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霜装置以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1972发布日期:2019-03-30 08:0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除霜装置以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空气调节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除霜装置以及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在夏季对制冷需求的提升及在冬季室内对采暖要求的提升,空调以及空气源热泵的使用频率以及时间也越来越高。然而,空调以及空气源热泵在使用时会产生结霜现象,进而影响空调以及空气源热泵的使用性能。以空调为例,空调在制冷或制热过程中,换热器会与外部的空气形成温度差,由于空气中含有水分并且湿度较大,进而导致空气中的水分会在换热器的翅片上形成水滴,并随着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而形成冰霜甚至结冰现象。换热器中出现结霜现象会降低空调的制冷与制热效果,进而影响室内的舒适度。

现有的除霜方式是室内机停机,经过压缩机的制冷剂反向运转送至制冷侧,利用制冷剂带的热量进行融霜。此种融霜方式耗电量大,同时室内侧温度不宜保证,降低室内舒适度,整体空调的能效比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除霜装置以及空调。

本申请提供一种除霜装置,包括:

电加热装置,用于对换热器进行加热;

太阳能发电组件,与电加热装置连接,以对电加热装置供电。

进一步地,除霜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用于获取换热器的第一温度值;

比较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将第一温度值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控制器,分别与比较器、电加热装置连接,用于在第一温度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电加热装置对换热器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除霜装置还包括:

计时器,与控制器连接,用于获取电加热装置对换热器的加热时间;

温度传感器还用于获取换热器在被加热预设的加热时间后的第二温度值;

比较器还用于将第二温度值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控制器还用于在第二温度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电加热装置对换热器进行再次加热。

进一步地,除霜装置还包括:

报警装置,与控制器连接,用于发出报警信号;

计数器,与控制器连接,用于获取电加热装置对换热器连续施加的加热次数;

温度传感器还用于获取换热器在被连续加热预设的加热次数后的第三温度值;

比较器还用于将第三温度值与预设的第三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控制器还用于在第三温度值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进一步地,电加热装置包括柔性的电加热管或电热丝。

进一步地,太阳能发电组件为薄膜太阳能电池。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外机,外机中设有换热器,还包括上述的除霜装置。

进一步地,换热器包括翅片以及穿设于翅片中的换热管;电加热装置包括柔性的电加热管或电热丝,电加热管或电热丝沿换热管的穿设方向穿设于翅片中。

进一步地,外机上设有进风口,太阳能发电组件固定设置于外机上或者承载外机的墙壁上,且靠近进风口设置。

进一步地,外机包括机壳,机壳上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出风口以及开口部,且换热器位于开口部与出风口之间;

除霜装置中设有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皆设置于换热器上,且位于换热器上对应开口部的区域。

本申请提供的除霜装置以及空调,通过利用太阳能发电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向电加热装置提供电能,进而降低公共电能的消耗。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除霜装置的结构框架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机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机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管或电热丝在翅片中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管或电热丝在翅片中的安装位置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机壳结构后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附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除霜装置,包括:

电加热装置1,用于对换热器9进行加热;

太阳能发电组件2,与电加热装置1连接,以对电加热装置1供电。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9例如但不局限于翅片换热器,翅片换热器一般包括翅片91以及穿设于翅片91中的换热管92。太阳能发电组件2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向电加热装置1提供电能,从而使得电加热装置1无需消耗公共电能。电加热装置1在太阳能发电组件2的供电下可对换热器9进行加热,其加热对象可为换热器9中的翅片91和/或换热管92。通过对换热器9加热,可避免或消除换热器9上的结霜现象,进而确保空调的制冷或制暖效果。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除霜装置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3,用于获取换热器9的第一温度值;

比较器7,与温度传感器3连接,用于将第一温度值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控制器4,分别与比较器7、电加热装置1连接,用于在第一温度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电加热装置1对换热器9进行加热。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3设置于换热器9中,用于获取换热器9的温度值,且该温度值为第一温度值。比较器7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温度值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进行比较,控制器4用于在第一温度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电加热装置1对换热器9进行加热。其中,当第一温度值低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时,说明换热器9的温度很低,空气中的水分容易在换热器9上结霜。通过电加热装置1对换热器9进行自动加热,可避免或消除换热器9上的结霜现象,进而确保空调的制冷或制暖效果。

第一温度阈值可为-20℃~-5℃之间,优选为-10℃。第一温度阈值的大小可根据除霜装置所处环境情况进行适应性设定。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除霜装置还包括计时器6,与控制器4连接,用于获取电加热装置1对换热器9的加热时间;

温度传感器3还用于获取换热器9在被加热预设的加热时间后的第二温度值;

比较器7还用于将第二温度值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控制器4还用于在第二温度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电加热装置1对换热器9进行再次加热。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计时器6用于对换热器9的加热时间进行计时,以获取电加热装置1对换热器9的加热时间。当加热的时间达到预设的加热时间后停止加热。电加热器在预设的加热时间内对换热器9进行加热,温度传感器3获取加热后的换热器9的温度值,且该温度值为第二温度值。比较器7根据获取的第二温度值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当第二温度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说明电加热装置1本次对换热器9的加热并不能有效地进行除霜或除霜效果不明显,需要对换热器9进行再次加热。

第二温度阈值可为-5℃~0℃之间,优选为-5℃。第二温度阈值的大小可根据除霜装置所处环境情况进行适应性设定。

预设的加热时间可为10-15min。加热时间的大小可根据电加热装置1的功率的大小进行适应性设定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除霜装置还包括:

报警装置5,与控制器4连接,用于发出报警信号;

计数器10,与控制器4连接,用于获取电加热装置1对换热器9连续施加的加热次数;

温度传感器3还用于获取换热器9在被连续加热预设的加热次数后的第三温度值;

比较器7还用于将第三温度值与预设的第三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控制器4还用于在第三温度值小于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报警装置5发出报警信号。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报警信号可为光电信号和/或声音信号,以便使用人员及时发现并进行手动除霜,防止换热管92发生冻裂情况,提高换热器9使用寿命。报警装置5优选但不局限于声光报警器等。

计数器10用于获取电加热装置1对换热器9连续施加的加热次数。在每次除霜过程中,至少需要对换热器9进行一次加热,若首次加热后的换热器9的温度值依旧小于第二温度阈值时会对换热器9进行第二次的加热,以形成连续加热,直至除霜自动完成或者告知使用人员进行手动除霜,所以本文中对换热器9连续施加的加热次数可理解为在每次除霜过程中对换热器9施加的加热次数。

当换热器9在被连续加热的次数达到预设的加热次数时,且第三温度值依旧小于预设的第三温度阈值时,说明换热器9上的霜层难以自动清除或者换热器9可能出现问题,此时控制器4控制报警装置5发出上述的报警信号。

预设的加热次数优选为2-4次。当然,根据预设的加热时间的大小可对加热次数进行适应性设定。

第三温度阈值可为-5℃~0℃之间,优选为-5℃。第三温度阈值的大小可根据除霜装置所处环境情况进行适应性设定。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除霜装置中包括:

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3,用于获取换热器9上不同位置的温度值;

比较器7还用于将多个温度传感器3获取的温度值进行比较,以获得最低温度值,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或第三温度值皆为相应的最低温度值。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除霜装置中设有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3,以用于测量换热器9不同位置的温度值,以提高换热器9温度值的测量精度。其中,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3获取的两个以上的温度值由比较器7进行比较,以获得最低温度值,且第一温度值、第二温度值或第三温度值皆为相应的最低温度值。例如:在判断是否开启电加热装置1时,通过比较器7将温度传感器3获取的两个以上的温度值进行比较,以获取第一温度值,将第一温度值与第一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在判断是否需要持续加热时,通过比较器7将温度传感器3在被加热预设的加热次数后温度值进行比较,以获取第二温度值,将第二温度值与第二温度阈值进行比较等;在判断是否报警时,通过比较器7将温度传感器3获取换热器9在被连续加热预设的加热次数后温度值进行比较,以获取第三温度值,将第三温度值与第三温度阈值进行比较等。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电加热装置1包括柔性的电加热管11或电热丝。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电加热装置1可为电加热管11或者电热丝,其中电加热管11或者电热丝在通电后产生的热量可传导至换热器9上,以实现对换热器9进行加热。

电加热管11或电热丝为柔性结构,可实现电加热管11或者电热丝在换热器9中可弯曲设置,不仅便于电加热管11或者电热丝在换热器9中的安装,且可增加电加热管11或者电热丝对换热器9的加热位置,以提高换热器9的受热均匀性。

此外,电加热装置1的电线接头采用插接接头形式,便于接线。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太阳能发电组件2为薄膜太阳能电池。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柔性可弯曲、质量轻、弱光性好、颜色可调、形状可塑等优点,适配于空调外机88中使用。其中,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为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砷化镓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有机柔性太阳能电池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然,在某些应用场合中,太阳能发电组件2也可为刚性的太阳能电池片,例如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

请参考附图2-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外机8,外机8中设有换热器9,还包括上述的除霜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包括外机8,外机8一般安装于室外。外机8包括机壳81,以及设置于机壳81中的换热器9。除霜装置中的电加热装置1可对换热器9进行加热,以避免或消除换热器9上的结霜现象,进而确保空调的制冷或制暖效果。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换热器9包括翅片91;电加热器包括电加热管11或电热丝,电加热管11或电热丝穿设于翅片91中。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换热器9中的翅片91上设有安装孔,电加热管11或电热丝穿设于安装孔中,以实现将热量传导至翅片91上,翅片91受热后温度升高,同时也将热量传导至换热管92上,使得换热管92温度升高。

请参考附图4-5,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换热器9中包括穿设于翅片91中的换热管92;电加热管11或电热丝为柔性结构,且沿换热管92的穿设方向穿设于翅片91中。

换热器9中的换热管92弯曲穿设于翅片91中,以提高换热管92的散热面积。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电加热管11或电热丝为柔性结构,进而可沿换热管92的穿设方向穿设于翅片91中,使得整个换热管92上皆可受到来自电加热管11或电热丝的热量传导,进一步提高换热器9的受热均匀性。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外机8上设有进风口814,太阳能发电组件2固定设置于外机8上或者承载外机8的墙壁上,且靠近进风口814设置。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外机8的机壳81上设有进风口814,进风口814可用于向换热器9中输送外部的空气。太阳能发电组件2固定设置于外机8上,具体可设置在外机8的机壳81上,且靠近进风口814设置。太阳能发电组件2在发电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该热能可向其周围的空气中传导,使得靠近进风口814处的空气温度提高,进而使得进入换热器9中的空气温度相对较高,进一步避免或消除换热器9上的结霜现象。太阳能发电组件2可位于机壳81的顶部、机壳81前表面,不仅便于安装太阳能发电组件2,且还可提高太阳能发电组件2对太阳能的采集量。机壳81的顶部以及出风口811的两侧上可设置有安装孔,以便于太阳能发电组件2安装在机壳81上。当然,太阳能发电组件2也还可以不设置在外部物体上,例如承载空调外机8的墙壁上,或者窗栏上等。

请参考附图2和6,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外机8的机壳81上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出风口811以及开口部812,且换热器9位于开口部812与出风口811之间;

除霜装置中设有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3,两个以上的温度传感器3皆设置于换热器9上,且位于换热器9上对应开口部812的区域。

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机壳81上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出风口811以及开口部812。出风口811用于将外机8中的热量以风的形式排出,开口部812用于提高换热器9与外部环境的连通面积以提高换热器9的散热性能。优选地,出风口811位于机壳81的正面,开口部812位于机壳81的背面。换热器9位于开口部812与出风口811之间。在换热器9上对应开口部812的区域中通风性较好,进而可使得设置于该区域内的温度传感器3测量的换热器9的温度值比较精确。

请参考附图2,出风口811、进风口814以及开口部812在机壳81上的位置关系如下:出风口811位于机壳81的前表面,开口部812位于机壳81的后表面,进风口814位于机壳81的左侧面。

此外,开口部812中还设有连接有机壳81顶部与底部的加强杆813,以提高机壳81的结构强度。

需要理解的是,本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