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功能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90620发布日期:2018-09-21 20:30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功能的空调。



背景技术:

室内及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成分的多少,对每个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二氧化碳的含量也逐渐变多,二氧化碳含量成分过高除会对我们生存的环境产生威胁外还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

现有的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一般直接裸露安装在空调机外部,由于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主要包括线路板、光源、气室、滤光片、探测器几部分,当空气中悬浮的灰尘进入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的气室中沉积后便会影响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具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功能的空调,在空调主体的进风口处安装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和过滤装置,使进入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的气室中的空气经过过滤去除灰尘,避免灰尘沉积,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能够检测进入空调主体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功能的空调,包括空调主体,所述空调主体的进气口处安装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长方形的支撑板、长方形的滤网、长方形的压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设有用于安装压板的长方形的卡槽,所述滤网和压板均安装在卡槽中,且所述压板压在滤网上,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均匀的长条形的第一通风口,所述压板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均匀的长条形的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与第二通风口相对应形成进风通道,所述支撑板的底端设有向下凸出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

其中,所述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的进气孔处设有漏斗型的进气罩,所述进气罩位于其中一个第一通风口处,进气罩的设置有利于空气集中进入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的气室。

其中,所述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连接有蜂鸣器,用于在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检测到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时控制蜂鸣器工作发出报警声。

其中,所述压板与卡槽过盈装配,便于拆卸更换滤网。

其中,所述第一通风口与第二通风口形状大小以及间隔距离均相同,使第一通风口能够与第二通风口相对齐,有利于进风通道通畅。

其中,所述支撑板的底端边缘处设有与其垂直的凸缘,所述凸缘的底端与安装板的底端相平齐,方便过滤装置和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直接安装在空调主体外,避免在空调主体上开设用于容纳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的安装孔。

其中,所述支撑板通过螺丝安装在空调主体的进风口处,连接方式简单、稳固,而且便于拆卸安装。

其中,所述滤网为HEPA过滤网,HEPA过滤器能够去除至少97.00%空中微粒0.3测微表直径,过滤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空调主体的进风口处安装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和过滤装置,使进入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的气室中的空气经过过滤去除灰尘,避免灰尘沉积,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能够检测进入空调主体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压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4所示,一种具有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功能的空调,包括空调主体,空调主体的进气口处安装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长方形的支撑板1、长方形的滤网3、长方形的压板2,支撑板1的顶端设有用于安装压板的长方形的卡槽101,滤网3和压板2均安装在卡槽101中,且压板2压在滤网3上,支撑板1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均匀的长条形的第一通风口102,压板2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均匀的长条形的第二通风口201,第一通风口102与第二通风口201相对应形成进风通道,支撑板1的底端设有向下凸出的安装板104,安装板104上安装有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4。

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4的进气孔处设有漏斗型的进气罩5,进气罩5位于其中一个第一通风口102处。

红外二氧化碳检测器4连接有蜂鸣器。

压板2与卡槽101过盈装配。

第一通风口102与第二通风口201形状大小以及间隔距离均相同。

支撑板1的底端边缘处设有与其垂直的凸缘103,凸缘103的底端与安装板104的底端相平齐,凸缘103、安装板104与支撑板1一体制成。

支撑板1通过螺丝安装在空调主体的进风口处。

滤网3为HEPA过滤网。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