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5278发布日期:2019-06-15 00:22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干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



背景技术:

除湿机又称为抽湿机、干燥机、除湿器,一般可分为民用除湿机和工业除湿机两大类,属于空调家庭中的一个部分。通常,常规除湿机由压缩机、热交换器、风扇、盛水器、机壳及控制器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由风扇将潮湿空气抽入机内,通过热交换器,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子冷凝成水珠,处理过后的干燥空气排出机外,如此循环使室内湿度保持在适宜的相对湿度。

全球除湿机的主要产地集中在意大利、日本、中国等地,中国在全球除湿机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特别是工业除湿机,应用在医药,医院,电子,计算机,食品行业居多;家用除湿机在中国国内市场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完全被中国的消费者认知。

现在市面上的除湿机结构复杂,除湿效果差,整机的避震效果差,能耗大。

因此,现在市面上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提供了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所述除湿机包括除湿机外壳;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上,与室内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上,与室内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上,与室外空气进风管相连接的第三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上,与室外空气出风管相连接的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内,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连接,具有第一表冷器的第一表冷腔室;与所述第一表冷腔室相连通,具有第一除湿转轮的第一除湿转轮腔室;与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相连通,具有风机的第一进风腔室;与所述第一进风腔室相连通,具有第二表冷器的第二表冷腔室;与所述第二表冷腔室相连通,具有第一过滤器的第一过滤腔室;与所述第一过滤腔室相连通,具有第二除湿转轮的第二除湿转轮腔室;设置在所述第二除湿转轮腔室内,一端与所述第三进风口相连通,用于对所述第二除湿转轮加热干燥的第一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内,用于对所述第一除湿转轮加热干燥的第二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腔室内,用于回收所述第一加热器余热的第一余热回收装置;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上,一端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器进风口相连通的余热传输管道;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内,用于回收所述第二加热器余热,且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二余热回收装置;以及控制除湿机工作的电控箱。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包括第一除湿转轮腔室本体;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本体内,且与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本体相配合的除湿转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本体内,与所述第一除湿转轮相配合,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转动的驱动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一除湿转轮外侧壁等间距设置的凸齿;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外侧壁上,与所述凸齿相配合的转动链条;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一侧,与所述转动链条相配合的转动齿轮;以及与所述转动齿轮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转动齿轮转动的第一电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外设有一第一电机安装座;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座上设有一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上设有一将所述转动链条向所述第一除湿转轮按压的按压齿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齿包括表面设有凹槽的凸齿安装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凸齿安装板上,与所述转动链条相配合的齿尖;所述转动链条由若干链条单元依次连接而成;所述齿尖插接在相邻两个所述链条单元之间;所述链条单元侧壁上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凸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腔室包括第一进风腔室本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腔室本体内,用于风机安装的风机安装座;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风机安装座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包括气泵;以及与所述气泵相连接,具有进口和出口的罩子;当气泵工作时,形成压力差,空气从进口进入罩子,从出口流出罩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安装座上设有弹簧安装座;所述弹簧安装座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圆环形凸起;设置在所述圆环形凸起内的弹簧;与所述弹簧相连接的电机连接板;所述电机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圆环形凸起相配合的第二圆环形凸起;所述电机连接板与气泵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外壳采用能够起到保温作用的保温面板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温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铝板和第二铝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铝板和第二铝板之间,起到保温作用的保温填充料;所述保温填充料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铝板和第二铝板相平行的第三铝板。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第一进风腔室采用减震结构,在本机运行时,减少设备震动,降低噪音;设计第一余热回收装置,将余热回收利用,大大减少了能耗;同时,在保温面板的保温填充料中设计第三铝板,在打螺丝或者安装把手等装置时,通过三层铝板固定,降低了第一铝板和第二铝板出现变形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中风机和风机安装座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图3中连接部位A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中第一除湿转轮腔室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图5中B部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中保温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中保温面板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中第一加热器、第二除湿转轮、第一余热回收装置、余热传输管道、第二加热器、第一除湿转轮和第二余热回收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所述除湿机包括除湿机外壳10;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上,与室内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上,与室内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3;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上,与室外空气进风管相连接的第三进风口14;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上,与室外空气出风管相连接的第二出风口15;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内,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相连接,具有第一表冷器21的第一表冷腔室20;与所述第一表冷腔室20相连通,具有第一除湿转轮31的第一除湿转轮腔室30;与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30相连通,具有风机41的第一进风腔室40;与所述第一进风腔室40相连通,具有第二表冷器51的第二表冷腔室50;与所述第二表冷腔室50相连通,具有第一过滤器61的第一过滤腔室60;与所述第一过滤腔室60相连通,具有第二除湿转轮71的第二除湿转轮腔室70;设置在所述第二除湿转轮腔室70内,一端与所述第三进风口14相连通,用于对所述第二除湿转轮71加热干燥的第一加热器80;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30内,用于对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1加热干燥的第二加热器90;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腔室60内,用于回收所述第一加热器80余热的第一余热回收装置100;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上,一端与所述第一余热回收装置100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器90进风口相连通的余热传输管道110;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30内,用于回收所述第二加热器90余热,且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5相连通的第二余热回收装置120;以及控制除湿机工作的电控箱130。

具体的,本实施例在工作时,首先,将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处的挡板打开,第一进风腔室40内的风机41工作,此时,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向内吸气,室内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11进入到第一表冷腔室20,通过第一表冷腔室20内的第一表冷器21进行第一步降温,同时,由于第一表冷器21温度较低,热空气在经过第一表冷器21时,空气中的部分水分会在第一表冷器21上进行冷凝成液体,在第一表冷腔室20内进行降温和初步除湿。

从第一表冷腔室20内出来的空气在风机41的作用下,继续通过第一除湿转轮腔室3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除湿转轮31上设有无数的呈蜂窝状或者其他形状的除湿材料,当带水蒸气的空气经过第一除湿转轮31时,通过第一除湿转轮31对空气中的水蒸气进行吸收。

经过第一除湿转轮31后的空气,与第二进风口12进来的空气混合,在风机41的作用下,进入到第二表冷腔室50,通过第二表冷腔室50,对混合后的空气再次进行降温和初步除湿,通过第二表冷腔室50后的混合空气接着进入到第一过滤腔室60,对空气中的杂质等进行过滤,最后进入第二除湿转轮腔室7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进入第二除湿转轮腔室70的空气为混合后的空气,所以该第二除湿转轮腔室70大于第一除湿转轮31腔,同样的,通过第二除湿转轮腔室70对空气进行二次除湿。除湿完成后,将干燥、降温后的空气重新排入到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使第一除湿转轮31和第二除湿转轮71能够持续使用,本方案还设计了加热装置,通过设计第一加热器80,其一端与第三进风口14相连接,第三进风口14与室外空气进风管道相连接,将室外的空气吸入到第一加热器80内,对空气进行加热,将加热后的空气排出第一加热器80,由于第一加热器80正好与第二除湿转轮71四分之一的面积相对设置,当加热后的空气吹到第二除湿转轮71后,正好可以对该四分之一的面积进行加热,促使第二除湿转轮71该部分的水分快速蒸发。

为了对整个第二除湿转轮71都进行干燥,本方案还设计了驱动装置,使得第二除湿转轮71转动,当第二除湿转轮71转动时,此时,就能实现对第二除湿转轮71整个都进行干燥。

通过第二除湿转轮71后的空气,还有部分的热量,此时,在第二除湿转轮71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加热器80相对位置处设计一个第一余热回收装置100,通过第一余热回收装置100对通过第二除湿转轮71后的空气进行回收,同时,通过余热传输管道110将该空气传输到第二加热器90,第二加热器90对该空气再进行一个加热,将加热后的空气作用于第一除湿转轮31上,同样的,在第一除湿转轮31另一侧设计一个第二余热回收装置120对余热进行回收,但是此时已经对两个除湿转轮都已经进行了干燥,可以将该余热排到室外,也可以将该具有余热的空气连接到第三进风口14,再次利用。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除湿转轮31上也设有用于第一除湿转轮31转动的驱动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30包括第一除湿转轮腔室本体32;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本体32内,且与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本体32相配合的第一除湿转轮3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本体32内,与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1相配合,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1转动的驱动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1外侧壁等间距设置的凸齿33;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1外侧壁上,与所述凸齿33相配合的转动链条34;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1一侧,与所述转动链条34相配合的转动齿轮35;以及与所述转动齿轮35传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转动齿轮35转动的第一电机3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36外设有一第一电机安装座37;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座37上设有一安装杆38;所述安装杆38上设有一将所述转动链条34向所述第一除湿转轮按压的按压齿轮3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齿33包括表面设有凹槽331的凸齿安装板332;以及设置在所述凸齿安装板332上,与所述转动链条34相配合的齿尖(图中未标出);所述转动链条34由若干链条单元341依次连接而成;所述齿尖插接在相邻两个所述链条单元341之间;所述链条单元341侧壁上与所述凹槽331相配合的凸起342。

具体的,当第一电机36转动时,其带动转动齿轮35转动,转动齿轮35带动转动链条34转动,由于转动链条34和凸齿33相配合,带动凸齿33一起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除湿转轮31或者第二除湿转动转动。

在转动时,为了避免转动链条34与第一除湿转轮31或者第二除湿转轮71的非接触面积太大,在电机安装座上设计了按压齿轮39,按压齿轮39和转动链条34相配合,尽量的将转动链条34往第一除湿转轮31或者第二除湿转轮71外侧壁上按压,缩短转动链条34和第一除湿转轮31或者第二除湿转轮71的非接触面积,加强两者的连接强度。

同时,为了加强凸齿33和转动链条34之间的连接强度,在齿尖(图中未标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凹槽331和凸起342,使得转动链条34和凸齿33的连接更加紧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腔室40包括第一进风腔室本体43;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腔室本体43内,用于风机41安装的风机安装座42;所述风机41设置在所述风机安装座4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41包括气泵411;以及与所述气泵411相连接,具有进口和出口的罩子412;当气泵411工作时,形成压力差,空气从进口进入罩子412,从出口流出罩子4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安装座42上设有弹簧安装座43;所述弹簧安装座43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圆环形凸起44;设置在所述圆环形凸起342内的弹簧45;与所述弹簧45相连接的电机连接板46;所述电机连接板46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圆环形凸起44相配合的第二圆环形凸起47;所述电机连接板46与气泵411固定连接。

具体的,为了减小风机41工作时的震动,在电机上设计两个电机连接板46,在电机安装座上设计弹簧安装座43,在弹簧安装座43上设计向上延伸的第一圆环形凸起44,在电机连接板46下方设有与第一圆环形凸起44相配合的第二圆环形凸起47,第二圆环形凸起47套装在第一圆环形凸起44外,弹簧45的上端与电机连接板46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当电机不工作时,弹簧45处于压缩状态,但是第二圆环形凸起47的下端面不与弹簧安装座43接触,同时,第一圆环形凸起44上端面不与电机连接板46的下端面接触。当电机启动出现震动时,通过被挤压的弹簧45进行减震,同时,又通过第一圆环形凸起44和第二圆环形凸起47进行限位,使其只能进行轻微的竖直方向的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外壳10采用能够起到保温作用的保温面板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温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铝板140和第二铝板150;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铝板140和第二铝板150之间,起到保温作用的保温填充料160;所述保温填充料160内设有与所述第一铝板140和第二铝板150相平行的第三铝板170。

具体的,保温面板设计完成后,可能需要在保温面板上打螺丝或者把手,如果保温面板仅仅是在第一铝板140和第二铝板150之间填充保温填充料160,那么在打螺丝以后,有很大的几率会使第一铝板140和第二铝板150产生形变,因为,其只通过这两个接触面施加压力。

本方案,在第一铝板140和第二铝板150之间,设计了第三铝板170,当在该保温面板上打上螺丝后,螺丝对第一铝板140、第二铝板150和第三铝板170施加压力,使得力分散在三个铝板上,大大降低了第一铝板140和第二铝板150产生形变的概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转轮全回风除湿机,所述除湿机包括除湿机外壳10;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上,与室内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上,与室内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3;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上,与室外空气进风管相连接的第三进风口14;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上,与室外空气出风管相连接的第二出风口15;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内,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相连接,具有第一表冷器21的第一表冷腔室20;与所述第一表冷腔室20相连通,具有第一除湿转轮31的第一除湿转轮腔室30;与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30相连通,具有风机41的第一进风腔室40;与所述第一进风腔室40相连通,具有第二表冷器51的第二表冷腔室50;与所述第二表冷腔室50相连通,具有第一过滤器61的第一过滤腔室60;与所述第一过滤腔室60相连通,具有第二除湿转轮71的第二除湿转轮腔室70;设置在所述第二除湿转轮腔室70内,一端与所述第三进风口14相连通,用于对所述第二除湿转轮71加热干燥的第一加热器80;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30内,用于对所述第一除湿转轮31加热干燥的第二加热器90;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腔室60内,用于回收所述第一加热器80余热的第一余热回收装置100;设置在所述除湿机外壳10上,一端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热器90进风口相连通的余热传输管道110;设置在所述第一除湿转轮腔室30内,用于回收所述第二加热器90余热,且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5相连通的第二余热回收装置120;以及控制除湿机工作的电控箱130。本实用新型第一进风腔室40采用减震结构,在本机运行时,减少设备震动,降低噪音;设计第一余热回收装置100,将余热回收利用,大大减少了能耗;同时,在保温面板的保温填充料160中设计第三铝板170,在打螺丝或者安装把手等装置时,通过三层铝板固定,降低了第一铝板140和第二铝板150出现变形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