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风管与分风箱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0482发布日期:2018-12-28 19:09阅读:9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风管与分风箱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管与分风箱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根据空气的物理属性,热的空气会带着污浊的空气漂浮在房间的顶部,相对干净的空气会沉淀在房间的下部。而传统建筑的换风系统通常采用顶棚送风(上送风)的方式,新风从顶部送风进来,和室内的污浊空气混合、一部分稀释新风后再在房间内循环,一部分空气直接通过新风机组抽到室外去。

而采用地送风新技术,地板送风的送风口一般与地面平齐设置,地面需架空,下部空间用作布置送风管或直接用作送风静压箱,送风通过地板送风口进入室内,与室内空气发生热质交换后从房间上部(顶棚或者工作区之上)的出风口排出。通过对比不难得出,用户在室内活动大都为坐姿,因此一般在距离地面1.3米左右的高度呼吸新鲜空气常规的新风通过顶部送风下来,很难到达我们的呼吸道,但地送风的方式通过置换室内空气的方式很容易得到100%新风。

现有的地送风系统所采用的圆形风管和分风箱之间主要采用抱箍式连接,这种抱箍式连接容易造成风管连接不严密,连接处的密封程度不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便于操作,且能够使得连接处更加严密的新型风管与分风箱的连接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风管与分风箱的连接结构,包括分风箱、连接件、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所述分风箱包括箱体和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该箱体顶部的上盖板,所述上盖板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箱体上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上固装有可将出风口全面覆盖并与所述箱体壁厚相等的挡板,挡板朝向所述箱体的外侧隆起,并且挡板上都开设有多个出风孔;

所述第一风管的一端与所述分风箱上的出风口固定连接并连通,并且出风口上的挡板位于第一风管内;

所述连接件包括:

内套管,其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风管的另一端,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风管的端部上,且内套管的两端均螺接有外套管;该内套管的两端部均设有外螺纹段,所述外套管的内壁面上分成相连的内螺纹段和内凸段,一外套管的内凸段向内隆起用于夹紧第一风管,另一外套管的内凸段向内隆起用于夹紧第二风管;

转轴,其一端伸入到所述内套管内并可在该内套管上转动;该转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内套管的中心轴线垂直;

阀片,其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置于所述内套管内,并随该转轴转动,用于控制该内套管的开闭。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孔为锥形孔,并自朝向箱体内侧的一端向朝向箱体外侧的一端收缩。

作为优选,所述挡板为橡胶板。

作为优选,所述挡板朝向所述箱体内的一侧密布有胶粒。

作为优选,所述内套管的内壁面上设置有供第一风管端部和第二风管端部抵靠的环形凸起。

作为优选,所述内套管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加强部;所述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加强部和环形凸起后伸入到所述内套管内。

作为优选,所述内套管两端部上的外螺纹段呈向外收缩状,所述外套管上的内螺纹段呈与所述外螺纹段适配的向内收缩状。

作为优选,所述外套管的内凸段上设置有沿轴向均匀排布的牙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新型风管与分风箱的连接结构,第一风管的一端与分风箱上的出风口相连通,另一端插在内套管中,第二风管的端部插在内套管的另一端,通过拧紧外套管,可使得分风箱、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牢牢固定,且密封压紧,安全可靠。另外,内套管中装有阀片,省却了安装风阀,减少了工艺步骤,提升了连接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再有,分风箱的进风口引入新风,新风从覆盖在出风口上的挡板中的出风孔流出时,由于压力作用,可使出风速度有明显提升,大大提升了分风箱的送风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风管与分风箱的连接结构的轴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新型风管与分风箱的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内套管;1a、外螺纹段;1b、环形凸起;1c、加强部;2、外套管;2a、内螺纹段;2b、内凸段;2c、牙部;3、转轴;4、阀片;5、转柄;6、螺栓;7、第一风管;8、第二风管;9、箱体;10、上盖板;11、进风口;12、挡板;13、出风孔;14、胶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新型风管与分风箱的连接结构,包括分风箱、连接件、第一风管7和第二风管8,所述第一风管7和第二风管8为等直径的圆形风管。

所述快速分风箱包括箱体9和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该箱体9顶部的上盖板10。该箱体9为一长方体,顶部为开口。上盖板10的长度和宽度与箱体9的长度和宽度相等。该上盖板10扣盖在箱体9的开口上,并通过螺栓(图中未示)与箱体9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板10上开设有一个进风口11,该箱体9的侧壁上开设有两个出风口,每一出风口上均固装有一个可将出风口全面覆盖并与所述箱体9壁厚相等的挡板12。挡板12通过卡接的方式卡紧在出风口上。如图2所示,各个挡板12均朝向所述箱体9的外侧隆起,

如图2所示,每一挡板12上都开设有多个出风孔13,出风孔13从厚度方向贯穿挡板12,另外,出风孔13在挡板12上均匀分布。

上述快速分风箱,其进风口11引入新风,新风从覆盖在出风口上的挡板12中的出风孔13流出时,由于压力作用,可使出风速度有明显提升,大大提升了分风箱的送风效率。

所述出风孔13优选为锥形孔,并自朝向箱体9内侧的一端向朝向箱体9外侧的一端收缩。优选地,所述出风孔13的锥度为1:1。如此一来,出风孔13两侧的压力差进一步加大,内侧的压力远大于外侧的压力,从而可进一步提升出风流速。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挡板12优选为橡胶板,有助于减轻箱体9的整体重量。再有,所述挡板12朝向所述箱体9内的一侧密布有胶粒14,胶粒14能够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尘埃,使得从箱体9流出的新风更加清洁干净,利于人体健康。

上述分风箱中的每一出风口通过一个第一风管7与连接件相连,该连接件还与一个第二风管8相连,下面以分风箱中一个出风口处的连接结构为例进行详述。

第一风管7的一端与分风箱上的一出风口固定连接并连通,该第一风管7的端部通过卡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分风箱中的箱体9固定。该出风口上的挡板12位于第一风管7内。

连接件包括内套管1、外套管2、转轴3和阀片4。其中,所述内套管1为圆形套管。外套管2也为圆形套管,内壁面上分成相连的内螺纹段2a和内凸段2b,其中,内凸段2b呈环形。

如图2所示,内套管1的两端均螺接有外套管2,外套管2的内螺纹段2a与内套管1端部的外螺纹段1a相互连接。

进行连接时,将外套管2与内套管1拧松,然后,第一风管7上不与分风箱中箱体9相连的的端部被插入到一侧外套管2的内凸段2b,直至该第一风管7伸入到内套管1中,接着,将第二风管8的端部从另一侧外套管2的内凸段2b插入,直至该第二风管8伸入到内套管1中。当将第一风管7插入到所述内套管1时,为了避免该第一风管7伸入到内套管1内部的长度过长而造成第二风管8无法伸入,于是,在内套管1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环形凸起1b,该环形凸起1b位于内套管1的中部并且两端到内套管1中心处的距离相等。再有,环形凸起1b的厚度要比第一风管7和第二风管8的厚度大,如此,第一风管7伸入到内套管1中时,当第一风管7的端部抵靠在环形凸起1b的端部时,该第一风管7便插入到位,同理,第二风管8也是如此。

当将内套管1两侧的第一风管7和第二风管8插入到位后,拧紧外套管2,一侧外套管2内的内凸段2b便可将第一风管7夹紧,另一侧外套管2内的内凸段2b可将第二风管8夹紧,从而实现了分风箱、第一风管7和第二风管8的连接。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套管1两端部上的外螺纹段1a呈向外收缩状,所述外套管2上的内螺纹段2a呈与所述外螺纹段1a适配的向内收缩状,如此结构,则能够使得外套管2将第一风管7和第二风管8夹得更夹紧实。再有,进一步改进地,如图2所示,所述外套管2的内凸段2b上设置有沿轴向均匀排布的牙部2c,该牙部2c可进一步增大外套管2与第一风管7和第二风管8之间的摩擦,使得外套管2与第一风管7之间进一步咬紧。

再为了提升外套管2与第一风管7之间的连接牢固度,优选地,在外套管2上沿径向拧入至少一个螺栓6,拧紧螺栓6,便可使得外套管2与第一风管7和第二风管8之间夹得更紧,更加牢固。

再如图1和图2所示,转轴3从内套管1中部沿径向插入,该转轴3的一端伸入到所述内套管1内并可在该内套管1上转动,由于是径向插入,所以该转轴3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内套管1的中心轴线垂直。阀片4固定在所述转轴3上,置于所述内套管1内,并随该转轴3转动,用于控制该内套管1的开闭。

再改进地,所述内套管1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加强部1c。所述转轴3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加强部1c和环形凸起1b后伸入到所述内套管1内。该加强部1c可以是一个圆柱形突起,也可以是一个环形突起,总之,能够巩固转轴3所在处的强度即可。由于内套管1是圆形套管,环形凸起1b所包围的区域且截面也是圆形,因此,所述阀片4亦为圆形,该阀片4的直径与环形凸起1b所包围之区域的内径相等。转动转轴3便可转动阀片4,使得内套管1开启或关闭,从而使得本实施例中的新型风管连接件还能起到风阀的作用。

为了便于转动转轴3来控制阀片4的转动,优选地,所述转轴3上置于所述内套管1之外的端部上安装有转柄5,借助该转柄5便可轻松转动转轴3。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新型风管与分风箱的连接结构,第一风管7的一端与分风箱上的出风口相连通,另一端插在内套管1中,第二风管8的端部插在内套管1的另一端,通过拧紧外套管2,可使得分风箱、第一风管7和第二风管8牢牢固定,且密封压紧,安全可靠。另外,内套管1中装有阀片4,省却了安装风阀,减少了工艺步骤,提升了连接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再有,分风箱的进风口引入新风,新风从覆盖在出风口上的挡板12中的出风孔13流出时,由于压力作用,可使出风速度有明显提升,大大提升了分风箱的送风效率。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