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4547发布日期:2019-07-24 10:0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取暖器,其储热发热体由发热部分和储热部分构成,发热部分为电阻丝,储热部分为陶瓷、硅晶体等无机材料制成的储热砖。在储热部分成型之前,将电阻丝埋于储热材料中部,经过压制、烧结成型得到储热部分以及位于储热部分内部的发热部分。

现有储热发热体存在的缺陷是:

受到储热部分与发热部分接触面积的限制,导致取暖器的储热量和储热效率均较为低下。此外,陶瓷、硅晶体等储热材料容易吸水,电阻丝外层没有绝缘保护,发热部分防水性能不佳,安装此发热部分的取暖器在浴室等湿度较大的环境中使用时,有安全隐患。

此外,现有技术的取暖器,其出风口大小固定,进而导致取暖器的出风量往往是不可调的,而出风量不论什么阶段都固定不仅不利于储热发热体储热,也会给客户带来很直观的不良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取暖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出风口大小固定导致出风量不可调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取暖器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取暖器壳体内部的储热发热体,所述取暖器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可相对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平移,且通过控制所述挡板平移控制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取暖器,在取暖器的放热阶段,也即用户需要取暖的时候,可根据需要调整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出风面积大则散热快、取暖速度快、温度高,出风面积小则散热速度慢、放热时间长。在取暖器的充热阶段,此时为了使得储热发热体尽快升温,可以控制挡板使其将出风口遮挡住,以减少散热增加取暖器内部储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取暖器壳体包括出风面板,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出风面板上,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出风口在所述出风面板上呈阵列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板上对应所述出风口形成有镂空,以使得所述出风口可以完全打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取暖器壳体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储热发热体包括储热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储热体内的换热体,所述换热体中通入有换热介质且接入所述换热介质的加热循环回路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加热循环回路上设置有循环泵和加热器,所述循环泵、加热器和换热体依次连接,且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换热体之间设置有泄压阀和止回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体的出口以及所述加热器的出口位置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分别用于测量所述换热体出口位置换热介质的第一温度值,以及所述加热器出口位置换热介质的第二温度值,且当所述第一温度值或第二温度值达到第一设定温度值的时候,关闭所述加热器;当所述第二温度值低于第二设定温度值的时候,开启所述加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储热发热体的数量为多个,且所有所述储热发热体的换热体串联和/或并联在加热循环回路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储热体包括外壳以及填充在所述外壳与所述换热体之间的相变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储热体由多个储热单元拼接而成,至少一个所述储热单元的拼接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换热体的安装槽,以使得安装在所述安装槽中的所述换热体嵌入所述储热体内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的储热体及其内部换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加热循环回路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储热发热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的显示有端盖的储热发热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实施例的储热发热体重叠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实施例的储热发热体并排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的取暖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0是实施例的取暖器的出风面板完全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的取暖器的出风面板完全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热发热体;101、外壳;102、加料口;103、第一接口;104、第二接口;2、换热体;3、循环泵;4、加热器;5、泄压阀;6、止回阀;7、温度传感器;8、侧支架;9、安全阀;10、连接管路;11、固定支架;12、挡板;13、出风口;14、进风口;15、左装饰板;16、右装饰板;17、前壳;18、出风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提供一种取暖器,包括取暖器壳体和设置在取暖器壳体内部的储热发热体1,取暖器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13,出风口13处设置有挡板12,挡板12可相对所述出风口13所在平面平移,且通过控制挡板12平移控制出风口13的出风面积大小。

本实施例的取暖器,在取暖器的放热阶段,也即用户需要取暖的时候,可根据需要调整出风口13的出风面积,出风面积大则散热快、取暖速度快、温度高,出风面积小则散热速度慢、放热时间长。在取暖器的充热阶段,此时为了使得储热发热体1尽快升温,可以控制挡板12使其将出风口13遮挡住,以减少散热增加取暖器内部储热量。

优选但是不必须取暖器壳体包括出风面板18,出风口13形成在所述出风面板18上,且出风口13的数量为多个。具体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出风口13的具体分布形式。并且,多个小的出风口13较之于一个出风口13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当出风口13数量为多个的时候,此时在挡板12上对应出风口 13形成有镂空,以使得出风口13可以完全打开。当然,通过平移挡板12,也可以使得挡板12上的镂空和出风面板18重合,而挡板12 的实体部分则可以运行至出风口13并至少部分遮挡住出风口13。

优选但是不必须挡板12可以完全遮挡住出风口13,从而使得出风口13完全闭合。

本实施例中,优选但是不必须出风口13在出风面板18上呈阵列分布,从而在便于出风面板18制造的同时,便于挡板12的制造及控制。

图10和图11中,当出风口13呈横排分布的时候,此时优选通过控制挡板12左右移动来实现出风面积大小的调整。且图10和图 11中分别为出风口13完全打开和完全关闭的情形。

其中,出风口13优选但是不必须设置在取暖器的顶部。

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储热发热体1,包括储热体以及设置在储热体内的换热体2,换热体2中通入有换热介质,且换热体2接入换热介质的加热循环回路。

本实施例的储热发热体1,其采用通入有换热介质的换热体2 作为发热体,换热介质和储热体之间不直接接触,可以防止储热发热体1温度过高,且较之于常规电加热管可以避免过高温度带来的安全隐患。

本实施例中,储热体的具体结构形式不受限制,例如,其中一种情况:

储热体包括外壳101以及填充在外壳101与换热体2之间的相变材料。

其中,相变材料具有潜热大的优势,从而可以提高储热发热体1 的储热量,延长放热时间。并且,相变材料重量小,从而采用相变材料作为储热材料的储热发热体1,其可以根据需要移动位置。且为了便于相变材料的填充,优选在外壳101上形成有相变材料的加料口102,在加料完成之后将其密封。加料口102的数量和分布不受限制。

当然,除了在外壳101与换热体2之间填充相变材料,也可以填充任何其它可用于储热的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常规电加热管表面温度较高,直接加热相变材料会导致材料分解失效,而本实施例中的换热体2,其和相变材料接触不会导致材料分解失效,保证了储热发热体1的正常工作以及使用寿命。

该情况下,外壳101优选但是不必须由不锈钢或钛合金或塑料等耐腐蚀材料制成,用于封装相变材料以及换热体2。

并且,通过图1发现,在外壳101上设置有加热循环回路的第一接口103和第二接口104,其中第一接口103作为外壳101上换热介质的入口,第二接口104作为外壳101上换热介质的出口。

另外一种情况:

储热体由多个储热单元拼接而成,至少一个所述储热单元的拼接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换热体2的安装槽,以使得安装在所述安装槽中的所述换热体2嵌入所述储热体内部。

其中对“拼接面”解释如下:将储热体看成一个整体,该储热体从“拼接面”处分离形成多个储热单元,从而多个储热单元还可以从“拼接面”处拼接组合成一个储热体。

本实施例的储热发热体1,可以先成型得到储热单元,通过提高储热单元的密度提高其储热量,进而保证储热发热体1的储热能力。在此基础上,将换热体2安装到储热单元的安装槽中,并拼接各部分储热单元得到储热体,由于换热体2安装在储热体的内部,进而可以保证储热发热体1的防水性能,保证其在潮湿环境下的使用安全。

其中,储热体可以由两个结构对称的储热单元拼接而成,也即两部分储热单元结构相同。此时只需要一个模具就可以制备出储热体的两个储热单元,从而其制备成本低,并且制备过程简单。

当储热体呈立方体且储热体包括两个结构对称的储热单元的时候,其中一种情况储热单元也整体呈立方体状(其它情况下储热单元也可以呈其它形状)。此时,在两个储热单元的拼接面上均形成有用于安装换热体2的安装槽,从而当两个储热单元合并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将换热体2夹紧在两个储热单元之间。该种情况下,当换热体2横截面呈圆形的时候,储热单元上安装槽的深度不小于换热体2横截面的半径,以保证两个储热单元的结合。并且,储热单元上与拼接面平行相对的另一个面可以为平面。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储热体的储热单元不受以上举例的限制,其还可以包括任意部分相同或者不同的储热单元,只要在储热单元成型之后可以将换热体2安装到安装槽中,并使得各部分储热单元组装好之后换热体2位于储热体内部即可。并且,储热体的结构不受以上附图的限制,例如储热体也可以呈六棱柱、五棱柱状、圆台状等。

图2中,加热循环回路上设置有循环泵3和加热器4,循环泵3、加热器4和换热体2依次连接,从而使得加热之后得到的高温换热介质进入到换热体2中和储热体进行热交换,换热之后得到的低温换热介质在循环泵3的作用下再次进入加热器4进行加热,如此循环往复。其中,循环泵3用于增强换热介质的流动性,使其不断经历:加热升温-换热降温-加热升温的过程。循环泵3的种类不限,例如可以采用自吸泵,也可以采用增压泵。并且,循环泵3在加热循环回路中的安装位置也不受限制。

在储热体上也设置有与换热体2连通的换热介质的进口和出口。为了保证换热介质和储热体之间换热充分,优选储热体上,进口位于储热体的下部,而出口位于储热体的上部,从而换热过程中,换热介质需要克服重力由下至上运动,防止换热介质过快通过储热体。

其中,为了防止加热器4和换热体2之间的换热介质回流,可以在加热器4和换热体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止回阀6。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加热循环回路,防止加热循环回路中压力过高,可以在加热器4和换热体2之间设置泄压阀5,优选但是不必须将泄压阀5设置在止回阀6和加热器4之间。从而一旦加热循环回路中压力过高,通过该泄压阀5可以释放压力保证安全。

其中,止回阀6和泄压阀5还可以集成成为一个泄压止回阀6,也即安全阀9。

优选加热器4和循环泵3位于储热体外部,从而便于储热体中换热体2的布置,保证换热体2与储热体之间的充分换热。

在加热循环回路还可以设置用于监测换热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7。

具体的,换热体2的出口位置以及加热器4的出口位置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7,分别用于测量换热体2出口位置换热介质的第一温度值,以及加热器4出口位置换热介质的第二温度值,且当第一温度值或第二温度值达到第一设定温度值的时候,关闭加热器4;当第二温度值低于第二设定温度值的时候,开启加热器4。

其中,第一设定温度值可以取80℃,第二设定温度值可以取 60℃,第二设定温度值和第二设定温度值也可以根据需要取其它具体数值。

本实施例中,加热器4的种类不受限制,例如其可以为管路即热加热器4、厚膜即热加热器4、石英管即热加热器4或者不锈钢加热管。

换热介质可以选用水、导热油等流动性好、导热系数较高的液体。

此外,换热体2可以为设置在储热体中的换热腔、换热盘管等。其中,当换热体2采用换热盘管的形式的时候,优选但是不必须换热盘管在储热体中呈蛇形分布,从而保证换热盘管和储热体之间换热充分。并且,还可以在换热盘管上增加翅片以用于提高换热效率。

对于储热发热体1而言,充热过程如下:

循环泵3启动后,加热器4启动,换热介质从换热体2的出口进入循环泵3的进口,再由循环泵3出口进入加热器4的进口,加热后从加热器4的出口经过泄压阀5、止回阀6进入换热体2的进口,如此往复循环,完成储热发热体1的充热过程;

在该充热过程中,当位于加热器4的出口位置的温度传感器7 检测到换热介质温度达到80℃时,加热器4停止工作,循环泵3继续工作;直到位于加热器4的出口位置的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换热介质温度达到60℃时,加热器4开启。

并且,当换热体2的出口位置的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换热介质温度达到80℃时,说明此时换热介质经过换热体2时并未和储热体发生热交换,也即储热发热体1充热过程完成。

储热发热体1的充热过程完成后,加热器4先停止运行,循环泵3再停止。

对于储热发热体1而言,放热过程如下:

储热发热体1通过和空气传导、对流进行放热,加热空气实现取暖。

储热发热体1的数量优选但是不必须为多个,并且多个储热发热体1可以采用串联和/或并联的连接方式。

第一种情况:

多个储热发热体1串联,也即多个储热发热体1内的换热体2 串联在同一加热循环回路中。

该种情况下,多个储热发热体1可以根据需要分布在取暖器的不同位置,其安装和制造灵活,并且在提高制暖效率的同时,可以保证取暖器的制暖均匀性、舒适性。

其中,将多个储热发热体1分布在取暖器的不同位置的时候,可以实现取暖器不同方位出风。

第二种情况:

多个储热发热体1并联,也即多个储热发热体1内的换热体2 并联在同一加热循环回路中。

该种情况下,多个储热发热体1也可以根据需要分布在取暖器的不同位置,其同样具备安装和制造灵活的优点,并且在提高制暖效率的同时,可以保证取暖器的制暖均匀性、舒适性。

除此以外,并联的多个储热发热体1之间的工作互不影响,从而即使其中的部分储热发热体1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剩下的储热发热体1也可以正常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储热发热体1 工作的数量来控制取暖器的制暖温度。

以上两种情况下,储热发热体1的数量均可以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且具体的位置分布不受限制。

并且,除了采用串联的方式,或者并联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串联和并联混合的连接方式。

本实施例的取暖器,其储热发热体1的安装请参见图3至图9,包括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

请参见图3,储热发热体1的数量为一个,且安装在取暖器壳体的侧支架8上。

具体的,取暖器壳体包括两根侧支架8,储热发热体1通过框架固定在两根侧支架8之间。同样的,循环泵3和加热器4也安装在侧支架8上。图3中,循环泵3安装在左侧的侧支架8上,加热器4 安装在右侧的侧支架8上。其中,优选但是不必须储热发热体1安装在侧支架8的上部,而循环泵3和加热器4安装在侧支架8的下部。

两根侧支架8分别与取暖器壳体侧面的端盖连接,请参见图4,从而在侧支架8和端盖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在该安装空间内可以用于安装加热循环回路的开关、控制器以及连接线路等。

值得一提的是,还可以将循环泵3和加热器4安装在同一侧的侧支架8上,且与电源、控制器等均位于同侧,进而缩短连接线路的长度。

图5中,在取暖器壳体的底部设置有进风口14,在取暖器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出风口13,从而在取暖器壳体内部,进风口14和出风口13之间形成气流通道,以加速储热发热体1和外界的热交换。

第二种情况:

请参见图6,两个储热发热体1并联,前后重叠安装在两根侧支架8之间。

和第一种情况相比,该种情况下取暖器的制暖能力更强,且只要其中任意一个储热发热体1正常就能保证取暖器正常工作,而且通过控制参与工作的储热发热体1的数量,可以控制取暖器的制暖能力。同时,由于储热发热体1数量多,从而其可以提高加热效率,避免局部过热。因此该种取暖器更易于推广。

图7中,和第一种情况一样,在取暖器壳体的底部设置有进风口14,在取暖器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出风口13。

较之下面提到的第三种情况,该种情况储热发热体1分布集中,可以提高取暖集中度。

第三种情况:

请参见图8,两个储热发热体1并联,且左右并排安装在两根侧支架8之间。

和第二种情况相比,该种情况下,取暖器的取暖面积更大。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储热发热体1,其不局限通过侧支架 8安装,还可以通过取暖器壳体中任何其它结构安装,前提是不影响取暖器的正常功能。

图4、图5、图7和图9还显示有取暖器的左装饰板15、右装饰板16和前壳17。其中,左侧装饰板和右侧装饰板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的侧支架8外侧。

此外,加热循环回路通过连接管路10连接起来,例如循环泵3 和加热器4之间设置有连接管路10。此外,两侧的侧支架8之间通过固定支架11连接。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