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集热设备与太阳能过水热热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9729发布日期:2019-03-19 21:21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太阳能集热设备与太阳能过水热热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热水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太阳能集热设备与太阳能过水热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太阳能集热设备在集热过程中存在集热效率低,热水时间长,往往需要等待数小时温度才能达到理想数值的问题。现有的太阳能热水器还存在只能单一的采用太阳能供热,在连续的阴天情况下无法满足用户的热水需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集热设备与太阳能过水热热水系统,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太阳能集热设备在集热过程中存在集热效率低,热水时间长,往往需要等待数小时温度才能达到理想数值的问题;还能进一步解决太阳能热水系统存在的只能单一的采用太阳能供热,在连续的阴天情况下无法满足用户的热水需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太阳能集热设备,包括集热箱组件,集热箱组件包括集热采光箱和过水管,集热采光箱包括底板、围板和顶板,底板上端外侧沿外周围合有围板,围板的顶部形成箱体开口,围板的顶部设有能封堵箱体开口的顶板,底板的顶面涂覆有太阳能集热涂层,底板和围板均为保温复合板,保温复合板包括第一外层、第二外层和保温层,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之间为保温层,顶板为透光板;围板内设有过水管,过水管外壁涂覆有太阳能集热涂层,过水管呈单层且弯曲状分布,过水管包括各个依次连接在一起且互相连通的连接管段,任意两个连接管段的外壁均不接触,过水管的两端均穿出于集热采光箱外侧。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还可包括安装架,安装架的下部设有能调节安装架朝向的换向装置,安装架的顶面设有一组集热箱组件,集热箱组件中过水管的两端分别称为进水连接端和出水连接端。

上述还可包括安装架,安装架的下部设有能调节安装架朝向的换向装置,安装架顶面分布有至少两个集热采光箱,所有的集热箱组件中的过水管通过连接管依次串联在一起形成组合水管,组合水管的两端分别称为进水连接端和出水连接端。

上述换向装置可为齿轮换向组件,齿轮换向组件包括纵向连接座、横向连接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连接横杆、从动轴、轴承座总成、从动轮、电机和主动轮,纵向连接座的上部右侧设有安装架,安装架的下方设有横向连接座,横向连接座的左部与纵向连接座的右侧面固定在一起,安装架底面的左部沿前后向间隔分布有左前铰接座、左后铰接座,安装架底面的右侧中部设有右中铰接座,左前铰接座、左后铰接座和右中铰接座的铰接轴线均沿左右向分布,右中铰接座与横向连接座铰接在一起,左前铰接座与第一连杆的上端铰接在一起,左后铰接座与第二连杆的上端铰接在一起,第一连杆的下端与第二连杆的下端之间铰接有连接横杆,连接横杆的中部设有从动轴,对应从动轴位置的纵向连接座的右侧面安装有轴承座总成,从动轴的左端安装与轴承座总成内且能相对其旋转,从动轴的右端设有能与之同步转动的从动轮,对应轴承座总成上方位置的纵向连接座的右侧面安装有电机,电机的右端面上设有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的右端安装有与从动轮啮合在一起的主动轮。

上述换向装置可为液压换向组件,液压换向组件包括支撑架和前铰接连杆组件,安装架的下方设有支撑架,安装架和支撑架之间设有前铰接连杆组件,前铰接连杆组件包括前一连杆、前二连杆、前一液缸和前二液缸,安装架的底面固定有前一连杆,前一连杆的左端与前二连杆的左端铰接在一起,前二连杆的右端与支撑架的顶面铰接在一起,前一连杆和前二连杆之间设有前一液缸,前一液缸的固定端和活动端分别与前一连杆和前二连杆铰接在一起,前二连杆与支撑架之间设有前二液缸,前二液缸的固定端和活动端分别与前二连杆和支撑架铰接在一起。

上述安装架和支撑架之间还可设有位于前铰接连杆组件后方的后铰接连杆组件,后铰接连杆组件与前铰接连杆组件的结构相同,且两者沿前后向呈镜像对称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使用太阳能集热设备的太阳能过水热热水系统,包括存水容器、太阳能集热设备、套管式孔口差位阀、开关阀、第一启闭阀、第二启闭阀、第三启闭阀、第四启闭阀、第一三通接头、第二三通接头、第三三通接头、第四三通接头、第一三通阀、泄压阀、出水部件和出水龙头,开关阀、第一启闭阀、第二启闭阀、第三启闭阀和第四启闭阀均设有两个接口;存水容器底部设有均能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套管式孔口差位阀安装于第一连通孔处;套管式孔口差位阀包括阀体、连通管、出水管、差位管、调节轴和齿条,阀体的下部左侧设有第一接口,阀体的上部左侧设有第二接口,阀体上设有能连通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连接通道,连通管的下部安装于第二接口内;阀体的右部设有沿竖直方向上下贯通的差位通道,差位通道的上端称为上差位接口,差位通道的下端称为下差位接口,出水管的下部安装于上差位接口内,出水管的上端低于连通管的上端,出水管的管壁下部设有能与其内腔相通的排水口,排水口位于阀体上方,出水管的下部内侧套装有位于差位通道内且能封堵排水口的差位管,差位管上设有能与其内腔相通的调节口,调节口位于排水口下方且能在差位管上行时与排水口连通,差位管的顶端高于排水口,差位管顶端与排水口之间的间距大于调节口的高度;阀体的右部安装有能旋转的调节轴,调节轴的左端穿入差位通道内并固定有调节齿轮,差位管的下端固定有能与调节齿轮啮合在一起且能上下移动的齿条,阀体的上部安装于第一连通孔内,连通管和出水管均位于存水容器内,连通管的顶端不低于存水容器的最高水位线,排水口位于存水容器内且位于存水容器的底部,第一接口处通过连接管安装有开关阀;下差位接口与第一启闭阀的其一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一启闭阀的其二接口与第一三通接头的其一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一三通接头的其二接口与第一三通阀的其一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一三通接头的其三接口与第三三通接头的其一接口之间通过连接管串联有第二启闭阀;第一三通阀的其二接口与第二三通接头的其一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一三通阀的其三接口与出水部件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二三通接头的其二接口第二连通孔之间通过连接管串联有泄压阀,第二三通接头的其三接口与第四三通接头的其一接口通过连接管串联有第三启闭阀;第三三通接头的其二接口与太阳能集热设备的出水连接端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三三通接头的其三接口与出水龙头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四三通接头的其二接口与太阳能集热设备的进水连接端之前通过连接管串联有第四启闭阀,第四三通接头的其二接口上连接有水源连接管。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二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存水容器可为能通过供电对其内腔的水进行加热的电热水箱。

上述齿条可为立板,立板的上部与差位管的下端中部固定在一起,立板的中部设有左右贯通的矩形孔,调节齿轮位于矩形孔之间,矩形孔后侧面的前部或矩形孔前侧面的后部沿竖直方向依次分布有能与调节齿轮啮合在一起的配合齿。

上述对应调节轴位置的阀体外侧可设有套装在调节轴外侧的安装座,安装座与调节轴之间设有密封圈。

上述调节轴与安装座之间可设有能防止调节轴左右移动的限位部件,限位部件为环形压盖,安装座内设有套装在调节轴外侧的第一环台,调节轴外侧设有套装在安装座内的第二环台,第二环台位于第一环台的右侧,调节轴的右部外侧套装有环形压盖,环形压盖的左端面抵在第二环台右侧,且环形压盖与安装座固定安装在一起。

上述调节轴的右端可固定有能与之同步旋转的操作旋钮。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涂覆于过水管上的太阳能集热涂层,可实现对位于过水管内的水的加热,通过涂覆于底板上的太阳能集热涂层,可对集热采光箱进行加热和保温,对过水管内的水实现进一步的加热和保温;通过使任意两个连接管段的外壁均不接触,可使得阳光能更加充分的照射到过水管上,且能使阳光透过间隙照射到底板上,确保底板能有充足的采光集热过程,由此可进一步增强本实用新型的集热效果,使得过水管内的水能实现即时加热,出水温度能直接满足用户需求,无需长时间等待,尤其是阳光充分时,可实现过水即热,满足用户即时取用热水的需求;通过将太阳能集热设备与存水容器和套管式孔口差位阀组合连接在一起,可实现双流向热水系统的水流双向变换,使存水容器为电热水箱,可便于用户选择太阳能或电能的热水方式,满足用户的热水需求。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6中的套管式孔口差位阀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附图7的右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底板,2为围板,3为顶板,4为过水管,5为安装架,6为纵向连接座,7为横向连接座,8为第一连杆,9为第二连杆,10为连接横杆,11为从动轴,12为从动轮,13为电机,14为主动轮,15为支撑架,16为前一连杆,17为前二连杆,18为前一液缸,19为前二液缸,20为存水容器,21为开关阀,22为第一启闭阀,23为第二启闭阀,24为第三启闭阀,25为第四启闭阀,26为第一三通接头,27为第二三通接头,28为第三三通接头,29为第四三通接头,30为第一三通阀,31为泄压阀,32为出水部件,33为出水龙头,34为第一连通孔,35为第二连通孔,36为阀体,37为连通管,38为出水管,39为差位管,40为调节轴,41为齿条,42为连接通道,43为差位通道,44为排水口,45为调节口,46为调节齿轮,47为矩形孔,48为配合齿,49为安装座,50为操作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如附图1、2、3、4、5、6所示,该太阳能集热设备包括集热箱组件,集热箱组件包括集热采光箱和过水管4,集热采光箱包括底板1、围板2和顶板3,底板1上端外侧沿外周围合有围板2,围板2的顶部形成箱体开口,围板2的顶部设有能封堵箱体开口的顶板3,底板1的顶面涂覆有太阳能集热涂层,底板1和围板2均为保温复合板,保温复合板包括第一外层、第二外层和保温层,第一外层和第二外层之间为保温层,顶板3为透光板;围板2内设有过水管4,过水管4外壁涂覆有太阳能集热涂层,过水管4呈单层且弯曲状分布,过水管4包括各个依次连接在一起且互相连通的连接管段,任意两个连接管段的外壁均不接触,过水管4的两端均穿出于集热采光箱外侧。

根据需求,过水管4的分布可采用现有公知形状,如呈圆环形螺旋分布、多边形螺旋分布或蛇形分布等,其中螺旋分布的方向既可为顺时针方向也可为逆时针方法;保温层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太阳能集热涂层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将现有公知的用于太阳能集热的吸热涂料涂覆在相应的底板1或/和过水管4外壁上,由此可形成相应的太阳能集热涂层;过水管4可与围板2限位安装在一起,或者,过水管4可与底板1限位安装在一起;集热采光箱可采用现有公知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棱柱体等。使用过程中,可将本实施例安置与屋顶、墙壁或地面等能照射到阳光的位置,可将过水管4的一端与水源出口连接,将过水管4的另一端与用水处或储水容器的进水口连接,之后可调整集热箱组件的朝向,使阳光能照射到透光板,此时阳光将透过透光板照射到过水管4上并通过涂覆于过水管4上的太阳能集热涂层,实现对位于过水管4内的水的加热,具有良好的集热效果,在该过程中,阳光还将透过透光板照射到底板1上并作用在涂覆于底板1上的太阳能集热涂层,由此可实现对集热采光箱的加热和保温,从而实现对过水管4内的水的加热和保温,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保温效果和集热效率,使得过水管4内的水能实现即时加热,出水温度能直接满足用户需求,无需长时间等待;通过使任意两个连接管段的外壁(除连接端面以外的其余所有外侧面)均不接触,可使得阳光能更加充分的照射到过水管4上,且能使阳光透过间隙照射到底板1上,确保底板1能有充足的采光集热过程,由此可进一步增强本实施例的集热效果。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太阳能集热设备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3、4、5、6所示,还包括安装架5,安装架5的下部设有能调节安装架5朝向的换向装置,安装架5的顶面设有一组集热箱组件,集热箱组件中过水管4的两端分别称为进水连接端和出水连接端。由此可便于用户通过控制换向装置实现对集热箱组件朝向的调节,从而可使集热采光箱能根据阳光的照射角度调整,提高本实施例的集热效率。

如附图3、4、5、6所示,还包括安装架5,安装架5的下部设有能调节安装架5朝向的换向装置,安装架5顶面分布有至少两个集热采光箱,所有的集热箱组件中的过水管4通过连接管依次串联在一起形成组合水管,组合水管的两端分别称为进水连接端和出水连接端。由此可便于用户通过控制换向装置实现对集热箱组件朝向的调节,从而可使集热采光箱能根据阳光的照射角度调整,提高本实施例的集热效率。根据需求,安装架5前侧可按照矩阵分布有多组集热箱组件,所有的过水管4可按照“一条龙”的顺序或其它现有公知的连接顺序依次串联,即上一个过水管4的出水端与下一个过水管4的进水端连接在一起,此时首部过水管4的进水端为组合进水管,尾部过水管4的出水端为组合出水管,由此可将多个过水管4连接在一起,延长水流从水源出口流入储水容器或用水处的路径,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热水效率。

实施例二:如附图3、4所示,换向装置为齿轮换向组件,齿轮换向组件包括纵向连接座6、横向连接座7、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连接横杆10、从动轴11、轴承座总成、从动轮12、电机13和主动轮14,纵向连接座6的上部右侧设有安装架5,安装架5的下方设有横向连接座7,横向连接座7的左部与纵向连接座6的右侧面固定在一起,安装架5底面的左部沿前后向间隔分布有左前铰接座、左后铰接座,安装架5底面的右侧中部设有右中铰接座,左前铰接座、左后铰接座和右中铰接座的铰接轴线均沿左右向分布,右中铰接座与横向连接座7铰接在一起,左前铰接座与第一连杆8的上端铰接在一起,左后铰接座与第二连杆9的上端铰接在一起,第一连杆8的下端与第二连杆9的下端之间铰接有连接横杆10,连接横杆10的中部设有从动轴11,对应从动轴11位置的纵向连接座6的右侧面安装有轴承座总成,从动轴11的左端安装与轴承座总成内且能相对其旋转,从动轴11的右端设有能与之同步转动的从动轮12,对应轴承座总成上方位置的纵向连接座6的右侧面安装有电机13,电机13的右端面上设有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的右端安装有与从动轮12啮合在一起的主动轮14。使用过程中,可将本实施例逆时针旋转90°,将纵向连接座6放置在地面或房屋顶面等位置,之后可通过电机13正反转和旋转角度的调整依次带动主动轮14、从动轮12、从动轴11、连接横杆10产生相应的动作,此时连接横杆10将绕从动轴11的轴线旋转,从而带动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和安装架5发生角度偏移,此时安装架5将相对横向连接座7绕右中铰接座的轴线方向偏转,实现对集热箱组件的角度调整。根据需求,可将电机13与现有公知的控制器电连接在一起,并将现有公知的太阳跟踪传感器(或太阳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在一起,由此可通过太阳跟踪传感器检测太阳的位置,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13的正反转和旋转角度,使得各个集热箱组件中顶板3正对太阳,从而可延长太阳对集热箱组件的日照时长和日照效率,提高本实施例的集热效率;还可将电机13与现有公知的控制器电连接在一起,并在控制器中输入通过气象监测数据整理得出的电机13控制方案,由此可使得电机13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相应的电机13的正反转和旋转角度的调整,使得各个集热箱组件中顶板3正对太阳,从而可延长太阳对集热箱组件的日照时长和日照效率,提高本实施例的集热效率;安装架5的顶面可呈左高右低的倾斜状,各个集热箱组件中的底板1均座于安装架5的顶面上且呈左高右低的倾斜状,由此可使太阳光能对集热箱组件的顶板3具有更好的照射角度。

实施例三:如附图5所示,换向装置为液压换向组件,液压换向组件包括支撑架15和前铰接连杆组件,安装架5的下方设有支撑架15,安装架5和支撑架15之间设有前铰接连杆组件,前铰接连杆组件包括前一连杆16、前二连杆17、前一液缸18和前二液缸19,安装架5的底面固定有前一连杆16,前一连杆16的左端与前二连杆17的左端铰接在一起,前二连杆17的右端与支撑架15的顶面铰接在一起,前一连杆16和前二连杆17之间设有前一液缸18,前一液缸18的固定端和活动端分别与前一连杆16和前二连杆17铰接在一起,前二连杆17与支撑架15之间设有前二液缸19,前二液缸19的固定端和活动端分别与前二连杆17和支撑架15铰接在一起。在使用过程中,可将前一液缸18和前二液缸19分别与液压供液系统连接在一起,其中液压供液系统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液压泵、液压站等;之后可通过调节前一液缸18或/和前二液缸19的伸缩量实现对安装架5相对支撑架15的角度调节,从而可使集热采光箱能根据阳光的照射角度调整,提高本实施例的集热效率。根据需求,前一液缸18和前二液缸19的伸缩量调节可采用手动控制或自动控制,前一液缸18和前二液缸19均可采用现有公知的长度调节装置作为等效替换,如气缸或电动推杆或手摇式升缩杆等;换向装置还可采用其它现有公知技术。

如附图5所示,安装架5和支撑架15之间还设有位于前铰接连杆组件后方的后铰接连杆组件,后铰接连杆组件与前铰接连杆组件的结构相同,且两者沿前后向呈镜像对称分布。由此可提高液压换向组件的稳定性。根据需求,将后铰接连杆组件中与前一液缸18相对应的部件称为后一液缸,后一液缸和前一液缸18可采用同步控制,将后铰接连杆组件中与前二液缸19相对应的部件称为后二液缸,后二液缸和前二液缸19可采用同步控制,由此可使本实施例的控制更加方便省力。

实施例四:如附图1、2、3、4、5、6、7、8所示,该使用上述太阳能集热设备的太阳能过水热热水系统,包括存水容器20、太阳能集热设备、套管式孔口差位阀、开关阀21、第一启闭阀22、第二启闭阀23、第三启闭阀24、第四启闭阀25、第一三通接头26、第二三通接头27、第三三通接头28、第四三通接头29、第一三通阀30、泄压阀31、出水部件32和出水龙头33,开关阀21、第一启闭阀22、第二启闭阀23、第三启闭阀24和第四启闭阀25均设有两个接口;存水容器20底部设有均能与其内腔相通的第一连通孔34和第二连通孔35,套管式孔口差位阀安装于第一连通孔34处;套管式孔口差位阀包括阀体36、连通管37、出水管38、差位管39、调节轴40和齿条41,阀体36的下部左侧设有第一接口,阀体36的上部左侧设有第二接口,阀体36上设有能连通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连接通道42,连通管37的下部安装于第二接口内;阀体36的右部设有沿竖直方向上下贯通的差位通道43,差位通道43的上端称为上差位接口,差位通道43的下端称为下差位接口,出水管38的下部安装于上差位接口内,出水管38的上端低于连通管37的上端,出水管38的管壁下部设有能与其内腔相通的排水口44,排水口44位于阀体36上方,出水管38的下部内侧套装有位于差位通道43内且能封堵排水口44的差位管39,差位管39上设有能与其内腔相通的调节口45,调节口45位于排水口44下方且能在差位管39上行时与排水口44连通,差位管39的顶端高于排水口44,差位管39顶端与排水口44之间的间距大于调节口45的高度;阀体36的右部安装有能旋转的调节轴40,调节轴40的左端穿入差位通道43内并固定有调节齿轮46,差位管39的下端固定有能与调节齿轮46啮合在一起且能上下移动的齿条41,阀体36的上部安装于第一连通孔34内,连通管37和出水管38均位于存水容器20内,连通管37的顶端不低于存水容器20的最高水位线,排水口44位于存水容器20内且位于存水容器20的底部,第一接口处通过连接管安装有开关阀21;下差位接口与第一启闭阀22的其一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一启闭阀22的其二接口与第一三通接头26的其一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一三通接头26的其二接口与第一三通阀30的其一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一三通接头26的其三接口与第三三通接头28的其一接口之间通过连接管串联有第二启闭阀23;第一三通阀30的其二接口与第二三通接头27的其一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一三通阀30的其三接口与出水部件32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二三通接头27的其二接口第二连通孔35之间通过连接管串联有泄压阀31,第二三通接头27的其三接口与第四三通接头29的其一接口通过连接管串联有第三启闭阀24;第三三通接头28的其二接口与太阳能集热设备的出水连接端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三三通接头28的其三接口与出水龙头33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第四三通接头29的其二接口与太阳能集热设备的进水连接端之前通过连接管串联有第四启闭阀25,第四三通接头29的其二接口上连接有水源连接管。

根据需求,水源连接管上可串联有双口总控阀,由此可通过双口总控阀的启闭控制水源的注水与中断;泄压阀31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存水容器20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保温水箱等;出水部件32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花洒、用水管等,当出水部件32为用水管时,其可与相应的第一用水阀或增配用水阀组合形成水龙头。套管式孔口差位阀的具体操作为:先打开开关阀21,通过下差位接口、差位通道43和出水管38向存水容器20内注水直至有水从开关阀21处流出,然后可停止注水,待开关阀21处无水流出时,将开关阀21关闭,完成注水过程;当需要将存水容器20内的水排出时,可打开开关阀21,使得存水容器20能与外界大气压连通,在此条件下,当存水容器20内水位线高于出水管38时,存水容器20内的水可直接通过出水管38和差位通道43由下差位接口处排出,当存水容器20内的水位线低于出水管38顶面或与出水管38顶面平齐时,可通过现有公知的工具旋转调节轴40使其带动调节齿轮46旋转,并使齿条41带动差位管39上行至调节口45与排水口44连通,此时可使得存水容器20内的水经过排水口44、调节口45、差位管39并由下差位接口排出。本实施例在使用过程中,可将水源连接管接入现有水源,当采用太阳能集热设备进行热水作业时,关闭第三启闭阀24和出水龙头33,并开启第四启闭阀25、第二启闭阀23和第一启闭阀22,此时水源可经过第四启闭阀25注入太阳能集热设备中,经太阳能集热设备加热后可通过第三三通接头28、第二启闭阀23、第一三通接头26、第一启闭阀22和套管式孔口差位阀进入存水容器20内,之后用户可通过第一启闭阀22、第一三通接头26、第一三通阀30和用水部件取用存水容器20内的水;当采用太阳能集热设备进行热水作业时,用户也可关闭出水龙头33和第一启闭阀22,并开启第四启闭阀25和第二启闭阀23,此时水源可经过第四启闭阀25注入太阳能集热设备中,经太阳能集热设备加热后可通过第三三通接头28、第二启闭阀23、第一三通接头26和第一三通阀30由用水部件取用热水,第三启闭阀24的开启可使得第一三通阀30能够作为混水阀,当用户直接通过用水部件取用的经太阳能集热设备加热后的水的温度过高时,可根据第一三通阀30进行温度调节;当采用太阳能集热设备进行热水作业时,还可关闭第三启闭阀24、第二启闭阀23和第一三通阀30,并开启第四启闭阀25和出水龙头33,此时用户可通过出水龙头33直接取用经太阳能集热设备加热的水;当太阳能集热设备无法正常提供热水时,用户可采用现有公知的加热方式对存水容器20内的水进行加热和取用,具体为:先关闭第四启闭阀25、第二启闭阀23和第一三通阀30,并开启第三启闭阀24,此时水源可经过第三启闭阀24、第二三通接头27和泄压阀31后注入存水容器20内,采用现有公知的加热方式对存水容器20内的水进行加热即可,如电加热等,在此方式下存水容器20内热水的取用可与采用太阳能集热设备进行热水作业时存水容器20内热水的取用操作相同;由此可通过套管式孔口差位阀实现双流向热水系统的水流双向变换,从而便于用户选择适合的热水方式;采用太阳能集热设备用于本实施例可使其具有良好的热效率和集热效果,加速太阳能热水的效率,尤其是阳光充分时,可实现过水即热,满足用户即时取用热水的需求。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太阳能过水热热水系统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6、7、8所示,存水容器20为能通过供电对其内腔的水进行加热的电热水箱。由此可使本实施例能集电加热和太阳能加热为一体,便于用户选择适合的热水方式,尤其是用户在遇到多日连阴雨天气且太阳能加热设备无法满足用户用热水需求时,可通过电热水箱对水进行加热。根据需求,电热水箱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电热水器等。

如附图7、8所示,齿条41为立板,立板的上部与差位管39的下端中部固定在一起,立板的中部设有左右贯通的矩形孔47,调节齿轮46位于矩形孔47之间,矩形孔47后侧面的前部或矩形孔47前侧面的后部沿竖直方向依次分布有能与调节齿轮46啮合在一起的配合齿48。由此可通过配合齿48的设置使立板能随着调节齿轮46的旋转上下移动,矩形孔47的上侧面和下侧面可对立板的上下位移起到限位,避免两者出现滑脱,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根据需求,调节齿轮46在矩形孔47之内的行程应不小于排水口44与调节口45之间的间距,由此可确保差位管39能封堵或打开调节口45。

如附图7、8所示,对应调节轴40位置的阀体36外侧设有套装在调节轴40外侧的安装座49,安装座49与调节轴40之间设有密封圈。通过设置密封圈可使调节轴40与阀体36之间保持良好的密封性,防止存水容器20内的水由此处渗漏,还可对调节轴40起到限位作用,当用户将调节轴40旋转一定角度后,旋转轴能保持原位不变。

如附图7、8所示,调节轴40与安装座49之间设有能防止调节轴40左右移动的限位部件,限位部件为环形压盖,安装座49内设有套装在调节轴40外侧的第一环台,调节轴40外侧设有套装在安装座49内的第二环台,第二环台位于第一环台的右侧,调节轴40的右部外侧套装有环形压盖,环形压盖的左端面抵在第二环台右侧,且环形压盖与安装座49固定安装在一起。由此可通过环形压盖配合第一环台和第二环台实现对调节轴40的左右移动的限位,确保调节齿轮46能与齿条41配合;根据需求,限位部件还可采用其他现有公知技术,如孔用挡圈等;第一环台可与安装座49一体设置,第二环台可与调节轴40一体设置。

如附图7、8所示,调节轴40的右端固定有能与之同步旋转的操作旋钮50。由此可便于用户通过操作旋钮50控制调节轴40的旋转。根据需求,阀体36外侧可设有能与操作旋钮50对应的刻度盘,由此可使用户能直观的看到调节的档位,更加方便省力。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