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装置、该装置的隔热板及具备该装置的供给热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3692发布日期:2019-02-11 00:12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燃烧装置、该装置的隔热板及具备该装置的供给热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装置、该燃烧装置的隔热板及具备该燃烧装置的供给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燃烧装置,这种燃烧装置具备上端敞开的长方体状的燃烧器壳,在燃烧器壳内设置有燃烧室和位于燃烧室下侧的供气室。供气室与燃烧室通过隔离板隔离开。在燃烧室内以左右具有间隙地排列的方式并列设置有多个燃烧器。

燃烧器壳的比燃烧器的上端靠上方的四周的外壁板部分因燃烧器的燃烧而被剧烈地加热。因此,为了确保燃烧器壳的耐热性,在燃烧器壳的内侧设有对燃烧器壳的外壁板进行隔热的隔热板。此外,在燃烧器壳内还设置有用于安装燃烧器的、与燃烧器的后端缘抵接的安装板。

另外,在这种燃烧装置中,在安装板上设置有延烧板,延烧板配置在各燃烧器间的间隙中,阻碍二次空气的上升,改善延烧性。

然而,这样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安装板与隔热板为彼此独立的构件,因此部件数量增加,结构变得复杂,安装过程麻烦;另一方面,延烧板需要根据燃烧器的有无、位置等进行改变,即使是相同尺寸的安装板,也需要根据燃烧器的不同而采用专用的安装板,因此安装板的种类增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5681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这种情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部件数量少、削减安装板的种类并以简单的构造来改善延烧性的燃烧装置,该燃烧装置所具备的隔热板以及具备该燃烧装置的供给热水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其具有多个燃烧器、用于容纳所述燃烧器的燃烧器壳以及在燃烧时对所述燃烧器壳的内壁进行保护的隔热板,该燃烧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形成有隔热部以及用于固定所述燃烧器的多个燃烧器固定部。

在第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第2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形成有分别位于所述多个燃烧器之间的多个延烧部。

在第2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第3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烧部形成于所述燃烧器固定部。

在第2技术方案或第3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第4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烧部形成为切立形状,构成为能够自所述隔热板所在平面内向与所述隔热板垂直且朝向所述燃烧器的方向弯折。

在第1技术方案~3技术方案中任一者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第5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固定部形成有用于供所述燃烧器的端部插入的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第7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隔热板,其特征在于:该隔热板是第1技术方案~第5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板。

本实用新型的第8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供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供热水装置具有第1技术方案~第5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装置。

实用新型的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燃烧装置,能够减少部件数量、种类并以简单的构造来改善延烧性。即使针对不同种类(数量)的燃烧器,也能够使用相同的隔热板。并且,即使是在使用现场发生了延烧不良的情况下,也能够立即进行应对。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供给热水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燃烧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方框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隔热板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供给热水装置;2、燃烧装置;3、燃烧器;4、燃气供给用歧管;6、风扇;7、燃烧器壳;8、点火电极;HE、热交换器;11、12、外壁板;14、15、隔热板;16、隔热部;17、燃烧器固定部;18、延烧部;19、隔热板安装部;31、燃烧器主体;32、燃烧器帽;141、燃烧用空气喷出孔;171、安装孔;181、切立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燃烧装置的实施方式。另外,附图是为了展示本实用新型而适当地进行了强调、省略、比率的调整的示意性的图,有时与实际的形状、位置关系以及比率不同。

此外,在下述说明书,将燃烧装置的安装状态下的铅垂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燃烧装置的内侧方向称为内侧,将燃烧装置的外侧方向称为外侧。

图1是从前方观察供给热水装置1的内部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燃烧装置的立体图。在供给热水装置1中设有燃烧装置2。在本实施方式中,燃烧装置2用在作为燃气供热水装置的供给热水装置1中,但也能够应用于例如取暖设备用途、或者焚烧炉用途等,具体的用途不受限制。

如图1所示,供给热水装置1包括:燃烧装置2;风扇6,其安装于燃烧装置2的下部,用于将空气鼓入燃烧装置2内;燃气供给用歧管4,其位于燃烧装置2的下部,用于向燃烧装置2供给燃料气体;以及点火电极8,其用于对燃烧装置2进行点火。在燃烧装置2的上部载置有热交换器HE,使利用燃烧装置2产生的燃烧气体用于热交换器HE,由此,能够对供应至热交换器HE的水进行加热。

如图2所示,燃烧装置2用作燃气供热水装置的结构要素,用于对水进行加热,包括:燃烧器壳7,其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长方体形状;多个燃烧器3,它们以左右具有间隙地排列的方式并列设于燃烧器壳7的内部的靠下侧的位置;隔热板,它们设于燃烧器壳7的内侧,对于隔热板的结构,详见后述。

如图3所示,燃烧器3具有:具有左右对置的一对侧板的燃烧器主体31以及具有从左右两侧的覆盖燃烧器主体31的一对侧板的燃烧器帽32。

下面详细介绍隔热板的结构。

燃烧器壳7的比燃烧器3的上端靠上方的四周的外壁板部分因燃烧器3的燃烧而被剧烈地加热。为了确保燃烧器壳7的耐热性,设置有对燃烧器壳7的外壁板部分进行隔热的隔热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表面的外壁板11、后表面的外壁板(未图示)及左右两侧面的外壁板12的比燃烧器3的上端靠上方的部分的内表面进行隔热的前侧的隔热板(未图示)、后侧的隔热板14、以及左右两侧的隔热板15。

如图4所示,隔热板14通过将一张板压制冲切而成。隔热板14一体地包括隔热板安装部19、隔热部16、燃烧器固定部17以及延烧部18。关于板的材质,只要是能够起到隔热效果且确保安装燃烧器的强度的材质即可,可以例举多种金属材质,在此不作特别限定。

隔热部16位于隔热板14的上部,为沿着燃烧器壳7的外壁板部分延伸的板部。如上所述,用于对燃烧器壳7的外壁板部分进行隔热。隔热板安装部19位于隔热部16的上端,自隔热部16所在平面朝向燃烧器壳7的外侧向与隔热部16垂直的方向延伸。在隔热板安装部19上形成有安装孔,用于将隔热板14安装于燃烧器壳7的外壁板。

燃烧器固定部17形成于隔热部16的下侧。燃烧器固定部17与燃烧器壳7的外壁板部分大致平行,且形成有贯穿隔热板14的厚度方向的多个安装孔171,通过将燃烧器主体31的端部(后端部)插入到对应的安装孔171中,从而将燃烧器主体31固定于燃烧器固定部17。

此外,隔热部16与燃烧器固定部17之间的板部被弯折成侧视成日文文字コ字形。在该コ字形下侧弯折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和里外方向贯穿该隔热板14的燃烧用空气喷出孔141。该燃烧用空气喷出孔141用于通过二次空气以供燃烧更加完全,且能够利用二次空气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

此外,延烧部18设于安装孔171之间,具有形成于相邻的安装孔171之间的切立部181。具体而言,在安装孔171之间的板部,形成贯穿该材部的大致U型的槽,将位于槽内的部分作为切立部181。即,切立部181的一端(图中为上端)与燃烧器固定部17相连接,另一端是自由的。切立部181形成为能够根据需要向燃烧器3侧弯折(立起),或回到与燃烧器固定部17位于同一面的位置。在组装完成后的状态下,在切立部181立起的状态下,切立部181分别位于多个燃烧器3之间。

燃烧开始时,从与点火电极8相面对的燃烧器3向相邻的其他燃烧器3进行延烧。因此,延烧部18位于左右的燃烧器3的火焰口形成区域附近而阻碍二次空气的上升。由此,二次空气难以流动到延烧部18的正上方。因此,在延烧时,从隔着间隙相邻的一个燃烧器3的火焰口喷出的混合气的一部分和从另一个燃烧器3的火焰口喷出的混合气的一部分滞留于延烧部18的正上方,促进火从一个燃烧器3向另一个燃烧器3的延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隔热板14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燃烧器主体的多个燃烧器固定部17。由此,燃烧器固定部17与隔热板14一体地形成,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此外,用于延烧的多个延烧部18形成于燃烧器固定部17。由此,延烧部18与燃烧器固定部17以及隔热板14一体地形成,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部件数量。

此外,延烧部18形成为切立形状,构成为能够自隔热板14所在平面内向与隔热板14垂直且朝向所述燃烧器3的方向弯折。由此,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地追加延烧部,仅通过对切立部进行弯折就能够在需要的部位简单地形成延烧部。因此,即使针对不同种类(数量)的燃烧器,也能够使用相同的隔热板,因此,能够减少部件的种类。并且,即使是在使用现场发生了延烧不良的情况下,也能够立即进行应对。

此外,燃烧器固定部17形成有用于供燃烧器主体31的端部插入的安装孔171。由此,能够简单地进行燃烧器主体的组装。

另外,在如上的实施方式中,延烧部18形成于燃烧器固定部17,但燃烧部的形成部位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形成于隔热板14,就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后侧隔热板14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结构也可以适用于前侧的隔热板、左右两侧的隔热板15等。此外,可以根据燃烧器的布置等周边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变更。

另外,延烧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弯折而立起、从而阻碍二次空气的上升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切立部的下端与燃烧器固定部17相连的结构。

上述示例只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除此之外,还有多种不同的实施方式,而这些实施方式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领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后能够想到的,故,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