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内饮用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3864发布日期:2018-12-05 19:50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汽车车内饮用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内饮用热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驾车长途旅行已经成为现在的多数家庭的旅游方式之一。但是目前现有的汽车上都没有能够提供热水的设备,即使是有个别用户自己安装了车用热水器,都存在着体积过大、占用太多空间、使用不方便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车内饮用热水器,用以解决人们在长途驾车旅行过程中喝不到热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汽车车内饮用热水器,汽车车内饮用热水器包括储水装置、综合接口、加热内胆、高温断电装置、电源开关、电源、水龙头;所述储水装置为可替换式储水装置,储水装置与综合接口连接,综合接口通过进水管连接加热内胆,加热内胆内设有加热组,加热内胆上设有蒸汽管,蒸汽管将水蒸气排至车内空间,加热内胆通过管路连接至水龙头,加热内胆上固定安装有温度断路器,其中,温度断路器、加热组、电源开关与电源串联连接。

优选的,所述储水装置为矿泉水瓶,综合接口包括防倒水阀和接口底座,防倒水阀放置在接口底座中心的凹槽内,所述防倒水阀与矿泉水瓶瓶口连接,接口底座通过进水管连接加热内胆。

优选的,所述防倒水阀包括阀盖、第一垫片、弹簧销,所述阀盖中心向内设有凸台,凸台中心设有通孔,弹簧销设置在通孔内,第一垫片设置在弹簧销端部,在弹簧销舒张状态下,第一垫片抵在通孔上,在弹簧销压缩状态下,第一垫片与通孔之间有间隙;所述接口底座中心处设有凹槽,凹槽底面设有若干透水孔,凹槽中心处设有与弹簧销配合的立桩,立桩能够抵在弹簧销上使弹簧呈压缩状态。

优选的,所述阀盖内设有第二垫片,第二垫片设置在阀盖底部、与瓶口端面接触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垫片为碗状,碗状外弧面与通孔配合。

优选的,所述接口底座上设有蒸汽出口,蒸汽管连接至蒸汽出口。

优选的,连接所述水龙头的管路为可伸缩管路,水龙头处设有伸缩自锁开关,所述伸缩自锁开关包括内盒体与外盒体,所述外盒体固定设置,内盒体滑动设置在外盒体内,内盒体与水龙头共同运动,外盒体内壁固定有卷弹簧片固定槽和自锁开关锁定槽,内盒体内壁上设有固定轴,固定轴上设有卷弹簧,卷弹簧的弹簧片在拉伸状态下固定在外盒体的卷弹簧片固定槽内,使得内盒体始终具有向外的拉力,水龙头的管路上设有弯折的簧片,簧片端部设有三角形的锁舌,锁舌能够随水龙头管路在自锁开关锁定槽的水平滑道往复运动;外盒体的自锁开关锁定槽内设有卡止凸块,卡止凸块周部形成不规则环形滑道,卡止凸块设有供锁舌向斜下方滑道运动的第一斜面,卡止凸块一侧设有卡沟,在卡沟对应的一侧、环形滑道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台,限位台一侧设有供锁舌向卡沟内运动的第二斜面,限位台另一侧设有供锁舌向斜上方滑道运动的第三斜面,在卡止凸块上方设有供锁舌回到水平滑道的第四斜面。

优选的,所述外盒体内设有锯齿滑道,内盒体上设有与锯齿滑道配合的减速齿轮。

优选的,还设有指示灯与电源开关串联。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利用本实用新型能够直接利用加热内胆在车内将冷水烧热,且本实用新型换水、添水均采用可替换式储水装置,使用方便,占用面积小,能为长途旅行的驾驶人稳定的提供热水,高效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防倒水阀与储水装置安装示意图。

图3是防倒水阀弹簧压缩状态示意图。

图4是接口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5是自动伸缩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6是自锁开关锁定槽结构示意图。

图7是自锁开关锁定方向演示图。

其中:

1-加热内胆,2-蒸汽管,3-储水装置;

4-综合接口,401-防倒水阀,4011-第一垫片,4012-弹簧销,4013-凸台,4014-阀盖,4015-第二垫片;402-接口底座,4021-立桩,4022-透水孔;

5-加热组,6-高温断电装置,7-电源开关,8-水龙头,9-指示灯,10-电源;

11-外盒体,1101-锯齿滑道,1102-卷弹簧片固定槽,1103-自锁开关锁定槽,1104-卡止凸块,1105-第三斜面,1106-卡沟,1107-第四斜面,1108-第一斜面,1109-第二斜面;

1201-卷弹簧,1202-弹簧片,1204-锁舌,1205-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见图1-图4,本实施例公开的汽车车内饮用热水器,安装在汽车座椅靠背上,汽车车内饮用热水器包括储水装置3、综合接口4、加热内胆1、高温断电装置6、电源开关7、电源10、水龙头8;所述储水装置3为可替换式储水装置,储水装置3与综合接口4连接。具体的,所述储水装置3为矿泉水瓶,综合接口4包括防倒水阀401和接口底座402,防倒水阀401放置在接口底座402中心的凹槽内,所述防倒水阀401与矿泉水瓶瓶口连接,接口底座402通过进水管连接加热内胆1。加热内胆1内设有加热组5,加热内胆1上设有蒸汽管2,蒸汽管2将水蒸气排至车内空间。具体的,蒸汽管2连接至综合接口4,综合接口4上设有蒸汽出口,蒸汽出口处设有若干小孔用于分散蒸汽。加热内胆1通过管路连接至水龙头8,加热内胆1上固定安装有温度断路器6,其中,温度断路器6、加热组5、电源开关7与电源10串联连接,温度断路器6检测水的沸腾高温后即断开电路。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中,为节约成本,蒸汽管1设置在汽车座椅靠背肩膀处。

见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倒水阀401包括阀盖4014、第一垫片4011、弹簧销4012,所述阀盖4014中心向内设有凸台4013,凸台4013中心设有通孔,弹簧销4012设置在通孔内,第一垫片4011设置在弹簧销4012端部,在弹簧销4012舒张状态下,第一垫片4011抵在通孔上,防止矿泉水瓶倒扣安装的时候水会撒出来,在弹簧销4012压缩状态下,第一垫片4011与通孔之间有间隙,通过该间隙,储水装置3中的水会流入综合接口4进而进入加热内胆1。

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口底座402中心处设有凹槽,凹槽底面设有若干透水孔4022,凹槽中心处设有与弹簧销4012配合的立桩4021,立桩4021能够抵在弹簧销4012上使弹簧呈压缩状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技术方案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为保证密封效果,所述阀盖401内设有第二垫片4015,第二垫片4015设置在阀盖底部4014、与瓶口端面接触的位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技术方案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所述第一垫片4011为平面垫片,平面垫片4011能够保证防倒水的效果。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技术方案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所述第一垫片4011为碗状,碗状外弧面与通孔配合,碗状垫片能够提高防倒水的效果。

实施例5

见图5-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技术方案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连接所述水龙头8的管路为可伸缩管路,水龙头8处设有伸缩自锁开关,所述伸缩自锁开关包括内盒体(为便于查看,内盒体主体已被省略)与外盒体11,所述外盒体11固定设置,可设置在车辆座椅上。内盒体滑动设置在外盒体11内,内盒体与水龙头8共同运动,外盒体11内壁固定有卷弹簧片固定槽1102和自锁开关锁定槽1103,自锁开关锁定槽1103一端为圆形,圆形端为活动端,能够绕圆心作轻微转动,内盒体内壁上设有固定轴,固定轴上设有卷弹簧1201,卷弹簧1201的弹簧片1203在拉伸状态下固定在外盒体11的卷弹簧片固定槽1102内,使得内盒体始终具有向外的拉力,水龙头8的管路上设有弯折的簧片1205,簧片1205端部设有三角形的锁舌1204,锁舌1204能够随水龙头管路在自锁开关锁定槽1103的水平滑道往复运动;外盒体11的自锁开关锁定槽1103内设有卡止凸块1104,卡止凸块1104周部形成不规则环形滑道,卡止凸块1104设有供锁舌1204向斜下方滑道运动的第一斜面1108,卡止凸块1104一侧设有卡沟1106,在卡沟1106对应的一侧、环形滑道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台,限位台一侧设有供锁舌1204向卡沟1106内运动的第二斜面1109,限位台另一侧设有供锁舌1204向斜上方滑道运动的第三斜面1105,在卡止凸块1104上方设有供锁舌1204回到水平滑道的第四斜面1107,锁舌1204与卡止凸块1104发生接触时会带动自锁开关锁定槽1103整体沿圆形端轻微转动。

见图7,定义锁舌1204处于卡沟1106内的位置为初始位置C,在沿出水管路按压水龙头时,水龙头的管路带动内盒体运动,锁舌1204从初始位置C沿第三斜面1105,自锁开关锁定曹1103向上微转动,到达位置D,松开水龙头后,锁舌1204由于卷弹簧1201的拉伸作用,从位置E沿第四斜面1107回到自锁开关锁定槽的水平滑道,实现水龙头伸长。

再次按压水龙头,内盒体上的卷弹簧1201被拉长,同时,锁舌再次经位置A进入自锁开关锁定槽内,锁舌1204沿第一斜面1108滑动,带动自锁开关锁定槽1103沿圆形端向下微转动,在触及第二斜面1109时进入位置B被限位,此时松开水龙头,水龙头在卷弹簧1201的作用下进入卡沟即位置C,实现水龙头收缩。

实施例6

见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技术方案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所述外盒体11内设有锯齿滑道1101,内盒体上设有与锯齿滑道1101配合的减速齿轮1202。锯齿滑道1101与减速齿轮1202的配合实现了水龙头慢速伸长和收缩。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技术方案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为便于驾驶人辨别是否在烧水状态,还设有指示灯9与电源开关7串联,灯亮则在烧水状态,灯灭在不在烧水状态。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