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颗粒状农产品干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4616发布日期:2018-12-05 19:58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颗粒状农产品干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颗粒状农产品干燥设备,属于农业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花生、玉米、大豆等颗粒状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干燥,传统的干燥方式主要以晾晒为主,此种方式耗时长,人工劳动力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颗粒状农产品干燥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颗粒状农产品干燥设备,包括初步处理单元和干燥单元;

初步处理单元包括机体,沿机体的竖直方向,机体的两侧内壁上交错布置有筛板,筛板倾斜向下,筛板背面的机体内壁上设置有吹风口,吹风口连接第一鼓风装置,筛板对面的机体内壁上设置有杂质出口,杂质出口连接吸尘装置,机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机体底端侧壁上设置有出料口,机体内腔底端设置有出料板,出料板倾斜向下,出料板的自由端从出料口伸出;

干燥单元包括走料甬道,走料甬道倾斜向下,走料甬道包括依次连接干燥甬道和冷却甬道,出料板的自由端伸入干燥甬道进口,干燥甬道的上壁和下壁上均设置有若干通孔,干燥甬道下壁的通孔内设置有电热丝,电热丝连接电源电路,干燥甬道下壁的通孔连接第二鼓风装置,冷却甬道的上壁和下壁上均设置有若干通孔,冷却甬道下壁的通孔连接第三鼓风装置。

进料口设置有进料斗。

杂质出口设置有滤网。

干燥甬道上壁的通孔与干燥甬道上壁垂直,干燥甬道下壁的通孔与干燥甬道下壁垂直。

冷却甬道上壁的通孔与冷却甬道上壁垂直,冷却甬道下壁的通孔与冷却甬道下壁垂直。

所需干燥农产品无法从通孔漏出,相邻通孔之间的间距小于所需干燥农产品长度。

冷却甬道的出口连接集料箱。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先去杂质,然后在干燥,最后冷却,自动化程度高,大大缩短了干燥时间,节约了劳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农产品重力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颗粒状农产品干燥设备,包括初步处理单元和干燥单元。

初步处理单元包括机体1,沿机体1的竖直方向,机体1的两侧内壁上交错布置有筛板2,筛板2倾斜向下,这里的筛板2设置成角度可调节的筛板2,便于适用多种农产品,筛板2背面的机体1内壁上设置有吹风口3,吹风口3连接第一鼓风装置,筛板2对面的机体1内壁上设置有杂质出口4,杂质出口4设置有滤网,杂质出口4连接吸尘装置,机体1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进料口设置有进料斗6,机体1底端侧壁上设置有出料口,机体1内腔底端设置有出料板5,出料板5倾斜向下,出料板5的自由端从出料口伸出。

干燥单元包括走料甬道,走料甬道倾斜向下(即进口在上,出口在下),走料甬道包括依次连接干燥甬道7和冷却甬道8,出料板5的自由端伸入干燥甬道7进口,干燥甬道7的上壁和下壁上均设置有若干通孔9,干燥甬道7下壁的通孔9内设置有电热丝10,电热丝10连接电源电路,干燥甬道7下壁的通孔9连接第二鼓风装置11,冷却甬道8的上壁和下壁上均设置有若干通孔9,冷却甬道8下壁的通孔9连接第三鼓风装置12,冷却甬道8的出口连接集料箱13。

干燥甬道7上壁的通孔9与干燥甬道7上壁垂直,干燥甬道7下壁的通孔9与干燥甬道7下壁垂直,冷却甬道8上壁的通孔9与冷却甬道8上壁垂直,冷却甬道8下壁的通孔9与冷却甬道8下壁垂直,所需干燥农产品无法从通孔9漏出,相邻通孔9之间的间距小于所需干燥农产品长度。

上述所有下壁的通孔9均用以通风,上壁的通孔9用以通风、排除湿气和热气。

上述第一鼓风装置、第二鼓风装置11和第三鼓风装置12均可采用鼓风机,第一鼓风装置、第二鼓风装置11和第三鼓风装置12的风力需要根据农产品重量进行调节,第一鼓风装置的风力不是很大,仅能将混杂的杂质(如灰尘等)吹向杂质出口4,如图2所示,第二鼓风装置11和第三鼓风装置12的风力能够将农产品重力G垂直于甬道壁的分量G1抵消,使农产品能够悬浮,农产品重力G平行于甬道壁的分量G2,给农产品以倾斜向下滚动的力。

上述干燥设备的工作过程如下:根据农产品重量调节第一鼓风装置、第二鼓风装置11和第三鼓风装置12的风量,将需干燥农产品从进料斗6倒入,在第一鼓风装置和吸尘装置(如吸尘器)的作用下,将混杂的杂质去除,在重力的作用下,去掉杂质的农产品进入干燥甬道7,第二鼓风装置11向农产品吹热风进行干燥处理,农产品在G2的作用下滚入冷却甬道8,第三鼓风装置12向农产品吹风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农产品被集料箱13收集。

上述干燥设备先去杂质,然后在干燥,最后冷却,自动化程度高,大大缩短了干燥时间,节约了劳动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