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液板重力及烧结除湿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6156发布日期:2019-08-16 22:26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液板重力及烧结除湿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液板重力及烧结除湿热管。



背景技术:

空气相对湿度为40%~60%时人体感觉最为舒适,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人体健康不利;夏季室内的湿度过大时,会抑制人体散热,令人有非常烦躁和闷热之感,而在冬季时,则会促使人产生阴冷、抑郁之感,并且容易感冒。

冷却除湿技术指的是把制冷机作为冷源,以直接蒸发式冷却器作为冷却设备,把空气温度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析出大于相应状态的饱和含湿量的水分,降低空气的绝对湿度,再利用部分或者全部的冷凝热去加热冷却后的空气,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从而达到除湿的目的。

热管为传热元件,利用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当热管的一端受热(蒸发段),管道内的工质蒸发气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另一端(冷凝段)并放出热量,并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管道内壁回流至蒸发段,如此循环往复,热量便从一端传向另一端。

工质填充与热管内,工作时分别分布于蒸发段及冷凝段管道内的底部,由于蒸发段有工质处的管道热交换效率高,而没有工质处的热管热交换效率低;反之,冷凝段有工质处的热管热交换效率低,无工质处的热管热交换效率高,故蒸发段上部为低热交换层,冷凝段底部为低热交换层,导致热交换效率低。

因此,现有设计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利用一种储液板重力及烧结除湿热管来解决热管热交换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储液板重力及烧结除湿热管,包括:风道、表冷器、重力热管、U 型烧结热管组;

所述表冷器设置在风道内;

所述重力热管包括:重力热管蒸发段、重力热管冷凝段、重力热管气流管、重力热管回液管;

所述重力热管蒸发段低于重力热管冷凝段,且重力热管蒸发段、重力热管冷凝段分别设置在风道内表冷器的两端;

所述重力热管蒸发段包括:回形管一、支管一;

所述回形管一的结构为回路结构;

所述支管一设置在回形管一中心空白处内;

所述支管一包括:储液管、储液板、气管;

所述储液管的数量有多个,储液管垂直设置在回形管中心空白内的底部,储液管底端与回形管底部连通,其顶端与储液板连通;

所述储液板为中空结构的薄板,储液板呈一定倾斜角度设置在储液管顶部,储液板存储工质,其顶面设有气管;

所述气管的数量有多个,均匀设置在储液板的顶面,气管底部与储液板内连通,其顶部与回形管上部连通;

所述重力热管冷凝段包括:回形管二、支管二;

所述回形管二为回形结构;

所述支管二设置在回形管二中心空白处,其两端分别与回形管二的上部与底部连通;

所述重力热管气流管呈一定倾斜角度设置在重力热管蒸发段与重力热管冷凝段一侧的上方,其两端分别与回形管一、回形管二连通;

所述重力热管回液管与重力热管气流管平行,且设置在重力热管气流管的下方,其两端分别与回形管一、回形管二连通;

所述U型烧结热管组由多个U型烧结热管上下平行组成,U型烧结热管组垂直贯穿风道的侧壁,且延伸至风道内;

所述U型烧结热管包括:烧结热管蒸发段、烧结热管冷凝段、烧结热管绝热段;

所述烧结热管蒸发段略低于烧结热管冷凝段,烧结热管蒸发段位于重力热管蒸发段与表冷器之间;

所述烧结热管冷凝段位于重力热管冷凝段与表冷器之间;

所述烧结热管绝热段与重力热管的气流管、回液管相对设置在表冷器的两侧,且热管绝热段位于风道外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U型烧结热管的烧结热管蒸发段与重力热管重力热管蒸发段呈前后垂直交错设置,烧结热管冷凝段与重力热管冷凝段呈前后垂直交错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板靠近风道进风口的直角边设为倒圆角。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板倾斜至少5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板设置两层或多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管的数量多于储液管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重力热管与烧结热管组呈前后垂直设置,填补蒸发段、冷凝段低热交换层,提升热交换效率。

2、储液板增大板体与外界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道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道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与本实用新型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

如图1所示,一种储液板重力及烧结除湿热管,包括:风道1、表冷器2、重力热管3、U型烧结热管4组;

所述表冷器2设置在风道1内;

如图2所示,所述重力热管3包括:重力热管蒸发段31、重力热管冷凝段32、重力热管气流管33、重力热管回液管34;

所述重力热管蒸发段31低于重力热管冷凝段32,且重力热管蒸发段31、重力热管冷凝段32分别设置在风道1内表冷器2的两端;

如图2所示,所述重力热管蒸发段31包括:回形管一311、支管一312;

所述回形管一311的结构为回路结构;

所述支管一312设置在回形管一311中心空白处内;

所述支管一312包括:储液管3121、储液板3122、气管3123;

所述储液管3121的数量有多个,储液管3121垂直设置在回形管中心空白内的底部,储液管3121底端与回形管底部连通,其顶端与储液板3122连通;

所述储液板3122为中空结构的薄板,储液板3122呈一定倾斜角度设置在储液管3121顶部,储液板3122存储工质,其顶面设有气管3123;

所述气管3123的数量有多个,均匀设置在储液板3122的顶面,气管3123 底部与储液板3122内连通,其顶部与回形管上部连通;

如图2所示,所述重力热管冷凝段32包括:回形管二321、支管二322;

所述回形管二321为回形结构;

所述支管二322设置在回形管二321中心空白处,其两端分别与回形管二321的上部与底部连通;

所述重力热管气流管33呈一定倾斜角度设置在重力热管蒸发段31与重力热管冷凝段32一侧的上方,其两端分别与回形管一311、回形管二321连通;

所述重力热管回液管34与重力热管气流管33平行,且设置在重力热管气流管33的下方,其两端分别与回形管一311、回形管二321连通;

如图2所示,所述U型烧结热管组由多个U型烧结热管4上下平行组成, U型烧结热管组垂直贯穿风道1的侧壁,且延伸至风道1内;

所述U型烧结热管4包括:烧结热管蒸发段41、烧结热管冷凝段42、烧结热管绝热段43;

所述烧结热管蒸发段41略低于烧结热管冷凝段42,烧结热管蒸发段41 位于重力热管蒸发段31与表冷器2之间;

所述烧结热管冷凝段42位于重力热管冷凝段32与表冷器2之间;

所述烧结热管绝热段43与重力热管3的气流管、回液管相对设置在表冷器2的两侧,且热管绝热段位于风道1外侧。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U型烧结热管4的烧结热管蒸发段41与重力热管3重力热管蒸发段31呈前后垂直交错设置,烧结热管冷凝段42与重力热管冷凝段32呈前后垂直交错设置,其目的是有利于湍流的产生,提升热交换效率。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储液板3122靠近风道1进风口的直角边设为倒圆角3124,其目的是减小风阻。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储液板3122倾斜至少5度,其目的是增加储液板3122与热气流的接触面积。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储液板3122设置两层或多层,其目的是增加热交换面积。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气管3123的数量多于储液管3121的数量,其目的是有利于气化的工质流向冷凝段。

工作原理:

重力热管3的蒸发段与U型烧结热管4蒸发段呈前后垂直交错设置,同时,重力热管3的冷凝段与U型烧结热管4冷凝段呈前后垂直交错设置,待风道 1进风口处的风机(未图示)将风道1外潮湿的气流送入风道1内,潮湿的气流经过重力热管3及U型烧结热管组的蒸发段实现首次降温,此时,重力热管蒸发段31及烧结热管蒸发段41管道内的工质吸热后气化,气化的工质通过重力热管气流管33、烧结热管绝热段43流动至重力热管冷凝段32、烧结热管冷凝段42,接着潮湿的气流经过表冷器2再次降低温度并析出气流中的水分,最后经过重力热管3及U型烧结热管组的冷凝段提升温度,冷凝段热管内气化的工质放热后成液体通过重力热管回液管34、烧结热管绝热段43回流至蒸发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