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7570发布日期:2019-02-26 19:10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加湿器领域,具体为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上加水的加湿器,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水箱设置在加湿器的雾化装置的上方,水可以受重力作用,自然流入下方的雾化装置,不需要像传统下加水的加湿器设置泵进行抽水加湿,但它需要控制水流入下方雾化装置内的量,通常会设置磁力阀或浮力阀控制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下水量,磁力阀需要通过电信号去控制,所以需要设置水位的传感器产生水位信号,再通过控制面板将水位信号转换成控制信号来控制磁力阀的开启或关闭,由于磁力阀需要许多电器元件进行配合,其中包括必须设置的水位感应传感器和对电信号进行处理的控制板,也包括配合电磁阀和其他装置的安装结构以及电磁阀所必须的密封结构,所以采用电磁阀的加湿器生产成本明显偏高,而且电磁阀在断电之后不会自动回位,容易造成水灌入加湿器的雾化腔内,造成加湿器漏水;所以较多加湿器会选择通过浮力阀去控制雾化腔内的水位,通过在雾化腔内设置浮子,利用浮子会根据水位变化而上下浮动的特性,再通过一个杠杆连接浮子和水阀,让浮子随着水位上下浮动的同时也能控制水阀的打开和关闭。

但对于采用浮子控制水位的加湿器存在一个缺陷,加湿器的水箱不能取出加湿器外进行注水,浮子+杠杆的结构在水箱取出后会因为重力的缘故,浮子向下坠,从而通过杠杆连接的水阀将会被打开,所以通常这些加湿器在注水时需要依靠容器取水后再向加湿器内注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该加湿器的水箱能够被取出并保持密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

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包括加湿器的本体及可拆卸的安装在本体内的水箱,在所述本体上对应水箱的下方设置有雾化器和与之配合的雾化槽,所述水箱底部设置有连通所述雾化槽的水阀;还包括浮子,所述浮子铰接安装在水箱底部,所述浮子连接水阀;还包括压板和扭簧,所述扭簧抵压在压板上,使压板抬起浮子而关闭水阀;所述雾化槽内向上延伸有凸块,所述凸块能够与压板配合,在水箱安装到本体上后,凸块顶开压板,浮子自由打开和关闭所述水阀。

根据本发明的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为方便采用浮力阀控制下水量的水箱在抽出加湿器之后能够保持密封,设置了压板和扭簧结构,让压板没没有受力的状态下,能够被扭簧抵压,并使压板抬起浮子,使水阀能够保持密封,避免了浮子受到重力的作用,向下移动的同时顶起水阀,造成了水箱漏水;所以采用上述结构的水箱能够取出到加湿器外,直接对水箱内进行注水操作,而不需要像传统的加湿器一样,在加水时需要用先用容器装满水;而且,压板为单独设置的零部件,不需要改变原有的加湿器各个零件的生产模具,尤其是不需要破坏浮子的结构,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设置在浮子的一侧,该压板包括依次折弯着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以及铰接轴,在第一板和第二板的折弯处设置了铰接轴,第三板延伸至浮子的下方,所述压板通过铰接轴使压板铰接在水箱底部,所述扭簧安装在铰接轴上,并抵压在第二板上,使第三板抬起浮子而关闭水阀;在水箱安装到本体上后,凸块顶开第一板,使第三板联动。提供了一种更加优选的压板结构,设置在浮子的侧边。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包括依次折弯着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以及铰接轴,在第一板和第二板的折弯处设置了铰接轴,第三板延伸至浮子的下方,所述压板通过铰接轴使压板铰接在水箱底部,所述扭簧安装在铰接轴上,并抵压在第二板上,使第三板抬起浮子而关闭水阀;在水箱安装到本体上后,凸块顶开第一板,使第三板联动。

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板倾斜设置,所述水箱底部设置了供所述浮子铰接安装的铰接部,使浮子与水阀形成杠杆结构,浮子上下浮动而使水阀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三板倾斜的斜率在所述浮子上下浮动的倾斜状态下的斜率范围值内;所述浮子由其安装的铰接部向一侧延伸有叉部,所述水阀的阀杆设置在叉部的叉齿之间的缺口中;浮子向另一侧延伸有浮力部,浮力部随雾化槽内的水位上下浮动。将第三板倾斜设置,并且将第三板倾斜的斜率控制在浮子上下浮动的倾斜状态下的斜率范围值内,既不会阻碍浮子打开水阀,也不会过多影响压板的结构强度,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所述第二板的材料用量,节约成本;浮子由于其是作圆周运动,而阀杆在开启和关闭阀门时是做上下的平移运动,所以应当采用“软”连接的方式将浮子和阀杆进行连接,通过浮力阀叉部的叉齿插入阀杆,叉齿与阀杆配合,带动阀杆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折弯角度呈90°,或第二板以大于90°的角度从第一板向远离所述凸块的方向延伸。将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设置成直角或钝角,能够避免了第二板的活动空间受第一板下方的凸块的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沿浮子延伸的方向设置,该压板在对应水阀的区域掏空,并在该掏空处设置铰接轴,所述压板通过铰接轴铰接固定在水箱底部,所述扭簧安装在铰接轴上;该压板从其掏空处的一侧向浮子下方延伸有抬起部,所述扭簧抵压在压板朝向浮子的一侧,使抬起部抬起浮子而关闭水阀;从掏空处的另一侧延伸有抵触部,在水箱安装到本体上后,凸块顶开抵触部,使抬起部解除抬起浮子。提供了另一种压板结构,能够沿着浮子的方向设置。

再进一步的,所述水阀还包括密封件和弹性件,所述水箱底部设置了供水阀安装的下水口,在该下水口的下方还设置了固定架,所述阀杆通过固定架固定在所述下水口上,所述密封件套在阀杆上密封下水口;所述弹性件套接在阀杆上,其一侧抵压在固定架上,另一侧抵压在阀杆上,使得水阀常闭。所述密封件能够将下水口密封,所述固定架用于限制阀杆的运动轨迹,使其保持上下的平移运动,所述弹性件让阀杆保持常闭状态。

再进一步的,所述阀杆上设有两个固定环,在两个固定环之间形成环形槽,所述叉齿插入所述环形槽内;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两侧分别抵靠在固定架和靠近固定架的固定环上。

优选的,所述水箱底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铰接轴配合将压板安装在安装槽上,所述第一板被容置在安装槽内活动。安装槽可以为第一板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优选的,所述本体由所述雾化槽的边缘向上延伸设置围边,所述围边围绕形成供水箱安装的腔体。

优选的,所述水箱内设有出雾通道,所述出雾通道连通雾化槽出雾,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盖合于水箱上,所述盖体上设有配合所述出雾通道的出雾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水箱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水箱在压板抬起浮力阀时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水箱的浮子打开水阀及压板被凸块顶起时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水箱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浮子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压板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另一种压板实施例的水箱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另一种压板实施例的水箱在压板抬起浮力阀时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另一种压板实施例的水箱的浮子打开水阀及压板被凸块顶起时的剖视图;

图12本发明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的另一种压板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

如图1至12所示的一种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包括加湿器的本体6及可拆卸的安装在本体6内的水箱1,本体6为水箱1提供安装的支持,使水箱1能够稳定得向本体6上提供水支持,在本体6上对应安装水箱1的下方设置有雾化器和与之配合的雾化槽61,并且在雾化槽61内向上延伸的凸块62,而且,在水箱1底部设有诸多功能部件,该雾化槽61还为水箱1底部的这些功能部件提供避空位,使功能部件容纳于雾化槽61内,其中这些功能部件包括如水位报警检测、出雾通道12、水阀2和浮子3等装置。

所述本体6由所述雾化槽61的边缘向上延伸设置围边63,所述围边63围绕形成供水箱1安装的腔体。围边63能够包围水箱1,当水箱1发生漏水的故障时,水会溢出雾化槽61,围边63能够挡住水,避免水漏出加湿器外部;而且将围边63设置的足够高,使得围边63的高度能够支撑起所述水箱1,还可以形成供所述水箱1安装的支撑环面,使水箱1固定的更加稳固。

所述水箱1底部设置有连通所述雾化槽61的水阀2;还包括浮子3,所述浮子3铰接安装在水箱1底部,所述浮子3连接水阀2,所述浮子3以其铰接处形成了杠杆结构;当雾化槽61内没有水,而水箱1内装满水时,浮子3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沉去,而浮子3连接水阀2的一端则会被浮子3顶起,以使水箱1中的水流入至雾化槽61的雾化器上进行雾化动作;而当雾化槽61内的水位上涨到一定程度时,水也同样会将浮子3托起,从而使得水阀2自动闭合,停止下水动作,从而实现了加湿器水位的自动控制。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水箱1取出加湿器时,浮子3会因为重力的作用将水阀2打开,所以设置了自锁装置自动将浮子3锁住,固定器其位置;自锁装置包括压板4和扭簧5,扭簧5抵靠在所述压板4上,使得压板4能够将浮子3抬起,产生锁定浮子3的位置的效果。

如图5所示,在水箱1安装在加湿器上时,雾化槽61内的凸块62能够顶起压板4,使得该压板4能够解除锁定所述浮子3,从而使水箱1安装在加湿器上时,能够让浮子3自由的随水位浮动,而产生关闭和打开水阀2的效果。

如图1至8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置压板设置在浮子一侧的实施例,所述压板4呈“z”字状,包括依次折弯着连接的第一板41、第二板42和第三板43,在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的折弯处设置了铰接轴,第三板43延伸至浮子3的下方,通过铰接轴使压板4铰接在水箱1底部,所述扭簧5安装在铰接轴上,并抵压在第二板42上,使第三板43抬起浮子3而关闭水阀2;所述雾化槽61内向上延伸有凸块62,所述凸块62能够与压板4配合,在水箱1安装到本体6上后,凸块62能够顶起第一板41,使第三板43联动,浮子3自由打开和关闭所述水阀2。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三板43由第二板42向浮子3下方延伸,该第三板43倾斜设置,所述水箱1底部设置了供所述浮子3铰接安装的铰接部,使浮子3与水阀2形成杠杆结构,浮子3上下浮动而使水阀2关闭或打开,所述第三板43倾斜的斜率在所述浮子3上下浮动的倾斜状态下的斜率范围值内。将第三板43倾斜设置,并且将第三板43倾斜的斜率控制在浮子3上下浮动的倾斜状态下的斜率范围值内,既不会阻碍浮子3打开水阀2,也不会过多影响压板4的结构强度,还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所述第二板42的材料用量,节约成本。

如图7所示,所述浮子3由其安装的铰接部向一侧延伸有叉部31,所述水阀2的阀杆21设置在叉部31的叉齿311之间的缺口中;浮子3向另一侧延伸有浮力部,浮力部随雾化槽61内的水位上下浮动。浮子3由于其是作圆周运动,而阀杆21在开启和关闭阀门时是做上下的平移运动,所以应当采用“软”连接的方式将浮子3和阀杆21进行连接,通过浮力阀叉部31的叉齿311插入阀杆21,叉齿311与阀杆21配合,带动阀杆21上下移动。

浮子3在靠近叉部31的位置设置了销轴32,在水箱1底部围绕所述水阀2设置了供浮子3铰接的安装部16,在安装部16上设置了供销轴32铰接安装的轴孔161。

如图4所示,所述水阀2还包括密封件22和弹性件,所述水箱1底部设置了供水阀2安装的下水口11,在该下水口11的下方还设置了固定架111,所述阀杆21通过固定架111固定在所述下水口11上,所述密封件22套在阀杆21上密封下水口11;所述弹性件套接在阀杆21上,其一侧抵压在固定架111上,另一侧抵压在阀杆21上,使得水阀2常闭。所述密封件22能够将下水口11密封,所述固定架111用于限制阀杆21的运动轨迹,使其保持上下的平移运动,所述弹性件让阀杆21保持常闭状态。

所述阀杆21上设有两个固定环23,在两个固定环23之间形成环形槽24,所述叉齿311插入所述环形槽24内;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两侧分别抵靠在固定架111和靠近固定架111的固定环23上。

本发明更加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板41与第二板42之间的折弯角度呈90°,或第二板42以大于90°的角度从第一板41向远离所述凸块62的方向延伸。将第一板41和第二板42之间设置成直角或钝角,能够避免了第二板42的活动空间受第一板41下方的凸块62的影响。

如图9至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板沿浮子延伸的方向设置的实施例,该压板4在对应水阀2的区域掏空,并在该掏空处设置铰接轴,所述压板4通过铰接轴铰接在水箱底部,所述扭簧5安装在铰接轴上。

如图12所示,所述压板4呈长条状,该压板4从其掏空处的一侧向浮子3下方延伸有抬起部44,从掏空处的另一侧延伸有抵触部45。

如图10和11所示,当水箱1被抽出时,所述扭簧5抵压在压板4朝向浮子3的一侧,使抬起部44抬起浮子3而关闭水阀2;当水箱1安装到本体6上后,凸块62顶开抵触部45,使抬起部44解除抬起浮子3,浮子3能够自由随着水位浮动而打开或关闭所述水阀2。

根据本发明的两个压板的实施例,可以根据加湿器内部的空间需要,选择设置在浮子的侧边或沿着浮子进行设置,从而优化加湿器的内部空间和安装结构,节省加湿器的内部空间。

本发明更加优选实施例,所述水箱1底部设置有安装槽15,所述安装槽15与铰接轴配合将压板4安装在安装槽15上,所述第一板41被容置在安装槽15内活动。安装槽15可以为第一板41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本发明更加优选实施例,所述水箱1内设置有提手13。方便用户提起水箱1。

本发明更加优选实施例,所述水箱1内设有出雾通道12,所述出雾通道12连通雾化槽61出雾,所述水箱1还包括盖体14,所述盖体14盖合于水箱1上,所述盖体14上设有配合所述出雾通道12的出雾口141。

根据本发明的加湿器下水控制结构,为方便采用浮力阀控制下水量的水箱在抽出加湿器之后能够保持密封,设置了压板和扭簧结构,让压板没没有受力的状态下,能够被扭簧抵压,并使压板的第三板抬起浮子,使水阀能够保持密封,避免了浮子受到重力的作用,向下移动的同时顶起水阀,造成了水箱漏水;所以采用上述结构的水箱能够取出到加湿器外,直接对水箱内进行注水操作,而不需要像传统的加湿器一样,在加水时需要用先用容器装满水;而且,压板为单独设置的零部件,不需要改变原有的加湿器各个零件的生产模具,尤其是不需要破坏浮子的结构,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