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闭式冷却塔换热盘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5281发布日期:2018-10-26 19:55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闭式冷却塔换热盘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盘,确切地说是一种新型闭式冷却塔换热盘组结构。



背景技术:

换热盘组设备时当前在闭式冷却塔等冷却设备中广泛采用的降温结构,使用量巨大,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换热盘组往往均采用的管式换热器结构、板式换热结构等传统换热设备结构,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设备结构相对较大,换热作业效率相对较低,一方面导致了当前的冷却塔设备结构体积较大,安装及设备维护难度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冷却塔的冷却作业效率低下,且运行能耗相对较高,因此严重影响了冷却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及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换热盘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闭式冷却塔换热盘组结构,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集成化程度高、换热效率高,一方面可有效的简化冷却塔设备体积和结构,提高设备组装及维护作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热能回收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从而极大的提高冷却塔设备运行工作效率,并有助于降低运行能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闭式冷却塔换热盘组结构,包括承载架、承载轴、换热板、输入管、回流管、制冷装置、换热器及循环驱动泵,其中承载架为框架结构,承载轴至少一条,嵌于承载架内并与承载架轴线平行分布,各承载轴均为空心管状结构,其连端通过轴座与承载架相互连接,且承载轴两端位置均设密封堵头并将承载轴构成密闭腔体,输入管、回流管均至少一条并相互并联,嵌于承载轴内并相互并联,且输入管的流入口位于承载轴末端外,回流管的排出口位于承载轴顶端外,输入管、回流管对应的承载轴侧表面均布若干导流口,承载轴外侧面设至少两条连接滑槽,且各连接滑槽与承载轴轴线平行分布,并环绕承载轴轴线均布,换热板若干,通过连接滑槽套在承载柱外表面并与承载轴同轴分布,同一承载轴上相邻的两个换热板间间距为0.5—10厘米,换热板包括上面板、下面板及换热管,上面板和下面板相互平行分布,且上面板、下面板间通过换热管相互连通,换热管至少一条,环绕承载轴轴线呈螺旋状分布,且换热管两端分别通过导流口与输入管、回流管相互连通,所述的制冷装置、换热器及循环驱动泵均通过滑轨安装在承载架外表面,其中换热器通过导流管分别与回流管的排出口和制冷装置相互连通,制冷装置通过循环驱动泵和输入管的流入口相互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轴设隔热板,并通过隔热板将承载轴内的输入管和回流管隔离。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面板、下面板均为瓦楞结构,且所述的上面板上端面和下面板的下端面均设若干散热翅板。

进一步的,所述的散热翅板表面面积为上面板、下面板表面面积的1.5—5倍。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面板、下面板上均布若干透孔,且透孔面积为上面板、下面板面积的40%—90%。

进一步的,所述的上面板、下面板间均布若干筋板,所述的筋板与换热管轴线平行分布。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集成化程度高、换热效率高,一方面可有效的简化冷却塔设备体积和结构,提高设备组装及维护作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热能回收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从而极大的提高冷却塔设备运行工作效率,并有助于降低运行能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述一种新型闭式冷却塔换热盘组结构,包括承载架1、承载轴2、换热板3、输入管4、回流管5、制冷装置6、换热器7及循环驱动泵8,其中承载架1为框架结构,承载轴2至少一条,嵌于承载架1内并与承载架1轴线平行分布,各承载轴2均为空心管状结构,其连端通过轴座9与承载架1相互连接,且承载轴2两端位置均设密封堵头并将承载轴2构成密闭腔体,输入管4、回流管均至少一条并相互并联,嵌于承载轴2内并相互并联,且输入管4的流入口位于承载轴2末端外,回流管5的排出口位于承载轴2顶端外,输入管4、回流管5对应的承载轴2侧表面均布若干导流口10,承载轴2外侧面设至少两条连接滑槽11,且各连接滑槽11与承载轴2轴线平行分布,并环绕承载轴2轴线均布,换热板3若干,通过连接滑槽11套在承载柱2外表面并与承载轴2同轴分布,同一承载轴2上相邻的两个换热板3间间距为0.5—10厘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板3包括上面板31、下面板32及换热管33,上面板31和下面板32相互平行分布,且上面板31、下面板32间通过换热管33相互连通,换热管33至少一条,环绕承载轴2轴线呈螺旋状分布,且换热管33两端分别通过导流口10与输入管4、回流管5相互连通,所述的制冷装置6、换热器7及循环驱动泵8均通过滑轨12安装在承载架1外表面,其中换热器7通过导流管13分别与回流管5的排出口和制冷装置相互连通,制冷装置6通过循环驱动泵8和输入管4的流入口相互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轴2设隔热板14,并通过隔热板14将承载轴2内的输入管4和回流管4隔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面板31、下面板均32为瓦楞结构,且所述的上面板31上端面和下面板32的下端面均设若干散热翅板15。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翅板15表面面积为上面板31、下面板32表面面积的1.5—5倍。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面板31、下面板32上均布若干透孔16,且透孔16面积为上面板31、下面板32面积的40%—90%。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上面板31、下面板32间均布若干筋板17,所述的筋板17与换热管33轴线平行分布。

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根据需要确定承载轴的具体数量及各承载轴上的换热板的数量,然后对承载架、承载轴、换热板、输入管、回流管、制冷装置、换热器及循环驱动泵进行组装,并将组装后的本新型安装到冷却塔内,一方面将输入管、回流管与冷却塔的制冷介质管路连通,另一方面将制冷装置、换热器及循环驱动泵与冷却塔控制电路电气连接。

在进行制冷作业时,本新型随同冷却塔同步运行,将冷却塔的冷却介质通过输入管导入到各换热板处,通过换热板与待冷却的水体等物质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待冷却的水体等物质降温作业,然后将经过热交换的冷却介质从换热板通过回流管排出,排出后的高温冷却介质首先通过换热器进行预热回收利用,然后将预热回收后的冷却介质通过制冷装置进行降温冷却,并将降温后的冷却介质通过循环驱动泵再次输送到输入管的流入口,从而实现对冷却介质预热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集成化程度高、换热效率高,一方面可有效的简化冷却塔设备体积和结构,提高设备组装及维护作业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热能回收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从而极大的提高冷却塔设备运行工作效率,并有助于降低运行能耗。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