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7268发布日期:2019-06-21 23:52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在制冷时,内机中蒸发器与室内换热产生的冷凝水温度时低于常温的,而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一般而言直接由排水管排出,而没有进行再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以对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再利用,提高冷媒的过冷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包括蓄水槽和供冷媒流通的换热管,所述蓄水槽与蒸发器的冷凝水排水管连接,所述蓄水槽内设置有空腔,适于容纳部分冷凝器的换热总管;所述换热管位于所述蓄水槽内,适于对所述蓄水槽内的冷凝水换热。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与压缩机的吸气口和所述冷凝器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的进口通过第一出液管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第一出液管上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适于控制所述第一出液管中冷媒流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液管还包括节流毛细管,所述节流毛细管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节流毛细管的进口与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为U型换热管。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的出口和进口处均设置有感温包,适于检测所述换热管的出口和进口处的冷媒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槽内设置有水位监测器。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与水平面平行。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通过设置蓄水槽,当蒸发器在制冷时,将冷凝水收集与蓄水槽中,以此低温的冷凝水再次利用并与冷凝器的换热管进行换热,同时,蓄水槽中设置有换热管,换热管能够进一步对冷凝水进行换热冷却,以此使冷凝水达到更低的温度,从而更好地降低冷凝温度,提高冷媒的过冷度,最终提升制冷量,提高制冷效果,并实现节能降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

进一步的,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出液管,所述第二出液管两端分别连接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第二出液管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与上述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及空调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冷凝器,2-蓄水槽,3-换热管,4-压缩机,5-蒸发器,501-冷凝水排水管,6-第一出液管,7-第二出液管,8-第一电子膨胀阀,9-第二电子膨胀阀,10-节流毛细管,11-感温包。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同时,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包括蓄水槽2和供冷媒流通的换热管3,蓄水槽2与蒸发器5的冷凝水排水管501连接,蓄水槽2内设置有空腔,适于容纳部分冷凝器1的换热总管;换热管3位于蓄水槽2内,适于对蓄水槽2内的冷凝水换热。

在相关技术中,空调器在制冷时,内机中蒸发器5与室内换热产生的冷凝水温度是低于常温的,而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一般而言直接由排水管排出,而没有进行再利用。

在空调器运行时,外机的压缩机4的排气端连接冷凝器1,将冷媒通过排气端传输给冷凝器1进行冷凝,冷凝器1通过第二出液管7连接蒸发器5,第二出液管7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9,以对流入蒸发器5中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冷媒通过第二出液管7进入蒸发器5,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通过蒸发器连接压缩机4的吸气端流回压缩机4,以此完成整个空调器的制冷过程,其中在空调器的制冷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

在本实施例中,当蒸发器5在制冷时,将蒸发器5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其中蒸发器5的冷凝水排水管501与蓄水槽2连接,以此通过蓄水槽2将冷凝水进行收集,其中,蓄水槽2内设置有空腔,其能够容纳部分冷凝器1的换热总管,在空调器运行时,冷凝器1的换热总管位于蓄水槽2中,以此低温的冷凝水再次利用并与冷凝器1的换热管进行换热,从而降低冷凝温度,提高冷媒的过冷度,最终提升制冷量,提高制冷效果,并实现节能降耗。

其中,蓄水槽2设置于空调器外机底盘上,并靠近冷凝器1,具体的冷凝器1底部总液管的一路放入水槽内部,这样低温冷凝水的水平面能够与冷凝器1底部铜管持平,进而更好的对冷凝器的换热总管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同时,还设置有供冷媒流通的换热管3,换热管3位于蓄水槽2内,适于对蓄水槽2内的冷凝水换热。

在冷凝水流入蓄水槽2内部时,通过换热管3对收集到的冷凝水进行进一步的换热冷却,在冷凝器1在工作时,将换热冷却后的冷凝水对冷凝器1的总管路中流通的冷媒进行换热,以此通过温度更低的冷凝水再次利用给冷凝器1进行换热,能够更好地提高空调器外机冷凝器1冷凝后冷媒的过冷度,以此进一步提升制冷量,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的,换热管3与水平面平行,在换热管3与蓄水槽2中冷凝水进行换热时,换热管3可与冷凝水的水平面平行,以此能够达到对冷凝水更好的换热效果,节省冷媒的使用。

其中,换热管3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与压缩机4的吸气口和冷凝器1连通,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冷凝器1与换热管3连通,在换热管3对冷凝水换热冷却时,冷凝器1排出冷媒并流入换热管3,在换热管3对冷凝水换热过后,换热后的冷媒通过压缩机4的吸气口流回压缩机,以此能够更好的实现换热管3对冷凝水的换热,从而提升制冷量,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的,换热管3为U型换热管,以此能够更好的对冷凝水进行换热。

实施例二

如上述的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本实施例与其的不同之处在于,换热管3的进口通过第一出液管6与冷凝器1连通,第一出液管6上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8,适于控制第一出液管6中冷媒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3通过第一出液管6连通冷凝器1,在换热管3对冷凝水进行换热时,冷凝器1排出的冷媒通过第一出液管6流入换热管3中,此时在第一出液管6上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8,以此通过电子膨胀阀8控制冷凝器1与换热管3之间冷媒的流通,当蓄水槽2中收集有足够量的冷凝水时,通过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8的开关,以此控制冷凝水与换热管3中冷媒的换热。

具体的,蓄水槽2内设置有水位监测器,水位监测器可以与第一电子膨胀阀8通信连接,根据水位监测器,对蓄水槽2中的冷凝水水位进行监测,从而监测蓄水槽2中的冷凝水水量,在冷凝水水量处于合适的范围时,可以控制或自动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8的开关,以及开启角度的大小,以此控制换热管3与冷凝水的换热。

其中,较佳的,第一出液管6还包括有节流毛细管10,节流毛细管10的出口与冷凝器1连接,节流毛细管10的进口与第一电子膨胀阀8连通,以此,更好的控制冷媒流入换热管3,控制冷媒流入换热管3中的压力,能够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

实施例三

如上述的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本实施例与其的不同之处在于,换热管3的出口和进口处均设置有感温包11,适于检测换热管3的出口和进口处的冷媒温度。

在换热管3对冷凝水进行换热冷却时,换热管3中冷媒的温度在换热后温度升高,通过检测换热管3的出口和进口的温度,以此能够获取换热前与换热后冷媒的温度差值,确定当前的冷凝水与换热管3的换热程度。

如,当温度差值越大时,表明,蓄水槽2中冷凝水的温度变化较大,此时冷凝水的温度还达不到合理的标准,需要继续加大换热管3中冷媒的流量,以此更大强度的对冷凝水进行换热,加大第一电子膨胀阀8的开度,使流入换热管3中的冷媒流量增大,直至从换热管3的出口流出的冷媒温度与从进口流入的冷媒温度差值变小;对应的,当温度差值较小时,表明,换热管3对蓄水槽2中冷凝水的换热已不太明显,冷凝水的温度能够对冷凝器进行换热,则此时相应的,可以减少第一电子膨胀阀8的开度,使流入换热管3中的冷媒流量减少。

通过对换热管3的出口和进口处冷媒的温度检测,以及根据温差值来判断换热情况,同时对应的调节第一电子膨胀阀8,对流入换热管3中的冷媒的流量进行控制,以此能够更合理的对空调器的运行进行合理控制,做到更好的节能控制。

实施例四

根据上述的可以提高过冷度的节能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第二出液管7,第二出液管7两端分别连接冷凝器1和蒸发器5,第二出液管7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9。

在空调器运行时,外机的压缩机4的排气端连接冷凝器1,将冷媒通过排气端传输给冷凝器1进行冷凝,冷凝器1通过第二出液管7连接蒸发器5,第二出液管7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膨胀阀9,以对流入蒸发器5中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冷媒通过第二出液管7进入蒸发器5,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通过蒸发器连接压缩机4的吸气端流回压缩机4,以此完成整个空调器的制冷过程,其中在空调器的制冷过程中,会产生冷凝水。

通过设置蓄水槽2,当蒸发器5在制冷时,将冷凝水收集与蓄水槽2中,以此低温的冷凝水再次利用并与冷凝器1的换热管进行换热,从而降低冷凝温度,提高冷媒的过冷度,最终提升制冷量,提高制冷效果,并实现节能降耗。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