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器分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5644发布日期:2018-09-18 21:2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设备安装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器分体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空气净化器均采用一体式结构,具体表现在设备设计为整体式结构,电器件则采用连接线进行供电及通讯,所有的连接线位于机身内部;在设计的圆形结构时,目前设计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风机及出风口;下部分为滤芯及进风口。该形式的设计同样采用连接线进行连接,实现电机供电和通信作用;对于以上设计采用圆形结构上下两体组成方式,存在拆卸过程中连接线外漏并容易损坏造成漏电或断电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空气净化器圆型结构拆卸过程中连接线外漏并容易损坏造成漏电或断电现象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器分体连接结构,包括上机身及与上机身配合的下机身,所述上机身具有的下端面设置至少一组电器连接针,该下端面周向排布至少两组定位总成;

所述下机身的上端设置至少一组与电器连接针配合的电器连接片;所述下机身的壳体上端周向设置与定位总成配合的至少两组卡位总成。

优选的,所述定位总成包括设置在下端面的定位楞以及设置在定位楞外侧的旋转连接卡楞和定位孔。

优选的,所述卡位总成包括设置在下机身壳体上的上旋转卡楞槽和下旋转卡楞槽;所述上旋转卡楞槽和下旋转卡楞槽错位排布并且连通;所述下机身的上端面设置与定位孔配合的定位柱。

优选的,所述电器连接片内置可使其上下位移的弹簧。

优选的,所述上机身和下机身均为圆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电器连接片用于与市电连接,所述电器连接针用于与空气净化器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旋转连接卡楞与定位楞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器分体连接结构,包括上机身及与上机身配合的下机身,所述上机身具有的下端面设置至少一组电器连接针,该下端面周向排布至少两组定位总成;

所述下机身的上端设置至少一组与电器连接针配合的电器连接片;所述下机身的壳体上端周向设置与定位总成配合的至少两组卡位总成。

该方案实现了将空气净化器机身进行简易连接,使得上下机身得以很好的密封连接,而且也解决电器连接关系,整体结构简单、科学合理,实用性强,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上机身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机身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结合附图1、2描述。

需要特别说明书的是本实用新型若涉及到模块处理及与模块处理连接或作用的部件均采用现有包括但不限于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功能的模块或和器件的组合;所涉及的只是利用该模块的整体部件的功能结果而不直接或间接涉及实现该功能结果的过程或步骤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空气净化器分体连接结构,包括上机身1及与上机身配合的下机身6,所述上机身1具有的下端面设置至少一组电器连接针5,该下端面周向排布至少两组定位总成;

所述下机身6的上端设置至少一组与电器连接针5配合的电器连接片10;所述下机身1的壳体上端周向设置与定位总成配合的至少两组卡位总成。

优选的,所述定位总成包括设置在下端面的定位楞2以及设置在定位楞2外侧的旋转连接卡楞4和定位孔3。所述定位楞具有3-15毫米的高度,由于不是技术要点图中忽略。

优选的,所述卡位总成包括设置在下机身6壳体上的上旋转卡楞槽7和下旋转卡楞槽8;所述上旋转卡楞槽7和下旋转卡楞槽8错位排布并且连通;所述下机身6的上端面设置与定位孔3配合的定位柱9。由于上旋转卡楞槽和下旋转卡楞槽结构一致,故图中只画图一个位置视图。

优选的,所述电器连接片10内置可使其上下位移的弹簧。

优选的,所述上机身1和下机身6均为圆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电器连接片10用于与市电连接,所述电器连接针5用于与空气净化器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旋转连接卡楞4与定位楞2连接;所述定位楞2呈弧形排布,并且所述弧形圆心与上机身1上端面圆心同轴。

本申请实施例结构如图1、2所示,设备上部分主要功能结构(定位楞),主要用于上、下两部分安装时定位使用,防止其安装后出现上、下部分不同心的问题;(旋转连接卡楞)用于旋转后连接上下部分,并使上下两部分严格密封,在安装过程中旋转到对应位置与下部分(旋转卡楞槽)配合锁紧实现密封作用;(定位孔)是在上下部分旋转到位后的定位作用与下半部分(定位柱)相应配套使用。(电器连接针)用于进行上、下两部分之间电器导通作用,与下半部分(电器连接片)配套使用;两部分相导通即能实现电器连接。

具体操作如下:1、掰开或上弯定位柱9;2、使得旋转连接卡楞4与上旋转卡楞槽7对准,下放上机身1使得(定位楞)定位圈进入下机身内,同时旋转连接卡楞4落到上旋转卡楞槽7底部后旋转上机身使得旋转连接卡楞4进入下旋转卡楞槽8内,同时注意电器连接片10与电器连接针5对应接触。通过该技术的研发使用解决了结构、电器连接的密封和漏电问题,设计化繁为简,简洁大方又不失大体。同时对于整体的结构美观性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协助作用。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