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组件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1489发布日期:2018-09-21 20:4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组件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人们所熟知的“泵”是一种可以提高位能的机械设备,而“热泵”是一种能从自然界的空气、水、土壤中获取低位热能,经过电能做功,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位热能的装置。

热泵中通常包括冷凝器、蒸发器等换热组件,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542551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方便安装的热泵机组结构,包括中隔板分隔开的热泵箱体,热泵箱体的一侧为蒸发器,另一侧设有水泵与套管换热器,热泵箱体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由于冷凝器、蒸发器等换热组件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温度与外界温度不同,因而换热器的表面容易产生水珠,水珠滴落在热泵箱体内后,容易引起箱体的锈蚀与老化,严重影响了热泵机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组件的安装结构,其优势在于,设置有用于收集换热器表面水珠的集水槽,可防止水珠落入热泵箱体内,引起箱体的锈蚀与老化。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换热组件的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在热泵箱体内的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一侧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伸出所述集水槽外,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换热组件的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抵接在所述集水槽的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换热组件的表面产生水珠或换热组件出现故障发生漏水时,可沿换热组件的表面流入到集水槽内,防止滴落在热泵箱体的内部,造成热泵箱体底板的锈蚀与老化,延长了热泵箱体的使用寿命。通过第一支撑板的设置,使换热组件的底部与容置槽的底部分离,防止换热组件浸泡在集水槽内的水中,缩短换热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第一支撑板抵接在集水槽的侧壁上,提高了集水槽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换热组件的安装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第一述支撑板包括与换热组件抵接的第一抵接部和与所述集水槽底部相连接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部弯折形成一个支撑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片的设置,增大了第一支撑部与集水槽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第一支撑部的抗压强度,进而提高了第一支撑部支撑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中部开设有导流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流口的设置,防止第一支撑板将集水槽堵塞,使集水槽内的水可经导流口流到排水管,再排出集水槽。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槽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包括用于固定所述集水槽侧壁的限位部和与热泵箱体底板相连接的固定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部包裹在集水槽的侧壁两侧,从而提高了集水槽的结构强度,固定部可通过螺栓固定在热泵箱体的底板上,进而提高集水槽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热泵箱体底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撑板,所述集水槽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支撑板的设置,将集水槽抬离热泵箱体的底面,便于对集水槽及换热组件的维修与更换。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顶部与所述集水槽抵接、底部与热泵箱体的底板连接的第二抵接部,第二抵接部的中心处设置有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两侧连接在第二抵接部的两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支撑部的两侧连接在第二抵接部的两侧壁,从而对第二抵接部起到支撑的作用,以提高第二支撑板整体的抗压强度,提高了换热组件安装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中部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下部设置有抵接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热泵箱体的底板上可设置与限位槽相匹配的的限位块或限位螺栓,通过限位块或限位螺栓压紧抵接边,从而将第二支撑板固定在热泵箱体的底板上,进而提高第二支撑板与热泵箱体的底板的连接强度。

作为优选,热泵箱体的两侧沿竖直方向分别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一侧设置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柱的设置,对热泵箱体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热泵箱体的结构强度;通过竖板的设置,提高了支撑柱的结构强度,提高了热泵箱体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槽的一侧与所述竖板相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槽与竖板相抵接,提高了集水槽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了换热组件安装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集水槽与所述竖板相抵接的侧壁高度大于相对一侧侧壁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集水槽的侧壁与竖板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了竖板对集水槽的支撑强度,提高了集水槽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集水槽、第一支撑板、导流口、排水管的设置,使得换热组件上流下的水,收集在集水槽内,并通过导流口、排水管排出集水槽外,防止水滴落在热泵箱体的内部,造成热泵箱体底板的锈蚀与老化,延长了热泵箱体的使用寿命;

2、通过固定板、第一支撑板、竖板的设置,提高了集水槽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换热组件安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热泵箱体及换热组件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竖板及限位槽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集水槽;11、排水管;2、第一支撑板;21、第一抵接部;22、第一支撑部;23、支撑片;24、导流口;3、固定板;31、限位部;32、固定部;4、第二支撑板;41、第二抵接部;42、第二支撑部;421、限位槽;422、抵接边; 5、支撑柱;6、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附图1与附图2,一种换热组件的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在热泵箱体内的集水槽1。

集水槽1的一侧设置有排水管11,排水管11伸出集水槽1外,以便于将集水槽1内的水排出集水槽1而不沾湿热泵箱体的外壁,也可通过其他管道连接到排水管11内,对集水槽1内的水进行收集再利用。

参考附图2与附图3,集水槽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支撑换热组件的第一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2的两端抵接在集水槽1的侧壁上。第一支撑板2包括与换热组件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1和与集水槽1底部相连接的第一支撑部22。第一支撑部22的下部弯折形成一个支撑片23。

通过支撑片23的设置,增大了第一支撑部22与集水槽1底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第一支撑部22的抗压强度,进而提高了第一支撑部22支撑的稳定性。

第一支撑部22的中部对称的开设有矩形的导流口24,通过导流口24的设置,防止第一支撑板2将集水槽1堵塞,使集水槽1内的水可经导流口24流到排水管11,再排出集水槽1。

参考附图2与附图4,集水槽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板3,固定板3包括用于固定集水槽1侧壁的限位部31和与热泵箱体底板相连接的固定部32。限位部31由一块直板弯折而成,限位部31包裹在集水槽1的侧壁两侧,从而提高了集水槽1的结构强度,固定部32可通过螺栓固定在热泵箱体的底板上。

参考附图2与附图5,热泵箱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板4,集水槽1安装在第二支撑板4的上部。通过第二支撑板4的设置,将集水槽1抬离热泵箱体的底面,便于对集水槽1及换热组件的维修与更换。

第二支撑板4包括第二抵接部41和设置于第二抵接部41中心处的第二支撑部42。第二抵接部41的顶部与集水槽1的底部相抵接,第二抵接部41的底部与热泵箱体的底板相连接。第二支撑部42的两侧连接在第二抵接部41的两侧壁,从而对第二抵接部41起到支撑的作用,以提高第二支撑板4整体的抗压强度,提高了换热组件安装的稳定性。

第二支撑部42的中部设置有限位槽421,限位槽421的下部设置有抵接边422,在热泵箱体的底板上可设置与限位槽421相匹配的的限位块或限位螺栓,通过限位块或限位螺栓压紧抵接边422,从而将第二支撑板4固定在热泵箱体的底板上,进而提高第二支撑板4与热泵箱体的底板的连接强度。

参考附图6,热泵箱体的两侧沿竖直方向分别设置有支撑柱5,支撑柱5的一侧设置有整体呈矩形的竖板6。集水槽1远离固定板3一侧的侧壁与竖板6相抵接,且该侧壁的高度大于相对一侧侧壁的高度。通过支撑柱5的设置,对热泵箱体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热泵箱体的结构强度;通过竖板6的设置,提高了支撑柱5的结构强度,提高了热泵箱体的稳定性;集水槽1与竖板6相抵接,提高了集水槽1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了换热组件安装的稳定性。

在安装换热组件时,竖板6焊接在支撑柱5间,再将第二支撑板4安装在热泵箱体的底板上,再将集水槽1安装在第二支撑板4的顶部,并将第一支撑板2装入集水槽1内,最后将换热组件安装在第一支撑板2的上部。当换热组件的表面产生水珠或换热组件出现故障发生漏水时,可沿换热组件的表面流入到集水槽1内,防止滴落在热泵箱体的内部,造成热泵箱体底板的锈蚀与老化,延长了热泵箱体的使用寿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