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火型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4998发布日期:2019-01-15 22:45阅读:1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火型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聚火型燃气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广大城镇居民和许多农村家庭烧菜做饭已基本上使用燃气灶具。而现有的燃气灶一般由燃烧器和支撑架组成,在使用时火焰直接对锅底进行加热,由于锅底受热面积小,火焰直接向锅底四周散发,在锅底停留时间短,大量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导致其加热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聚火型燃气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提供一种聚火型燃气灶,包括灶台,所述灶台的上方设有燃烧器,所述燃烧器的外侧设有聚火圈,所述聚火圈为空心筒体且聚火圈的底部周向设有吸气孔,所述聚火圈筒壁的外侧设有第一环形管,所述聚火圈筒壁的内侧设有第二环形管,所述第一环形管的一端连接有进水管道,所述第一环形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环形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环形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末端设有开水阀门,所述聚火圈的上方设有导流盘,所述导流盘的斜坡与水平面夹角为35-45度,所述导流盘的上表面设有导流槽,所述聚火圈与导流盘相结合形成一整体,其形状呈漏斗状,所述导流盘的上方设有可拆卸的内锅架,所述内锅架包括圆架和支架,所述导流盘的外侧设有支撑架。

优选的,所述第一环形管与第二环形管的高度低于聚火圈上吸气孔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采用聚火圈的设计,将燃气和燃烧时的火焰及热量主要聚拢在锅底,防止扩散,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导流盘的设计,将产生的热值更贴近锅底并均匀地分布在炒锅周围,增大了炒锅加热面积,受热均匀;采用聚火圈和导流盘整体漏斗状的设计,能将火的次火部和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进行回烧,充分利用热能,将火的物理变化和燃烧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加以疏导和利用,提高了热效能;采用内锅架的设计,可以满足小直径的锅体的使用,在使用大直径的锅体时,可以选择将内锅架取下,使锅体得到最充分的受热;采用环形管的设计,由于第二环形管更为靠近火焰,将水从第一环形管通入并在第一环形管预热后进入第二环形管内进行加热,最终以热水的形式从出水管道末端的开水阀门排出,充分利用了散溢的热量。总体来说,采用本实用新型,使燃烧热量得到了充分利用,节省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环形管和第二环形管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灶台;2、燃烧器;3、聚火圈;4、吸气孔;5、导流盘;6、导流槽;7、支撑架;8、第一环形管;9、第二环形管;10、内锅架;11、圆架;12、支架;13、进水管道;14、出水管道;15、开水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聚火型燃气灶,如图1-图3所示,包括灶台,所述灶台上方设有燃烧器,所述燃烧器的外侧设有聚火圈,所述聚火圈为空心筒体且聚火圈的底部周向设有吸气孔,所述聚火圈筒壁的外侧设有第一环形管,所述聚火圈筒壁的内侧设有第二环形管,所述第一环形管的一端连接有进水管道,所述第一环形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环形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环形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末端设有开水阀门,所述聚火圈的上方设有导流盘,所述导流盘的斜坡与水平面夹角为35-45度,所述导流盘的上表面设有导流槽,所述聚火圈与导流盘相结合形成一整体,其形状呈漏斗状,所述导流盘的上方设有可拆卸的内锅架,所述内锅架包括圆架和支架,所述导流盘的外侧设有支撑架。

所述第一环形管与第二环形管的高度低于聚火圈上吸气孔的位置。

工作时,如果用小直径锅体,就将小直径锅体放置于内锅架上,如果用大直径锅体,就取下内锅架,将大直径锅体放置于支撑架上;做菜时,聚火圈和导流盘将火焰及热量均匀散布在锅底,降低了热量的流失,聚火圈和导流盘的结合,又能将火的次火部和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进行回烧,充分利用热能;同时,在第一环形管中通入水,水在第一环形管预热后进入第二环形管内进行加热,最终以热水的形式从出水管道末端的开水阀门排出,提升了能源的利用率。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