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7088发布日期:2019-05-31 21:5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空调室内机主要用于实现室内循环,即室内气体从进风口吸进后经过蒸发器换热后从出风口排出至室内。然而,上述循环方式导致室内气体未与室外气体进行交换,空调室内机长期运行过程中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变差,氧气含量会相对降低,不利于用户健康。

在现有技术中,采用在空调室内机内增加新风装置的方式可以实现室内气体与室外气体的交换。然而,即使用户不使用新风装置,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而影响空调室内机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而导致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内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排风管,用于排出新风装置内的气体;调节组件,包括调节结构,调节结构具有用于遮挡排风管的至少部分出风口的遮挡位置和用于避让的出风口的避让位置,调节结构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处,以运动至遮挡位置或避让位置;其中,调节结构的枢转轴线位于排风管的外侧。

进一步地,排风管具有顺次连接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出风口设置在第三管段上,出风口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三管段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当调节结构处于遮挡位置时,调节结构朝向出风口一侧的内表面与至少部分排风管抵接。

进一步地,出风口为排风管的管口,调节结构朝向出风口一侧的内表面与排风管具有出风口的端面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还包括:连接杆,连接杆的第一端为枢转端,连接杆的第二端与调节结构连接,连接杆带动调节结构绕枢转端转动,以使调节结构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排风管的管壁上具有过孔,连接杆的第二端穿过过孔以与调节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杆为弧形杆。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还包括:驱动装置,与连接杆的枢转端驱动连接,以驱动连接杆绕枢转端转动。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为电机,调节组件还包括:转轴,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转轴与枢转端连接,转轴的中心轴线与枢转端的枢转轴线相重合,电机驱动转轴绕转轴的轴线转动。

进一步地,枢转端具有供转轴穿过的通孔,通孔的内壁具有第一止转面,转轴的外表面具有第二止转面,第一止转面与第二止转面相配合,以实现枢转端与转轴的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杆为多个,多个连接杆沿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新风装置设置在壳体内;其中,新风装置为上述的新风装置。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部,安装部位于新风装置的排风管外且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上,新风装置的驱动装置设置在安装部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以使调节结构处于避让位置,则新风从排风管的出风口排入室内;当不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以使调节结构将排风管的至少部分出风口遮挡,以防止室内的灰尘等杂质通过出风口进入排风管内而影响新风装置的正常送新风,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而导致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内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的实施例应用于空调室内机的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A-A向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调节结构处于遮挡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图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调节结构处于遮挡位置时的俯视图;

图5示出了图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调节结构处于遮挡位置时的仰视图;

图6示出了图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调节结构处于遮挡位置时的另一角度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图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调节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俯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2、第一板体;13、进风孔;20、新风装置;21、新风壳体;22、风机组件;23、进风管;24、排风管;241、出风口;242、第一管段;243、第二管段;244、第三管段;245、过孔;25、过滤组件;30、调节组件;31、调节结构;32、连接杆;321、枢转端;321a、通孔;33、驱动装置;34、转轴;40、换热器;50、扫风叶片;60、风机;70、风叶;80、导风板;90、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而导致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内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如图2所示,新风装置包括排风管24和调节组件30。其中,排风管24用于排出新风装置内的气体。调节组件30包括调节结构31,调节结构31具有用于遮挡排风管24的至少部分出风口241的遮挡位置和用于避让的出风口241的避让位置,调节结构31可转动地设置在出风口241处,以运动至遮挡位置或避让位置。其中,调节结构31的枢转轴线位于排风管24的外侧。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当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31,以使调节结构31处于避让位置,则新风从排风管24的出风口241排入室内;当不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31,以使调节结构31将排风管24的至少部分出风口241遮挡,以防止室内的灰尘等杂质通过出风口241进入排风管24内而影响新风装置的正常送新风,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而导致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内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241的外侧指的是排风管24的外侧。在调节结构31在避让位置和遮挡位置切换过程中,调节结构31始终处于排风管24外。

如图3所示,排风管24具有顺次连接的第一管段242、第二管段243和第三管段244,出风口241设置在第三管段244上,出风口241所在的平面相对于第三管段244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当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调节结构31朝向出风口241一侧的内表面与至少部分排风管24抵接。这样,当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上述设置一方面避免室内的杂质等大量地进入至出风口241内;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被遮挡后的排风管24的外观更加整洁。同时,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加工。

具体地,第一管段24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管段243的延伸方向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二管段243的延伸方向与第三管段244的延伸方向呈第二夹角设置。当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调节结构31朝向出风口241一侧的内表面与至少部分排风管24抵接,以实现调节结构31对出风口241的遮挡。

如图3所示,出风口241为排风管24的管口,调节结构31朝向出风口241一侧的内表面与排风管24具有出风口241的端面平行设置。具体地,当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上述设置能够增大调节结构31与具有出风口241的端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调节结构31对出风口241的遮挡密封性,防止灰尘等杂质通过出风口241进入排风管24内而影响新风装置的进新风动作。

如图3、图5至图7所示,调节组件30还包括连接杆32。其中,连接杆32的第一端为枢转端321,连接杆32的第二端与调节结构31连接,连接杆32带动调节结构31绕枢转端321转动,以使调节结构31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切换。具体地,通过操作连接杆32以实现调节结构31绕枢转轴线的转动,进而使得调节结构31在避让位置和遮挡位置之间的切换更加容易、简便。

如图5所示,排风管24的管壁上具有过孔245,连接杆32的第二端穿过过孔245以与调节结构31连接。具体地,连接杆32的枢转端321在排风管24外侧,连接杆32的第二端穿过过孔245后与调节结构31连接,以带动调节结构31在避让位置和遮挡位置之间自由切换。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可选地,过孔245为矩形孔或条状孔。这样,在连接杆32绕枢转端321转动的过程中,上述设置保证连接杆32不会与过孔245发生结构干涉而影响连接杆32的正常转动,进而提升了调节组件30的运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32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可选地,连接杆32位于排风管24外且与调节结构31连接。这样,连接杆32带动调节结构31绕枢转轴线转动,以实现避让位置和遮挡位置之间的自由切换,降低了调节结构31的操作难度。

如图7所示,连接杆32为弧形杆。具体地,弧形杆的圆心在调节结构31所在的一侧,以实现连接杆32带动调节结构31在避让位置和遮挡位置之间自由切换。同时,连接杆32的上述形状设置使得调节结构31的转动更加平稳,减少调节组件3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32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连接杆32为折线形杆。

可选地,连接杆32为弧形和折线共同形成的杆状结构。

如图2至图6所示,调节组件30还包括驱动装置33。其中,驱动装置33与连接杆32的枢转端321驱动连接,以驱动连接杆32绕枢转端321转动。具体地,用户或工作人员通过操作驱动装置33,以使驱动装置33带动连接杆32的枢转端321进行转动,以使连接杆32的第二端带动调节结构31进行转动,以实现调节结构31在遮挡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的切换。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用户或工作人员对连接杆32的操作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操作难度。

如图3至图6所示,驱动装置33为电机,调节组件30还包括转轴34。其中,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转轴34与枢转端321连接,转轴34的中心轴线与枢转端321的枢转轴线相重合,电机驱动转轴34绕转轴34的轴线转动。具体地,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34通过联轴器连接,转轴34与枢转端321连接,以带动枢转端321绕转轴34的轴向转动,以使调节结构31绕转轴34的轴向(枢转轴线)转动。

如图7所示,枢转端321具有供转轴34穿过的通孔321a,通孔321a的内壁具有第一止转面,转轴34的外表面具有第二止转面,第一止转面与第二止转面相配合,以实现枢转端321与转轴34的连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枢转端321与转轴34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枢转端321与转轴34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可选地,枢转端321与转轴34通过螺栓连接或螺纹连接。

可选地,连接杆32为多个,多个连接杆32沿转轴34的轴向间隔设置。如图7所示,连接杆32为两个,两个连接杆32沿转轴34的轴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能够保证连接杆32与调节结构31之间的连接强度,以确保调节结构31能够在避让位置与遮挡位置之间自由切换;另一方面确保连接杆32能够带动连接杆32转动,以提升新风装置的运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杆32的个数不限于此。可选地,连接杆32为三个或四个或五个。

如图2所示,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21、风机组件22、进风管23和排风管24。其中,风机组件22设置在新风壳体21内,进风管23从空调室内机穿出至室外且与新风壳体21连通,排风管24与新风壳体21连通。具体地,室外气体在风机组件22的作用下通过进风管23进入至新风壳体21内,经过过滤组件25的过滤后从排风管24排入壳体10的排气口内,并通过排气口进入室内。

如图1、图2和图8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新风装置20,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新风装置20设置在壳体10内。其中,新风装置20为上述的新风装置。具体地,当新风装置20的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外观更加美观,提升用户视觉体验。

如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部90。其中,安装部90位于新风装置20的排风管24外且设置在壳体10的内表面上,新风装置20的驱动装置33设置在安装部90上。这样,驱动装置33安装在排风管24外,一方面减少了排风管24的内部空间占用率,提升新风装置20的出新风量;另一方面使得驱动装置33的维修、更换或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装置33的安装位置不限于此。可选地,驱动装置33安装在排风管24上且位于排风管24的外侧。

可选地,驱动装置33安装在空调室内机的接水盘上。

如图2所示,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机60、风叶70、扫风叶片50及导风板80。其中,风机60与风叶70连接以带动风叶70转动,实现送风。导风板80可枢转地设置在壳体10上,扫风叶片50可运动地设置在壳体10上,以调节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方向。

具体地,室内空气经由进风孔13进入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经过换热器40换热后达到调节温度的目的,分别位于空调室内机的左、右两侧的风机60从空调室内机的中部空腔吸收经过换热的空气再从左、右两侧吹出,这个过程实现的是室内循环。其中,新风装置的进风管23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中部。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具有位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40的下方的第一板体12,第一板体12具有排气口,新风装置的调节结构31为第二板体,当调节结构31处于遮挡位置时,第二板体远离排风管24一侧的表面与第一板体12的外表面平齐且遮挡在出风口241处。具体地,当新风装置处于送新风状态时,调节结构31处于避让位置,以使新风装置内的新风依次经由排风管24的出风口241及排气口后进入室内。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以使调节结构处于避让位置,则新风从排风管的出风口排入室内;当不需要新风装置送新风时,操作调节结构,以使调节结构将排风管的至少部分出风口遮挡,以防止室内的灰尘等杂质通过出风口进入排风管内而影响新风装置的正常送新风,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新风装置的出风口始终与室内连通而导致灰尘等杂质易进入出风口内的问题。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