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养殖场里使用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冬天的时候,养殖户为了养殖场暖和,不会通风,造成了养殖场产生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给人体和牲畜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牲畜的呼吸系统是非常弱的,这些气体如果被不控制,牲畜患上呼吸系统疾病、腹泻病、传染病的几率将会大大地增加
中国专利CN107687673A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器,该空气净化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依次设置有初效过滤器、电子发生器、活性炭过滤器、引风机、高效过滤器、负离子净化单元和晶体石膏灯,在风道的侧壁上设置有风道支管,风道支管与风道侧壁上的开口连通,风道侧壁上的开口设置在初效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之间,风道支管中设置有原子筛,风道支管的末端设置有排风口;出风口设置在猪养殖场的猪养殖栏中,排风口设置在猪养殖场的猪养殖栏的一侧。该空气净化器达到空气灰尘净化率为90%,有害病原体灭活率达到95%,猪生产性能提高8%以上。
为了排出通过原子筛的不稳定原子,上述空气净化器在风道的侧壁上设置有风道支管,并且在风道支管的末端设置有排风口。然而,由于空气净化器的体积本来就比较大,设置风道支管和排风口会进一步增加空气净化器的宽度,因此会导致空气净化器占用较多的养殖场空间,不方便放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针对上述情况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所述空气净化器包括:前端盖、初效过滤器、风机、箱体、空气轰击装置、高效过滤器、负离子净化装置和后端盖,所述初效过滤器、所述风机、所述空气轰击装置、所述高效过滤器和所述负离子净化装置依次排列,所述前端盖、所述初效过滤器和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箱体中,所述前端盖具有进风通道,所述初效过滤器位于所述前端盖和所述风机之间,所述空气轰击装置固定在所述箱体的后端,所述后端盖固定在所述负离子净化装置的后端,所述空气轰击装置包括:电子发生器、导向板和筛选板,所述电子发生器、所述导向板和所述筛选板依次排列;所述导向板具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中具有多个斜板,多个斜板呈一排的方式排列;所述筛选板具有第二通风口和原子筛,所述第二通风口和所述原子筛以并排的方式排列,所述斜板朝向所述原子筛倾斜;所述后端盖具有两个排风通道,一个排风通道与所述原子筛对齐,另一个排风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风口对齐。
进一步,所述进风通道的侧壁具有第一外螺纹;所述排风通道的侧壁具有第二外螺纹。
进一步,所述风机为两个,一个风机与所述原子筛对齐,另一个风机与所述第二通风口对齐。
进一步,所述箱体的内部具有多个连接板和定位板,所述连接板从所述箱体的侧壁往中部延伸,所述定位板从所述箱体的上端延伸至下端;所述前端盖与所述连接板接合形成固定,所述风机嵌入在所述定位板的中部。
进一步,所述电子发生器位于箱体中,并且所述电子发生器位于所述定位板和所述导向板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具有上述结构的空气净化器,不仅可以实现对两种不稳定原子的分开排放,而且还不必增加整体的体积,有利于满足小型化的需求,节省空间,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空气净化器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前端盖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箱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导向板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筛选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负离子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外壳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螺旋通道的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后端盖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养殖场空气净化器包括:前端盖1、初效过滤器2、风机3、箱体4、空气轰击装置5、高效过滤器6、负离子净化装置7和后端盖8,初效过滤器2、风机3、空气轰击装置5、高效过滤器6和负离子净化装置7依次排列,前端盖1、初效过滤器2和风机3位于箱体4中,初效过滤器2位于前端盖1和风机3之间,空气轰击装置5固定在箱体4的后端,后端盖8固定在负离子净化装置7的后端。上述空气净化器工作时,在风机3的作用下,养殖场的空气通过前端盖1进入。初效过滤器2对空气进行初步过滤操作,吸收大颗粒物,防止大颗粒物在电机3积累造成停滞。空气轰击装置5用于轰击空气中的原子,从而产生不稳定的原子。高效过滤器6用于对空气进行精细的过滤操作,吸收小颗粒物。负离子净化装置7可以使空气里的微颗粒带负电荷,并进行吸收,最后通过后端盖8排出洁净的空气。
具体地,初效过滤器2为无纺布、尼龙网、活性碳滤材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高效过滤器6为超细玻璃纤维。
如图2所示,前端盖1具有进风通道11,进风通道11的侧壁具有第一外螺纹12。用户可以利用进风通道11的第一外螺纹12连接软管,改变进风的方向和位置,不必移动空气净化器,使用方便。
如图3所示,箱体4的内部具有多个连接板41和定位板42,连接板41从箱体4的侧壁往中部延伸,定位板42从箱体4的上端延伸至下端。前端盖1与连接板41接合形成固定,风机4嵌入在定位板42的中部。
请继续参考图1,空气轰击装置5包括:电子发生器51、导向板52和筛选板53,电子发生器51、导向板52和筛选板53依次排列。如图4所示,导向板52具有第一通风口521,第一通风口521中具有多个斜板522,多个斜板522呈一排的方式排列。如图5所示,筛选板53具有第二通风口531和原子筛532,第二通风口531和原子筛532以并排的方式排列,斜板522朝向原子筛532倾斜。电子发生器51发射的电子轰击空气中的原子,产生第一不稳定原子和第二不稳定原子,空气中的原子经过导向板52后首先到达原子筛532,第一不稳定原子可透过原子筛532并直接排出外部,第一不稳定原子靶向外部的有机分子,使有机分子化学键断裂,起到降解和杀菌作用;第二不稳定原子绕过原子筛532通过第二通风口531排出,进入动物基体后,起到清除基体自由基的作用,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具体地,电子发生器51位于箱体4中,并且电子发生器51位于定位板42和导向板52之间。这样可以使空气中的原子被更有效地轰击,更充分地产生第一不稳定原子和第二不稳定原子。
请继续参考图1,负离子净化装置7包括:负离子板71、外壳72和螺旋通道73,负离子板71与螺旋通道73正对,螺旋通道73位于外壳72中,螺旋通道73带正电荷。负离子板71产生负离子,空气的微颗粒经过负离子板71后带负电荷,在通过螺旋通道73的过程中被螺旋通道73的内表面吸附,从而达到吸附微颗粒的效果。其中,由于螺旋通道73为螺旋设置,因此能使位于中部的微颗粒被更充分地吸附,提高吸附效果。
具体地,如图6所示,负离子板71具有支撑杆711,支撑杆711上具有负离子通道712,负离子通道712中具有负离子发射器713,负离子通道712与螺旋通道73对齐。空气的微颗粒经过负离子通道712时,负离子发射器713使其带上负电荷。更具体地,负离子通道712由绝缘材料形成,如: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等,这样可以使负离子维持在负离子通道712中,让微颗粒充分吸收负离子。
具体地,如图7所示,外壳72由第一侧壳体72a、中壳体72b和第二侧壳体72c依次组成,外壳72中具有螺旋槽721,螺旋通道73位于螺旋槽721中。更具体地,螺旋通道73和螺旋槽721都为多个,多个螺旋通道73和多个螺旋槽721分别呈两排的方式排列。多个螺旋通道73可以增加通风率,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8所示,负离子净化装置7还包括:支架74。螺旋通道73包括:外螺旋体731和内螺旋体732,内螺旋体732位于外螺旋体731中,外螺旋体731和内螺旋体732都带正电荷,且内螺旋体732与外螺旋体731之间具有空隙,内螺旋体732位于螺旋槽721中,内螺旋体732固定在支架74上。通过外螺旋体731和内螺旋体732对微颗粒进行吸附,能使吸附效果更充分,进一步避免位于负离子净化装置7中部的微颗粒无法吸附的问题。
上述负离子净化装置不仅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微颗粒,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而且吸附效果更加重复,可以有效避免吸附失败的问题。
如图9所示,后端盖8具有两个排风通道81,一个排风通道81与原子筛532对齐,另一个排风通道81与第二通风口531对齐。通过两个排风通道81可以排出两种不稳定原子,起到不同的效果。更具体地,排风通道81的侧壁具有第二外螺纹82。用户可以利用排风通道81的第二外螺纹82连接软管,改变排风的方向和位置,不必移动空气净化器,使用方便。
更具体地,风机3也为两个,一个风机3与原子筛532对齐,另一个风机3与第二通风口531对齐。两个风机3可以提高风速,从而提高净化效率。
可见,具有上述结构的空气净化器,不仅可以实现对两种不稳定原子的分开排放,而且还不必增加整体的体积,有利于满足小型化的需求,节省空间,使用方便。
特别指出的是,本发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