利用效率,过滤液对加热管进行加热,然后加热管在对加热管内腔的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通过加热管的出水端再次进入储水腔的内腔,形成水循环,避免水体的滞留,方便了水体的加热,提高了余热的利用效率,节约了资源,方便了储水腔内腔热水的后续利用,且过滤液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杂质,对废气起到过滤作用,并对废气进行降温;

2.通过无纺布层对上升的气体中携带的水汽进行过滤,当进风管不进风时,通过复位弹簧的扩张,使进风塞体上移,使进风塞体堵住进风管的底端,避免加热腔中蒸发的水汽进入进风管的内腔,对进风管的内腔造成损坏,进风塞体带动与左侧活塞杆连接的翘杆左侧上翘,而翘杆的右端带动右侧活塞杆下移,使出风塞体堵住排风管的顶端,避免外界空气进入加热腔的内腔,从而对加热腔中的液体降温,对加热腔中的液体起到良好的保温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连接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隔板;3、储水腔;4、加热腔;5、布风板;6、加热管;7、水泵;8、连接壳;9、进风管;10、引风管;11、无纺布层;12、壳体;13、浮球;14、保温层;15、进风腔;16、排风腔;17、支撑架;18、活塞杆;19、出风塞体;20、进风塞体;21、复位弹簧;22、排风管;23、翘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燃气采暖热水炉的给排气系统,包括箱体1,箱体1的内腔左侧开设有加热腔4,箱体1内腔的右侧开设有储水腔3,储水腔3与加热腔4的前侧壁均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储水腔3与加热腔4之间设置有隔板2,加热腔4内腔的底部设置有布风板5,加热腔4内腔的中间设置有加热管6,且加热管6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贯穿隔板2,且加热管6的进水端与水泵7固定连接,且水泵7的前侧壁与储水腔3的前侧内壁固定连接,箱体1顶侧壁的左侧设置有连接壳8,且连接壳8内腔的左侧开设有进风腔15,连接壳8内腔的右侧开设有排风腔16,且进风腔15和排风腔16之间设置有隔离板,进风腔15的顶侧壁与进风管9固定连接,且进风腔15的底侧壁设置有引风管10,排风腔16的底侧壁设置有排风管22,引风管10和排风管22的底端均贯穿加热腔4的顶侧壁,且引风管10的底端贯穿布风板5,加热腔4内腔的顶部设置有无纺布层11,箱体1的外侧壁设置有保温层14,保温层14起到保温的作用,向加热腔4中装入过滤液,过滤液可以为水,且过滤液的液面高度低于无纺布层11,储水腔3中装入水,当燃气采暖热水炉工作时,产生的废气进入进风管9的内腔,这时进风管9内腔的气压较大,将进风塞体20向下推动,方便了废气进入进风腔15,然后通过引风管10进入加热腔4内腔的底部,废气通过布风板5的阻挡后分散的更加均匀,气体通过排风管22进入排风腔16,再从排风腔16的顶端排出,水泵7将储水腔3内腔的水送入加热管6的内腔,然后加热后的水通过加热管6的出水端再次进入储水腔3的内腔,形成水循环。

其中,进风腔15和排风腔16的内腔均设置有支撑架17,支撑架17上活动插接有活塞杆18,左侧活塞杆18的顶端设置有进风塞体20,且进风塞体20与左侧支撑架17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21,且进风塞体20的顶端活动插接在进风管9内腔的底部,右侧活塞杆18的底端设置有出风塞体19,且出风塞体19的底侧活动插接在排风管22内腔的顶部,左右两侧活塞杆18的相邻面铰接有翘杆23,且翘杆23活动贯穿隔离板,当进风管9不进风时,通过复位弹簧21的扩张,使进风塞体20上移,使进风塞体20堵住进风管9的底端,避免加热腔4中蒸发的水汽进入进风管9的内腔,进风塞体20带动与左侧活塞杆18连接的翘杆23左侧上翘,而翘杆23的右端带动右侧活塞杆18下移,使出风塞体19堵住排风管22的顶端,避免外界空气进入加热腔4的内腔,从而对加热腔4中的液体降温,当燃气采暖热水炉工作时,产生的废气进入进风管9的内腔,这时进风管9内腔的气压较大,将进风塞体20向下推动,方便了废气进入进风腔15,这时翘杆23的左端下移,翘杆23右端上翘,将出风塞体19上拉,方便了加热腔4内腔的气体通过排风管22进入排风腔16,再从排风腔16的顶端排出;

翘杆23包括转动球,且隔离板上开设有与转动球相匹配的凹槽,且转动球的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插杆,且插杆外侧壁远离转动球的一侧活动套接有套管,且套管远离转向球的一端与活塞杆18铰接,转向球可以在凹槽内腔转动,改变翘杆23两侧的高度,套管活动套接在插杆的外侧,可以左右移动,从而改变翘杆23的整体长度;

箱体1的左右两侧外壁均设置有壳体12,且壳体12远离箱体1的一侧外壁设置有刻度线,且壳体12与箱体1相邻面的上下两侧均贯穿设置有进水管,且壳体12的内腔活动设置有浮球13,壳体12为透明壳体,加热腔4和储水腔3内腔的液体通过进水管进入壳体12的内腔,浮球13受水的浮力向上浮动,方便了精确加热腔4和储水腔3内腔液体的容量,刻度线的存在方便了进一步精确液体的容量;

布风板5包括布风板本体,且布风板本体上均匀开设有通风孔,且通风孔的内腔壁直径从上到下逐渐递减,方便了杂质的下落,布风板本体的存在起到阻挡废气的作用,使废气扩散的更均匀,通风孔的存在方便了废气的流通;

加热管6呈蛇字形设置,且加热管6的外侧壁均匀设置有翅片,加热管6和翅片均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热效果,且呈蛇字形设置的加热管6延长了水的流动距离,可以更好的吸收热量,翅片的存在增大了与加热腔4内腔过滤液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好的起到导热效果。

工作原理:向加热腔4中装入过滤液,过滤液可以为水,且过滤液的液面高度低于无纺布层11,储水腔3中装入水,当燃气采暖热水炉工作时,产生的废气进入进风管9的内腔,这时进风管9内腔的气压较大,将进风塞体20向下推动,方便了废气进入进风腔15,然后通过引风管10进入加热腔4内腔的底部,废气通过布风板5的阻挡后分散的更加均匀,增大废气与过滤液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好的使废气和过滤液进行热量交换,对过滤液进行加热,且过滤液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杂质,并对废气进行降温,废气上升,通过无纺布层11对上升的气体进行过滤,去除上升气体中携带的水汽,气体通过排风管22进入排风腔16,再从排风腔16的顶端排出,水泵7将储水腔3内腔的水送入加热管6的内腔,过滤液对加热管6进行加热,然后加热管6在对加热管6内腔的水进行加热,然后加热后的水通过加热管6的出水端再次进入储水腔3的内腔,形成水循环,避免水体的滞留,方便了水体的加热,方便了储水腔3内腔热水的后续利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