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地暖轨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1289发布日期:2018-09-25 19:31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地暖轨道。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地暖设备中,水电式地暖,介质为水和电,通过水和电加热,然后通过管道和绝缘层二次散热,整段发热辐射到地面,消耗了大量的热资源,起始温度慢,运行成本高,无法回避隐蔽工程漏水漏电不安全的问题,现有的地暖管都是通过现场弯曲成一定的形状直接回填,形成发热体、保温层、辐射层,开机后温度达到需要的温度时间比较长,后顾之忧是无法维修。并没有专门的地暖轨道,本实用新型创新性的提供了一种适合地暖的轨道,方便胶囊发热体在其内运行,方便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组合式地暖轨道。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组合式地暖轨道,其通过若干个轨道模块组合安装形成地暖轨道,所述每个轨道模块包括第一护墙、轨道、移动装置及第二护墙,所述轨道包括直行轨道和转弯轨道,所述第一护墙与第二护墙之间的空间为直行轨道,所述第二护墙为可伸缩式组合护墙,通过所述移动装置对第二护墙进行移动形成用于弯道的第三护墙,所述第三护墙与第一护墙、第二护墙形成轨道的转弯轨道。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护墙上的轨道顶盖和对第二护墙的护墙模块进行移动的移动手柄,在轨道顶盖上设置有若干凹槽,通过移动手柄移动第二护墙的护墙模块进对应的凹槽中,以及将第二护墙的护墙模块移动到弯道处形成第三护墙。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护墙包括第一模块-第十模块,所述轨道顶盖的凹槽分别为第一凹槽-第四凹槽,所述移动手柄首先移动第一模块、第二模块到第三护墙的两端作为弧形端,然后分别将第三、第四模块移动到第一凹槽中,第五、第六模块移动到第二凹槽中,第七、第八模块移动到第三凹槽中,将第九模块、第十模块移动到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的中间形成第三护墙的直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第四模块、第五模块及第六模块组合形成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护墙的护墙模块为正方形金属块。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个轨道模块组合形成地暖轨道是通过连接耦合机构来实现的。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耦合机构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凸台,及至少一个与所述连接凸台对应设置的连接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凸台和连接凹槽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上下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护墙、及轨道形成U型轨道。

进一步的,当两块轨道模块组合安装时,分别将两个第一护墙单独切割成四分之一圆,并组合形成半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地暖轨道,通过若干个轨道模块组合安装形成地暖轨道,通过轨道模块将原有的保温层、发热层、蓄热层融为一个散热层,只存在发热层和热传递层,比原有的通过散热层辐射到地面,形成地暖。又通过在轨道顶盖(2)上设置有若干凹槽,通过移动手柄移动第二护墙(3)的护墙模块进对应的凹槽中,将第二护墙(3)的护墙模块移动到弯道处形成第三护墙(11-1;11-2)。这样就可以根据现场需要将地暖弯道进行调节伸缩减少轨道长度,节约了热资源,降低了运行成本。又通过设置第二护墙(3)包括第一模块(31)-第十模块(40),所述轨道顶盖(2)的凹槽分别为第一凹槽(41)-第四凹槽(44),将第二护墙(3)设置为一个固定件,通过巧妙的将第一模块(31)、第二模块(32)移动到第三护墙(11-1;11-2)的两端作为弧形端,然后分别将第三、第四模块移动到第一凹槽(41)中,第五、第六模块移动到第二凹槽(42)中,第七、第八模块移动到第三凹槽(43)中,将第九模块(39)、第十模块(40)移动到第一模块(31)、第二模块(32)的中间形成第三护墙(11-1;11-2)的直道。自动由第二护墙(3)变换位置生成了一个第三护墙(11-1;11-2),这样既节约了材料和热资源,也缩小了空间减少了回填土,解决了生产标准件的问题,所述第三、第四模块、第五模块及第六模块组合形成圆形弯道。所述第二护墙(3)的护墙模块为正方形金属块,便于通过移动装置控制磁铁进行吸附在地面滑动,所述若干个轨道模块组合形成地暖轨道是通过连接耦合机构来实现的,这样就创新性的实现了轨道的模块化、标准化组装,组装简单且方便。所述连接凸台(9)和连接凹槽(5)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上下对称设置。这样对称设置安装更方便、稳定。通过将第三-第八模块隐藏移动到凹槽中,可以方便的将矩形第九模块(39)、第十模块(40)移动到第一模块(31)、第二模块(32)的中间形成第三护墙(11-1;11-2)的直道,可以实现第二护墙(3)的自由伸缩,实现轨道弯曲处护墙的自动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优选实施例组合式地暖轨道的两个轨道模块组装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组合式地暖轨道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移动装置的轨道顶盖2和凹槽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第二护墙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细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如图1-图4所示为一种组合式地暖轨道,其通过若干个轨道模块组合安装形成地暖轨道,所述每个轨道模块包括第一护墙1、轨道8、移动装置及第二护墙3,所述轨道8包括直行轨道和转弯轨道,所述第一护墙1与第二护墙3之间的空间为直行轨道,所述第二护墙3为可伸缩式组合护墙,通过所述移动装置对第二护墙3进行移动形成用于弯道的第三护墙11,所述第三护墙11与第一护墙1、第二护墙3形成轨道的转弯轨道。自动由第二护墙3变换位置生成了一个第三护墙11,这样既节约了材料,也节省了空间,解决了无法生产标准件的问题。所述第一护墙1为采用了石墨烯的复合耐磨材料,通过采用这样的耐磨材料,可以实现轨道的经久耐磨,保证轨道能够达到使用寿命50年以上,满足时间上的需求。

优选的,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护墙3上的轨道顶盖2和对第二护墙3的护墙模块进行移动的移动手柄,在轨道顶盖2上设置有若干凹槽,通过移动手柄移动第二护墙3的护墙模块进对应的凹槽中,以及将第二护墙3的护墙模块移动到弯道处形成第三护墙11-1;11-2。移动手柄可以采用手动或者电动手柄进行控制,优选采用电动手柄进行控制,这样控制更方便。

优选的,如图3所述第二护墙3包括第一模块31-第十模块40,所述轨道顶盖2的凹槽分别为第一凹槽41-第四凹槽44,所述移动手柄首先移动第一模块31、第二模块32到第三护墙的两端作为弧形端,然后分别将第三、第四模块移动到第一凹槽41中,第五、第六模块移动到第二凹槽42中,第七、第八模块移动到第三凹槽43中,将第九模块39、第十模块40移动到第一模块31、第二模块32的中间形成第三护墙的直道。将第三-第八模块隐藏移动到凹槽中,可以方便的将矩形第九模块39、第十模块40移动到第一模块31、第二模块32的中间形成第三护的直道,可以实现第二护墙3的自由伸缩,实现轨道弯曲处护墙的自动安装。优选的,第二护墙3的宽度为第一护墙1的两倍。

优选的,所述第三、第四模块、第五模块及第六模块组合形成圆形。

优选的,所述第二护墙3的护墙模块为正方形金属块。便于通过移动装置控制磁铁进行吸附在地面滑动,所述若干个轨道模块组合形成地暖轨道是通过连接耦合机构来实现的,这样就创新性的实现了轨道的模块化、标准化组装,组装简单且方便。

优选的,所述若干个轨道模块组合形成地暖轨道是通过连接耦合机构来实现的。

优选的,所述连接耦合机构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凸台9,及至少一个与所述连接凸台9对应设置的连接凹槽5。

优选的,所述连接凸台9和连接凹槽5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上下对称设置。这样对称设置安装更方便、稳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护墙1、轨道8形成U型轨道6。这样的U型轨道更符合常规的安装习惯,既走线美观又散热均匀。

优选的,所述第二护墙3底部还设置有用于隔热、隔音的隔热墩7,所述隔热墩7是从第二护墙3里面移动模块形成的

优选的,如图1当两块轨道模块组合安装时,分别将两个第一护墙1单独切割成四分之一圆,并组合形成半圆形。这样是为了在安装时形成两个模块的弯道,满足发热体转弯运动时的轨迹。地暖轨道底部形成隔音层和隔热层,中间轨道形成发热层,通过轨道顶盖形成散热层,这样能形成下部隔热,上部辐射散热的结构,节约了能量。

以上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记载的内容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