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6924发布日期:2019-08-13 21:12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家用取暖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取暖器因其能够在冬季或出现梅雨天气时吹出暖风以供人们所需,因此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一般稍大的家用取暖器都是直接通过支脚设置在地面上,但是住户在使用取暖器时有时候需要对取暖器进行搬运,如家用的筒形取暖器在搬运过程中,人需要双手抱住取暖器才能够对取暖器进行搬运,导致取暖器的搬运过程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家用取暖器,能够方便取暖器的搬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家用取暖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侧的加热装置和风机,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包括顶板、底板和侧板,所述进风口开设在底板上,所述出风口开设在顶板上,所述顶板顶部铰接有半圆把手,所述顶板上开设有供半圆把手放置的半环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顶板上设置有半圆把手,在需要对取暖器进行移动时,可以通过半圆把手方便对取暖器进行移动;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半圆把手可以放置在半环槽内,避免把手的存在影响整体的美感。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滚轮,滚轮通过滚轴和滚轮支架转动设置在底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滚轮,在平地上搬运时,可以直接推动取暖器进行移动,在上楼梯或过门槛时再通过半圆把手带动取暖器进行搬运。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和侧板之间还设置有补风板,所述补风板上开设有补风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补风板,补风板上开设的补风口能够增大取暖器的进风量,从而提升取暖器的取暖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将滚轮支架进行限位的底座,所述补风板和底板均固设在底座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将滚轮支架进行限位的底座,所述补风板和底板均固设在底座上。

作为优选,所述补风板上固定连接有电机支架,所述风机包括塑封电机和转动风叶,所述塑封电机设置在电机支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塑封电机作为驱动件进行使用,能够降低取暖器使用过程中的噪音量,同时可以方便与电机支架的装配。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部还设置有隔热内筒,所述隔热内筒与壳体之间具有中空的隔热腔,所述加热装置和风机均设置在隔热内筒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内部设置隔热内筒,隔热内筒与壳体之间形成中空的隔热腔,由于空气的热传导系数远低于金属的热传导系数,能够降低传递至壳体的热量,从而避免壳体温度的上升,避免人碰到壳体造成的烫伤,同时减少热量的散失,提升取暖器的出风温度。

作为优选,所述电机支架上垂直连接有用于固定隔热内筒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沿电机支架周向间隔排布且与隔热内筒的内壁相抵,所述固定片与隔热内筒通过螺栓连接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内筒整体呈筒状结构,其固定的难度要求较高,通过设置有固定片,固定片与隔热内筒侧壁的底端通过螺栓相连,能够方便与隔热内筒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转动风叶的上方,所述加热装置包括沿隔热内筒轴向方向上下分布的两个加热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上下分布的两个加热管,能够提升制热能力,从而提高取暖器的出风温度;同时将转动风叶设置在加热装置的下方,转动风叶旋转带动冷空气上升,使得转动风叶以及塑封电机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避免塑封电机受热变形。

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下方设置有用于连接侧板和顶板的连接板,所述顶板底部设置有连接卡钩,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供连接卡钩旋转卡接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得顶板旋转卡接在连接板的卡槽,能够方便顶板与连接板的相连,同时能够方便在需要时打开顶板对壳体内部的加热装置进行检测维修。

作为优选,所述顶板下方还设置有过滤细网,所述过滤细网具有向周向外侧延伸的翻边,所述过滤细网通过翻边搭扣在连接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避免一些杂物进入取暖器内部,造成加热装置以及风机在使用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通过设置半圆把手和滚轮,在需要搬运时可以通过滚轮方便推动取暖器,另外,在需要提取暖器上楼梯或者过门槛时,可以通过半圆把手对取暖器进行提拉,从而方便了取暖器的搬运。

2.通过在壳体内部设置隔热内筒,隔热内筒与壳体之间形成中空的隔热腔,由于空气的热传导系数远低于金属的热传导系数,能够降低传递至壳体的热量,从而避免壳体温度的上升,避免人碰到壳体造成的烫伤,同时减少热量的散失,提升取暖器的出风温度;

3.通过设置补风板,并在补风板上开设补风口,能够提升进风量,从而提高取暖器的制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取暖器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取暖器的内部剖视图;

图3为取暖器的内部结构爆炸图;

图4为底板上滚轮支架的爆炸图;

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1、壳体;11、顶板;111、连接卡钩;112、半圆把手;113、半圆槽;114、指示标记;12、底板;121、安装槽;13、侧板;131、周向板;132、周向限位柱;133、周向限位槽;134、T型加强筋;14、补风板;141、齿柱;142、补风口;143、限位挡边;15、底座;151、齿槽;152、周向挡板;16、电机支架;161、固定片;17、连接板;171、卡槽;172、环槽;18、过滤细网;181、翻边;2、加热装置;3、风机;31、塑封电机;32、转动风叶;4、隔热内筒;41、隔热腔;5、滚轮;51、滚轮支架;52、滚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家用取暖器,包括呈圆筒状的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侧且上下分布的加热装置2和风机3,壳体1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内部还设置有隔热内筒4,加热装置2和风机3均设置在隔热内筒4内,隔热内筒4与壳体1之间具有中空的隔热腔41。

参照图2和图3,壳体1包括有顶板11、底板12和侧板13,其中进风口为密布开设在底板12上的通口,出风口为密布开设在顶板11上的通口,底板12和侧板13之间还设置有补风板14,补风板14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齿柱141,相连两齿柱141之间形成有补风口142,补风板14上垂直延伸有位于侧板13周向外侧以限制侧板13脱出补风板14的限位挡边143。

补风板14上固定连接有电机支架16,风机3包括固设在电机支架16上的塑封电机31以及连接在塑封电机31输出轴上转动风叶32,电机支架16上垂直连接有用于固定隔热内筒4的固定片161,固定片161沿电机支架16周向间隔排布且与隔热内筒4的内壁相抵,固定片161与隔热内筒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参照图4,底板12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滚轮5,本实施例中滚轮5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滚轮5沿底板12周向方向等间距分布,滚轮5通过滚轴52和滚动支架转动设置在底板12上,且滚轮5的底端突出于底板12用于对取暖器进行支撑,底板12上开设有供滚轮支架51安装的安装槽121,滚轴52穿过滚轮5且转动设置在滚轮支架51上。

参照图2和图3,底板12上设置有底座15,底板12和侧板13均通过开设螺纹孔并穿设螺栓固定连接在底座15上,底座15与底板12相连后将滚轮支架51压紧在底板12上以避免滚轮支架51的脱出,底座15上还开设有供齿柱141穿插的齿槽151,底座15的上还设置有位于补风板14周向外侧以限制补风板14脱出底座15的周向挡板152。

参照图2和图5,顶板11下方设置有用于连接侧板13和顶板11的连接板17,连接板17与侧板13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顶板11底部设置有L型的连接卡钩111,连接板17上开设有供连接卡钩111旋转卡接的卡槽171。

顶板11与连接板17之间还设置有过滤细网18,过滤细网18具有向周向延伸设置的翻边181,连接板17上开设有供翻边181搭扣的环槽172。

顶板11的顶部还铰接有半圆把手112,顶板11开设有供半圆把手112放置的半环槽172,在半圆把手112不需要使用的过程中,半圆把手112放置在半环槽172内,半环槽172内还设置有对顶板11打开方向进行指示的指示标记114。

参照图6和图7,侧板13为周向排布的多个周向板131拼接而成,周向板131的两侧具有周向限位柱132以及周向限位槽133,周向限位槽133的开口直径小于周向限位柱132的直径,在组装时需要使得相邻两周向板131的周向限位柱132与周向限位槽133对准后上下拼接而成,侧板13外侧还设置有周向排布的T型加强筋134。

使用原理:

在使用过程中,塑封电机31带动转动风叶32进行转动,取暖器外部的冷空气从进风口和补风口142中进入,经过加热管加热后再从出风口中送出,实现制热,隔热内筒4与侧板13之间形成的隔热腔41能够避免热量的散出,从而提升出风口出风的温度,同时降低侧板13的温度以避免人的烫伤。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