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流式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6928发布日期:2019-08-13 21:12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流式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流式取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取暖器是指用于取暖的设备。取暖器的类型很多,基于发热原理、散热途径、导热媒质及适用范围的不同,电暖器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油汀、对流暖器、电热膜电暖器、超导热霸、电热丝发热体、石英管发热体、卤素管发热体、金属管发热体、碳素纤维发热体等。

现有的对流式电暖器罩壳上方为出气口,下方为进气口,通电后电热管周围的空气被加热上升,从出气口流出,而周围的冷空气从进气口进入补充。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对流式电暖器罩壳上方呈平整设置,当手或是身体的其它部位不小心接触电暖气罩壳的出气口时,容易被烫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流式取暖器,减少了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与出气口接触时的面积,使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不易被烫伤,提高了取暖器使用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对流式取暖器,包括上出气板、下进气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对称设置于上出气板的两端且供上出气板、下进气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插入固定的连接件,所述上出气板、下进气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连接件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支架和电热丝,所述上出气板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用于出气的出气口,所述上出气板远离下进气板的一侧还均匀设置有若干外伸板,所述外伸板从上出气板向远离下进气板的一侧设置且对称分布于出气口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或是身体的其它部位不小心接触电暖气罩壳的出气口时,外伸板的设置,减少了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与出气口的接触面积,使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不易被烫伤,提高了取暖器使用时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伸板与上出气板呈垂直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伸板的顶部与上出气板的垂直距离相等时,上出气板与外伸板的垂直设置,使外伸板的体积最小,进而节约了外伸板生产时的用料,降低了外伸板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远离下进气板的一侧均一体设置有用于固定上出气板的翻折边,所述上出气板上对称设置有与翻折边卡接的卡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上出气板通过翻折边与卡接板的卡接进行固定,使上出气板安装完成之后不易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离,不易发生晃动,提高了上出气板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靠近翻折板的一侧均一体设置有用于支撑上出气板的支撑条,所述上出气板远离卡接板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与支撑条抵接的抵接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条与支撑条的抵接,对上出气板进行了支撑,使上出气板在使用时不易发生移动,提高了上出气板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靠近上出气板的一侧一体设置有若干用于支撑上出气板的支撑块,所述连接件靠近上出气板的一侧还一体设置有用于连接支撑块的加强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的设置,对上出气板进行了支撑,使上出气板在使用时不易发生移动,提高了上出气板使用时的稳定性;加强板的设置,使支撑块连接在一起,增加了支撑块的结构强度,使支撑块不易折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热丝上套设有若干传导翅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导翅片的设置,增加了电热丝与取暖器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方便对取暖器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丝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靠近第一侧板的一侧一体设置有若干供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插接限位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的设置,对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进行了限位,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在使用时不易发生晃动,提高了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远离上出气板的一侧还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靠近连接件的一侧一体设置有若干卡块,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若干供卡块卡接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防护罩能够通过卡块与卡槽的卡接,安装于连接件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罩远离上出气板的一侧还一体设置有若干供连接件的边沿插入限位的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的设置,与连接件的边沿互相限位,使防护罩在使用时不易发生晃动,提高了防护罩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靠近下进气板的一侧还设置有支脚;

所述连接件靠近支脚的一侧一体设置有若干插接筒,所述支脚上设置有若干供插接筒插接定位的插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支脚能够通过插接筒与插接槽的插接进行安装定位,以方便通过螺钉进行固定,提高了支脚的安装效率;支脚的设置,增加了下进气板与地面之间的空间,以方便进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减少了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与出气口接触时的面积,使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不易被烫伤,提高了取暖器使用时的安全性;

2.传导翅片的设置,增加了电热丝与取暖器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方便对取暖器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提高了加热丝的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对流式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出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对流式取暖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连接件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上出气板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连接件与防护罩的爆炸示意图一。

图8是图7中C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连接件与防护罩的爆炸示意图二。

图10是图8中D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连接件与支脚的爆炸示意图一。

图12是连接件与支脚的爆炸示意图二。

图中,1、上出气板;2、下进气板;3、第一侧板;4、第二侧板;5、连接件;6、支架;7、电热丝;8、出气口;9、外伸板;10、翻折边;11、卡接板;12、支撑条;13、抵接条;14、传导翅片;15、限位块;16、支撑块;17、加强板;18、防护罩;19、卡块;20、卡槽;21、限位板;22、支脚;23、插接筒;24、插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对流式取暖器,包括上出气板1、下出气板、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和用于连接上出气板1、下出气板、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的连接件5。连接件5对称设于出气板的两侧,且供上出气板1、下出气板、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的端部插入固定。

上出气板1、下出气板、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与连接件5形成的空腔内还设有若干支架6,此处的支架6的数量为两个,两支架6上传设有若干加热丝,此处加热丝的数量为两个,加热丝上还套设有若干传导翅片14,传导翅片14用于辅助加热丝对取暖器内部的空气进行加热。

参照图2,上出气板1上均匀开设有若干出气孔,出气孔贯穿上出气板1。上出气板1上还一体设有若干外伸板9,外伸板9对称设于充气孔的两侧,结合图1,外伸板9从上出气板1向远离下进气板2的方向设置,外伸板9与上出气板1呈垂直设置,减少了手或身体其它部位与上出气板1接触时的面积,而不易被烫伤。

参照图3、4,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上均一体设有翻折边10,翻折边10向靠近上出气板1的方向弯折设置,上出气板1上对称设有两个卡接板11,两个卡接板11分别位于上出气板1靠近第一侧板3或第二侧板4的一侧,卡接板11与翻折边10卡接,以将上出气板1与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固定。

第一侧板3与第二侧板4上还均一体设有支撑条12,支撑条12位于第一侧与第二侧板4板靠近上出气板1的一侧,且支撑条12位于上出气板1靠近下进气板2的一侧。上出气板1上一体设有两个抵接条13,两个抵接条13对称设于上出气板1靠近支撑条12的一侧的边沿处,抵接条13与支撑条12抵接,以为上出气板1进行支撑。

参照图5、6,连接件5上靠近上出气板1的一侧还一体设有若干支撑块16,支撑块16位于上出气板1的下侧,上出气板1安装至连接件5内时,支撑块16与上出气板1抵接,以为上出气板1提供支撑。连接件5上还一体设加强板17,加强板17与支撑块16位于连接件5的同一侧,加强板17用于连接支撑块16,以对支撑块16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使支撑块16在为上出气板1提供支撑时不易折断。

连接件5上还一体设有若干限位块15,限位块15位于连接件5靠近第一侧板3或第二侧板4的一侧,限位块15呈“L”形设置,限位块15供第一侧板3或第二侧板4端部插入,以对第一侧板3与第二侧板4进行限位。

参照图7、8,连接件5远离限位块15的一侧还设有防护罩18,防护罩18用于盖合连接件5远离限位块15的一侧。防护罩18靠近连接件5的一侧一体设有若干限位板21,限位板21与防护罩18的边沿留有空隙,以供连接件5的边沿插入,以使防护罩18安装于连接件5上不易发生晃动。

防护罩18还一体设有若干卡块19,卡块19位于防护罩18靠近连接件5的一侧的边沿的内侧,卡块19呈内凸设置。

参照图9、10,连接件5上开设有卡槽20,卡槽20位于连接件5靠近防护罩18的一侧的外边沿处,卡槽20供卡块19进行卡接,以将防护罩18安装于连接件5上。

参照图11、12,连接件5的下侧还设有支脚22,支脚22用于支撑取暖器,以方便进行立置,方便冷空气从下进气板2进入。

连接件5靠近支脚22的一侧一体设有若干插接筒23,插接筒23呈圆筒状设置,支脚22上开设有插接槽24,插接槽24位于支脚22靠近连接件5的一侧,插接槽24供插接筒23插接定位,以方便通过螺钉对支脚22做进一步固定。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外伸板9的设置,减少了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与取暖器的上出气板1接触时的面积,使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与取暖器的上出气板1接触时不易被烫伤。

翻折边10与卡接板11的卡接,对上出气板1进行了固定,使上出气板1不易向远离下进气板2的方向移动,而与第一侧板3、第二侧板4分离。

支撑块16、支撑条12与抵接条13的设置,为上出气板1提供了支撑,使上出气板1不易向靠近下进气板2的方向移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