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扫风机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4168发布日期:2019-01-04 22:55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扫风机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扫风机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扫风结构中的扫风叶片一般有刚性叶片和柔性叶片两种,通常刚性叶片与连杆和叶片卡板均转动连接,从而实现转动扫风;而柔性叶片与叶片卡板固定连接,并与连杆转动连接,通过柔性弯折实现扫风。

空调扫风叶片的性能,尤其是柔性扫风叶片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空调扫风效果。例如,扫风叶片的安装位置、机械强度、结构等均可对其扫风效果产生影响。然而,现有的柔性叶片为满足柔性弯折的需要,一方面厚度一般较薄,易导致连接强度不够,装配或使用过程中易出现被拉断的情况,使得使用的可靠性降低;另一方面是叶片表面光滑,使得整机吹出的气流湍急,整机舒适性查,用户体验不佳。

申请人在早期对空调进行研究时,递交了申请号为CN 201620220474.1的专利申请,其中公开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扫风结构、安装在底座一端的电机和与电机相连的转轴,所述扫风结构一体成型,包括连杆和若干个连接在连杆上的叶片,所述叶片端部通过开槽和局部减薄的方式形成薄弱区域,所述转轴穿过薄弱区域通过所述电机带动所述扫风结构转动,具体结构见附图1。但随着申请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实用新型提供的扫风结构虽然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扫风叶片转动时同步性较好,转动时较为节能灵活,但仍然存在机械强度低、气流舒适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空调扫风机构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扫风机构的扫风叶片机械强度低、气流舒适性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扫风机构,包括扫风叶片组、支撑杆和卡板,所述扫风叶片组包括若干并列设置的扫风叶片,所述扫风叶片与所述卡板通过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扫风叶片自靠近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扫风部、第二扫风部和第三扫风部,所述第一扫风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扫风部,所述第二扫风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扫风部,所述第二扫风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过渡区、柔性区和第二过渡区,所述第一扫风部与所述第一过渡区连接,所述第二过渡区与所述第三扫风部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区的厚度自靠近所述第一扫风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柔性区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过渡区的厚度自靠近所述第三扫风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柔性区的一端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扫风部、第二扫风部和第三扫风部沿气流方向设置的两侧面为导风面,其中一侧的所述导风面处于同一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扫风部的厚度值为W2,且0.2mm≤W2≤1mm,所述第一扫风部的厚度值W1和第二扫风部的厚度值W2的比值与第一性能指数P1的关系满足:P1=-0.0001(W1/W2)4+0.0125(W1/W2)3-0.3928(W1/W2)2+4.2058(W1/W2)-7.4624,所述第三扫风部的厚度值W3和第二扫风部的厚度值W2的比值与第二性能指数P2的关系满足:P2=-0.0237(W3/W2)4+0.738(W3/W2)3-7.7201(W3/W2)2+29.601(W3/W2)-26.169,P1和P2均大于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扫风部的厚度值W1和第二扫风部的厚度值W2的比值为2.4~15;且所述第三扫风部的厚度值W3和所述第二扫风部的厚度值W2的比值为1.5~6。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倾斜设置在所述卡板靠近所述扫风叶片一侧的表面上,将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卡板之间的夹角记为A,A的度数介于15°~75°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沿长度方向设置凸筋。

进一步的,所述卡板远离所述扫风叶片的一侧表面设置卡钩和插接片。

进一步的,所述卡板远离所述扫风叶片的一侧表面设置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网格状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区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为沿所述柔性区弯折方向设置的孔;所述通孔为长槽孔。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扫风机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空调扫风机构及空调器具有以下优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空调扫风机构及空调器通过将扫风叶片设置为厚度不同的第一扫风部、第二扫风部和第三扫风部,以及通过将第二扫风部设置为第一过渡区、柔性区和第二过渡区,一方面提高了扫风叶片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使得通过所述扫风叶片的气流变得柔和,可有效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申请人在早期专利申请中公开的空调扫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扫风结构的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扫风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扫风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扫风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扫风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的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的另一斜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扫风叶片,101-第一扫风部,102-第二扫风部,1021-第一过渡区,1022-柔性区,1022a-通孔,1023-第二过渡区,103-第三扫风部,1031-装配槽,1032-连杆轴,1033-凸块,2-支撑杆,201-凸筋,3-卡板,301-卡钩,302-插接片,303-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2-11所示,一种空调扫风机构,包括:扫风叶片组、支撑杆2和卡板3,所述扫风叶片组包括若干并列设置的扫风叶片1,所述扫风叶片1与所述卡板3通过所述支撑杆2连接,所述扫风叶片1自靠近所述支撑杆2的一端向远离所述支撑杆2的一端依次设置有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扫风部103,所述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扫风部103,所述第二扫风部10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过渡区1021、柔性区1022和第二过渡区1023,所述第一扫风部101与所述第一过渡区1021连接,所述第二过渡区1023与所述第三扫风部103连接,所述第一过渡区1021的厚度自靠近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的一端向靠近所述柔性区1022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过渡区1023的厚度自靠近所述第三扫风部103的一端向靠近所述柔性区1022的一端逐渐减小。将所述扫风叶片1设置为包含不同厚度的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在进行扫风时,通过所述第一扫风部101对气流进行剪切,其承受气流的作用力最大,因此,厚度最厚;通过第二扫风部102进行柔性弯折,以改变气流的方向,其主要作用是进行柔性弯折,为使其能够灵活弯折,因而其厚度最薄;通过第三扫风部103将经由所述第二扫风部102改向后的气流引出,为防止与第三扫风部103相连接的连杆轴1032在连杆的作用力下发生断裂,因此其厚度居中。由此可见,不同厚度的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的依次设置,一方面,可以在不影响所述扫风叶片1的柔性弯折的前提下,提高所述扫风叶片1的机械强度,另一方面,所述扫风叶片1的整体厚度不同,表面由平直表面变为弯曲表面,能够使得通过所述扫风叶片1的气流变得柔和,可有效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进一步的,如图2-11所示,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沿气流方向设置的两侧面为导风面,其中一侧的导风面处于同一平面上;另一侧的导风面由于厚度不同,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依次连接,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导风面。

进一步的,如图2-11所示,所述柔性区1022上设置有通孔1022a,所述通孔1022a的设置,可使得所述柔性区1022更加易于弯折。优选的,所述通孔1022a为沿所述柔性区1022弯折方向设置的孔;更加优选的,所述通孔1022a为长槽孔,所述通孔1022a位于所述柔性区1022弯折方向上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的,如图2-11所示,所述第三扫风部103远离所述第二扫风部102的一端设置有装配槽1031,所述装配槽1031垂直于所述通孔1022a设置,所述装配槽1031被配置为实现所述扫风叶片1与连杆的装配、连接。

更进一步的,如图2-11所示,所述装配槽1031内设置连杆轴1032,所述连杆通过所述装配槽1031实现与所述扫风叶片1的装配与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杆轴1032的横截面为圆形,以利于所述扫风叶片1在所述连杆的驱动下,进行偏转。

更加优选的,所述连杆轴1032沿轴线向所述扫风叶片1的边缘延伸,从而使所述连杆轴1032贯穿大部分叶片,所述连杆轴1032的这一结构优化,可有效加强所述连杆轴1032与所述装配槽1031的连接强度。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杆轴1032的一侧凸出于与所述第三扫风部103的一侧表面,使得所述连杆轴1032同时可起到加强凸肋的作用,利于所述扫风叶片1强度的提高。

进一步的,所述如图2-11所示,所述装配槽1031与所述连杆轴1032的交汇连接处,设置有凸块1033,所述凸块1033的设置,可进一步加强所述连杆轴1032与所述装配槽1031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2-11所示,所述支撑杆2倾斜设置在所述卡板3靠近所述扫风叶片1一侧的表面上,所述支撑杆2的倾斜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大所述支撑杆2迎风面的面积,降低所述支撑杆2迎风面的压强;另一方面,可增大所述扫风叶片1的设置空间,便于根据需要,优化所述扫风叶片1的结构与增大所述扫风叶片1的面积。

如图6所示,将所述支撑杆2与所述卡板3之间的夹角记为A,A越小,所述支撑杆2就越倾斜,所受到的压强就越小,越有利于所述支撑杆2的稳定,同时,所述扫风叶片1的设置空间也越大,但是,A越小,所述扫风叶片1越向内凹陷,而所述扫风叶片1的长度有限,则将不利于气流的导出,因此,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范围,优选的,A的度数介于15°~75°之间。

更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杆2沿长度方向设置凸筋201,所述凸筋201的设置,利于所述支撑杆2机械强度的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如图2-6所示,所述卡板3远离所述扫风叶片1的一侧表面设置卡钩301和插接片302,所述卡钩301位于卡板3远离所述支撑杆2的一侧,所述插接片302位于所述卡钩301的对侧。所述卡钩301和插接片302的设置,利于所述卡板3的快速装配,在装配时,可先将所述插接片302插入空调器上与之配合使用的凹槽,实现所述卡板3一侧与空调器的连接,然后通过按压卡钩301,使得所述卡板3和卡钩301产生弹性形变,进一步,将所述卡钩301按入与之配合使用的卡扣中,实现所述卡板3另一侧与空调器的连接,进而实现所述卡板3的快速装配。

更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卡板3远离所述扫风叶片1的一侧表面设置加强筋303,所述加强筋303呈网格状设置,所述加强筋303的设置,在节约材料的同时,可提高所述卡板3的机械强度。

实施例2:

为了进一步改善空调扫风机构机械强度低、气流舒适性差的问题,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所述空调扫风机构进行进一步优化。

具体的,在设置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时,不仅要考虑其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不同,而且要考虑各部分的结构、部件的制造难易程度、各部分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因此,在确定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的厚度相对大小之后,还需要对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的厚度值以及比值进行进一步优化。

首先,若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的厚度偏大,则易增加部件的制造难度、造成材料的浪费、降低弯折性能,若厚度过小,则易使得所述扫风叶片1机械强度降低,部件稳定性差,通过对所述第二扫风部102柔性弯折能力的研究,优选的,所述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值0.2mm≤W2≤1mm。

其次,在优选了所述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值的基础上,还需对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的厚度比值进行进一步优化,若厚度比值偏大,则易使得整个扫风叶片1的厚度不均,极大地增加部件的制造难度;若厚度比值偏小,则易使得整个扫风叶片1的厚度趋向均匀,一是无法充分发挥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的作用,使得第一扫风部101不能承受较大的剪切力,第二扫风部102无法进行灵活弯折,第三扫风部无法有效导风;二是会降低所述扫风叶片1整体进行柔性弯折的灵活性、进而使得所述扫风叶片1在弯折时受到连杆的拉力较大,易于断裂,再者,使得所述扫风叶片1在进行弯折时的整齐度受到不利影响。进一步的,为了确保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的厚度取值较优,设定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的厚度值W1和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值W2的比值对所述扫风叶片1的性能影响衡量参数为第一性能指数P1,P1值越大,所述扫风叶片1的性能越优;设定所述第三扫风部103的厚度值W3和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值W2的比值对所述扫风叶片1的性能影响衡量参数为第二性能指数P2,P2值越大,所述扫风叶片1的性能也越优。当P1和P2均大于0时,不仅能够确保所述扫风叶片1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而且能够使得所述扫风叶片1具有良好的柔性弯折能力。

本实施例在扫风叶片1与扫风机构,以及空调器之间各个装配结构尺寸以及装配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对第一性能指数P1与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的厚度值W1和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值W2之间比值的关系、对第二性能指数P2与所述第三扫风部103的厚度值W3和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值W2之间比值的关系进行研究,具体数据如下表:

对所述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厚度比W1/W2与第一性能指数P1的关系符合公式:P1=-0.0001(W1/W2)4+0.0125(W1/W2)3-0.3928(W1/W2)2+4.2058(W1/W2)-7.4624;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厚度比W1/W2在2.4~15之间时,P1>0,故此,本实施例选取第一扫风部101的厚度值W1和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值W2之间的比值为2.4~15作为最佳比值范围。

对所述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厚度比W3/W2与第二性能指数P2的关系符合公式:P2==-0.0237(W3/W2)4+0.738(W3/W2)3-7.7201(W3/W2)2+29.601(W3/W2)-26.169;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厚度比W3/W2在1.5~6之间时,P2>0,故此,本实施例选取第三扫风部103的厚度值W3和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值W2之间的比值为1.5~6作为最佳比值范围。

即,当第一扫风部101的厚度值W1和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值W2之间的比值为2.4~15,且第三扫风部103的厚度值W3和第二扫风部102的厚度值W2之间的比值为1.5~6时,P1和P2均大于0,此时不仅能够确保所述扫风叶片1的机械强度,还可以使得所述扫风叶片1具有良好的柔性弯折能力。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可以为厚度均一的片状结构,也可为厚度不均的片状结构。若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的厚度不均,所述W1、W2和W3分别为所述第一扫风部101、第二扫风部102和第三扫风部103厚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平均值。

实施例3: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扫风机构,其具有上述空调扫风机构相同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