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循环隧道内置式燃气热风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7199发布日期:2019-09-12 10:13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循环隧道内置式燃气热风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风炉,特别涉及一种单循环隧道内置式燃气热风炉。



背景技术:

燃气热风炉就是采用燃料直接燃烧,经换热形成热风,而和物料直接接触加热干燥或烘烤。该种方式燃料的消耗量约比用蒸汽式或其他间接加热器减少一半左右。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目前,现有的烘道热风炉其热风进入烘道中不够均匀,从而造成了烘道中的温度不均匀,从而影响了烘干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烘干效果好,温度均匀的单循环隧道内置式燃气热风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单循环隧道内置式燃气热风炉,包括回风道、匀风室和混风室,回风道与匀风室连通,匀风室和混风室之间设置有燃烧室和火箱,火箱的一端与燃烧室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换热管组连接,火箱设置多个,火箱将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第三换热管组、第四换热管组和第五换热管组相互连接,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竖直设置在燃烧室的下侧,第三换热管组、第四换热管组和第五换热管组靠近匀风室的一侧与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并列设置,匀风室远离换热器的一侧设置有手动新风口,手动新风口上设置有电动新风门,混风室远离换热器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台风机,风机的进风口与混风室连通,风机的出风口与烘干隧道连通。

进一步的,多个火箱将燃烧室和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第三换热管组、第四换热管组和第五换热管组连在一起。

进一步的,新风门包括手动新风门和电动新风门。

进一步的,第五低温换热管组设置在高温燃烧室的一侧。

进一步的,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第三换热管组、第四换热管组和第五换热管组分别采用翅片换热管件组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得到的有益效果为:至少两台风机的使用,让输出的热风风更均匀。新风口新风的进入,达到了自然排湿,无需动力,节能的效果;翅片换热管组的使用,加大了换热面积,加上合理的布局,烟气温度≤65°,做到节能高效;燃烧室和换热管组合理的布局,风机吸出的风,更流畅,更均匀;匀风室和混风室的合理设计,也是均匀输出热风的措施之一;和燃煤热风炉相比,温度更均匀,风量更均匀,通风更畅通,干燥速度更快,干燥品质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回风道;2-匀风室;3-混风室;4-燃烧室;5-火箱;6-烟筒;7-第一换热管组;8-第二换热管组;9-第三换热管组;10-第四换热管组;11-第五换热管组;12-风机;13-手动新风门;14-电动新风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实施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实施一种单循环隧道内置式燃气热风炉,包括回风道1、匀风室2和混风室3,回风道4与匀风室5连通,匀风室5和混风室3之间设置有燃烧室4和火箱5,火箱5的一端与燃烧室4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换热管组7连接,火箱5设置多个,火箱5将第一换热管组7、第二换热管组8、第三换热管组9、第四换热管组10和第五换热管组11相互连接,第一换热管组7和第二换热管组8竖直设置在燃烧室4的下侧,第三换热管组9、第四换热管组10和第五换热管组11靠近匀风室2的一侧与第一换热管组7和第二换热管组8并列设置,匀风室2远离换热器的一侧设置有手动新风口13,手动新风口13上设置有电动新风门14,混风室远离换热器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台风机12,风机12的进风口与混风室3连通,风机12的出风口与烘干隧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了多个火箱,将燃烧室4、第一换热管组7、第二换热管组8、第三换热管组9、第四换热管组10和第五换热管组11全部相连;新风门包括手动新风门13和电动新风门14;第五低温换热管组11设置在高温燃烧室4的一侧;第一换热管组7、第二换热管组8、第三换热管组9、第四换热管组10和第五换热管组11分别采用翅片换热管件组成。

火箱5是天然气燃烧后的高温烟气从一个换热管组向另一个换热管组转向的地方;烟气在第五换热管组11的温度最低,第四换热管组10、第三换热管组9、第二换热管组8、第一换热管组7和燃烧室4温度越来越高,燃烧室4温度最高,但散热面积小,所以穿过第五换热管组11再穿过燃烧室4表面的热风,要低于下面两组的热风,但因回风有一定的温度,回风直接进入第五换热管组11,所以部分的热风几乎是一致的,从上中下三组换热管组换出的热风,经混风室3再经多台风机12排出后,烘干隧道内各部温度达到一致。新风口与火箱5之间500mm左右,为匀风室2,保证新风进入后均匀分配到各处。火箱5与风机12之间600mm左右,为混风室3,这个空间使上下左右的风充分混合,几个措施让每台风机12的热风,达到均匀一致。风机12最少使用两台,多台风机12的使用,是为了隧道内各部位风量一致。温度一致,干燥才能一致。

本实用新型实施了至少两台风机12的使用,让输出的热风风更均匀。新风口新风的进入,达到了自然排湿,无需动力,节能的效果;翅片换热管组的使用,加大了换热面积,加上合理的布局,烟气温度≤65°,做到节能高效;燃烧室4和换热管组合理的布局,风机12吸出的风,更流畅,更均匀;匀风室2和混风室3的合理设计,也是均匀输出热风的措施之一;和燃煤热风炉相比,温度更均匀,风量更均匀,通风更畅通,干燥速度更快,干燥品质更好。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