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煤灰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7160发布日期:2019-06-15 00:29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粉煤灰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装置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粉煤灰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粉煤灰,是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燃煤电厂的粉煤灰排放量逐年增加,成为我国当前排量较大的工业废渣之一。

粉煤灰虽然工业废渣,但是其本身还是具备很高的利用价值,其可以作为混凝土的掺杂料;在回收利用粉煤灰之前通常需要将粉煤灰进行烘干处理,现有技术中有很多专门为粉煤灰进行烘干处理的烘干装置,但是这些烘干装置都还有待改进:众所周知,粉煤灰在烘干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高温湿气,通常现有技术中的粉煤灰烘干装置通常只设计了一个排湿口将这些高温湿气直接排出,这样便浪费了高温湿气中的热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粉煤灰烘干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粉煤灰烘干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烘干筒、固定套设在烘干筒外壁上且与烘干筒同轴设置的隔热筒、设于隔热筒上的热回收机构、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在隔热筒下部的隔热箱,以及设于隔热箱内的热风循环机构,其中所述热风循环机构的出风端通过出风管与隔热筒的右下部连通,所述热风循环机构的进风端通过进风管与隔热筒的左下部连通;所述隔热筒和烘干筒之间的夹层空间内固定连接有旋流板,其中所述旋流板呈螺旋状设置;所述烘干筒的右端伸出隔热筒外,且所述隔热筒的右端为敞口结构,且所述隔热筒的右端敞口处可拆卸连接有封住隔热筒右端敞口的筒盖;

所述热回收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隔热筒上的水箱、固定连接在水箱下侧壁上且进水口与水箱内底部连通的水泵、竖直固定连接在烘干筒右端上筒壁且下端与烘干筒内部连通的导热管、竖直固定套设于导热管外部且下端固定连接在烘干筒外壁上的隔热套筒,以及设于导热管和隔热套筒之间的导水管,其中所述导水管呈螺旋状缠绕在导热管上,且所述导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水箱的上部连通,下端与水泵的排水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烘干筒上还设有翻动机构,其中所述翻动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烘干筒内部与烘干筒同轴设置的转轴,以及固定连接在烘干筒左端的电机,其中所述电机的主轴与转轴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轴壁上通过连接杆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水平设置的刮板,其中所述刮板均与烘干筒的内筒壁接触。

优选的,所述隔热箱内部通过竖直设置的隔板分隔成左箱室和右箱室;所述热风循环机构包括设于左箱室内的循环风机和若干竖直设于右箱室内的电热网;所述循环风机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管下部连通,所述循环风机的出风端伸至右箱室内;所述右箱室的右上部与出风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烘干筒的右端外筒壁上具有螺纹段,所述筒盖通过所述螺纹段螺纹连接在烘干筒右端。

优选的,所述导热管的下端管口上固定连接有一张覆盖住导热管下端管口的过滤网。

较之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烘干筒的外壁上套设隔热筒,并设置有内设热风循环机构的隔热箱,从而可以通过热风循环机构鼓出热风,并通过进风管将热风导入烘干筒和隔热筒之间的夹层中,如此夹层中热风的热量会传递到烘干筒内为烘干筒内的粉煤灰进行烘干;进入夹层中的热风最终会由出风管再次回到隔热箱内被热风循环机构再次加热,如此便可以使热风再烘干筒和隔热筒之间的夹层中循环流动。

2、本实用新型在烘干筒和隔热筒之间还设有螺旋状的旋流板,如此便能通过旋流板使烘干筒和隔热筒之间形成一个螺旋状的供热风流通的螺旋通道,如此便能保证烘干筒位于隔热筒内的筒壁都能被热风加热到,从而提高烘干筒的烘干效率。

3、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热回收机构来回收粉煤灰烘干产生的高温湿气中的热量,如此一方面降低了流入空气中的高温湿气的温度,另一方面将高温湿气中一部分热量转移到水箱中的水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旋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烘干筒;2、隔热筒;3、热回收机构;31、水箱;311、排水管;312、水阀;313、注水口;32、水泵;33、导热管;34、隔热套管;35、导水管;4、连接块;5、隔热箱;51、隔板;52、左箱室;53、右箱室;6、热风循环机构;61、循环风机;62、电热网;63、进风管;64、出风管;7、旋流板;8、翻动机构;81、转轴;82、电机;83、连接杆;84、刮板;9、筒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实施例1: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粉煤灰烘干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烘干筒1、固定套设在烘干筒1外壁上且与烘干筒1同轴设置的隔热筒2;设于隔热筒2上的热回收机构3、通过连接块4固定连接在隔热筒2下部的隔热箱5,以及设于隔热箱5内的热风循环机构6;

其中隔热箱5内部通过竖直设置的隔板51分隔成左箱室52和右箱室53;热风循环机构6包括设于左箱室52内的循环风机61和若干竖直设于右箱室53内的电热网62,其中的电热网62工作时需要通过导线连接到市电上;循环风机61的进风端通过进风管63与隔热筒2左下部连通,循环风机61的出风端伸至右箱室53内;右箱室53的右上部通过处风管64与隔热筒2右下连通。

通过上述设置,电热网62通电发热,循环风机61鼓出风,由循环风机61鼓出的风在通过电热网62时会被电热网62加热,被电热网62加热后的风会直接通过处风管64流入隔热筒2和烘干筒1之间的夹层中;如此夹层中热风的热量会传递到烘干筒1内为烘干筒1内的粉煤灰进行烘干;进入夹层中的热风最终会由处风管64再次回到循环风机61的进风端,再由循环风机61鼓出,如此便可以使热风在烘干筒1和隔热筒2之间的夹层中循环流动。

结合图2所示,隔热筒2和烘干筒1之间的夹层空间内固定连接有旋流板7,其中旋流板7呈螺旋状设置;烘干筒1的右端伸出隔热筒2外,且隔热筒2的右端为敞口结构,烘干筒1的右端外筒壁上具有螺纹段,通过烘干筒1上的螺纹段在烘干筒1的敞口端螺纹连接有筒盖9。烘干筒1的右端敞口,既作为粉煤灰的进料口,也作为粉煤灰的出料口。

通过设置螺旋状的旋流板7,如此便能通过旋流板7使烘干筒1和隔热筒2之间形成一个螺旋状的供热风流通的螺旋通道,如此便能保证烘干筒1位于隔热筒2内的筒壁都能被热风加热到,从而提高烘干筒1的烘干效率。

热回收机构3包括固定连接在隔热筒2上的水箱31、固定连接在水箱31下侧壁上且进水口与水箱31内底部连通的水泵32、竖直固定连接在烘干筒1右端上筒壁且下端与烘干筒1内部连通的导热管33、竖直固定套设于导热管33外部且下端固定连接在烘干筒1外壁上的隔热套筒34,以及设于导热管33和隔热套筒34之间的导水管35,其中导水管35呈螺旋状缠绕在导热管33上,且导水管35的上端与水箱31的上部连通,下端与水泵32的排水口连通。为了方便后期排出水箱31内的水,在水箱31的底部设有带有水阀312的排水管311,为了方便向水箱31内注水,在水箱31的上部设有注水口313。

通过上述设置,粉煤灰在烘干筒1内被烘干,烘干过程中会在烘干筒1内产生高温湿气,烘干筒1内产生的高温湿气会进过导热管33从烘干筒1内排出,而在高温湿气在烘干筒1内被排出的过程中,水泵32会循环不断的将水箱31中的冷水导入导水管35内,如此高温湿气中的一部分热量会传递到导水管35内,从而为导水管35内的冷水加热。

烘干筒1上还设有翻动机构8,其中翻动机构8包括转动连接在烘干筒1内部与烘干筒1同轴设置的转轴81,以及固定连接在烘干筒1左端的电机82,其中电机82的主轴与转轴81的左端固定连接;转轴81的轴壁上通过连接杆83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水平设置的刮板84,其中刮板84均与烘干筒1的内筒壁接触。

粉煤灰在烘干时,打开电机82,如此电机82便会带动转轴81旋转,进而转轴81带动刮板84旋转,从而在不断旋转的刮板84作用下,烘干筒1内的粉煤灰被不断翻动,从而有效防止了烘干筒1内的粉煤灰在烘干过程中结块的问题。

为了防止在烘干过程中一部分粉煤灰从导热管33逸出,故在导热管33的下端管口上固定连接有一张覆盖住导热管33下端管口的过滤网。

实施原理:

首先旋下烘干筒1右端的筒盖9,将待烘干的粉煤灰从烘干筒1右端投入烘干筒1内,再利用耙手(作为烘干粉煤灰中一项常用工具,在此不再赘述)将粉煤灰推入烘干筒1内,再将筒盖9重新旋上烘干筒1,此时即可打开电机82、电热网62、循环风机61,以及水泵32。如此循环风机61向电热网62处鼓出风,经过电热网62的风会被电热网62加热,经加热后的风会通过进风管63流入烘干筒1和隔热筒2之间的夹层中,静茹夹层中的热风顺着旋流板7形成的螺旋旋流通道流动,从而将热风中的热量传递到烘干筒1内为粉煤灰进行烘干;夹层中的风最终会再次回到循环风机61中,如此便可为烘干筒1循环提供热量;烘干筒1内的粉煤灰在烘干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湿气会顺着导热管33导出,高温湿气在从导热管33中导出过程中,水泵32会循环不断的将水箱31中的冷水导入导水管35内,如此高温湿气中的一部分热量会传递到导水管35内,从而为导水管35内的冷水加热,从而一方面对导热管33导出的高温湿气进行了降温,另一方面也将高温湿气中的一部分热量进行了回收。

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