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8747发布日期:2018-10-09 20:06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包含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对家用电器的安装的位置要求也在变化。目前大多数空调安装在距离地面高度2.2m的空间。对于很多家庭来说,2.2m高度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利用,所以人们对空调的安装高度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希望能进一步增高空调的安装高度,来减小空调对房间空间的占有。同时人们对空调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制冷的时候冷风不吹人,制热的时候舒适暖心。然而,由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对于空调器安装在2.2m高度的位置,空调器在执行制热功能时,需要较大送风功率才能将热气流吹到离地面0.1m的位置(暖足),如果增加空调器的安装高度,例如安装于2.6m~2.8m高度,空调器只能将热气流吹向离地面0.7m~0.9m的位置,很难实现暖足功效。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室内机暖足效果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外壳,具有前面板,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口;蜗壳组件,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蜗壳组件包括上蜗壳和下蜗舌,所述上蜗壳与所述下蜗舌之间形成出风风道,所述出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对接;导风组件,包括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所述上导风板活动安装于所述上蜗壳或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所述下导风板活动安装于所述下蜗舌或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导风组件,以驱动所述上导风板和所述下导风板移动而延伸所述出风风道。优选地,所述上导风板与所述上蜗壳的前端转动连接,或者与所述出风口的上边缘转动连接;所述下导风板与所述下蜗舌的前端转动连接,或者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缘转动连接。优选地,所述上导风板和/或所述下导风板上设置有多个散风孔。优选地,所述上蜗壳的前端凹陷形成有供所述上导风板放置的上容置槽,和/或所述下蜗舌的前端凹陷形成有工所述下导风板放置的下容置槽。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具有电控板,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接所述上导风板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连接所述下导风板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电控板单独连接而独立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优选地,所述上导风板滑动安装于所述上蜗壳的下表面,所述下导风板滑动安装于所述下蜗舌的上表面。优选地,所述上导风板包括上固定板和上活动板,所述上固定板贴合安装于所述上蜗壳,所述上活动板与所述上固定板伸缩连接;所述下导风板包括下固定板和下活动板,所述下固定板贴合安装于所述下蜗舌,所述下活动板与所述下固定板伸缩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上活动板和所述下活动板,以驱动所述上活动板和所述下活动板向前伸出。优选地,所述外壳具有底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进风口。优选地,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口邻近所述前面板设置。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为吊顶式室内机或壁挂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出风口处增设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上导风板和下导风板伸出,从而可以延长出风风道(进而延长扩压断),同转速下增加了出风量,同风量下降低噪音,增加送风距离,同时通过控制不同模式下的导风板打开角度,可以提高空调器制冷制热下的房间舒适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风组件处于收缩状态;图2为图1中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制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制冷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空调器室内机的导风组件处于无风感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空调器室内机11外壳11a前面板11b底板11c顶板11d背板110出风口111进风口12贯流风轮13换热器14接水盘15蜗壳组件151上蜗壳152下蜗舌150出风风道161上导风板162下导风板160散风孔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实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具可以是挂机或吊顶式室内机。关于空调器室内机,下述内容吊顶式室内机为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请参阅图1,该空调器室内机10具有外壳11、贯流风轮12、换热器13、接水盘14和蜗壳组件15,其中,所述外壳11具有前面板11a和底板11b,所述前面板11a上设置有出风口110,所述底板11b上开设有进风口111(对于壁挂机而言,进风口111也可以设置在外壳11的顶板11c上,而对于吊顶式室内机而言,由于顶板11c和背板11d均靠墙,所以不宜开设进风口)。所述换热器13呈V型设置,大致位于贯流风轮12的下方,并以半包围形式包裹所述贯流风轮12。所述接水盘14位于所述换热器13下方,用以接收换热器13表面形成的冷凝水。所述蜗壳组件15安装于所述外壳11内,所述蜗壳组件15包括上蜗壳151和下蜗舌152,所述上蜗壳151与所述下蜗舌152之间形成出风风道150,所述出风风道150与所述出风口110对接。另外,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0还包括导风组件和驱动所述导风组件运动的驱动机构(图中未标示)。其中,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上导风板161和下导风板162,所述上导风板161活动安装于所述上蜗壳151或所述出风口110的上边缘,所述下导风板162活动安装于所述下蜗舌152或所述出风口110的下边缘。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所述外壳11内,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导风组件,以驱动所述上导风板161和所述下导风板162移动而延伸所述出风风道150。具体而言,在空调器执行制热功能,且导风组件还没有伸出时,大量的热气流在蜗壳组件15的导流作用下吹向出风口110,气流在出风口110处的风速大概为V1=3.5m/s,此时气流在惯性作用下向下吹一段距离后,热气流的流速降低至0m/s,而后向上流动。现有的空调器室内机10的安装高度大概为2.2m,垂直送风距离为2.2m-0.1m=2.1m即可实现暖足,以出风角度为45°为例,计算如下:1/2·m0·V12=F·S1,其中,S1=2.1m/sin45°=2.97m,m0为单位空气质量,F为空气阻力(空气阻力平均值),S1为导风组件伸出前的直线送风距离。当空调器室内机10挂置于2.8m时,只要满足垂直送风距离在2.7m附近即可,计算如下:1/2·m0·V22=F·S2;S2为导风组件伸出前的直线送风距离。在驱动机构驱动导风组件伸出时,例如向前伸出0.2m,那么热气流的送风距离便可以增加0.2m。另外,驱动机构还可以驱动两导风板缩小间距,例如原出风口110宽度为0.2m,那么可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调节两导风板之间的间距,例如将其间距调为0.18m,那么,由两导风板导出的气流流速理论上将为原来的1.11(0.2/0.18)倍,也就是送风风速V2=3.6m/s。如此,m0/F=2·S1/V12=2·S2/V12,可得到S2=3.66m,垂直送风距离为(S2+0.2m)·sin45°=2.73m>2.7m,也就是,即便空调器室内机10的安装高度为2.8m,甚至更高,也可以满足用户暖足需求。另外,还可以驱动两导风板移动而调节送风角度,进而可进一步调节送风距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出风口110处增设上导风板161和下导风板162,并通过上驱动机构驱动上导风板161和下导风板162伸出,从而可以延长出风风道150(进而延长扩压断),同转速下增加了出风量,同风量下降低噪音,增加送风距离,同时通过控制不同模式下的两导风板打开角度,可以提高空调器制冷制热下的房间舒适性。下述内容将对导风组件的具体安装位置,以及其移动方式作详细阐述。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导风板161与所述上蜗壳151的前端转动连接,或者与所述出风口110的上边缘转动连接;所述下导风板162与所述下蜗舌152的前端转动连接,或者与所述出风口110的下边缘转动连接。也就是上蜗壳151前端设置转轴,上导风板161上设置轴孔,二者通过转轴和轴孔铰接,驱动机构驱动上导风板161上下翻转,以将上导风板161翻转至外侧。当然,上导风板161也可以是与出风口110的上边缘(前面板11a)铰接,也可以是前面板11a与上蜗壳151之间设置支架,上导风板161与该支架铰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该支架可以理解为前面板11a或者上蜗壳151的一部分。对于下蜗舌152的连接方式,可以参考上蜗壳151。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考虑到空调器室内机10在执行制冷功能时,冷风风速较快,容易直吹用户,导致用户不适。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风板161和/或所述下导风板162上设置有多个散风孔160。如此,当用户需要降低冷风风速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调节上导风板161和/或下导风板162的位置,例如将下导风板162的延伸方向调节至于面板垂直的位置,或者自该垂直位置继续向上倾斜,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冷风送风风速。另外,还可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上导风板161和下导风板162将出风口110遮盖,如此,可以最大程度实现无风感。导风机构不是在空调器室内机10开启后就会从出风口110伸出,例如,在执行普通制冷功能时,不需要导风机构伸出,冷风也可以送至较远距离。然而,参照图1,上述实施例中上导风板161和下导风板162在风道内会对气流产生阻力,如此,影响出风效率,甚至产生噪音。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蜗壳151的前端凹陷形成有供所述上导风板161放置的上容置槽,和/或所述下蜗舌152的前端凹陷形成有供所述下导风板162放置的下容置槽(图中未标示)。上述驱动机构可以是通过同一电机驱动,也可以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电机驱动,在两导风板通过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蜗壳组件15或所述前面板11a的基础上下,考虑到通过同一电机难以同时实现两导风板的伸出和摆动功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具有电控板,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连接所述上导风板161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连接所述下导风板162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电控板单独连接而独立控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如此,可以通过电控板单独控制其中任意一导风板伸出和摆动功能,也可以同时控制两导风板伸出和摆动。(两驱动装置将两导风板驱动至出风口外侧后,两驱动装置可以单独控制两导风板摆动)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是通过滑动的方式伸出。具体的,所述上导风板161滑动安装于所述上蜗壳151的下表面,所述下导风板162滑动安装于所述下蜗舌152的上表面。也就是,所述上蜗壳151上设置有滑槽,所述上导风板161上设置有与该滑槽配合的滑轨,例如燕尾槽与梯形凸起的配合。所述下导风板162与所述下蜗舌152的滑动配合方式可以参照上导风板161。与上述实施例又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导风板161自身是可伸缩的。在此,所述上导风板161包括上固定板和上活动板,所述上固定板贴合安装于所述上蜗壳151,所述上活动板与所述上固定板伸缩连接;所述下导风板162包括下固定板和下活动板,所述下固定板贴合安装于所述下蜗舌152,所述下活动板与所述下固定板伸缩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上活动板和所述下活动板,以驱动所述上活动板和所述下活动板向前伸出。所述上固定板与所述上活动板伸缩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如下几种情况。一、所述上固定板为前端开口的空心板,所述上活动板可收缩于所述上固定板内,从而实现前后伸缩;二,所述上固定板与所述上活动板槽轨配合,从而可实现前后伸缩;三、所述上固定板与所述上活动板通过伸缩节连接。关于下固定板与下活动板的伸缩连接方式可以参照上固定板与上活动板的连接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对于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10而言,由于其顶部和后背板11d均靠墙,其进风口111设置在底板11b上。为了进一步增加出风口110对暖风的送风距离,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口111邻近所述前面板11a设置。底板11b中部安装有接水盘14,进风口111开设在接水盘14的前后两侧,接水盘14前侧的进风口111在进风时,其周围的空气均会被吸入,包括前面板11a的部分空气。如此,当两导风板伸出,并且空调器执行制热功能时,位于出风口110后侧的进风口111产生的真空度,会使由两导风板流出的气流流动方向朝下偏转(例如偏转2°至3°),如此垂直暖风送风距离可以增加0.1m(3.86m×sin47°-2.73m=0.093m,3.86m×sin48°-2.73m=0.138m),可以使暖风向下竖直分量行程增加。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