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5591发布日期:2019-04-09 22:25阅读:6371来源:国知局
柴火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户外炉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柴火炉。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周末及节假日组织户外活动、休闲旅游等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户外爱好者的青睐;其次是在科考活动中野外作业也越来越多。为了丰富户外生活,便于食物进行加工,在户外活动中需要配备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户外炉具,其中,柴火炉是户外爱好者经常使用的户外炉具,使用起来不需要特殊的燃料,携带也方便。

目前,市面上的柴火炉大多结构简单,采用立式筒体,筒体顶端开口或侧壁开口进行加柴火即可。但这些柴火炉易存在柴火燃烧不充分、火力较小、灰烬较多等缺陷,难以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柴火炉,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柴火炉,包括炉筒,还包括加柴筒和隔板,所述加柴筒连接于所述炉筒侧壁上且与所述炉筒的炉膛连通,所述隔板包括安设于所述加柴筒内的柴筒段和安设于所述炉筒内的炉筒段,所述柴筒段自所述加柴筒入口端向所述加柴筒出口端方向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炉筒段连接于所述柴筒段的底端,于所述柴筒段和所述炉筒段上均设有空气流通通道。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炉筒包括内外两层筒壁且两层筒壁之间具有间隙,两层筒壁上均设有空气流通孔。

作为实施例之一,外层筒壁上的各所述空气流通孔均开设于所述外层筒壁的下部,内层筒壁上的各所述空气流通孔均开设于所述内层筒壁的上部。

作为实施例之一,每层筒壁上的各所述空气流通孔沿该筒壁周向均匀环设。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加柴筒倾斜连接于所述炉筒上,且所述加柴筒入口端位于所述加柴筒出口端的上方。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加柴筒与所述炉筒均为圆柱形筒体,且二者的轴线相交。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柴筒段为平板且其板面与所述加柴筒的轴线平行,并且位于所述加柴筒的轴线下方。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柴筒段与所述炉筒段可拆卸连接,且所述柴筒段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加柴筒中。

作为实施例之一,于所述加柴筒的内壁上设有插槽,所述柴筒段可插拔地插装于所述插槽中。

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柴筒段与所述炉筒段上的所述空气流通通道均包括多个条形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柴火炉,通过在加柴筒及炉筒中设置隔板,使得在柴火下方能形成空气流通的空间,能使得柴火更加充分地燃烧,可有效地提高柴火燃烧的效果,加强柴火炉的火力,同时,产生的灰烬也较少。倾斜设置的柴筒段可便于柴火自加柴筒中自动进入炉筒中,柴火末端燃烧完后可在自重作用下自动向下滑动而持续燃烧,保证炉筒中的柴火燃烧效果和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中空筒壁的炉筒,且在炉筒的内外两层筒壁上设置空气流通孔,形成自炉外向炉内渗透的空气流通路径,可有效地提高炉筒的炉膛燃烧效果。进一步地,通过将外层筒壁上的各空气流通孔均开设于外层筒壁的下部,内层筒壁上的各空气流通孔均开设于内层筒壁的上部,这样,空气自外层筒壁上的空气流通孔进入,并顺着两层筒壁之间的间隙上行,然后从内层筒壁上的空气流通孔流出,与炉筒顶部的火焰和烟气接触混合,未完全燃烧的烟气也可再次燃烧,显著地提高柴火炉的燃烧效果,有效地增强火力;而且,空气在中空筒壁中上行的过程中被加热,可进一步提高其助燃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柴火炉,包括炉筒1、加柴筒2和隔板3,加柴筒2连接于炉筒1侧壁上且与炉筒1的炉膛连通,隔板3包括安设于加柴筒2内的柴筒段31和安设于炉筒1内的炉筒段32,柴筒段31自加柴筒2入口端向加柴筒2出口端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炉筒段32连接于柴筒段31的底端,于柴筒段31和炉筒段32上均设有空气流通通道。其中,上述炉筒1一般为立式筒体,其顶端开口,便于火焰及烟气上升,从而可对上方锅具进行加热,则在该炉筒1顶端可设置多个支撑支架4,用于支承锅具,各支撑支架4优选为是铰接在该炉筒1顶端,便于收纳。可以理解地,上述柴筒段31将加柴筒2的筒腔分隔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用于加柴火,另一部分可便于空气流通;上述炉筒段32将炉筒1的炉膛分隔为两部分,上部分用于柴火燃烧,下部分可便于空气流通,而且,柴火燃烧产生的灰烬可通过该炉筒段32下落至炉筒段32下方空间,保证上方柴火的燃烧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柴火炉,通过在加柴筒2及炉筒1中设置隔板3,使得在柴火下方能形成空气流通的空间,能使得柴火更加充分地燃烧,可有效地提高柴火燃烧的效果,加强柴火炉的火力,同时,产生的灰烬也较少。倾斜设置的柴筒段31可便于柴火自加柴筒2中自动进入炉筒1中,柴火末端燃烧完后可在自重作用下自动向下滑动而持续燃烧,保证炉筒1中的柴火燃烧效果和效率。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上述加柴筒2也优选为是倾斜布置,即加柴筒2倾斜连接于炉筒1上,且加柴筒2入口端位于加柴筒2出口端的上方,便于加柴操作。当然,也可设计加柴筒2水平设置或自其入口端向出口端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但仍以上述自入口端向出口端方向向下倾斜设置的效果更佳,在柴筒段31倾斜设置的情况下,其加柴口也能设计得更大。进一步优选地,上述柴筒段31为平板,上述加柴筒2为圆柱形筒体,柴筒段31的板面与加柴筒2的轴线平行并且柴筒段31位于加柴筒2的轴线下方,也即柴筒段31偏离加柴筒2的轴线设置,在保证足够的空气流通空间的情况下,增大加柴通道的体积,保证炉筒1中的火力;作为优选的实施例,上述柴筒段31将加柴筒2分隔成的空气流通腔与加柴腔的体积之比在1:4~1:7范围内,可获得较好的柴火燃烧效果及充足的火力。

接续上述柴火炉的结构,如图1和图2,上述炉筒1和加柴筒2均优选为是圆柱形筒体,且二者的轴线相交,保证加柴筒2中加入的柴火进入至炉筒1的炉膛中央。当然,长方体状的筒体或其他结构的筒体也适用于本实施例中,此处不作一一赘述。

上述炉筒1与加柴筒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加柴筒2与炉筒1之间为可拆洗装配结构,如加柴筒2螺纹连接在炉筒1上,或者,该加柴筒2还包括套环,该套环可紧密套装在炉筒1的外壁上,使得加柴筒2的出口端与炉筒1的加柴口相对即可。加柴筒2与炉筒1可拆洗装配结构可方便加柴筒2的收纳,减小该柴火炉的收纳体积,便于储存、运输和携带。易于理解地,上述炉筒1、加柴筒2和隔板3均优选为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保证结构强度。

进一步优选地,柴筒段31与炉筒段32可拆卸连接,且柴筒段31可拆卸地安装于加柴筒2中,从而柴筒段31可从加柴筒2中取出,便于清理及维护。进一步优选为设计上述炉筒段32可拆卸地安装于炉筒1中,一般地,上述炉筒段32可水平安装在炉筒1中,可在该炉筒1的内壁上设置环形凸起,对炉筒段32进行限位安装即可,从而可便于炉筒1及炉筒段32的清洁和维护。对于上述柴筒段31与加柴筒2的可拆卸安装结构,优选为是在加柴筒2的内壁上设置插槽,柴筒段31可插拔地插装于插槽中,既保证了柴筒段31的安装结构稳定性,又便于柴筒段31的拆卸操作,在户外环境下易于使用。对于上述柴筒段31与炉筒段32的可拆卸连接结构,优选为是在炉筒段32的对应端设置限位槽,用于承挡柴筒段31,该限位槽可以是在炉筒段32的上表面凸设一挡板形成的L型槽,也可以是与柴筒段31板面平行的矩形插拔槽等。当然,基于柴筒段31可插拔安装在加柴筒2中的结构,也可仅通过柴筒段31搭置在炉筒段32上,通过二者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对柴筒段31的限位。

进一步优化上述隔板3的结构,如图2,柴筒段31与炉筒段32上的空气流通通道均包括多个条形孔33,其中,柴筒段31上的条形孔33优选为与加柴筒2的轴线平行,也即与该柴筒段31的长度方向平行,可避免横向条形孔33对柴火的下行造成影响;柴筒段31上的条形孔33优选开设在该柴筒段31的底部,也即该柴筒段31的靠近炉筒段32的一侧;炉筒段32的外缘包括与炉筒1内壁贴靠的弧形段和与柴筒段31对接的弦段,炉筒段32上的条形孔33可以是均与该弦段垂直,也可以是部分与该弦段平行而部分与该弦段垂直的布置方式(仍以与弦段垂直的条形孔33居多,以保证柴火的自动下行效果),该炉筒段32上的条形孔33可以相交也可以不相交,达到所需的空气流通效果及灰烬下落效果即可。本实施例中,在隔板3上设置条形孔33状,一方面保证足够大的空气流通通道,以及足够大的灰烬下落通道,另一方面,保证加入的柴火能够自动地进入至炉筒1中。

接续上述柴火炉的结构,上述炉筒1包括内外两层筒壁且两层筒壁之间具有间隙,两层筒壁上均设有空气流通孔13,也即外层筒壁11套设于内层筒壁12之外,且二者之间间隔套设,该外层筒壁11与内层筒壁12之间的间隙即容许空气流通。通过设置中空筒壁的炉筒1,且在炉筒1的内外两层筒壁上设置空气流通孔13,形成自炉外向炉内渗透的空气流通路径,可有效地提高炉筒1的炉膛燃烧效果。进一步优选地,外层筒壁11上的各空气流通孔13均开设于外层筒壁11的下部,内层筒壁12上的各空气流通孔13均开设于内层筒壁12的上部,这样,空气自外层筒壁11上的空气流通孔13进入,并顺着两层筒壁之间的间隙上行,然后从内层筒壁12上的空气流通孔13流出,与炉筒1顶部的火焰和烟气接触混合,未完全燃烧的烟气也可再次燃烧,显著地提高柴火炉的燃烧效果,有效地增强火力;而且,空气在中空筒壁中上行的过程中被加热,可进一步提高其助燃效果。进一步优选地,每层筒壁上的各空气流通孔13沿该筒壁周向均匀环设,保证炉筒1内的均匀燃烧效果,避免局部火焰温度过高而造成糊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