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扩散式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5181发布日期:2019-07-24 10:0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快速扩散式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器,尤其涉及快速扩散式加湿器。



背景技术:

室内空气加湿,可以通过洒水、放置水盆等方式进行,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空气加湿的最方便方法还是使用加湿器,目前市面上的加湿器普遍结构简单、功能单一,虽然具备雾化加湿的作用,但雾化湿气的流动速度慢,无法快速的向四周环境流动,从而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了加湿效果,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快速扩散式加湿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快速扩散式加湿器,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快速扩散式加湿器,包括固定座、微型水泵、连接管、蓄水槽、蓄水箱、雾化管、雾化滤芯、进水口、堵塞、进气阀、固定轴、盖板、排风扇、排气孔、排气网,所述的微型水泵位于固定座内部下端,所述的微型水泵与固定座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连接管位于微型水泵右侧,所述的连接管与微型水泵采用胶粘剂相连,且所述的连接管与固定座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蓄水槽位于固定座内部左侧下端,所述的蓄水槽为圆形凹槽,所述的蓄水箱位于蓄水槽内壁上端,所述的蓄水箱与固定座螺纹相连,所述的雾化管位于蓄水箱内部中端,所述的雾化管与蓄水箱一体相连,所述的雾化滤芯位于雾化管内部顶端,所述的雾化滤芯与雾化管紧配相连,所述的进水口位于蓄水箱内部左侧上端,所述的进水口为通孔,所述的堵塞位于进水口顶部,所述的堵塞与进水口紧配相连,所述的进气阀贯穿堵塞内部,所述的进气阀与堵塞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固定轴贯穿固定座内部右侧顶端,所述的固定轴与固定座紧配相连,所述的盖板贯穿于固定轴外壁左侧,所述的盖板与固定轴转动相连,所述的排风扇位于盖板内部下端,所述的排风扇四周与盖板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排气孔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排气孔均匀分布于盖板内部上端四周,所述的排气孔为圆形通孔,所述的排气网位于盖板内部顶端,所述的排气网与盖板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固定座内部右侧下端还设有连接插头,所述的连接插头与固定座采用螺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微型水泵和连接插头之间还设有第一开关,所述的第一开关分别与微型水泵和连接插头导线相连,且所述的第一开关与固定座采用螺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排风扇与连接插头之间还设有第二开关,所述的第二开关分别与排风扇和连接插头导线相连,且所述的第二开关与固定座采用螺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蓄水箱内部右侧下端还贯穿有排水管,所述的排水管与蓄水箱一体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蓄水箱前端左侧还设有刻度板,所述的刻度板与蓄水箱采用胶粘剂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盖板内部右侧下端还设有避线孔,所述的避线孔为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快速扩散式加湿器,使用前,首先拉动打开堵塞,实现进水口露出,再将外界清水通过进气口注入到蓄水箱内部,同时,因刻度板为透明有机玻璃,能够便于从外界观看蓄水箱内部情况,便于人员掌握水量,当水量到达进水口位置后停止注水,再插入堵塞,即实现进水口的关闭,此时通过上述操作,能够实现水体由蓄水箱通过排水管流入到蓄水槽内部,同时,因进气阀的作用,能够实现外界空气流入到蓄水箱内部,继而实现了蓄水箱的正常工作,使用时,人员将连接插头与家庭内部的电源插座插合相连,然后打开第一开关,实现微型水泵与外界电源的相通,即微型水泵开启后将蓄水槽内部的水体由连接管吸入,接着水体通过微型水泵向雾化管内部上端喷出,此时通过微型水泵的作用,继而实现水体通过雾化管由雾化滤芯向上方的流出,即水流在雾化滤芯的作用下形成小颗粒的雾化水珠,接着通过盖板的排气网或排气孔向外界流动,此时通过上述操作,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加湿作用,同时,若需要加快雾化湿气向周围环境的流动速度时,人员可打开第二开关,实现排风扇与外界电源的相通,即排风扇开启进行旋转,此时通过排风扇的旋转吸风作用,能够加速下端雾化水珠向上流动,即雾化湿气加速通过排气网或排气孔向四周环境的流动,最终通过上述,继而提高湿化效果的目的,满足了不同使用环境的需要,该快速扩散式加湿器,结构巧妙、功能强大,首先通过内置加湿机构的设计,能够达到对周围环境的雾化加湿目的,其次还能够根据需要,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提高雾化湿气的快速流动,加快了对周围环境的加湿效果,最终达到很好的应用目的,同时,当人员需要对雾化滤芯进行清洗或更换时,可旋转盖板,实现盖板以固定轴为圆心进行顺时针旋转,即盖板旋转后,实现蓄水箱顶部露出,接着将雾化滤芯从雾化管内部抽出,再清洗或更换即可,避线孔是为了对导线进行避让,便于导线进行活动,也有效的避免了导线对盖板旋转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快速扩散式加湿器的主视图;

图2是快速扩散式加湿器的剖视图;

图3是雾化滤芯部位剖视放大图;

图4是盖板部位旋转状态图。

固定座1、微型水泵2、连接管3、蓄水槽4、蓄水箱5、雾化管6、雾化滤芯7、进水口8、堵塞9、进气阀10、固定轴11、盖板12、排风扇13、排气孔14、排气网15、连接插头101、第一开关102、第二开关103、排水管501、刻度板502、避线孔12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快速扩散式加湿器,包括固定座1、微型水泵2、连接管3、蓄水槽4、蓄水箱5、雾化管6、雾化滤芯7、进水口8、堵塞9、进气阀10、固定轴11、盖板12、排风扇13、排气孔14、排气网15,所述的微型水泵2位于固定座1内部下端,所述的微型水泵2与固定座1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连接管3位于微型水泵2右侧,所述的连接管3与微型水泵2采用胶粘剂相连,且所述的连接管3与固定座1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蓄水槽4位于固定座1内部左侧下端,所述的蓄水槽4为圆形凹槽,所述的蓄水箱5位于蓄水槽4内壁上端,所述的蓄水箱5与固定座1螺纹相连,所述的雾化管6位于蓄水箱5内部中端,所述的雾化管6与蓄水箱5一体相连,所述的雾化滤芯7位于雾化管6内部顶端,所述的雾化滤芯7与雾化管6紧配相连,所述的进水口8位于蓄水箱5内部左侧上端,所述的进水口8为通孔,所述的堵塞9位于进水口8顶部,所述的堵塞9与进水口8紧配相连,所述的进气阀10贯穿堵塞9内部,所述的进气阀10与堵塞9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固定轴11贯穿固定座1内部右侧顶端,所述的固定轴11与固定座1紧配相连,所述的盖板12贯穿于固定轴11外壁左侧,所述的盖板12与固定轴11转动相连,所述的排风扇13位于盖板12内部下端,所述的排风扇13四周与盖板12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排气孔14数量为若干件,所述的排气孔14均匀分布于盖板12内部上端四周,所述的排气孔14为圆形通孔,所述的排气网15位于盖板12内部顶端,所述的排气网15与盖板12一体相连,所述的固定座1内部右侧下端还设有连接插头101,所述的连接插头101与固定座1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微型水泵2和连接插头101之间还设有第一开关102,所述的第一开关102分别与微型水泵2和连接插头101导线相连,且所述的第一开关102与固定座1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排风扇13与连接插头101之间还设有第二开关103,所述的第二开关103分别与排风扇13和连接插头101导线相连,且所述的第二开关103与固定座1采用螺栓相连,所述的蓄水箱5内部右侧下端还贯穿有排水管501,所述的排水管501与蓄水箱5一体相连,所述的蓄水箱5前端左侧还设有刻度板502,所述的刻度板502与蓄水箱5采用胶粘剂相连,所述的盖板12内部右侧下端还设有避线孔1201,所述的避线孔1201为通孔。

该快速扩散式加湿器,使用前,首先拉动打开堵塞9,实现进水口8露出,再将外界清水通过进气口8注入到蓄水箱5内部,同时,因刻度板502为透明有机玻璃,能够便于从外界观看蓄水箱5内部情况,便于人员掌握水量,当水量到达进水口8位置后停止注水,再插入堵塞9,即实现进水口8的关闭,此时通过上述操作,能够实现水体由蓄水箱5通过排水管501流入到蓄水槽4内部,同时,因进气阀10的作用,能够实现外界空气流入到蓄水箱5内部,继而实现了蓄水箱5的正常工作,使用时,人员将连接插头101与家庭内部的电源插座插合相连,然后打开第一开关102,实现微型水泵2与外界电源的相通,即微型水泵2开启后将蓄水槽4内部的水体由连接管3吸入,接着水体通过微型水泵2向雾化管6内部上端喷出,此时通过微型水泵2的作用,继而实现水体通过雾化管6由雾化滤芯7向上方的流出,即水流在雾化滤芯7的作用下形成小颗粒的雾化水珠,接着通过盖板12的排气网13或排气孔14向外界流动,此时通过上述操作,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加湿作用,同时,若需要加快雾化湿气向周围环境的流动速度时,人员可打开第二开关103,实现排风扇13与外界电源的相通,即排风扇13开启进行旋转,此时通过排风扇13的旋转吸风作用,能够加速下端雾化水珠向上流动,即雾化湿气加速通过排气网15或排气孔14向四周环境的流动,最终通过上述,继而提高湿化效果的目的,满足了不同使用环境的需要,同时,当人员需要对雾化滤芯7进行清洗或更换时,可旋转盖板12,实现盖板12以固定轴11为圆心进行顺时针旋转,即盖板12旋转后,实现蓄水箱5顶部露出,接着将雾化滤芯7从雾化管6内部抽出,再清洗或更换即可,避线孔1201是为了对导线进行避让,便于导线进行活动,也有效的避免了导线对盖板12旋转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