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7234发布日期:2018-11-02 22:45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家用电器,一般具有制热和制冷功能,在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对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为用户提供一个适宜的室内环境,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生活品质。

但是,由于目前的空调器在制热或制冷时只是将室内的空气进行循环加热或降温,同时用户为了保持室内的温度,会将居室的房门同时关闭,这样一来,室内的空气质量就会逐渐变差,从而对用户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特别地,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尤其在冬季供暖季节,人们多不愿开窗通风,这样,室内空气质量会越来越差,含氧量越来越低,影响身体健康。

目前的空调内机设备还存在无法引入室外空气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如德国,已将工厂、剧院的大型空气调节、引进新风装置的方法,精细化、小型化后,引入到家庭。但成本过高,一般适用于家庭的新风装置价格为四千、五千,甚至上万,比空调器的价格昂贵,颠覆一般中国人的性价消费观念,所以针对新风装置如何改善结构、降低价格是目前的一大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部分缺陷。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净化进入室内的空气。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并且机壳顶部具有吸风口,下部形成送风口;新风装置,设置于机壳的一侧端部;其中新风装置包括:进风模块,其内部限定有进风腔,并且设置有与进风腔连通的管路连接部,管路连接部用于连接通向至室外的新风进风管;风机模块,与进风模块连通,其包括离心风机和设置在离心风机外部的蜗壳;蜗壳的进风口与进风腔连通,并且其出风口朝向机壳的顶部,离心风机配置成吸入进风腔来自于室外的空气,并将空气由蜗壳的出风口排出;和净化模块,可拆卸地设置于新风进风管位于室外的一端端部,配置成采用强电场电介质技术对输送至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

优选地,净化模块包括:IFD净化装置,其包括:本体,由电介质材料制成,并沿气流的运动方向形成多个微通道结构;多个电极片,设置于多个微通道结构内,与电介质材料配合产生强电场。

优选地,净化模块还包括:外壳,外壳连接新风进风管位于室外的一端,其内部形成安装IFD净化装置的容纳腔。

优选地,外壳远离新风进风管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进风的开口,开口的顶部边缘设置有向开口外侧突出的防雨罩。

优选地,防雨罩的底部边缘与开口的部分边缘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网,用于对输送至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

优选地,IFD净化装置面向外壳开口的一侧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二过滤网,用于对输送至室内的空气进行进一步过滤;其中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

优选地,进风模块和风机模块整体设置于远离室内机的电控板的一端,并且进风模块设置于风机模块的外侧。

优选地,管路连接部设置在进风模块的下后方,并且新风进风管沿机壳底部的后侧与室内机的管线一起延伸穿出机壳。

优选地,机壳内部布置有送风风机,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与送风风机的旋转轴线平行。

优选地,新风装置独立于室内机制热或制冷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室内机,由于在传统空调室内机上新增有新风装置,因此在空调制冷或者制热过程中,即使关闭窗户,也可以通过新风装置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为封闭的室内空间提供持续且新鲜的空气,从而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杜绝空调病。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内,安装有包含过滤网和IFD净化装置的净化模块,可以对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进行净化,特别是现在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将净化后的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降低污染空气对身体的伤害。另外,净化模块设置于新风进风管位于室外的一端端部,能够使新风进风管内部保持清洁,避免了用户需要定期清洗新风进风管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其主体部分即可安装在室内机内部,与室内机集成一体,也可安装在室内机外部。无论任何形式的安装状态,均可大幅降低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的成本,且噪音低,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新风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新风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新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新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B-B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新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的净化模块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净化模块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空调室内机10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新风空调室内机1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新风空调室内机10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空调室内机10,除了包括和现有技术中外观和性能一样的室内机外,还包括新风装置200。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2分析可知,该室内机10包括机壳100,机壳100内部布置有送风风机(图中未示出)和换热器300,并且在机壳100的顶部开设有进风口110,机壳100的下部形成送风口120。室内空气经过送风风机从进风口110进入室内机10内部,经换热器300换热后(制冷或者制热),再从送风口120离开室内机内部。通过以上方式,在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对室内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为用户提供一个适宜的室内环境,有效地提高了用户的生活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室内机10,由于在传统空调室内机10上新增有新风装置200,因此在空调制冷或者制热过程中,即使室内窗户保持关闭,也可以通过新风装置200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为封闭的室内空间提供持续且新鲜的空气,从而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杜绝空调病。

如图1-3所示,新风装置200包括进风模块210、风机模块220和净化模块,其中,进风模块210与风机模块220连通。新风装置200的主体(即进风模块210和风机模块220)设置于机壳100的一侧端部,且位于机壳100的内部,与原有的空调室内机成为一体,新风装置200的主体不会暴露在室内机10外部,既保持外观的美感,又节约了安装室内机10的空间。

进一步地,风机模块220内部限定有进风腔211,并且设置有与进风腔211连通的管路连接部212,该管路连接部212用于连接通向室外的新风进风管213。

图4是图1所示新风空调室内机10的新风装置200中进风模块210与风机模块220的示意图。

具体地,结合如图4至图7,风机模块220包括离心风机221和设置在该离心风机221外部的蜗壳222,蜗壳222的进风口与进风模块210的进风腔211连通,并且其出风口223朝向机壳100的顶部,如图1所示。离心风机配置成吸入进风模块210的进风腔211来自于室外的空气,并将空气由蜗壳222的出风口223排出,通过风机模块220源源不断地向室内输送室外的新风。

另外,室内机10的送风风机配置成,从机壳100顶部的进风口110出吸入至少部分离心风机221排出的空气,从而与换热器300换热后从机壳100下部的送风口120排出。这样一来,送入室内的室外新风经室内机10换热器300换热后,迅速达到室内设置的温度,使室内温度不会出现大幅波动,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给用户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新风装置200整体设置在远离室内机10的电控板的一端,并且进风模块210设置于风机模块220的外侧。因为从风机模块220进入室内的室外新风,有一部分经室内机10送风风机吸入进风口110进入室内机10进行换热后再次送到室内,因此,新风装置200选择安装在尽量靠近室内机10的进风口110一侧,使得更多来自室外的新风进入室内机10,经室内机10换热后排入室内,越多的室外新风进入室内机10换热,室内温度波动就越小,室内温度越稳定。

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管路连接部212设置在进风模块210的下后方,并且新风进风管213沿机壳100底部的后侧与室内机10的管线一起延伸穿出机壳100,新风进风管213进一步穿出墙体引至室外,使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管213进入室内。

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根据室内机10的构造,可以不设置管路连接部212,比如将新风进风管213直接和进风模块210的后部连通,以简化新风装置200的结构。

在另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离心风机221的旋转轴线与送风风机的旋转轴线平行。这样设置可以减小离心风机221噪音,提高离心风机221的工作效率,使更多的室外新风引入室内。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风机模块220的出风口223处设置有与机壳100进风口110的进风格栅朝向一致的出风格栅225。在风机模块220的出风口223处设置出风格栅225,以防灰尘或者蚊虫进入新风装置200内,污染或者破坏新风装置200的内部结构,防止降低新风装置200换新风的效果。

如图8、图9所示,净化模块230设置于新风进风管213位于室外的一端端部,并采用强电场电介质技术对输送至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在本实施例中,净化模块230设置于室外,不占用室内空间,简化了空调的室内安装部分。另外,净化模块230设置于新风进风管213位于室外的一端端部,灰尘无法进入到新风进风管213内,因而能够使新风进风管213内部长时间保持清洁,避免了用户需要定期清洗新风进风管213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上述净化模块包括:IFD净化装置232、外壳231、第一过滤网234和第二过滤网235。上述外壳231呈圆筒状。外壳231连接新风进风管位于室外的一端,其轴线与新风进风管的轴线重合,其直径大于新风进风管。外壳231内部形成安装IFD净化装置232的容纳腔,该容纳腔与新风进风管213连通。外壳231远离新风进风管213的一端开设有用于进风的开口,开口的顶部边缘设置有向开口外侧突出的防雨罩233。防雨罩233用于防止下雨天,雨水进入到外壳231内部,影响IFD净化装置232正常工作。在本实施例中,防雨罩233为弧形面。

IFD净化装置232设置于容纳腔内,其包括:本体和多个电极片,本体由电介质材料制成,并沿气流的运动方向形成多个微通道结构;多个电极片设置于多个微通道结构内,与电介质材料配合产生强电场。IFD是一种除尘技术,为目前已有除尘技术中最先进、效率最高的一项技术,实效性极强。利用电介质材料为载体的强电场。电介质材料形成蜂窝状中空微通道,电介质包裹电极片在通道内形成强烈的电场,它对空气中运动的带电微粒施加巨大的吸引力,在仅产生最小气流阻抗的同时能够吸附几乎100%的空中运动微粒,对PM2.5等颗粒污染物去除效果尤为显著。采用上述FID净化装置的净化模块230,可以在雾霾肆虐的天气,大幅度降低空气中的PM2.5颗粒,有效改善送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质量。

防雨罩233的底部边缘与开口的边缘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网234,用于对输送至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IFD净化装置232面向外壳231开口的一侧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二过滤网235,用于对输送至室内的空气进行进一步过滤。其中,第一过滤网234的孔径大于第二过滤网23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网234用于过滤大颗粒灰尘,第二过滤网235用于过滤小颗粒灰尘,两层过滤网均采用物理方法过滤灰尘。IFD净化装置232则利用强电场去除如PM2.5等极细小的微尘颗粒。本实施例的净化模块230对进入室内机的空气进行三次过滤清洁,其包括物理过滤和电场过滤两种不同的净化方式,能够去除空气中绝大多数灰尘颗粒,因此净化效果更佳,保证了进入室内的空气清洁度。

另外,该净化模块230也可采用海帕过滤,海帕是一种高效的过滤纸,可以过滤空气中的99%的细微颗粒,保证经风机模块220输出的空气洁净,避免二次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200内,安装有过滤网224和IFD净化装置232,可以对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进行净化,特别是现在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将净化后的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降低污染空气对身体的伤害。

进一步地,净化模块230和新风进风管之间为可拆装设置,通过将外壳231连接新风进风管213一端的管路套接在新风进风管213的端部,将净化模块230配合安装于新风进风管213位于室外的一端。当净化模块230使用一段时间后,可拆卸下来,对净化模块230的IFD净化装置232进行清洗或者更换,从而保证空气净化的质量。在本实施例中。净化模块230方便拆卸和安装,用户自己即可实现更换IFD净化装置232,不需专业人士操作,使该净化模块230的普及率更高。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出风格栅225内侧设有PTC加热器,用于对输送至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在空调制热时,采用PTC加热器对输送至室内的空气进行预加热,可以进一步减小室内机10换热器300对室外空气的换热量,可加大室内机10换热器300对室内空气的换热效率,使室内机10达到预设的制热温度的时间更短,温度更稳定。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装置200的主体设置在机壳100外部的一侧端部,与室内机10机壳100是分离独立安装的,采用独立安装的新风装置200,可以对家庭现有的空调室内机10不做改进或者更换,直接在外部安装新风装置200,即可实现室内换新风的效果。采用上述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新风装置200安装的灵活性,对原有的室内机10型号没有限制,而且便于对新风装置200的维修和维护。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新风装置200,均可独立于室内机10制热或者制冷运行,当然也可以和室内机10制热和制冷同步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200的主体部分,既可安装在室内机10内部,与室内机10集成一体,又可安装在室内机10外部。无论任何形式的安装状态,均可大幅降低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的成本,且噪音低,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