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水器及其加热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9647发布日期:2019-05-11 01:24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水器及其加热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水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热水器及其加热管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节约型社会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出现了既节能环保又能满足快速加热的电热水器,如在具有主加热管的基础上设置副加热管的电热水器。然而,在不改变热水器内胆的原有高度的基础上增设副加热管,该副加热管在装配时,为了使副加热管和主加热管自内胆法兰处进入热水器内胆内部,副加热管和主加热管均需要进行转动,转动过程中,副加热管有可能与热水器内胆的上壁发生碰撞,导致副加热管和热水器内胆发生损坏。

现有技术中,技术人员为了方便安装,往往会通过增加热水器内胆的高度或增大内胆法兰的尺寸的方式,避免副加热管在安装时与热水器内胆的上壁发生碰撞。但是,这种解决方式将会导致与加热管连接的法兰盘、内胆法兰和热水器内胆发生变化,增加生产成本且不便于对现有的热水器内胆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热水器的加热管组件,该电热水器的加热管组件能够与行业内通用的内胆法兰配合、加热管组件装配时不会与热水器内胆的上壁发生碰撞、热水输出率高且快速加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热水器的加热管组件,其包括:法兰盘、设置在所述法兰盘上的主加热管和设置在所述法兰盘上的副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加热管包括:

螺旋段、一端与所述螺旋段连接的副连接段,所述副连接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法兰盘连接;

安装完成后,所述螺旋段环绕设置在电热水器的出水管的进水口处,且所述出水管位于螺旋段的第一轴线,所述第一轴线为竖直垂线;

所述副连接段倾斜设置,且所述副连接段所在的第二轴线与所述螺旋段的第一轴线形成一夹角。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夹角的范围为10-70°。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副连接段包括:

第一副连接段,其与所述螺旋段连接,且位于出水管的一侧;

第二副连接段,其与所述第一副连接段连接;

第三副连接段,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副连接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法兰盘连接。

进一步,所述主加热管包括:

第一主连接段,其与所述第二副连接段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副连接段形成一发热面,该发热面位于出水管和进水管的一侧;

第二主连接段,其一端与所述第一主连接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法兰盘连接。

进一步,所述主加热管还包括:延长发热部,其与所述第一主连接段连接,且呈R角圆弧结构。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螺旋段与热水器内胆的上壁的距离为7-10mm。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电热水器的加热管组件。

进一步,第一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出水管内;

控制电路板,其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用于获取出水管的出水温度;

所述控制电路板还与所述副加热管电性连接,用于在出水管的出水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触发所述副加热管工作。

进一步,第二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热水器内胆内;

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用于获取热水器内胆的热水温度;

所述控制电路板还与主加热管电性连接,用于在热水器内胆的热水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触发所述主加热管工作;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热水器的加热管组件,其通过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不增加热水器内胆的高度或增大内胆法兰的情况下,将加热管组件装配到热水器内胆内,而且加热管组件装配时不会与热水器内胆的上壁发生碰撞。而且加热管组件在出水管的进水口进行二次加热,提高热水输出率。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管组件对进水管的水进行预热,能够实现快速加热。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热水器的加热管组件与进水管和出水管配合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热水器的加热管组件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热水器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B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电热水器 110热水器内胆 120进水管

130出水管 131进水口

140第一温度传感器 150内胆法兰

200加热管组件 210法兰盘

220主加热管 2201第一主连接段

2202第二主连接段 2203延长发热部

230副加热管 231螺旋段

232副连接段 2321第一副连接段

2322第二副连接段 2323第三副连接段

240发热面

300第一轴线

400第二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热水器的加热管组件200,其包括:法兰盘210、设置在所述法兰盘210上的主加热管220和设置在所述法兰盘210上的副加热管230,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加热管230包括:

螺旋段231、一端与所述螺旋段231连接的副连接段232,所述副连接段232的另一端与所述法兰盘210连接;

安装完成后,所述螺旋段231环绕设置在电热水器的出水管130的进水口131处,且所述出水管130位于螺旋段231的第一轴线300,所述第一轴线300为竖直垂线;

所述副连接段232倾斜设置,且所述副连接段232所在的第二轴线400与所述螺旋段231的第一轴线300形成一夹角。

具体地,加热管组件200的法兰盘210的尺寸与本行业的热水器内胆的通用内胆法兰150的尺寸相匹配,能够使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管组件200与通用的内胆法兰连接。如图1所示,螺旋段231与副连接段232连接,所述副连接段232倾斜设置,且所述副连接段232所在的第二轴线400与所述螺旋段231的第一轴线300形成一夹角,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减少副加热管230的垂直高度,使其能够适用于现有的热水器内胆,且在装配时,副加热管230不会与热水器内胆的上壁发生碰撞。而且,由于副加热管230的垂直高度减少,热水器内胆的内胆法兰的尺寸不需要进行增大,只需要沿用通用的内胆法兰即可。

如图1所示,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加热管组件装配到热水器内胆中,通过改变夹角α,减少所述副加热管230的垂直高度,优选地,所述夹角α的范围为10-70°。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副连接段232包括:

第一副连接段2321,其与所述螺旋段231连接,且位于出水管130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一副连接段2321对竖直设置的出水管进行持续加热;

第二副连接段2322,其与所述第一副连接段2321连接;

第三副连接段2323,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副连接段232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法兰盘210连接。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所述主加热管220包括:

第一主连接段2201,其与所述第二副连接段2322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副连接段2322形成一发热面240,该发热面240位于出水管130和进水管120的一侧;

第二主连接段2202,其一端与所述第一主连接段220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法兰盘210连接。

具体地,第一主连接段2201与所述第二副连接段2322形成一发热面240,该发热面240的进水管120的水进行预热,使其能够尽快达到出水时所需要的温度。而且通过发热面240对进水管120进行单面加热,进水管120为金属管,对进水管120的一面进行加热,并通过金属的热传递属性,将热量传递到进水管120的另一面,从而实现快速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所述主加热管220还包括:延长发热部2203,其与所述第一主连接段2201连接,且呈R角圆弧结构,从而对出水管130进行持续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其中,所述螺旋段231与热水器内胆110的上壁的距离为7-10mm。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热水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电热水器的加热管组件200,该加热管组件200通过法兰盘210与内胆法兰150连接,从而将加热管组件装配到热水器内胆110内。

进一步,第二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热水器内胆110内;

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用于获取热水器内胆110的热水温度;

所述控制电路板还与主加热管220电性连接,用于在热水器内胆110的热水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触发所述主加热管220工作。所述控制电路板将热水器内胆110内的热水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进行比较,当热水器内胆110内的热水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时,触发主加热管220工作,对热水器内胆110内的热水进行加热处理。

进一步,为了保持出水管130的热水恒温,且提高热水输出率,在出水管130内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140;

控制电路板,其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140电性连接,用于获取出水管130的出水温度;

所述控制电路板还与所述副加热管230电性连接,用于在出水管130的出水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触发所述副加热管230工作,通过所述副加热管230对出水管130的进水口131处的水(即准备输出的水体)进行局部性的二次加热,能够提高出水温度,提高热水输出率和增加热水量。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从而在输出低温水时,停止副加热管的工作,实现节能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时,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部件方向,仅仅是为了对上述部件进行更好的描述,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