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3649发布日期:2019-09-20 22:2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湿度调整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全热交换器的新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健康、节能、简捷、可靠的新风设备已经成为建筑、空调设计和使用者普遍关注的焦点。新风装置是一种用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设备,其通常包括有风道、风机和控制设备,风道连通室内和室外,风机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抽取经期内部的过滤模块过滤后输入至室内空气进行必要的过滤清洁。过滤模块依据设置的位置,过滤时发挥的作用不同,其保养/更换周期也不同。现有的新风装置过滤模块配置时大多将多种模块组合配置在一个模块,或设置在一起,这样更换时很麻烦。尤其新风装置装置安装于室内顶部时,更换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所述技术缺陷之一。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其具有配置有全热交换器,依据过滤的不同功能将过滤模块模块化设置,这样更换时仅需抽出需更换的模块即可,整个过程其操作简便,装置结构简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框体、盖板,所述盖板与框体旋转连接;所述框体的第一侧设置有新风进风口、排风出风口,所述框体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置有新风出风口、排风进风口;

所述框体内设置全热交换器、第一过滤模块、第二过滤模块、第三过滤模块、第四过滤模块,所述第一过滤模块设置于全热交换器的前部,进入全热交换器的新风先经所述第一过滤模块的过滤,所述第二过滤模块与所述第三过滤模块并列的设置在新风风道中且第二过滤模块靠近全热交换器,所述第四过滤模块与所述第三过滤模块并列的设置且靠近新风出风口。

优选的,该第二过滤模块与所述第三过滤模块的间隔介于3mm~30mm。

优选的,该所述框体为一体成型,其内设有导向槽状定位块,用以固定全热交换器。

优选的,该框体内壁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过滤模块可插拔的安装于第一凹槽。

优选的,该第一凹槽的靠近新风出口侧设置第二凹槽,所述第三过滤模块可插拔的安装于第二凹槽。

优选的,该第二凹槽的靠近新风出口侧设置第三凹槽,所述第四过滤模块可插拔的安装于第二凹槽。

优选的,该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顶部分别配置保险销,所述保险销的一端可旋转的固定于框体,第二过滤模块、第三过滤模块、第四过滤模块分别插入对应的凹槽后拨动对应的保险销使其至少部分挡住过滤模块。

优选的,该框体内还包含有风箱,其安装于所述第三过滤模块与第四过滤模块间,所述风箱设有部分的新风风道及部分的回风风道。

优选的,该框体内还包含有控制模块,其电性连接新风风机、回风风机,基于接收的指令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新风风机、回风风机运行。

优选的,该控制模块,包含无线模块其连接智能终端或路由进行信息交互。

优选的,该全热交换器的新风入口侧设置有插座,第一过滤模块可插拔的安装于所述插座,所述框体外连接有天线,天线为棒状天线或吸盘天线,天线通过机壳开孔连接至控制模块的无线模块。这样解决电磁干扰问题。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①新风装置,其结构简单易,易于安装;

②依据过滤的不同功能将过滤模块模块化设置,更换时操作简单,

③采用全热交换器提高装置运行的经济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如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实施例:

下面结合图1-4来描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新风装置,新风装置300,包含框体301、盖板301a,盖板301的一侧与框体301旋转连接,框体301的第一侧设置有新风进风口302a、排风出风口302b,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置有新风出风口、排风进风口,框体301内部设置有全热交换器306a、第一过滤模块306b、第二过滤模块303、第三过滤模块303a、第四过滤模块305,第一过滤模块306b设置于全热交换器306a的前部,进入全热交换器306a的新风先经过第一过滤模块306b的过滤,第二过滤模块303与第三过滤模块303a并列的设置在新风风道中且第二过滤模块303靠近全热交换器306a,第二过滤模块303与第三过滤模块303a的间隔介于3mm~30mm。第四过滤模块305设置在新风风道中,经过第四过滤模块305过滤的新风经过新风出风口输入至室内。

新风装置的附图结构示意如图4所示,框体301内设有导向槽状定位块308,用以固定全热交换器。框体30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凹槽3031,第二过滤模块303可插拔的安装于该第一凹槽3031,第一凹槽3031的靠近新风出口侧设置第二凹槽303a1,第三过滤模块303a1可插拔的安装于该第二凹槽303a1。第二凹槽303a1的前部设有定位板303b。第一凹槽3031与第二凹槽303a1有间隔块303b,其宽度介于3mm~30mm。框体301的一侧设置凹槽305a,第四过滤模块305可插拔的安装于该凹槽305a。凹槽305a的前部靠近新风出风侧有第二间隔305b。第三过滤模块与第四过滤模块间设有风箱307,其设有部分新风风道及回风风道。在一实施方式中,风箱307安装有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新风风机,回风风机,基于指令控制新风风机,回风风机的运行。

在一实施方式中,新风出风口与第四过滤模块305间配置新风风机,用以调节输入至室内的风量。

在一实施方式中,回风进风口侧的风道中设置有回风风机,用以调节室内排风的风量。

在一实施方式中,回风出风口侧的风道中设置有回风风机,用以调节室内排风的风量。

本实施方式中,框体301与盖板301a通过铰链连接。框体301上对称设置多个固定部304,用以安装固定新风装置。第一过滤模块306b(用以过滤新风中的大颗粒物)、第二过滤模块303、第三过滤模块303a、第四过滤模块305分别设置成四方体(长方体)状,可插拔的方式安装与对应的卡槽内,这样需要更换时打开盖板抽出需更换的过滤模块进行更换,操作简洁。框体301内配置有新风风道,接下来描述新风在风道的流向,室外的新风经新风进风口、第一过滤模块306b,全热交换器306a、第二过滤模块303、第三过滤模块303a、第四过滤模块305后通过新风出风口输入至室内。室内的空气在排风风道中的流向,室内的空气经过排风进风口进入排风风道经全热交换器306a后经排风出风口。在全热交换器306a中新风空气与回风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二过滤模块303采用静电除尘(也称高压静电阁)。第三过滤模块303a采用活性炭过滤模块。第四过滤模块305采用PM2.5膜或膜PM10膜与PM2.5组合的过滤模块。

在一实施方式中,全热交换器306a采用铝或铝合金材质。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的顶部分别配置(第一,第二,第三)保险销(如,片状,其一侧可旋转的固定(定位柱等)于该凹槽),过滤模块完全插入凹槽后拨动该保险销使其至少部分挡住过滤模块,这样保持过滤模块在安装后不能滑动影响过滤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盖板301a上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这时该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分别设置成抽屉状,框体内壁设置匹配的导轨,该四个隔板分别盖住并连接对应的过滤模块。这样的设计,在更换过滤模块时,仅需抽出相应的隔板,再拿下旧的过滤模块替换新的过滤模块。这样的设计,过滤模块在更换时无需打开盖板,直接从盖板面抽取相应的隔板来更换,进一步提高更换的便捷性。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的新风装置,

在新风装置的设计中,其包含框体及与框体连接的盖板,其内部配置有全热交换器,在全热交换器内新风与回风热交换,提供装置的经济效益。

在新风装置的设计中,其包含控制模块,其电性连接新风风机,回风风机,基于指令控制新风风机与回风风机的运行。这样始终保证室内(房间)为正压。

在盖板的设计中,其上设有固定锁,解开该固定锁打开盖板。

在盖板的设计中,盖板上有锁扣,锁扣为旋转转滑动结构。

在盖板的设计中,盖板通过转轴连接与框体,该转轴(的轮廓)不超出框体端面(轮廓),这样提高装置的外观美观。

在盖板的设计中,其上设有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该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分别盖住并连接第一过滤模块、第二过滤模块、第三过滤模块、第四过滤模块。这样的设计,在更换过滤模块时,仅需抽出相应的隔板,再拿下旧的过滤模块替换新的过滤模块。这样的设计,过滤模块在更换时无需打开盖板,直接从盖板面抽取相应的隔板来更换,进一步提高更换的便捷性。这时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第四隔板分别设置成抽屉状,框体内壁设置匹配的导轨即可。

在控制模块的设计中,控制模块包含无线模块,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路由或智能终端,并与其信息交互。

在过滤模块的设计中,包含第一过滤模块、第二过滤模块、第三过滤模块、第四过滤模块,该四种模块分别设置成可插拔的形式,简化更换工序,提高更换的便捷性。

在本体的设计中,本体(框体)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减少铆钉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利用多个构成要素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构成要素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者利用多个构成要素来实现一个构成要素所具有的一个功能。另外,还可以是,利用一个构成要素来实现多个构成要素所具有的多个功能,或者利用一个构成要素来实现通过多个构成要素实现的一个功能。另外,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结构。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其他的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追加或者置换。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如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