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红外线加热滚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4645发布日期:2018-12-05 19:58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燃气红外线加热滚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燃气红外线加热滚筒。



背景技术:

加热装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工业上的使用都非常广泛,加热装置原理的核心是能量之间的转换。如,面料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加热装置,对加工中的面料进行烘干、整烫等处理步骤。而现有的加热装置往往是在机架上位于传输中面料的上方固设简单的燃气红外线加热器,并将燃气红外线加热器的照射面朝向传输中的面料,从而实现对于面料烘干、整烫等。

由于燃气红外线加热器的照射面与传输中的面料进行直接接触,当传输中的面料为多绒毛的面料时,燃气红外线加热器产生的高温很容易将面料上的绒毛烧焦,导致现有的加热装置不能适用于该种面料的处理工艺,使得现有的加热装置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范围更广的燃气红外线加热滚筒。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燃气红外线加热滚筒,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固设有主轴,所述主轴上套设有围绕其转动的滚筒,所述滚筒内部中空设置形成一加热空腔,所述主轴上位于加热空腔内部的位置固设有照射面朝向加热空腔内周壁的燃气红外线加热器,所述主轴的端面上设有连通燃气红外线加热器的供气通道,所述滚筒的外端面设有连通加热空腔的尾气排放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件的设置实现主轴在安装位置上的固定,并使滚筒的外周抵触于传输中的面料,使得滚筒能被传输中的面料带动进而进行转动;通过供气通道对燃气红外线加热器进行供气,使得燃红外线加热器能产生高温并将温度传导向转动中的滚筒,用于对面料进行工艺处理并使燃气红外线加热器不会与面料发生直接接触,提升燃气红外线加热滚筒的使用范围。通过设置的尾气排气孔,用于实现尾气的排放并保证燃气红外线加热器与氧气之间的接触,使其能正常使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滚筒的两端面均设有所述的尾气排放孔,所述尾气排放孔围绕于主轴间隔排列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列设置的尾气排放孔增大了尾气的排放量,使得位于加热空腔内的燃气红外线加热器能充分的进行燃烧产热,并使燃气红外线加热器能与氧气实现更加充分的接触。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滚筒与主轴之间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与主轴固定连接、外圈与滚筒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承的设置减少转动中滚筒的摩擦力,使得滚筒的转动更加顺畅并对转动中的滚筒进行沿主轴轴向方向上的限位。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轴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与燃气红外线加热器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种设置充分利用主轴的长度,并使设置于主轴的滚筒能拥有最大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轴的两端面均设有所述的供气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安装工况选择合理的供气端。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件包括套设于主轴的环体部以及固定于环体部外周壁的安装板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体部套设于主轴,通过两者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实现两者的固定,使固定件与主轴之间的安装更加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并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具有更广的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固定件;1.1、环体部;1.2、安装板体;2、主轴;3、滚筒;4、加热空腔;5、燃气红外线加热器;6、供气通道;7、尾气排放孔;8、轴承;9、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和图2,一种燃气红外线加热滚筒,包括主轴2,主轴2上靠近两端的位置均设有固定件1,固定件1包括环体部1.1以及安装板体1.2,安装板体1.2设置于环体部1.1的外周壁且两者之间一体设置,环体部1.1套设于主轴2且两者之间通过产生的摩擦阻力实现固定。主轴2内部开设有供气通道6且该供气通道6沿主轴2的轴向贯穿主轴2的两端面,主轴2上套设有形状为圆柱形的滚筒3,滚筒3的内部中空设置形成所述的加热空腔4。滚筒3两端面与主轴2之间均设有轴承8,轴承8的外圈与滚筒3固定连接、轴承8的内圈与主轴2固定连接;滚筒3的两端面均开设有连通加热空腔4的尾气排放孔7,尾气排放孔7围绕于主轴2的轴心的间隔排列设置。

位于主轴2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通过管道9固定连接有燃气红外线加热器5,管道9的一端与主轴2焊接固定、另一端与燃气红外线加热器5焊接固定;管道9的一端与供气通道6连通、另一端与燃气红外线加热器5连通,使得供气通道6能对燃气红外线加热器5进行供气,燃气红外线加热器5在肇庆市端州区光辉热能机械有所生产,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