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风装置及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9378发布日期:2019-04-13 00:22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进风装置及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进风装置及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吸油烟机,是一种净化厨房环境的厨房电器。通常安装在厨房炉灶上方,能够将炉灶燃烧的废物和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油烟迅速抽走,排出室外,减少污染,净化空气,并有防毒、防爆的安全保障作用。

通常,吸油烟机抽走油烟的过程是靠排风扇实现的,同时,在排风口处通常设置有过滤网,对排到空气中的油烟进行过滤,降低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目前,家用吸油烟机的进风区域通常采用滤网结构,市场上的大部分吸油烟机的进风区域采用的是单层滤网固定式;根据市场调研,在烹饪时一般使用一侧炉头,而吸油烟机的进风区域通常位于炉灶中间,导致吸油烟机的有效负压区得不到最大利用,降低了吸油烟机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风装置及吸油烟机,以缓解上述吸油烟机的使用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风装置,该进风装置包括:罩体、动力系统、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罩体设置有进风口,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设于进风口处,动力系统与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相连,用于驱动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相对位移形成第一配合状态、第二配合状态、第三配合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一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一侧进风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二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另一侧进风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三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两侧均进风状态。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其中,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在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的方向上依次排列。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第一滤网包括多个第一网孔,多个第一网孔在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的方向上依次排列;第二滤网包括多个第二网孔,多个第二网孔在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的方向上依次排列;其中,第一网孔与第二网孔的尺寸相匹配;当进风口处于一侧进风时,第一进风区的第二网孔与第一网孔重合,且,使第二进风区的第二网孔被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遮挡;当进风口处于另一侧进风状态时,第二进风区的第二网孔与第一网孔重合,且,使第一进风区的第二网孔被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遮挡;当进风口处于两侧均进风状态时,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的第二网孔均与第一网孔重合。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每个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相同,且,第一网孔的尺寸为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的一半;多个第一网孔在第一滤网的中心线两侧对称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除第二滤网的中心线所在的间隙外,每个第二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相同;第二网孔的尺寸为第二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的二倍,第二滤网的中心线所在间隙的间隙尺寸与第二网孔的尺寸相同;其中,第二网孔的尺寸为第一网孔的尺寸的二倍。

结合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进风口的至少一个边缘处设置有滑轨总成;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在动力系统的驱动下,通过滑轨总成产生相对位移。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滑轨总成包括滑轨,以及与滑轨匹配的滑动部;滑轨设置在进风口的至少一个边缘处,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设置在滑动部上,通过滑动部的滑动产生相对位移。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的至少一个边缘处设置有连接部,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通过连接部与滑动部固定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动力系统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连接,驱动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通过滑动部滑动,以产生相对位移。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吸油烟机,该吸油烟机配置有第一方面的进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风装置及吸油烟机,能够使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设置在罩体的进风口,并使动力系统与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相连,以驱动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实现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一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一侧进风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二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另一侧进风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三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两侧均进风状态,进而使进风口处的有效负压区得到最大利用,提升进风效果,同时,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进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进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标:

100-中心线;101-吸烟;102-动力系统;103-第一滤网;104-第二滤网;500-第一网孔;501-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600-第二网孔;601-第二网孔之间的间隙;603-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目前,吸油烟机的进风区域通常位于炉灶中间,而在烹饪时,一般使用一侧炉头,往往导致吸油烟机的有效负压区得不到最大利用,降低了吸油烟机的使用效率。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风装置及吸油烟机,以缓解上述吸油烟机的使用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进风装置进行详细介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风装置,包括:罩体、动力系统、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该罩体设置有进风口,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设置于进风口处;

其中,该进风口可以是具有吸风功能的电器的进风口,如吸油烟机的进风口等。

具体地,动力系统与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相连,用于驱动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相对位移形成第一配合状态、第二配合状态、第三配合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一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一侧进风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二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另一侧进风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三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两侧均进风状态

具体地,上述进风口处于一侧进风状态或者另一侧进行状态,可以称为进风口处于单侧进风状态,当进风口处于两侧均进风状态时,也可以称为进风口处于双侧进风状态。

为了便于理解,图1示出了一种进风装置的主视图,包括中心线100、罩体101、动力系统102、第一滤网103和第二滤网104。

具体地,罩体设置有进风口,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设于进风口处,动力系统与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相连,用于驱动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

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相对位移形成第一配合状态、第二配合状态、第三配合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一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一侧进风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二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另一侧进风状态,第一滤网与所述第二滤网处于第三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两侧均进风状态。

其中,在图1所示的进风装置中,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相对于罩体居中设置,且,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的中心线重合,具体地,基于图1所示的进风装置,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在动力系统的作用下相对运动,产生相对位移,通过该相对位移形成多种配合状态。在实际使用时,上述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均可以覆盖进风口,对该进风口进行双层覆盖,且,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可以平行设置,也可以呈一定角度设置。

应当理解,图1所示的进风装置,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进风装置还可以有其他的外形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风装置,能够使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设置在罩体的进风口,并使动力系统与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相连,以驱动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实现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一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一侧进风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二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另一侧进风状态,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处于第三配合状态时,进风口处于两侧均进风状态,进而使进风口处的有效负压区得到最大利用,提升进风效果,同时,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通常,上述相对运动产生相对位移的过程,可以通过动力系统将驱动力作用在第一滤网上,将第二滤网固定;或者,通过动力系统将驱动力作用在第二滤网上,将第一滤网固定,进一步,还可以是驱动力同时作用在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上,使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同时相对运动,实现在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之间产生相对位移,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具体实现时,上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其中,上述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在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的方向上依次排列。对应于上述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当形成第一配合状态时,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可以处于第一进风区进风的进风模式;当形成第二配合状态时,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可以处于第二进风区进风的进风模式;当形成第三配合状态时,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可以处于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均进风的进风模式。

以图1所示的进风装置为例,通常,可以将中心线100左侧区域划分为第一进风区,将中心线100右侧区域划分为第二进风区。

为了实现对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之间形成的配合状态进行控制,上述第一滤网包括多个第一网孔,多个第一网孔在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的方向上依次排列。

进一步,第二滤网包括多个第二网孔,多个第二网孔在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的方向上依次排列;其中,第一网孔与第二网孔的尺寸相匹配。

具体地,当进风口处于一侧进风时,第一进风区的第二网孔与第一网孔重合,且,使第二进风区的第二网孔被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遮挡;

当进风口处于另一侧进风状态时,第二进风区的第二网孔与第一网孔重合,且,使第一进风区的第二网孔被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遮挡;

当进风口处于两侧均进风状态时,在动力系统的作用下,第一滤网与第二额滤网产生相对运行后,可以使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的第二网孔均与第一网孔重合。

其中,图1所示的进风装置为进风口处于两侧均进风状态的情形,可以实现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均进风的进风模式,即第一进风区和第二进风区的第二网孔均与第一网孔重合。

为了便于理解,基于图1所示的进风装置,图2示出了另一种进风装置的主视图,其中,图2所示的进风装置的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相对位移形成第一配合状态,此时,进风口处于一侧进风状态,即,第一进风区进风的情形,由图2可以看出,在中心线左侧第一进风区位置,第二网孔与第一网孔重合,中心线右侧第二进风区位置的第二网孔被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遮挡。

进一步,基于图1所示的进风装置,图3示出了另一种进风装置的主视图,其中,图3所示的进风装置的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相对位移形成第二配合状态,此时,进风口处于另一侧进风状态,即,第二进风区进风的情形,由图3可以看出,在中心线右侧第二进风区位置,第二网孔与第一网孔重合,中心线左侧第一进风区位置的第二网孔被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遮挡。

具体实现时,上述进风模式的切换过程,可以在动力系统的作用下使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例如,使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在动力系统的驱动下在预先设定的滑动范围内做往返运动实现。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相对位移形成第一配合状态、第二配合状态、第三配合状态,上述第一滤网中每个第一网孔的尺寸相同,且每个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也相同,且,在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的方向上,第一网孔的尺寸为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的一半;多个第一网孔在第一滤网的中心线两侧对称设置,其中,中心线所在的位置为可以是两个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所在位置的中心,也可以是其中一个第一网孔的中心,具体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其中,图3中示出的是中心线线在上述间隙所在位置的中心的情形。

进一步,对于第二滤网,每个第二网孔的尺寸均相同,除第二滤网的中心线所在的间隙外,每个第二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相同;在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产生相对位移的方向,除第二滤网的中心线所在的间隙外,第二网孔的尺寸为第二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的二倍,第二滤网的中心线所在间隙的间隙尺寸与第二网孔的尺寸相同;其中,第二网孔的尺寸为第一网孔的尺寸的二倍。

图4示出了一种第一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网孔500,以及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501,由图4可以看出,每个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相同,以S1表示第一网孔的尺寸,L1表示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则第一网孔的尺寸与第一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有如下关系,S1=1/2*L1。

进一步,图5示出了一种第二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第二网孔600,以及第二网孔之间的间隙601,由图5可以看出,第二网孔600的尺寸均相同,且,除第二滤网的中心线所在的间隙外,每个第二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相同。以S表示第二网孔的尺寸,L表示除第二滤网的中心线所在的间隙外,第二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则第二网孔的尺寸与第二网孔之间的间隙尺寸有如下关系,S=2L。进一步,在图5所示的第二滤网的结构示意图中,以S2表示第二滤网的中心线所在的间隙尺寸,且S2=S=2L。

具体实现时,为了实现单侧进风模式,第二网孔的尺寸S与第一网孔的尺寸S1之间,还存在如下对应关系:S=2S1。

基于上述尺寸关系,从左侧进风状态,即图2所示的第一进风区的单侧进风模式,到中间双侧进风状态,即图1所示的双侧进行模式时,在动力系统作用下,产生的最小相对位移可以表示为T=S,其中,T为该最小相对位移,S为上述第二网孔的尺寸。并且从右侧进风状态,即图3所示的第二进风区的单侧进风模式,到中间双侧进风状态,即图1所示的双侧进行模式时,在动力系统的作用下,产生的最小相对位移也可以是T=S,其中,T为该最短运动行程,S为上述第二网孔的尺寸。进一步,从右侧进风状态到左侧进风状态时,在动力系统的作用下,产生的最小相对位移,可以表示为T1=2S,其中,T1为该最短运动行程,S为上述第二网孔的尺寸。

上述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尺寸设计,有效实现了左右单侧进风、以及双侧进风的功能;当上述进风装置设置在诸如吸油烟机等电器的进风口时,能够在灶具两个炉头分别使用,以及同时使用时,通过设置单侧进风模式和双侧进风模式,可以实现吸油烟机的精准控烟功能。

以上述进风装置设置在吸油烟机为例,上述罩体可以是吸油烟机的吸烟罩,此时,可以在进风口的至少一个边缘处设置滑轨总成,上述进风装置的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可以在动力系统的作用下,通过滑轨总成产生相对位移。

具体地,该滑轨总成可以包括滑轨,以及与滑轨匹配的滑动部;上述滑轨设置在进风口的至少一个边缘处,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设置在滑动部上,通过滑动部的滑动产生相对位移。具体地,动力系统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滤网和/或第二滤网连接,驱动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通过滑动部滑动,以产生相对位移。

在实际使用时,为了便于将上述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安装在吸油烟机的吸烟罩上,在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至少一个边缘处设置有连接部,如图5所示的第二滤网的连接部603,其中,图5示出了第二滤网的两侧边缘处均设置连接部603的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连接部可以设置成一个,或者其他形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基于图1~图3所示的进风装置,以第二滤网固定设置,第一滤网相对第二滤网相对运动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第二滤网的上下两个边缘处均设置有连接部,如图5所示的第二滤网的连接部603,通过该连接部603固定在吸油烟机的吸烟罩上,同时第一滤网与滑轨总成的滑动部连接,通过该滑动部在滑轨上移动,产生相对位移,具体地,该滑轨可以为滚珠式直线运动滑轨。

其中,第一滤网还与动力系统102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具体地,该动力系统可以为直线推杆电机系统,包括直线推杆电机,第一滤网的驱动过程,可以通过该直线推杆电机实现,直线推杆电机每次运动时的行程控制,可以通过该直线推杆电机内部的行程开关实现,从而实现整个运动距离的控制,以控制进风装置的进风模式。

动力系统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滤网可以通过销轴固定;动力系统为直线推杆电机,可带动第一滤网直线往返运动;第一滤网可以通过螺栓与滑轨总成刚性固定,滑轨总成包括滑轨,以及与滑轨匹配的滑动部;该滑轨为滚珠式直线运动滑轨,其作用是支撑第一滤网直线往复运动时平稳运行,滑轨总成通过螺栓刚性固定在吸烟罩的进风口两侧,第二滤网通过螺钉刚性固定在吸烟罩上,并与第一滤网平行。

因此,通过控制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网孔位置及网孔尺寸,并通过第一滤网的直线往返运动,可以实现第一滤网与第二滤网相对位移,形成第一配合状态、第二配合状态、第三配合状态,进而实现进风口处于一侧进风状态、另一侧进风状态和两侧均进风状态的切换,以应对吸油烟机使用场景中的不同状态,使吸油烟机的有效负压区达到最大化,实现精准捕捉油烟,进而提高吸油烟机的使用效率。

对应于图1~图3所示的进风装置,图6示出了一种进风装置的侧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在图6中仅仅示出了罩体101和第二滤网104。为了达到较好的集烟效果,上述罩体通常可以设置成拱形。应当理解,上述视图所示的进风装置,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进风装置还可以有其他的外形结构,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进风装置,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吸油烟机,该吸油烟机配置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进风装置。具体地,上述进风装置设置在吸油烟机的进风口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油烟机,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进风装置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所以也能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