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幕墙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0027发布日期:2018-11-30 19:4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幕墙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幕墙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玻璃幕墙建筑中,经常需要对建筑内部进行通风换气,以便保持建筑内外空气的流通。现有的通风装置在进行通风时无法将通入到建筑内部的空气进行过滤,无法清除空气中的颗粒杂质,影响室内的PM2.5指标,并且在不使用时无法起到密封的作用,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幕墙通风装置。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幕墙通风装置,包括第一壳体装置、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装置内的密封装置、电机装置、位于所述第一壳体装置右侧的第二壳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装置上的抽气装置,所述第一壳体装置包括第一壳体、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集中框、设置于所述集中框内的第一过滤网、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隔板、设置于所述隔板左侧的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隔板右侧的第三过滤网,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移动板、位于所述移动板右方上下两侧的横杆、设置于所述横杆上的滚轮、位于所述移动板左方上下两侧的弹簧、设置于所述弹簧之间的密封块,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输出轴、设置于所述输出轴上的拉线、设置于所述移动板上的拉环,所述第二壳体装置包括第二壳体、收容于所述第二壳体内部的第四过滤网、第五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左侧的密封框,所述抽气装置包括抽气管、设置于所述抽气管上的风机、设置于所述风机上的固定杆。

所述第一壳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集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集中框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收容于所述集中框内且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隔板呈长方体,所述隔板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隔板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过滤网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右表面与所述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挡住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挡住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移动板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移动板上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杆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

所述滚轮设有两个,所述滚轮收容于所述第四通孔内且与所述横杆枢轴连接,所述滚轮顶靠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上,所述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块的右表面与所述移动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拉环呈弯曲状,所述拉环的两端与所述移动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左端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拉线的右端与所述拉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五通孔及位于其右表面的若干第六通孔,所述第四过滤网收容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五通孔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第六通孔的下方。

所述第五过滤网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五过滤网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过滤网挡住所述第六通孔,所述密封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密封框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框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顶靠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右端,所述密封框顶靠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表面上。

所述抽气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抽气管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左端与所述风机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幕墙通风装置能够将抽入的空气进行有效的过滤除尘,除尘效果显著,保证抽入到室内空气的质量,降低室内的PM2.5指标,并且在不使用时或者外部空气颗粒杂质较多时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外部的灰尘进入到室内,以便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幕墙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幕墙通风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幕墙通风装置包括第一壳体装置1、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装置1内的密封装置2、电机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壳体装置1右侧的第二壳体装置4、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装置4上的抽气装置5。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壳体装置1包括第一壳体11、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的集中框12、设置于所述集中框12内的第一过滤网13、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的隔板14、设置于所述隔板14左侧的第二过滤网15、位于所述隔板14右侧的第三过滤网16。所述第一壳体1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壳体11的右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一壳体11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11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112,所述第一通孔111呈方形,所述第二通孔112呈圆形。所述集中框12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集中框12的左右表面相通,所述集中框12的左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1且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通孔111与所述集中框12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过滤网1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过滤网13收容于所述集中框12内且与所述集中框1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隔板14呈长方体,所述隔板14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且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隔板14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三通孔141,所述第三通孔141呈方。所述第二过滤网15呈弯曲状,所述第二过滤网15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且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15的右表面与所述隔板1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15挡住所述第三通孔141。所述第三过滤网16呈长方体,所述第三过滤网16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16挡住所述第二通孔112。

如图1所示,所述密封装置2包括移动板21、位于所述移动板21右方上下两侧的横杆22、设置于所述横杆22上的滚轮23、位于所述移动板21左方上下两侧的弹簧24、设置于所述弹簧24之间的密封块25。所述移动板21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板21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所述移动板21上设有若干通气孔211,方便移动板21左侧的空气进入到移动板21的右侧。所述横杆22设有两个,所述横杆22呈长方体,所述横杆22的左端与所述移动板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杆2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四通孔221,所述第四通孔221呈方形。所述滚轮23设有两个,所述滚轮23收容于所述第四通孔221内且与所述横杆2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滚轮23可以在所述第四通孔221内旋转,所述滚轮23顶靠在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上,从而可以使得所述移动板21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弹簧24设有若干个,所述弹簧24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弹簧24的右端与所述移动板2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24处于拉伸状态,所述弹簧24向左侧拉动所述移动板21,使得密封块25可以收容于集中框12内。所述密封块25呈长方体,所述密封块25的右表面与所述移动板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块25向左可以收容于所述集中框12内,以便将集中框12的右端堵住,防止外部的空气进入到第一壳体11内。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3包括电机31、设置于所述电机31上的输出轴32、设置于所述输出轴32上的拉线33、设置于所述移动板21上的拉环34。所述电机3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电机3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该开关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侧,并且通过电线贯穿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外表面实现与电机31的连接,方便使用者操作,所述电机31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32呈圆柱体,所述输出轴32的一端与所述电机31连接,所述电机31可以带动所述输出轴32旋转。所述拉环34呈弯曲状,所述拉环34的两端与所述移动板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线33的左端与所述输出轴32固定连接,所述拉线33的右端与所述拉环34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壳体装置4包括第二壳体41、收容于所述第二壳体41内部的第四过滤网42、第五过滤网43、位于所述第二壳体41左侧的密封框44。所述第二壳体4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二壳体41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五通孔411及位于其右表面的若干第六通孔412,所述第五通孔411呈圆形,所述第六通孔412设有若干个且呈圆形。所述第四过滤网42呈长方体,所述第四过滤网42收容于所述第二壳体41内且与所述第二壳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过滤网42位于所述第五通孔411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第六通孔412的下方。所述第五过滤网4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五过滤网43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过滤网43挡住所述第六通孔412。所述密封框44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密封框44的左右表面相通,所述密封框44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二壳体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框44收容于所述第一壳体11内,所述第二壳体41顶靠在所述第一壳体11的右端,所述密封框44顶靠在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上,从而可以起到密封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抽气装置5包括抽气管51、设置于所述抽气管51上的风机52、设置于所述风机52上的固定杆53。所述抽气管5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12且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气管51的内部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抽气管5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411且与所述第二壳体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气管51的内部与所述第二壳体41的内部相通。所述风机52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风机52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固定杆53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壳体4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53的左端与所述风机52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幕墙通风装置在不使用时,所述弹簧24向左拉动移动板21,使得移动板21向左移动,直至密封块25顶靠在集中框12的右端,然后打开电机31的开关,使得输出轴32旋转,所述拉线33的左端在所述输出轴32上缠绕,所述拉线33向左侧拉动拉环34,使得移动板21及密封块25继续向左移动,直至密封块25收容于集中框12内,以便将集中框12堵住,然后关闭电机31的开关,此时输出轴32可以自由旋转。在使用时,打开风机52的开关,52可以将11内的空气抽入到抽气管51内,然后进入到41内,此时密封块25、移动板21向右移动,直至25脱离集中框12,此时外部的空气进入到集中框12内,经过第一过滤网13的过滤后进入到第一壳体11内,然后向右侧穿过所述通气孔211进入到移动板21的右侧,然后经过所述第二过滤网15的过滤且穿过所述第三通孔141进入到隔板14的右侧,然后经过所述第三过滤网16的过滤后进入到抽气管51内,然后进入到第二壳体41内,经过所述第四过滤网42及第五过滤网43的过滤后从第六通孔412排出,由于第六通孔412设有若干个,方便将空气分散的吹入到室内,并且可以经过多重过滤,过滤效果显著。待过滤完毕后,关闭风机52的开关,此时弹簧24向左拉动移动板21,使得移动板21向左侧移动,直至密封块25顶靠在集中框12的右端,然后打开电机31的开关,使得输出轴32旋转,拉线33向左侧拉动拉环34,使得移动板21向左侧移动,直至密封块25收容于集中框12内,从而可以起到有效的密封作用。至此,本实用新型幕墙通风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